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I卷两部分,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为某同学构建的元素与化合物概念图,其中x、y代表元素,a、b、c代表小分子物质,A、B、C为对应的大分子物质,E为另一种化合物。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A是植物细胞内特有的储能物质,则A是纤维素和淀粉
B. 若B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则x可代表P元素
C. 若c是脱氧核苷酸,则C中含有腺嘌呤和尿嘧啶等含氮碱基
D. 若E是脂肪,其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
【答案】D
【分析】分析图解并结合题意可知,图中a表示单糖,A表示多糖;b表示氨基酸,B表示蛋白质;c表示核苷酸,C表示核酸;d可以表示脂肪,x、y元素代表N、P。
【详解】A、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储能物质是淀粉,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不是其储能物资,A错误;
B、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若B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则x可代表N元素,B错误;
C、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DNA不含有尿嘧啶,C错误;
D、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2. 核仁磷酸化蛋白1(NOLC1)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增强NOLC1基因的表达会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促进癌细胞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NOLC1基因的表达包括相关DNA片段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B. NOLC1基因在调控肝癌发生时的作用效果与抑癌基因相似
C. 细胞癌变的过程中膜成分会发生改变,如产生了甲胎蛋白
D. 肝癌细胞在NOLC1的作用下死亡属于细胞凋亡,受基因调控
【答案】A
【分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NOLC1基因的表达包括相关DNA片段的转录和翻译,A错误;
B、研究发现,增强NOLC1基因的表达会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故NOLC1基因在调控肝癌发生时的作用效果与抑癌基因(正常表达抑制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相似,B正确;
C、细胞癌变的过程中膜成分会发生改变,如产生了甲胎蛋白,如糖蛋白的含量减少,C正确;
D、增强NOLC1基因的表达会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促进癌细胞死亡,可见肝癌细胞在NOLC1的作用下死亡属于细胞凋亡,受基因调控,D正确。
故选A。
3. 研究不同生物时往往采取不同的调查和统计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以使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B. 可在广大人群中随机抽样来调查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
C.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记名计算法进行采集
D. 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常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答案】C
【分析】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所采用的方法是取样调查法,原理是利用动物避光、避高温和趋湿、趋暗的性质,在装置上方放置灯光,使小动物向下方的广口瓶移动,计算一定样品中土壤中的动物的类型、数目,进而估测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详解】A、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昆虫,调查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
B、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且调查群体足够大,B正确;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而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
D、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由于酵母菌较小,常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D正确。
故选C。
4. 镇痛类药物根据作用原理分为两类,一类是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使C物质释放减少,从而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另一类主要是作用于Na+通道蛋白,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从而减缓疼痛反应。下图是这两类药物作用的示意图,A、B为具体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药物A起作用时,Na+会内流导致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B. 药物B起作用时,不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
C. 物质C传递痛觉信号时不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D. 物质A、B、C的作用均不具有持久性,需定期输入或机体持续产生
【答案】D
【分析】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详解】A、药物A起作用时,作用于Na+通道蛋白,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因此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膜内电位为负电位,A错误;
B、药物B起作用时,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B错误;
C、物质C属于神经递质,传递痛觉信号时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C错误;
D、因为神经递质不能持续起作用,因此物质A、B、C的作用均不具有持久性,需定期输入或机体持续产生,D正确。
故选D。
5.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它们的喙差别很大,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它们的祖先都来自于南美洲大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B. 群岛上生存的全部地雀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一个基因库
C. 两只地雀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产生了后代,但两者不一定是同一物种
D. 不同地雀喙差别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
B、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群岛上生存的全部地雀属于多个种群,B错误;
C、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两只地雀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产生了后代,但两者不一定是同一物种,还要判断该个体是否可育,C正确;
D、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不同地雀喙差别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6. 单体(即控制性状的某对染色体缺失了一条)可用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已知豌豆(2n=14)的红花和白花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为确定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哪对染色体上,某研究小组构建了多种红花纯合子的单体,让其与白花豌豆杂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对母本去雄
B. 人工能够构建7种红花纯合子豌豆的单体
C. 每种单体进行减数分裂时都只能产生一种配子
D. 若某单体与白花豌豆杂交,后代白花:红花=1:1,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单体缺失的染色体
【答案】C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豌豆为严格的闭花授粉、自花授粉植物,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对母本去雄,A正确;
B、豌豆的染色体数目为2n=14,为确定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哪对染色体上,则需要人工构建7种红花纯合子豌豆的单体确定相关基因的位置,B正确;
