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35 季节性冻土滞水促滑效应-2025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训练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35  季节性冻土滞水促滑效应-2025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训练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35  季节性冻土滞水促滑效应-2025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训练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35  季节性冻土滞水促滑效应-2025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训练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35 季节性冻土滞水促滑效应-2025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中的68种效应之35 季节性冻土滞水促滑效应-2025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滑坡,非冻结期含水范围,冻结期含水范围,非冻结期泉水,非冻结期水位,冻结期水位,季节性冻土层,67平方千米的“冰崩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季节性冻融作用是季节性冻土地区加速斜坡整体变形、促发滑坡形成的重要外动力因素之一。其作用方式具有特殊性,主要是通过冻结作用改变斜坡区地下水的排泄条件,使斜坡区地下水富集,土体含水和软化范围扩大、强度降低‚以及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增大,在作用到斜坡深部,从而降低斜坡的整体稳定性。
    斜坡区具有呈脉状分布的地下水并以泉的形式排泄是产生“季节性冻结滞水促滑效应”的必要条件。季节性冻融作用加速斜坡整体变形、促发滑坡发生的现象在季节性冻土地区具有普遍性,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反复作用和累进性破坏的特点。
    鉴于季节性冻融期内滑坡灾害多发的特点,在季节性冻融作用强烈的地区加强冻融期内危险斜坡的监测预报工作,对减轻滑坡灾害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此类滑坡防治工程中的排水措施,也应保证在冻结期内能够畅通地排除斜坡区的地下水。
    1.滑坡
    2.非冻结期含水范围
    3.冻结期含水范围
    4.非冻结期泉水
    5.非冻结期水位
    6.冻结期水位
    7.季节性冻土层
    图32 斜坡区冻结滞水效应模式图
    “季节性冻结滞水促滑效应”对接近临界状态的危险斜坡的稳定性和变形动态产生强烈影响,符合非线性动力的基本原理,本文仅是初步探讨,今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配套题目练习】
    一、单选题
    (2024·河南郑州·三模)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冻融循环是高原地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季节性冻融过程中普遍存在日冻融循环。图为青藏高原地区一年中持续日冻融循环出现次数分布示意图,表为不同类型的季节性冻融变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青藏高原冻土区普遍存在日冻融循环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B.降水多C.海拔高D.植被差
    2.甲、乙、丙三地日冻融循环分别对应的周期性变化是( )
    A.Ⅰ、Ⅱ、ⅢB.Ⅰ、Ⅲ、ⅡC.Ⅲ、Ⅰ、ⅡD.Ⅱ、Ⅰ、Ⅲ
    3.甲区域出现连续日冻融循环的月份是( )
    A.2-4月B.5-7月
    C.8-10月D.11月一次年1月
    【答案】1.C 2.B 3.B
    【解析】1.由于白天和晚上的温度差异,晚上的温度较低,使白天融化的土壤重新冻结,称为日冻融。随着气温逐步回升,这种循环现象从无到有,然后消失,进入完全融化阶段。 故影响冻融循环现象的原因是温度。据图可知,有的地区出现两次,有地区一次,有的则全年未冻结,同样的纬度条件下,出现冻融明显的差异,说明这些区域海拔高低有差异,进而导致温度有差异,C正确,A错误;降水、植被差异小,BD错误。故选C。
    2.结合上题可知,甲地一年中持续日冻融循环出现次数为一次,甲地海拔最高,丙地一年中持续日冻融循环出现次数为两次,丙地次之,乙地全年未冻结,海拔最低,所以他们的日冻融循环对应为Ⅰ、Ⅲ、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甲地由于海拔最高,出现日冻融循环的模式是Ⅰ,出现的时间更接近夏季,陆地气温最高是7月份,而在这之前温度在增加白天已经满足融化的温度,所以5-7月最合适,B正确,AD错误;而8-10月之前温度高,已经出现连续日冻融循环了,C错误。故选B。
    【点睛】在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环境下,一些地区土壤和岩石中的水,多以冰的形式存在。这种温度等于或低于0摄氏度、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就是冻土。根据土壤和岩石保持冻结状态的时间,一般分为短时冻土、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其中多年冻土的冻结状态可持续数十年以上,中国的冻土类型多属于季节性冻土,即冬季冻结,夏季消融。冻融是土层由于温度降到0摄氏度以下和升至0摄氏度以上而产生冻结和融化的一种物理地质现象。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会使冻土层发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变形。
    (23-24高二下·重庆万州·期末)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泽曲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其河源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泽曲河上游横剖面包括高山带、低山带、河谷带三大地形单元,阴坡冻融地貌发育。河源区冻融作用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和植被退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等生态环境改变,进而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图示意泽曲河上游某河段横剖面地形及冻融地貌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泽曲河河源区夏季补给量最小的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B.积雪融水C.冰川融水D.地下水
