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37085/0-17308562392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上海市浦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37085/0-173085623924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上海市浦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37085/0-17308562392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1高一语文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37085/2-173085624011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1高一语文答题纸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37085/1-173085623967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1期中命题意向表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37085/3-173085624037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上海市浦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浦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上海市浦东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2024-1高一语文答案docx、2024-1高一语文答题纸docx、2024-1期中命题意向表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按要求填空。(5分)
(1)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女其姝,______________。(《________·邶风》)
(3)《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2.按要求选择。(5分)
(1)以下描写秋天的诗句中,意境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D.孤村落日残霞,轻烟寒树老鸦。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会给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展。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文化自觉,这就是自知之明。
①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好的传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②并有意识地发扬它和继承它
③但真正传统好的东西不会完全走掉的
④让大家意识和理解到我们有些什么样的、应该保留的优秀传统
A.④②③① 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
二 阅读 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3分)
手机看得津津有味的文章,变纸质版就看不进去了
①人类的大脑有负责视觉和语言的遗传密码,却没有负责阅读的。从壁画到象形文字,再到印刷书和数码显示屏,人类的大脑一直在适应通过阅读来处理信息的模式。
②柏拉图曾担心写作也许会削弱人类的记忆能力。他的担心很有可能是对的。将事件和想法通过写作记录下来的能力,会减少我们对记忆和口口相传的依赖度。我们的大脑功能已然因为书面语言的出现而开始改变了。
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的阅读行为也和五十年前有所不同。
④如今,认知神经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人类大脑的变化。在被这一课题深深吸引的同时,他们也担心,当人类越来越多地使用数码显示屏后,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能发生一些改变。他们提出,人类好像正因为线上信息的出现而开始发展出一种新大脑,其中形成了一些负责快速浏览的新神经回路。这种新型阅读方式正在不断地挑战几千年来形成的负责深度阅读的回路。
⑤电子化世界中存在着两种阅读方式,你既可以快速地查找相关信息,也可以慢速地和那些复杂的文字来场情感交流。但如果你有一个“双语大脑”,你就可以轻松地掌握以上两种方式。
= 6 \* GB3 \* MERGEFORMAT ⑥电子阅读通常是为了提高速度。科技让我们可以上下滚动页面来锁定关键字、小标题、要点和加粗文字,所以大部分的读者其实只读了文本的百分之三十。我们用线上资源是为了可以更迅速地查找信息,用“查找”功能和快捷链接来迅速地完成一篇文本的阅读。要知道我们浏览得越快,我们完成的任务也就越多。现在网络页面上的文字越来越少,这锻炼了我们通过快速滚动来查找信息的能力。当我们养成了这样“越来越快”的习惯,再去阅读印刷材料时就有些难以适应了。网页上大量的视觉冲击,比如视频、动图、表情包,都构成了一种与看纸质书完全不同的整体画面。虽然不断变化的图像能让阅读变得更有互动性和参与感,却也很容易让人分心。很多学生表示,比起阅读纸质的材料,他们在线上阅读时,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可能会一心多用,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并且会更粗心。
⑦我们已经从线形的阅读模式转换成了跳跃式和环形的模式。我们不再一行一页地阅读,而是不断地从一个区域跳跃到另一个区域、从一个图像到另一个图像。现如今阅读更像是一系列的圆环,向着不同方向交错穿行。
⑧查找信息时我们会通过快速的浏览来定位关键字,这样快速的信息获取方式会逐渐消除“慢速”的阅读模式,但我们恰恰需要这样的慢速阅读来达到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
⑨玛丽安·沃夫是美国塔夫斯大学阅读与语言中心主任,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家,她深入研究了数字媒体对我们的大脑产生的影响:“有多少语法已经丢失了?什么是语法呢?语法不就是我们复杂思想的一种体现吗?”她又称,“我很担忧我们是否会失去对一些复杂句式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我们会变成微博大脑吗?”