C、每种单体进行减数分裂时能产生两种配子,其中有1/2的正常配子,C错误;
D、若某单体与白花豌豆杂交,后代白花∶红花=1∶1,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单体缺失的染色体上,否则应该表现为子代均为红花,D正确。
故选C。
7. 高强度运动时心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强,导致Ca2+内流,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此时机体的能量代谢也增强,使自由基的含量增多;而自由基的增多又会导致细胞膜上Ca2+-ATP酶(能催化ATP水解,并利用释放的能量将细胞内的Ca2+泵出细胞)的活性下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题分析,Ca2+泵出心肌细胞时的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
(2)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容易导致细胞衰老,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而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率会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从而影响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
(3)某同学在长跑时出现了肌无力症状,有同学推测是因为长跑过程中内环境Ca2+浓度降低导致的。据题分析,做出该种推测的依据是___________。
【答案】(1)主动运输##主动转运
(2)①. 自由基攻击DNA,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导致蛋白质活性降低 ②. 减慢
(3)高强度运动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而细胞膜上Ca2+-ATP酶活性的降低导致运输到细胞外的Ca2+减少,导致内环境中Ca2+浓度降低,进而出现肌无力症状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小问1详解】分析题意,Ca2+-ATP酶能催化ATP水解,并利用释放的能量将细胞内的Ca2+泵出细胞,说明Ca2+泵出心肌细胞时是需要能量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小问2详解】根据自由基学说可知,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容易导致细胞衰老,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自由基攻击DNA,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导致蛋白质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可产生ATP,供生命活动所需,而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率会减慢,从而影响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
【小问3详解】分析题意,某同学在长跑时出现了肌无力症状,有同学推测是因为长跑过程中内环境Ca2+浓度降低导致的,具体推测为:高强度运动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而细胞膜上Ca2+-ATP酶活性的降低导致运输到细胞外的Ca2+减少,导致内环境中Ca2+浓度降低,进而出现肌无力症状。
8.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上的小型哺乳动物,一定数量的高原鼠兔可以提高高寒草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当其种群密度过大时,可能会导致草地退化而影响畜牧业,此时需要治理鼠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可以采用________法来调查该地鼠兔的种群密度;经研究发现鼠兔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则该草地所能维持的鼠兔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治理鼠害的意义是__________。
(3)当高寒草地受到轻度污染时,草地生态系统自身能将污染消除,原因是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但部分有毒物质仍会在高原鼠兔体内富集,这种富集作用在生态系统中依赖的渠道是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标志重捕法 ②. 环境容纳量(K值)
(2)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①. 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②. 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析】1、环境容纳量指的是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2、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小问1详解】地鼠兔运动能力强,因此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该地鼠兔的种群密度。鼠兔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则该草地所能维持的鼠兔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
【小问2详解】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治理鼠害的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小问3详解】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因此当高寒草地受到轻度污染时,草地生态系统自身能将污染消除。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取食过程,部分有毒物质会在高原鼠兔体内富集。
9. 胃肠类激素对机体代谢、激素释放和摄食等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胃肠类激素中的一种,它对相关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动物摄食后,远肠端细胞分泌的GLP-1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图中甲为____________细胞。
(2)营养物质刺激近肠端细胞时,神经中枢乙能产生饱腹感,则乙位于____________;GLP-1在此过程中作为__________(填“激素”或“神经递质”)起调节作用。
(3)为验证GLP-1对小鼠摄食行为的影响,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若干只,均损毁下丘脑,然后摄取同种食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摄食行为_______________(填“基本不变”或“明显受抑制”)。
【答案】(1)①. 不能 ②. 胰岛B
(2)①.大脑皮层 ②. 神经递质
(3)基本不变
【分析】内分泌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构成。有的内分泌细胞聚集在一起成为内分泌腺体,如垂体、甲状腺;有的分散在一些器官、组织内,如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下丘脑中的某些神经细胞,也具有内分泌功能。
【小问1详解】GLP-1属于激素,激素不参与细胞代谢,甲分泌胰岛素,故图中甲为胰岛B细胞。
【小问2详解】神经中枢乙能产生饱腹感,则乙位于大脑皮层,GLP-1在此过程中作为神经递质去刺激下丘脑。
【小问3详解】为验证GLP-1对小鼠摄食行为的影响,取小鼠均损毁下丘脑,然后摄取同种食物,由于缺少下丘脑,信息无法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饱腹感,故实验组的小鼠不会出现抑制摄食行为,故实验组小鼠的摄食行为基本不变。
10. 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为了研究油菜花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以甘蓝型油菜的白花、金黄花和黄花植株为亲本(均为纯种)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若白花和黄花由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且黄花基因型为tt,则F1与白花亲本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2)实验二中,若黄花和金黄花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F2黄花中的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F1与金黄花亲本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
(3)实验三中,若油菜花色遗传受T/t,A/a,B/b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则金黄花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F1与金黄花亲本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上述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1)白花:乳白花=1:1
(2)①. 1/5 ②. 黄花:金黄花=3:1
