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2 雨影效应 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2  雨影效应  学案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2  雨影效应  学案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2  雨影效应  学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2 雨影效应 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2 雨影效应 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配套题目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即山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干燥。这是因为山脉阻隔暖湿气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风坡,水汽聚集并到达一定强度时,就会下雨。同时背风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于蒸发量相对更大,使土壤相对干旱。这种现象被称为雨影效应。
    雨影效应是伴随地形降水产生的现象,用以解释地形抬升,降水在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显著差异。当山地迎风坡发生地形抬升降水时,其背风坡可表现出晴好天气,形成“雨影(rainshadw)”。
    雨影效应的天气学解释是湿气块在迎风坡产生降水后,由于水汽饱和度下降,在背风坡出现的干绝热增温,以及山地自身对降水云系的阻滞效应。由于雨影效应与特定的地形和风向相联系,因此会在一些地区反复出现,对天气预报具有参考价值。在气候尺度上,雨影效应可以部分解释山地背风坡的干燥气候与迎风坡形成反差。例子包括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面的内陆沙漠、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等。
    与焚风效应的区别
    雨影效应:山脉高峻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在迎风坡一面降水增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焚风效应: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J·汉恩是最先解释并研究了这种现象。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焚风,其英文名称直接借用德文源词,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的一种热而干燥的风。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亚西亚山地、高加索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甚至太行山东麓也曾出现过焚风。
    【配套题目练习】
    一、单选题
    (21-22高二下·江苏南京·期末)非洲壮美的稀树草原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旅游爱好者。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海南岛西部也有类似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据学者研究,海南岛的热带稀树草原受热带季风气候控制,雨季和旱季明显,旱季尤为干旱。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易渗透,地表储水力极差,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下图为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海南岛稀树草原的分布反映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
    2.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成因包括( )
    ①雨影效应②狭管效应③焚风效应④“喀斯特”效应⑤雨岛效应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
    3.海南岛西部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差异性B.整体性C.层次性D.过渡性
    【答案】1.D 2.C 3.B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海南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热带季雨林;该地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受旱季影响,因此为非地带性规律,D正确;A项主要影响植被生长所需的热量,A错误;海南四周临海,B错误;山地垂直分异规律其基带也应为热带季雨林带故不符合题意,C错误。故选D。
    2.结合上题分析,偏东风受中部山地阻挡,在稀树草原分布带形成下沉气流,形成焚风效应,稀树草原分布带处于雨影区,具有雨影效应。结合材料“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易渗透,地表储水力极差,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可知,地层易渗水,形成“喀斯特”效应,均促使了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①③④正确。热带稀树草原分布区并未处于地形的挟持下,狭管效应不明显;干岛效应是城市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降落地面的水分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与题干信息无关,②⑤错。故选C。
    3.结合上题分析,该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受气候、地形、岩层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表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B正确。与差异性、层次性、 过渡性等无关,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在山地迎风坡,含有水汽的空气受地形阻挡抬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雨,降水一般从山麓向山顶呈先增多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在山地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难以形成降水,且空气下沉干绝热增温(海拔每下降100m,气温升高1℃),形成焚风效应。
    (2023·山东烟台·二模)干燥度是表示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主要取决于蒸发力和降水量的大小。下图为福建省干燥度等值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福建省南部地区蒸发力大于北部地区,下列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 )
    A.风速B.植被C.空气湿度D.人类活动
    5.福建省南部地区降水量小于北部地区,原因有( )
    ①地形抬升作用弱 ②台湾岛雨影效应强 ③海洋调节作用大 ④沿岸流减湿作用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4.A 5.A
    【解析】4.福建省南部地区蒸发力大于北部地区,主要因为该区域盛行东南季风,南部地区地势低利于东南风进入,风速大,蒸发量大,北部地区地势高东南风不利于进入,风速小,蒸发弱,A正确;福建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覆盖率高,B错误;南部地区空气湿度大与蒸发强无直接关系,南北部均受海洋影响,空气湿度相差不大,C错误;与人类活动关系小,D错误。故选A。
    5.根据所学知识,福建省以山地、丘陵为主,东南部沿海地区以平原为主,当地水汽主要来自东南风,北部地区抬升明显,南部地区抬升不明显,①正确;台湾岛位于福建省东南方向,南部距台湾岛较近,当地水汽主要来自东南风,北部位于台湾岛雨影区,降水少,②正确;福建省北部和南部距海都较近,海洋调节差异小,③错误;沿岸地区夏季是暖流,冬季是寒流,而当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暖流起到增湿作用,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位置、环流、洋流、地形、植被、水文、人类活动等。如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洋流对降水的影响,寒流流经的沿海地区降水少,暖流流经的沿海地区降水多。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位置、环流、洋流、地形、植被、水文、人类活动等。如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洋流对降水的影响,寒流流经的沿海地区降水少,暖流流经的沿海地区降水多。
    (15-16高三·湖北·阶段练习)图甲为某地区简图,图中a、b、c线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d线为等高线,甲处箭头表示近地面风向,图乙为图中湖泊入湖径流量与出湖径流量月份分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 )
    A.a

    相关学案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高考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13 湖泊效应 学案: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高考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13 湖泊效应 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配套题目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18 城市热岛效应 学案: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18 城市热岛效应 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配套题目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17 海效应暴雪 学案: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17 海效应暴雪 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配套题目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