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全国通用)
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五章 第一讲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五章 第一讲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外力作用,能量来源,风化作用,盐风化,侵蚀作用,搬运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软流层一般被认为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形成锥状的火山、火山口湖
1.爆炸式岩浆喷发——射汽岩浆喷发射汽岩浆喷发是指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地下水或地表水并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大量蒸汽导致的爆炸式喷发。射汽岩浆喷发在较为坚硬的围岩环境中通常形成火山角砾岩筒结构,主要由喷发环(火山碎屑环)、火山口、火山角砾岩筒、根部带(爆炸发生的位置)和补给岩墙组成。下图示意玛珥式火山角砾岩筒型火山结构。
(1)与常规火山喷发相比,玛珥式火山的形成有何特殊性? (2)火山碎屑环顶部的碎屑来自哪里?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岛上。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
火山灰—土壤、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的影响
熔岩的破坏性: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村庄等
【2020·全国1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6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如下图,箭头为板块运动方向)。据此完成5~6题。
13.造成马提尼克岛火山锋分布的主导板块及其运动形式是A.加勒比板块 间歇性俯冲 B.大西洋板块 间歇性俯冲C.加勒比板块 间歇性张裂 D.大西洋板块 间歇性张裂14.火山锋的存在,导致马提尼克岛( )①面积缩小 ②平均高度增加 ③面积扩大 ④海岸曲折度增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变质作用可能和岩浆侵入活动相伴
(2022·江苏卷)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A. 火山喷发 B. 沉积作用C. 变质作用 D. 岩浆侵入11. 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A. 差异侵蚀 B. 化学溶蚀C. 河流侵蚀 D. 风力侵蚀12. 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A. 花岗岩区 B. 变质岩区C. 沉积岩区 D. 接触变质岩区
课堂活动: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
探究1:运用地质作用有关知识,描述上述现象的形成过程。
生活在水中的螺蚌,死亡之后,在水底沉积形成化石;地壳垂直抬升,形成高山;受外力侵蚀,化石出露地表,因此在高山的岩石中见到了螺蚌壳。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探究2:距左图描述18世纪大理石柱6.3米以下部分形成的过程。
公元79年,发生火山喷发,石柱底部覆盖有3.6米的火山灰;公元79年-15世纪,石柱随地壳下沉,沉到海洋中的石柱部分受到海生动物的蛀蚀、钻孔;公元15世纪-18世纪,石柱又随地壳上升出露到海面之上,形成图示景观。
c. 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A. 冰川作用 B. 流水作用C. 构造运动 D. 风沙作用
(2023·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千米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如图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含水层较厚的原因:此区域为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
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地下水通过河道南侧断层处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变式训练] 简要分析八音河流域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
直接、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概念: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作风化作用。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
化学风化:岩石在氧、二氧化碳、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使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岩石中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等,也都会对岩石起破坏作用。
看图识图:自然环境中岩石的破碎状态
盐风化作用是指因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盐类结晶膨胀而导致的岩石露头表面颗粒分解或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
我国东部海岸带和西北干旱区
2.盐的风化作用——盐风化盐风化作用是指雨水或海水等含盐水分(溶液)渗透岩石并由内部从岩块下方渗出,盐分结晶膨胀而导致岩石露头表面矿物颗粒、碎片或部分盐晶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一般岩石露头表面(主要是侧面)因物质脱落,易形成各种形态的风化凹穴,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风化时间越长,风化穴越大。(1)要形成盐风化,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我国东部沿海海潮平均高潮线与最大涨潮线之间的区域也存在盐风化现象。与西北内陆地区相比,沿海地区形成的风化穴的大小有何特点?
提示 可溶性盐类物质、含有孔隙的岩石、干湿交替的环境、蒸发旺盛
提示 沿海地区形成的风化穴小。
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原地就会被塑造成各种侵蚀地貌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我们有时候认识就没有那么清晰了,两者该如何区分呢?