= 10 \* GB3 \* MERGEFORMAT ⑩太多的线上阅读会导致我们的集中力下降,更难以理解一些冗长的句子和段落,在阅读时也只是一味地浏览而非理解其含义。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世界,每天都需要浏览大量错综复杂的电子化信息,但我们必须保有去感受、理解以及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我们需要有一个双语大脑,让我们可以同时有“快速”和“慢速”、“环形”和“线形”阅读的能力。
(选自“澎湃新闻”2020年9月26日)
3.第⑤段“双语大脑”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列表达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通过快速滚动来查找信息,再去阅读印刷材料时就有些难以适应了。
B.网页上大量的视觉冲击对于人们阅读文本有利有弊。
C.为了达到对文本有较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我们需要慢速阅读。
D.我们既要浏览电子化信息,也要能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
5.根据文义,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写作也许会削弱人类的记忆能力,柏拉图的这一担忧成为了现实。
B.通过快速的浏览来定位关键字的阅读方式属于环形阅读模式。
C.人们的集中力、理解力下降的原因是每天都要浏览大量的信息。
D.“慢速阅读”并不局限于纸质书,电子书也适用。
6.请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7.小浦同学打算在阅读交流会上向全班同学介绍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并制作演示文稿。请根据文意写出文字大纲。(4分)
《手机看得津津有味的文章,变纸质版就看不进去了》
理论:人类的大脑一直在适应通过阅读来处理信息的模式,书面语言的出现、互联网时代、线上信息的出现,都改变着我们的大脑功能。
现象:新型阅读方式正在不断地挑战几千年来形成的负责深度阅读的回路。
本质: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弊端: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2分)
百合花 茹志鹃
①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在新媳妇家借棉被时不小心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②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把唯一的嫁妆——百合花棉被借给我们的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③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④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⑤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⑥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通讯员,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他现在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⑦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⑧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⑨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布还挂在那里。
⑩“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⑪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⑫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⑬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⑭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⑮“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有删改)
8.赏析第③段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9.选文中“破洞”的细节描写出现多次,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分)
10.分析叙述视角“我”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3分)
11.小浦同学准备在“一日读书”的活动中向全校学生推荐优秀革命作品《百合花》,请你替他拟一份推荐词,至少从两个方面陈述你推荐该小说的理由。(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6分)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杨慎:明中叶文学家,因“大礼议”受廷杖,剥夺官爵,谪戍于云南永昌卫,年七十二,死于贬所。
12.“临江仙”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1分)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分)
A.词的前两句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
B.“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以“青山”象征永恒,“夕阳”象征变化,在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下,词人用自然界的这样一幅画面传达出生命易逝的感慨和历尽荣辱的悲哀。
C.“白发渔樵”是乡野农夫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晚年生活的落魄,而“一壶浊酒”以“秋月”、“春风”为背景,则显示出作者淡泊、高雅的襟怀和朋友之间的志趣相投。
D.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者感受到苍凉悲壮的同时,也能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中品悟到词中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14.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3分)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韩愈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 圣人无常师( )
16.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一样的是( )(2分)
例:登高而招
A.用心一也 B.积善成德
C.而耻学于师 D.故木受绳则直
17.下列句子与例句特殊句式一样的是( )(2分)
例:青,取之于蓝
A.句读之不知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蚓无爪牙之利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9.比较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的区别,并分析其效果。(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2题。(6分)
钱伯庸文序 [明]曹学佺
①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作揖曲躬之际,阔别致谢,寒温都尽。及其执茶对坐,别无可说,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则又草草读过而已。噫!此所谓“时套”也。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矣。
②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其至金陵,以之初书谒见于予。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①于义理②者?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③师之初。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选自《石仓诗文集》)
[注]①汲汲:急于得到的意思。②义理:文章的思想内容。③尔:其。
20.对“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作文的风格走向时髦,也是因为人们相见或听曲时的行为方式引起的。
B.写作文的人追求时髦,也是因为受到社会上待人接物风气的不良影响。
C.写作文讲究虚浮时髦,也是由于人们肤浅不正确的评价所逐步导致的。
D.作文的风格虚浮时髦,也是由于人们只重形式不讲内在主题淡漠所致。
21.从文中看,造成文章落入“时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2.根据文章,指出曹学佺对钱伯庸的态度并分析原因。(3分)
三 作文 40分
23.在你的生命中,或许和“香雪”一样有一个“铅笔盒”,它让你梦寐以求、辗转反侧;或许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她)让你肃然起敬……
请以《那个/只/件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叙该事物对你成长的意义,字数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浦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上海市浦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质量检测参考答案docx、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质量检测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彭浦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共7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