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分析说明方法作用(原卷版)-202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331876/1-173076751690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2 分析说明方法作用(原卷版)-202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331876/1-173076751693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2 分析说明方法作用(解析版)-202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331876/0-173076751596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2 分析说明方法作用(解析版)-202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331876/0-173076751601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2 分析说明方法作用(解析版)-202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331876/0-17307675160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2 分析说明方法作用-202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
展开这是一份02 分析说明方法作用-202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文件包含02分析说明方法作用原卷版-202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docx、02分析说明方法作用解析版-202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训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答题思路与模板】
一、常见考题题干。
1.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具体分析。
2.第x段或xx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思路梳理。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范围,是某句还是某段;
2.根据关键信息或辨识标志,判断说明方法;
3.结合文章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点的角度来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三、答题模板参考。
1.答题公式:分析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具体分析+作用
2.答题模板: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具体/突出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趣味性/说服力/严谨性/科学性/真实性。
【针对训练与测试】
一、针对训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寒露:“秋寒渐起,秋粮入库”
方莉
①已然深秋。凉风至,寒露生,芦荻轻飞,层林尽染。转眼,秋又凉了一度,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
②“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天气从炎热过渡到凉爽,那么寒露,则是由凉爽转向寒冷的分水岭。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云:“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秋深露重,气温更低,露水更冷,就要凝结成霜,万物随寒气增长而消落。
③自然变化给予每个节气相应的物候。寒露时节,鸿雁在天空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深秋时分,海边突然多了很多蛤蜊,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怒放。
④四时流转,风物含情。鸿雁南飞、菊花盛开之时,文人墨客绘就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晚秋画卷。且看,卢纶笔下的寒露是“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一派明艳繁茂;王安石眼中则是“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满眼的寂寥惆怅;元稹诗里描绘“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充盈着肃杀之气。文人们感时抒怀,寒露节气也因此多了几分诗意与韵味。
⑤千百年来,时令更替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饮食起居和生活习惯,形成了特有的节气习俗文化。寒露前后,昼夜温差较大,秋燥明显。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理论,此时的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而芝麻正是健脾胃、和五脏、抗衰老的佳品,于是,民间便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寒露茶也别有风味。每年寒露节气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是人们追求的高品质秋茶,正秋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特有一缕甘醇清香,尤受老茶客喜爱。
⑥每到寒露,在江南地区,人们还有吃螃蟹、钓鱼的习俗。由于气温快速下降,鱼儿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所以有“秋钓边”之说。寒露时节,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时候,登高、赏菊、观红叶成为沿袭至今的民俗活动。在北京,香山红叶每年十月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但见山上山下一片火红,漫山遍野的红叶,人们体会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恬淡惬意。
⑦吃芝麻、饮秋茶、品螃蟹、赏枫叶,寒露时节,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咂摸在唇齿间,旷远宁静的天地山川美景铺陈在眼前,别有一番滋味萦绕在心头!
⑧寒露节气,亦是农忙之时。有农事歌唱道:“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此时,北方秋收已近收尾,正紧张地播种冬小麦。长期的农业生产经验提示着人们,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节,农事须加紧进行,否则将影响来年的收成。
⑨“过了寒露,秋粮入库”“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这些广为流传的节气农谚,映射出一幅欢腾热闹的寒露农忙图:农民们满怀希望地躬身农田,耕地翻土,种麦收果,忙得不亦乐乎。肥沃的土地里、翻滚的麦浪间、累累的枝头上,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争分夺秒地耕作之后,必将迎来丰衣足食的欢愉。
⑩寒露,虽天气寒凉却万物丰收,孕育着新的生机与希望。金风玉露之中,让我们尽享秋的静谧与丰盈,感受耕耘与收获的美好。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0月8日,有删改)
★1.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正秋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特有一缕甘醇清香,尤受老茶客喜爱。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仔细阅读画线句,根据“正秋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可知,这里将“正秋茶”与“春茶”“夏茶”进行对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正秋茶“特有一缕甘醇清香,尤受老茶客喜爱”的特点,从而说明了在寒露节气形成的特有的节气习俗文化。
【参考答案】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将正秋茶与春茶和夏茶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正秋茶别有一番风味,是人们追求的高品质秋茶(1分),说明了在寒露节气形成的特有的节气习俗文化(1分)。
【答题模板】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具体/突出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严谨性/科学性/真实性。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①段描写了深秋时节的景色,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寒露。
B. 第⑨段与文章标题相照应,着重说明了寒露这一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C.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寒露节气时的物候、习俗文化、农事活动三方面的内容。
D. 诗句的大量运用,使本文语言富有文采,寒露节气也因此多了几分诗意与韵味。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大意;第二步,根据各个选项的表述,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一一进行比对,判断正误。C. 阅读文章可知,文章先写了寒露时节的天气和物候,再写了文人墨客的感时抒怀,又介绍了寒露时节特有的节气习俗文化,最后描写了寒露节气农忙的场面。由此可知,文章采用的是逻辑顺序,而不是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C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根据文章内容推断,红叶谷举办红叶节,定在十月中旬开幕比较合适。
