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
展开楚汉相争的终结
鸿门宴之后,刘邦虽然暂时逃过一劫,但他深知项羽的威胁依然存在,楚汉相争正式拉开帷幕。刘邦在关中地区休养生息,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一方面任用萧何管理后方,确保粮草充足、兵源不断;另一方面,重用韩信等军事人才,在战场上与项羽展开周旋。
韩信在刘邦统一大业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韩信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最初在项羽帐下未得到重用,后转投刘邦。刘邦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天赋,他为刘邦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其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堪称经典。刘邦在进入汉中后,为了迷惑项羽,烧毁了栈道,表示自己无意东出。韩信则在表面上派人修复栈道,吸引章邯等三秦王的注意力,实际上却率领大军从陈仓小道突袭,迅速占领了关中地区,为刘邦的统一大业奠定了重要的根据地。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带展开了长期的对峙。刘邦凭借着坚固的防线和充足的后勤补给,顽强抵抗项羽的进攻。而项羽虽然军事能力超强,但他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却存在诸多不足。项羽的后方并不稳定,粮草供应时常出现问题,而且他过于依赖武力,在战略上逐渐陷入被动。
双方在战争中互有胜负。彭城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刘邦。但刘邦并未气馁,他重新组织力量,继续与项羽对抗。在战争过程中,刘邦还采用了政治手段,联合了英布、彭越等诸侯,对项羽形成了包围之势。同时,刘邦利用项羽的性格弱点,离间了他和范增的关系。范增是项羽的重要谋士,他的离去对项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最终,楚汉双方在垓下进行了一场决定胜负的大战。刘邦集结了各路诸侯的军队,对项羽形成了绝对优势。韩信在垓下之战中采用了 “十面埋伏” 的战术,将项羽的楚军层层包围。楚军在重围之中,陷入绝境。夜晚,汉军又唱起了楚地的歌谣,这就是著名的 “四面楚歌”。楚军以为楚地已尽被汉军占领,军心大乱。项羽见大势已去,带着八百余精锐骑兵突围。在乌江畔,项羽拒绝了渡江逃生的建议,他认为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而死。楚汉相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定都之议
刘邦在建立西汉后,面临着定都何处的问题。当时有多种选择,洛阳是一个重要的候选地,因为它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原地区,交通便利,而且是周朝的旧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大臣都主张定都洛阳,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方便地控制全国,同时也符合传统的观念。
然而,娄敬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娄敬本是一个戍卒,他在前往陇西戍边的途中,路过洛阳,得知刘邦正在考虑定都之事,便通过同乡虞将军求见刘邦。娄敬向刘邦进谏,他认为洛阳虽然有其优势,但从战略角度来看,并非最佳选择。洛阳四周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而且,经过多年的战乱,洛阳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口稀少,难以支撑庞大的都城所需。
娄敬建议刘邦定都关中。他指出关中地区有高山险阻作为屏障,有黄河、渭水等河流提供便利的交通和灌溉条件。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是秦朝时期重要的农业产区,经济基础较好。而且,关中地区四周有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武关等关隘,易守难攻,是一个理想的定都之地。
刘邦对娄敬的建议犹豫不决,他又征求了大臣们的意见。许多大臣都是东方人,他们并不愿意离开家乡前往关中,仍然坚持定都洛阳。这时,张良站了出来,支持娄敬的观点。张良分析了定都关中的利弊,他强调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和经济潜力,认为定都关中可以保证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刘邦最终采纳了娄敬和张良的建议,决定定都长安,这一决策对西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与故事
萧规曹随
西汉建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困苦。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们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和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萧何和曹参的故事成为了经典。
萧何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和开国功臣,在西汉建立后,他担任丞相,负责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政策。萧何深知百姓需要安居乐业,国家需要稳定发展,于是他在经济上,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他还主持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在政治上,萧何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各级官员,同时简化政府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萧何制定的政策为西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他死后,曹参接任丞相之位。曹参原本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勇猛无比,但在担任丞相后,却采取了一种看似 “无为” 的执政方式。曹参选择了 “萧规曹随”,他继续沿用萧何制定的政策,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曹参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他们认为曹参没有自己的主见,只是在吃老本。但曹参却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汉初的社会刚刚经历了战乱,百姓需要的是稳定,不需要过多的政策变动。他每天只是喝酒作乐,看似不理政事,但实际上却在默默地关注着国家的发展。他对下属官员要求,只要按照萧何制定的法令执行即可,不要随意更改。
