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年高三临考押题考试(三模)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年高三临考押题考试(三模)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小麦的抗锈病与易染锈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2分,共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对于现在的老年人而言,吃维生素 D补钙已成共识。下列有关维生素 D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维生素 D 与生长激素都对人体的骨骼发育有重要影响
B. 维生素 D 是一种脂溶性物质,可以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C. 维生素D与胆固醇、性激素的化学本质相同,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被细胞吸收
D. 维生素 D 的元素组成为C、H、O,与胆固醇、性激素不完全相同
【答案】D
【分析】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主要储能物质、保温、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够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生长激素的功能有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对人体的骨骼发育有重要影响,A正确;
B、维生素D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B正确;
C、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被细胞吸收,C正确;
D、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元素组成均为C、H、O,D错误。
故选D。
2.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酶都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酶的专一性体现在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
D. 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答案】D
【分析】酶是由生物活细胞产生的、对作用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者核糖核酸(RNA)。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酶促反应需要最适的温度和最适的pH值条件。温度过高或过低,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过酸和过碱的条件会使酶永久失活。
【详解】A、酶可以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发挥作用,A错误;
B、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酶的专一性体现在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C错误;
D、酶作用条件较温和,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D正确。
故选D。
3. 科学家设计了一种纳米药物,由透明质酸交联的外壳、能与 ATP 结合的DNA序列及包裹在其中的化疗药物阿霉素构成,当其被运送到肿瘤细胞内后,细胞质中高浓度的 ATP 使 DNA双链结构发生变化,选择性地释放阿霉素,进而发挥药效。已证实纳米药物能促进乳腺癌细胞 MDA-MB-231的凋亡,作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纳米药物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利用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
B. 阿霉素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其促进RNA 和 DNA 的合成
C. 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D. ATP 与 DNA 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腺嘌呤,但二者含有的五碳糖却不同
【答案】B
【分析】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结合题图可知,纳米药物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结合题图可知,纳米药物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利用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阿霉素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已证实纳米药物能促进乳腺癌细胞 MDA-MB-231的凋亡,推测其促进有关RNA的合成,而不是DNA的合成(与细胞增殖有关),B错误;
C、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机体有积极意义,C正确;
D、ATP 与 DNA 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腺嘌呤,但二者含有的五碳糖却不同,ATP含有核糖,DNA含有脱氧核糖,D正确。
故选B。
4. 如图为某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1和5为相同染色体,上面的基因一定相同
B. 图中1和7为同源染色体,所以该细胞不可能为有丝分裂后期的单倍体生物细胞
C. 细胞处在该图前一时期时的特征为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D.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可能为体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极体
【答案】C
【分析】有丝分裂分裂期的主要变化:(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3)后期:着丝粒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4)末期:①纺锤体解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新形成;③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详解】A、1和5为在分开前为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虽是复制而来,但复制过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1和5上面的基因不一定相同,A错误;
B、单倍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图示可为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1和7为同源染色体,所以该细胞可能为有丝分裂后期的单倍体生物细胞,B错误;
C、图示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前一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特征为着丝粒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C正确;
D、图示细胞处于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故子细胞不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D错误。
故选C。
5. 关于生物的适应性,经典的解释就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即生物在长时间与环境的相互选择中形成了一种和环境相适应的特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适应的形成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
B. 适应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所有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所以适应具有普遍性
D. 适应具有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答案】B