    5.与阳坡比,阴坡多冻融地貌发育的主要原因是( )
    A.平均海拔高,气温和地温低B.光照少,温度低,土壤湿润
    C.坡度较缓,冰雪融水下渗多D.地形起伏,易积水,冻土厚
    6.河源区冻融作用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是冻融作用( )
    A.缩减了生物的生存空间B.降低了土壤的温、湿度
    C.加剧了泽曲河水的渗漏D.减少了冻融灾害的发生
    【答案】4.D 5.B 6.A
    【解析】4.由材料信息可知,泽曲河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海拔在4000米以上,则结合所学可知,其夏季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等,但由于处于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地,地下水埋藏较深,夏季主要以河水补给地下水为主,但源区范围较大,可能有部分地区会有地下水补给,但补给量较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由材料信息可知,泽曲河河源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海拔高,阳坡和阴坡的气温和地温都较低,有利于冻融地貌发育;但是阴坡太阳辐射比阳坡弱,蒸发弱,水分条件更好,更利于冻土发育,所以冻融地貌多样,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由材料信息可知,河源区冻融作用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和植被退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等生态环境改变,使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存空间缩减,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植物种类向单一化方向发展、微生物锐减,进而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冻融地貌又称冻土地貌,是指在冰缘地带或冻土地区的寒冷气候条件之下,冻融作用使岩石遭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受到干扰和分选以及冻土层发生变形等,形成石海、构造土、冻融岩屑锥、冰丘等各种独特的地貌。
    二、综合题
    7.(2023高三·北京·专题练习)我国东北地区是全球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某校中学生到黑龙江省拜泉县进行野外研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探究黑土侵蚀的原因
    拜泉县位于黑土分布区,曾经是土壤侵蚀强烈的地区季节性冻融是原因之一。
    推测拜泉县土壤冻融侵蚀最严重的季节,并说明其侵蚀原理。
    【答案】春季;春季气温回升快,季节性积雪融化;昼夜温差大,地表冻层反复冻融,土质疏松,抗蚀能力降低;下层冻土阻碍了融化雪水的下渗,融水沿地面流动,造成土壤侵蚀。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水土流失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春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半球移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快,季节性积雪融化;春季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削弱和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地表冻层反复冻融,土质疏松,抗蚀能力降低;该地区纬度较高,地下分布着冻土,下层冻土阻碍了融化雪水的下渗,融水沿地面流动,地表径流强,侵蚀能力强,造成土壤侵蚀,产生水土流失。
    8.(22-23高二上·江西景德镇·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冻融是指土层由于温度降到零度以下产生冻结和升至零度以上产生融化的现象。宁夏河东地区多沙丘,沙丘季节性冻融变化明显,下图为该地某个典型的新月型沙丘冬季冻结层厚度分布图。
    (1)根据图中西北坡和东南坡的坡度差别判断哪一侧为沙丘迎风坡。
    (2)据图描述该沙丘冻结层厚度的空间变化。
    (3)推测全球气候变暖对该区沙丘冻融时间的影响。
    【答案】(1)西北坡更平缓,为迎风坡。
    (2)西北坡(迎风坡)坡脚冻结层厚度大,西北坡(迎风坡)坡中和坡顶冻结层厚度小,东南坡(背风坡)坡脚冻结层厚度最大。
    (3)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沙丘的冻结时间推后,消融期提前,冻结时间缩短。
    【分析】本题以宁夏河东地区沙丘的冻融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风成地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陡坡是背风坡,由图可知,西北坡缓,是迎风坡,东南坡陡,是背风坡。
    (2)由图可知,西北坡坡脚的沙丘冻结层厚度为60cm、坡中厚度为45cm、丘顶厚度为50cm,东南坡坡脚冻结层厚度为70cm,所以西北坡(迎风坡)坡脚冻结层厚度大,西北坡(迎风坡)坡中和坡顶冻结层厚度小,东南坡(背风坡)坡脚冻结层厚度最大。
    (3)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一方面,形成沙丘冻结的条件比原来的时间晚,使得沙丘冻结时间推后,另一方面,气温较高,冻结层消融时间提前,导致冻结期缩短。
    【点睛】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陡坡是背风坡。
    9.(21-22高二上·河南南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示地区冻土、冰川广布。多年冻土的上层有季节性冻融现象,为活动层。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仅冻土区冻融活动加剧,而且底部基岩上冻结千年的大陆性冰川也开始变得不稳定。2016年7月,阿里地区日土县发生了一次超强的“冰崩”,巨大的冰体在海拔5800米处与基岩断开,从前方狭窄的V型谷冲出,掉落至海拔5000米以下开阔相对平坦的地面,形成厚达30米、面积约8.67平方千米的“冰崩扇”。年平均地温是指地袁及地表以下土层的平均温度。