B. 寒露节气前后,可以吃的食物有芝麻、梨、石榴、山楂、秋茶、螃蟹等。
C.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描写的寒露前后的景象。
D. 寒露节气标志着天气从炎热过渡到凉爽,白露节气则是气温更低、露水更冷。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第二步,阅读选项,与文章相关内容进行比对,得出答案。D. 根据第②段中的“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天气从炎热过渡到凉爽,那么寒露,则是由凉爽转向寒冷的分水岭”可知,白露节气标志着天气从炎热过渡到凉爽,寒露节气则是由凉爽转向寒冷,气温更低,露水更冷。故本项表述错误。
【参考答案】D
二、自我检测。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海水降解塑料研发,任重道远
①当前,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地球上直逼气候变化的另一重大威胁,因为它正在急剧而不可逆地污染每一种自然系统,并危及越来越多的生物。海洋也是如此。
②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有多严重?据统计,全球每年塑料废弃物超过3000万吨,其中有超过800万吨的塑料垃圾被直接丢弃或从陆地通过河道、风力最终进入海洋。目前,几乎所有类型的塑料都已经在海洋中找到,其中80%以上是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酰胺(PA)、聚氯乙烯(PVC)等非降解树脂材料,它们在海水中受光、风化、涡流机械和生物群的不断作用,最终形成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由于难以降解,这些微塑料会不断积累,不仅会影响海鸟、鱼和其他海洋生物,也将逐渐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
③与陆地上的白色污染治理不同,受海洋特殊水域环境限制,人们几乎无法通过传统打捞方式对这些细小的塑料微粒进行广泛收集和处理。因此海洋塑料污染的治理日益紧迫但困难重重。
④那么,如何才能遏制这种趋势?开发和使用能在海洋环境中自行降解的塑料制品,替代PE、PP、PA等难降解塑料制品,是公认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⑤近年来,我们为了解决“白色污染”开发了很多种可生物降解的新材料,如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及三元共聚酯(PBAT)等。这些新材料已在众多领域中替代了不可降解的通用塑料,成为“禁塑令”实施的重要支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陆地上的“白色污染”。
⑥但这些材料在海洋中却难以降解-聚酯材料堆肥降解的本质是聚合物在微生物酶作用下发生的酶促水解反应,这需要环境中特异微生物、数量、温度等满足一定的要求。
⑦然而海洋却没有这种条件。
⑧研究表明,海洋环境以高盐、高压、低温和稀营养为特征。海面及近海处平均温度为17℃,海面以下大部分水温为0~4℃.海洋微生物数量除了近海区密度略大,大洋中微生物密度平均每毫升只有几个至几十个,与堆肥降解过程中每升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海洋环境的这种特点极大地抑制了聚酯材料在海水中的降解性能。以陆地上常用的生物降解塑料PLA为例,堆肥条件下,PLA标准样条50天左右失重达到70%;但是在自然海水中放置1年也没有观察到明显失重。
⑨不过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对不同材料在海水中降解过程和降解机制的深入研究,科研人员
将非酶促水解与生物降解过程相结合,已经设计研制出了一类海水中可快速降解的聚合物,这类高分子材料在功能主链中嵌入了易水解的位点或片段,不仅具有通用塑料相媲美的使用性能,同时可以在海水、土壤、淡水等自然环境中快速降解,是一种全自然域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
⑩这只是迈出第一步。作为新的可降解材料,还需要经受相关材料标准和检测标准的进一步验证。而作为新的海水降解的塑料制品,还需要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材料筛选,并将复杂的合成工艺进行生产放大,仍然任重道远。
(有删改)
★4.文章第⑧段中的画线句除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要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二步,结合画线句子,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除举例子),并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其作用。根据画线句中的“50天”“70%”“1年”这些具体的数字可知,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根据画线句中的“堆肥条件下”“自然海水中”可知,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上文中的“大洋中微生物密度平均每毫升只有几个至几十个,与堆肥降解过程中每升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海洋环境的这种特点极大地抑制了聚酯材料在海水中的降解性能”可知,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具体、突出地说明了海洋环境中微生物数量少的特点,这种特点极大抑制了聚酯材料在海水中的降解性能,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参考答案】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具体、突出地说明了海洋环境中微生物数量少的特点,这种特点极大抑制了聚酯材料在海水中的降解性能(1分),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1分)。
【答题模板】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具体/突出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趣味性/说服力/严谨性/科学性/真实性。
5.文章第②段中加点的部分“据统计”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要表明态度-不能删去;第二步,结合“据统计”的含义,分析其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及去掉后句意发生的变化,具体说明理由。“据统计”说明“全球每年塑料废弃物超过3000万吨,其中有超过800万吨的塑料垃圾被直接丢弃或从陆地通过河道、风力最终进入海洋”中的数据来源是有依据的。如果去掉“据统计”,句中的数据就不能让人信服。因此“据统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不能删去。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1分)。“据统计”表明资料有依据,说明“全球每年塑料废弃物超过3000万吨,其中有超过800万吨的塑料垃圾被直接丢弃或从陆地通过河道、风力最终进入海洋”这一说法是有据可查的(1分)。删去后,该说法缺乏理论依据。“据统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1分)。
【答题模板】不能删掉。“xx”是“……”的意思,在文中表示……,在程度上加以限制/强调,写出了……,若删掉“xX”,句子意思变为……,与事实不符。“xx”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生动性。
6.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说出两点即可)(4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第二步,从文章中找出与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及其危害相关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减少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阅读文章,根据第②段中的“由于难以降解,这些微塑料会不断积累,不仅会影响海鸟、鱼和其他海洋生物,也将逐渐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第③段中的“与陆地上的白色污染治理不同,受海洋特殊水域环境限制,人们几乎无法通过传统打捞方式对这些细小的塑料微粒进行广泛收集和处理”和第⑧段中的“海洋环境的这种特点极大地抑制了聚酯材料在海水中的降解性能”等内容可知,海洋塑料垃圾不仅对生物有害,而且难以降解,因此我们应从源头上加以控制。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比如少使用塑料制品,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加强宣传,号召人们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参考答案】示例: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②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③向周边人讲解塑料垃圾污染对海洋造成的危害,号召家人使用环保制品。(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32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2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32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 说明文阅读 考点4:分析说明方法,揣摩说明作用(过关测试)教师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文章,完成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32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2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32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