有一次,曹参的儿子曹窋在宫中担任中大夫,汉惠帝对曹参的做法有些不满,便让曹窋回去劝说曹参。曹参听了儿子的话后,非常生气,他打了曹窋一顿,并说:“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意思是让曹窋好好侍奉皇帝,国家大事不是他能随便议论的。汉惠帝得知后,亲自召见曹参询问原因。曹参问汉惠帝:“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汉惠帝回答说不如先帝。曹参又问:“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汉惠帝说曹参好像不如萧何。曹参便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汉惠帝听后,觉得曹参说得有道理,于是继续支持曹参的做法。“萧规曹随” 使得汉初的政策得以稳定延续,为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减轻刑罚与释放奴婢
汉初的统治者们意识到秦朝苛法对百姓的压迫,决定减轻刑罚。刘邦在进入关中时,就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这一简单而明确的法令受到了百姓的欢迎,为他赢得了民心。在建立西汉后,刘邦进一步对秦朝的法律进行了修订。他废除了一些严酷的刑罚,如连坐法等,减轻了百姓在法律上的负担。
在释放奴婢方面,汉初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由于战争的原因,许多百姓沦为奴婢,失去了自由。刘邦下令释放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的人,让他们重新成为自由民。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体现了汉初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这些奴婢获得自由后,纷纷回到家乡,开垦荒地,组建家庭,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景之治时期的故事与佳话
汉文帝的节俭与仁政
汉文帝刘恒是一位以节俭和仁政著称的皇帝。他即位后,生活非常节俭,他自己穿着粗糙的丝绸衣服,所使用的器具也都是质朴无华的。他曾想修建一座露台,但当他得知修建露台需要花费百金,这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时,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政治上,汉文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减轻田赋,将田赋从汉初的十五税一降低到三十税一,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他还减少了地方的徭役,让百姓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汉文帝非常重视农业,他多次下诏劝课农桑,鼓励百姓发展农业。他还亲自下地耕作,为百姓做出表率。
汉文帝的仁政还体现在他对刑罚的改革上。有一次,齐太仓令淳于意医术精湛,但他不愿意为贵族治病,被人诬告有罪,要被处以肉刑。淳于意的女儿缇萦非常孝顺,她随父亲来到长安,向汉文帝上书,说自己愿意为父亲受刑,同时指出肉刑的残酷,希望汉文帝能够废除肉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所感动,他下令大臣们商议改革刑罚。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提出了改革方案,将原来的墨刑、劓刑、刖刑等肉刑改为笞刑和徒刑等相对较轻的刑罚。这一改革是中国古代刑罚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体现了汉文帝的人道主义精神。
汉景帝与七国之乱的平定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继续推行汉文帝时期的政策,西汉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在汉景帝时期,也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 —— 诸侯势力的膨胀。
西汉建立初期,刘邦为了巩固统治,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在各自的封国内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可以自行任命官员、征收赋税、铸造钱币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的势力逐渐壮大,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汉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向汉景帝提出了 “削藩” 的建议。晁错认为,如果不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西汉王朝将面临严重的危机。
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削藩。他先后削夺了一些诸侯王的封地,这引起了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濞联合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六个诸侯王,以 “诛晁错,清君侧” 的名义,发动了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七国之乱”。
叛乱爆发后,汉景帝有些惊慌失措。晁错的政敌袁盎向汉景帝进谏,说只要杀了晁错,七国之乱就可以平息。汉景帝在慌乱中听从了袁盎的建议,将晁错腰斩。然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刘濞等诸侯王的真正目的是夺取皇位,他们继续向长安进军。
在这关键时刻,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领大军平叛。周亚夫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采取了正确的战略。他没有直接救援被叛军围攻的梁国,而是绕道而行,截断了叛军的粮道。叛军在缺粮的情况下,军心大乱。周亚夫趁机发动进攻,经过几个月的激战,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平定,加强了西汉中央政权的统治,为后来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这些故事、轶事和传说生动地展现了西汉建立和 “文景之治” 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体现了汉初统治者们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对我们了解西汉初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75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a>,共4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a href="/ls/tb_c4049660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学案设计</a>,共4页。
初中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a href="/ls/tb_c404967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a>,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实例,教学重难点实例,教学方法实例,课堂活动实例,教学资源实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