    (1)与森林区相比,荒漠区土壤含水量在东西水平方向上的差异更 。主要原因是荒漠区植被稀少,土壤含水量受环境变化影响较大;另外,荒漠区东西水平方向 ,地温、冰川分布等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因素空间差异较大。
    (2)借鉴山前“洪积扇”的成因,依据材料分析“冰崩扇”的形成过程。
    【答案】(1) 大(或显著) 跨度大(或距离大)
    (2)(全球气候变化,重力作用等影响下,)巨大冰体断裂并脱离基岩,发生冰崩(在冲出V型谷掉落过程中,)落差大,与山谷、地面冲撞形成大量碎冰块;(并侵蚀搬运(刨蚀,测蚀)沟谷堆积物)碎冰块(和碎屑物快速向前推进,)遇到开阔相对平坦的地形,向下游、两侧扩散,速度降低,堆积形成“冰崩扇”。
    【分析】本题以阿里地区冰崩为材料,涉及土壤含水量以及冰崩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荒漠区在东西方向上的跨度较大,地温、冰川分布差异较大,再加上荒漠区植被稀少,土壤含水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荒漠区土壤含水量在东西水平方向上差异较大。
    (2)冰崩扇的形成过程类似河水冲积扇的形成过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上部冰体变得不稳定,在重力作用下脱离基岩,由于落差较大,脱落的冰块动能较大,与山谷、地面撞击形成大量的碎冰块,并沿着V型谷继续下滑;碎冰动能较大,通过强烈刨蚀、侧蚀,侵蚀冰川下游的冰碛物,以及沿沟堆积的残积物;在向下运动过程中,冰体携带沿途各种碎屑物质快速向前推进;当冰体遇到平坦开阔地形时,开始向下游、两侧扩散,速度降低,碎冰的搬运能降低,冰体和各种碎屑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扇状的“冰崩扇”。
    10.(2024·山东济宁·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盐渍土分布广泛。该地区土壤有季节性冻融现象,经历非冻融期(6-10月)、冻结期(11一次年3月)和消融期(3-6月)三个阶段。下图示意盐渍土表层积盐过程,其中冻结期受毛细管作用和冻结作用的共同影响,盐分会随地下水向冻结层迁移。
    (1)说明非冻融期降水对盐渍土中盐分运移的影响。
    (2)土壤的季节性冻结与消融,促使当地盐渍土表层盐分在春季呈“爆发式”增加。分析其主要原因。
    (3)在松嫩平原,从较大空间尺度看,盐渍土多分布在低平的内陆盆地、岗间洼地等地方;从较小空间尺度看,盐碱土多分布在低平地区中的局部高处。试解释其原因。
    【答案】(1)降水期间土壤表层中的盐分随水淋溶,盐分向下运移:降水又会使地下水位上升,促进盐分向上运移。
    (2)土壤冻结时,受毛细管作用和冻结作用的共同影响,盐分随地下水向冻结层迁移,并随着冻结层不断加厚而大量贮存于冻结层中;春季气温回升,冻结层自上而下逐渐消融,未融化的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土壤表层含水量大;春季蒸发旺盛,土壤表层水分散失快,盐分迅速积聚。
    (3)从较大空间尺度看,内陆盆地、岗间洼地等地排水不畅,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此汇集,地下水经常维持在较高水位,易形成盐渍土:从较小空间尺度看,低平地区中的局部高处,由于表面积较大,土壤水分蒸发较快,盐分由低处向高处积聚,易形成盐渍土。
    【分析】本题以松嫩平原盐渍土表层积盐过程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了该地区的气候、地貌、水文等自然要素特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非冻融期是6-10月,该时段内松嫩平原降雨较为集中,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降水期间土壤表层中的盐分随水淋溶,盐分向下运移,这是土壤盐分的一个短暂淋溶期;降水下渗后又会使地下水位上升,促进盐分向上运移。
    (2)“爆发式”增加一是强调量大,暗示前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二是强调迅速,说明有外界条件的触发。由设问出发,应从土壤的季节性冻结与消融角度思考答案。据材料可知,冻结期受毛细管作用和冻结作用的共同影响,盐分会随地下水向冻结层迁移,随着冻结层不断加厚,盐分会大量贮存在冻结层中;当处于消融期时,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冻结层自上而下慢慢的消融,位于较下方的冻土融化较慢,未融化的冻土会阻隔水分下渗,使得土壤表层含水量大;加上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土壤表层水分散失快,盐分迅速积聚,使得盐渍土表层盐分在春季呈“爆发式”增加。
    (3)从较大空间尺度看,内陆盆地、岗间洼地等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地势低洼处不断的汇集,下渗较多,使得地下水经常维持在较高水位,盐分随水向上运移,使表层土壤盐分增加,易形成盐渍土;从较小空间尺度看,低平地区中的局部高处,由于表面积较大,接受太阳辐射多,升温幅度大,且受风的影响面积大,所以土壤水分蒸发较快,盐分由低处向高处积聚,易形成盐渍土。
    类型
    周期性变化
    I
    完全冻结—日冻融循环—完全冻结

    完全冻结—日冻融循环—完全融化—日冻融循环—完全冻结

    日冻融循环—完全融化—日冻融循环

    相关试卷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大气变化的效应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大气变化的效应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热点06 常见的“地理效应”-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原卷版):

    这是一份热点06 常见的“地理效应”-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原卷版),共12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5 地球上的水(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分层训练解密05 地球上的水(含解析),共3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