(3)①. ttaabb ②. 乳白花:黄花:金黄花=4:3:1 ③. 遵循
【分析】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立性,互不干扰是基因得以自由组合的重要前提。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因而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实验一中,若白花和黄花由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且黄花基因型为tt,则F1基因型为Tt,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TT,Tt×TT,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乳白花=1:1。
【小问2详解】实验二中,若黄花和金黄花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黄花对应的基因型有A_B_、A_bb、aaB_,F2黄花中的纯合子为AABB、AAbb、aaBB,所占比例为1/5,F1基因型为AaBb,金黄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两者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花:金黄花=3:1。
【小问3详解】实验三中,若油菜花色遗传受T/t,A/a,B/b三对等位基因控制,金黄花所占比例为1/64,根据F1的表现性及比例,则白花对应基因型TT_ _ _ _,乳白花对应基因型为Tt_ _ _ _,黄花对应基因型为ttA_ _ _、tt_ _ B_,金黄花对应基因型为ttaabb,F1的基因型为TtAaBb,两者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乳白花:黄花:金黄花=4:3:1,上述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11. 多西环素(C22H24N2O8)是一种具有口服活性的抗生素,是鸡场常用的抗菌药。为减轻大量残留的多西环素对环境的污染,实验小组欲从长期受多西环素污染的鸡粪样品中分离出多西环素降解菌(即目的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筛选出目的菌,培养基中需添加一定浓度的____________,该物质能为目的菌的生长繁殖提供________。
(2)筛选得到的目的菌可以通过观察菌落的__________(至少答出3个)等特征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
(3)为进一步筛选出降解率高的菌种,实验小组制备了已打孔(孔径大小相同)的大肠杆菌指示菌平板,其中D1、D2、D3分别接种不同种类的多西环素降解菌(溶解在含多西环素的营养肉汤中),对照组只加含多西环素的营养肉汤。一段时间后,产生的抑菌圈如下图。抑菌圈越大表明细菌对多西环素的降解率越_____________(填“高”或“低”),其中菌株____________的降解率最高。
(4)培养目的菌时,需同时将未接种的培养基一起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1)①. 多西环素 ②. 碳源、氮源
(2)大小、形状、颜色、隆起程度
(3)①. 低 ②. D1
(4)检查培养基是否灭菌彻底或培养过程中是否有杂菌污染
【分析】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要求。
【小问1详解】多西环素(C22H24N2O8)含C、N元素,可以为目的菌(多西环素降解菌)的生长繁殖提供碳源和氮源,因此为筛选出目的菌,培养基中需添加一定浓度的多西环素。
【小问2详解】菌落的特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边缘、光泽、质地、颜色和透明程度等,对初步获得的目的菌(多西环素降解菌)进行筛选鉴定时,可观察记录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
【小问3详解】多西环素是一种抗生素,能够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抑菌圈越大表明大肠杆菌的生长越受到抑制,多西环素的作用越强,细菌对多西环素的降解率越低,因此抑菌圈越小,表明多西环素降解菌(即目的菌)多西环素的降解率越高,由此可知,菌株D1的降解率最高。
【小问4详解】培养目的菌时,将未接种的培养基一起培养能检查培养基是否灭菌彻底或培养过程中是否有杂菌污染。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 “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由PRRSV病毒引发的传染病。科学家制备出PRRSV-GP3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对该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涉及到的生物工程技术有_____________,将GP3蛋白注射小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培养细胞乙、丙、丁过程中均表现有____现象;第1次筛选是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在该培养基上,____________都会死亡;第2次筛选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图中扩大培养通常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
(4)单克隆抗体在疾病的诊断上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和快速的优点,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 ②. 获得产生抗GP3蛋白抗体的B细胞
(2)①. 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 ②. 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 ③. 筛选出能产生抗GP3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群
(3)将细胞丁注射到小鼠腹腔内或在体外大规模培养
(4)单克隆抗体纯度高、特异性强,能准确识别各种抗原物质的细微差异,跟一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大量制备
【分析】单克隆抗体是细胞工程中动物细胞融合的重要应用,与传统血清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的纯度高,特异性强;其基本步骤:对小鼠进行免疫→提取B淋巴细胞→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通过筛选、克隆化培养和扩大化培养、最终注入小鼠体内→从腹腔腹水中提取单克隆抗体。
【小问1详解】图示为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涉及到的动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有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图中将 GP3 蛋白注射小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能够产生相应抗体(抗GP3蛋白抗体)的B细胞。
【小问2详解】乙、丙、丁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均出现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现象。第 1 次筛选是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则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第 2 次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能产生抗GP3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群。
【小问3详解】 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筛选出来的能产生抗GP3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细胞丁)可以注射到小鼠腹腔内或在体外大规模培养。
【小问4详解】单克隆抗体纯度高、特异性强,能准确识别各种抗原物质的细微差异,并跟一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单克隆抗体在诊断的应用上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和快速的优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生物,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市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生物试题pdf、四川省南充市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生物试题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一诊考试生物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生物,文件包含四川省南充市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生物试题docx、四川省南充市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生物试题pdf、四川省南充市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生物试题答案docx、四川省南充市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生物试题答案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