概念辨析1:“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区别
两者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风化”作用是一种“原地”的变化,而“侵蚀”作用是一种“运动”的变化。
比如一大块岩石在原地逐渐变成小块的岩石,最终变成粉末状的岩石碎屑,而这些物质基本上都在岩石本来在的地方,这就称为风化。如果同样一块岩石,在风力的不断吹打下,岩石表面逐渐剥落,同时剥落的小碎屑都随风吹走了,岩石越来越小,这就称为侵蚀。
概念辨析2:“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区别
流水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过程。
在不同的地区,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如果说内力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的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课标: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在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能的共同驱动下,各自然环境要素综合作用,形成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2023·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千米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
分析图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区域发育较大面积沙丘的主要成因。
布赫特山以西地区细粒碎屑物质丰富;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叠加沙丘北侧局地地形影响,有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
[变式训练] 简析德南隆起的北部沙丘的形成原因。
提示 沙源、风、地形等。
考向一 风化作用与地貌(2023·广东高三专题练习)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广东省北部的韶关市仁化县境内,锦江自北向南流经园区,丹霞山山体以红色砂岩和砾岩为主。风化洞穴是丹霞山重要的景观地貌类型,在不同岩性的岩石上发育着不同形态和规模的风化洞穴,其中蜂窝状洞穴最具特色。
下图示意锦江两岸的禄意堂(为较浅的弧形崖壁)和锦石岩洞穴(洞穴内部的蜂窝状洞穴直径和深度均比禄意堂崖壁蜂窝状洞穴大)相对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丹霞山山体崖壁上岩洞发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和物理风化B.冰川侵蚀和生物风化C.风力侵蚀和物理风化D.冻融作用和生物风化
2.禄意堂崖壁上蜂窝状洞穴的直径和深度均比锦石岩洞穴内的小,主要原因是( )A.岩层内部坚硬,受外力侵蚀弱B.暴露在崖壁外表,受侵蚀严重C.表层有地衣覆盖,保护作用强D.分布海拔较高,水汽到达量少
考向二 流水作用与地貌(2023·广东潮州高三校考)在陕北黄土高原,在一道黄土墚靠近冲沟的边缘地区,平坦的墚面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塌陷,颇似一个“大脚印天坑”,这个大坑并非天坑,而是一个黄土落水洞。一般分布在沟谷两岸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较快的部位。下图示意黄土落水洞形成过程。据此完成3~4题。
3.黄土落水洞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④①②D.②③④①4.黄土落水洞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断裂塌陷B.断层发育 C.流水侵蚀D.溯源侵蚀
考向一 地壳运动“嶂石岩地貌”有五大特点:丹崖长墙连续不断、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2”形嶂谷相连成套、棱角鲜明的块状结构、沟谷垂直自始至终。右图及下图为我国河北嶂石岩地貌景观图及演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嶂石岩地貌崖面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④①D.④③②①2.嶂石岩地貌形成过程中( )A.地壳持续抬升B.地壳间歇性抬升C.以内力作用为主D.地貌的规模越来越大
考向二 岩浆活动在距今5亿—1亿年前,大西洋扩张运动引发非洲西北部陆地(上覆砂岩和石灰岩)持续断裂,导致地壳底部岩浆上涌,上涌的岩浆使近水平地层发生变形,形成了中间高、四周低的穹窿构造,部分岩浆沿断裂带喷出、溢流至四周形成岩墙。穹窿构造的破碎带被岩浆渗透,后又接受外力作用,不同地层间形成了同心环形状,即著名的“撒哈拉之眼”。右图为“撒哈拉之眼”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现今“撒哈拉之眼”形态的主要原因有( )A.断裂塌陷 冰川侵蚀 B.热力熔蚀 风化侵蚀C.地壳张裂 流水堆积 D.板块挤压 断裂下陷4.“撒哈拉之眼”岩墙( )A.含有生物化石B.岩性差异较大C.成分为碳酸钙D.存在气孔构造
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
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麻岩
密度大、坚硬、矿物结晶颗粒细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具有时间序列;非金属矿产
具有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产
(一)三大岩的形成、分类及特征
具有气孔或流纹构造、矿物结晶颗粒粗
安徽九华山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地质公园。九华山主体为花岗岩山岳型地貌,其南缘为石灰岩地貌。图1为九华山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九华山主体的岩石类型对应图2中的( )A.甲B.乙C.丙D.丁2.九华山地质公园形成过程中,所受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侵入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喷出—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张教授在我国西北某地考察日记中写道:“戈壁滩就是一个天然的‘玛瑙加工厂’—远古时期形成的岩石气孔和缝隙是它的模子,后期岩浆注入为玛瑙提供原料,周边矿物为其着色,①使其成为独立的个体,散落戈壁,②让它翻滚打磨,终成宝石。”下面图1为戈壁上长满玛瑙的石头照片,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据此完成3~4题。
3.为玛瑙形成提供“模子”的岩石按成因属( )A.甲 B.乙 C.丙 D.丁4.①②表述的地质作用分别是A.风力侵蚀、风化作用 B.沉积作用、流水作用C.流水侵蚀、冰川作用 D.风化作用、风力作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指津,变位或变形,大陆漂移,岩石圈,高低不平,太阳辐射能,松散物质,冰川融化,水热组合,大理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备考指津,变位或变形,大陆漂移,岩石圈,高低不平,太阳辐射能,松散物质,冰川融化,水热组合,大理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章第2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高低不平,太阳辐射能,破碎崩解,风化或侵蚀,侵入型,喷出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