【分析】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详解】A、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适应不仅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还包括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B错误;
C、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所以适应具有普遍性,C正确;
D、适应具有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6. 小麦的抗锈病与易染锈病(A/a)、耐旱与非耐旱(B/b)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二者独立遗传,一株基因型为AaBb的抗锈病耐旱小麦自交,F1表型及比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产生上述比例的原因是雌配子或雄配子中AB致死
B. 该小麦种群中不存在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但存在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
C. F1所有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抗锈病耐旱的概率为25/324
D. F1抗锈病非耐旱植株与易染锈病耐旱植株之间进行自由交配,后代性状分离比为4:2:2:1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基因型为AaBb表型为抗锈病耐旱,则抗锈病对易染锈病为显性,耐旱对非耐旱为显性。A/a与B/b独立遗传,则两对基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AaBb自交后代理论上雌雄配子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且性状分离比为9:3:3:1,根据结果可知,AaBb自交后代,雌雄配子组合方式实际有9种,说明雌配子与雄配子均有一种致死,参与受精的雌雄配子均只有3种。
【详解】A、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AaBb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理论上应为抗锈病耐旱(A-B-):抗锈病非耐旱(A-bb):易染病耐旱(aaB-):易染病非耐旱(aabb)=9:3:3:1,实际为抗锈病耐旱(A-B-):抗锈病非耐旱(A-bb):易染病耐旱(aaB-):易染病非耐旱(aabb)=2:3:3:1,性状分离比之和为9,雌雄配子的组合方式由理论上的16种变为了9种,说明雌雄配子可育的种类均只有3种,雌雄配子均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全致死现象,后代表型中只有抗锈病耐旱(A-B-)的占比下降,其余表型均不受影响,说明含a和含b的配子均不致死,应为AB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均致死,A错误;
B、因基因型为AB的雌雄配子均致死,抗锈病耐旱小麦基因型只有AaBb,B错误;
C、因基因型为AB的雌雄配子均致死,AaBb的小麦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值为1/9AAbb、2/9Aabb、2/9AaBb、1/9aaBB、2/9aaBb、1/9aabb,F1自由交配,产生的可育雌配子类型及比值为7/17Ab、5/17aB、7/17ad,可育雄配子类型及比值为7/17Ab、5/17aB、7/17ad,后代中抗锈病耐旱(A-B-)的概率为♀5/17aB×♂5/17Ab+♀5/17Ab×♂5/17aB=50/289,C错误;
D、F1抗锈病非耐旱植株基因型为1/3AAbb、2/3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及比值均为2/3Ab、1/3ab,易染锈病耐旱植株基因型为1/3aaBB、2/3aaBb,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及比值均为2/3aB、1/3ab,它们之间自由交配,即抗锈病非耐旱植株产生的配子与易染锈病耐旱植株产生的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则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及比值为4/9AaBb(抗锈病耐旱)、2/9aaBb(易染锈病抗旱)、2/9Aabb(抗锈病非耐旱)、1/9aabb(易染锈病非耐旱),D正确。
故选D。
7. 在大脑的深处,海马和相邻的脑区中,神经元的网络就像是一台记忆的机器。这些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之间接收和发送着名为“神经递质”的电化学信号。这些信号会从上一个神经元出发,经过轴突和树突,抵达下一个神经元的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学习与记忆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的
B. 第一级记忆停留时间延长就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
C. 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
D. 临时记住的电话号码几分钟后就遗忘了,这属于感觉性记忆
【答案】D
【分析】学习和记忆也是脑的高级功能,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就是动物学习的过程。如同人脑的其他高级功能一样,学习和记忆也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
【详解】A、如同人脑的其他高级功能一样,学习和记忆也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A正确;
B、第一级记忆中的小部分信息经过反复运用、强化,在第一级记忆中停留的时间延长,这样就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B正确;
C、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C正确;
D、感觉性记忆是转瞬即逝的,有效作用时间往往不超过1秒,临时记住的电话号码几分钟后就遗忘了,这属于第一级记忆,D错误。
故选D。
8.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分为1、2 两种类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但若不及时控制,则会引起多种慢性和急性并发症。下列关于糖尿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类型糖尿病均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
B. 糖尿病人多尿的原因是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两种类型的糖尿病人共同的外在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
D. 正常人血糖降低时,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此调节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C
【分析】糖尿病分为1、2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病因是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是胰岛素受体受损)。
【详解】A、1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与机体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受体不敏感等)有关,A错误;
B、糖尿病病人因血糖浓度较高,细胞外液渗透压较高。糖尿病人多尿的原因是肾小管腔(原尿)中葡萄糖浓度高,渗透压高,从而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B错误;
C、两种类型的糖尿病病人症状相同,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共同的外在表现位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C正确;
D、正常人血糖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D错误。
故选C。
9. 在西红柿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促进西红柿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没有系统,也没有神经细胞,其生命活动调节均依靠植物激素
B. 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调控西红柿生长与结果的信息分子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C. 环境因子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
D. 植物激素通过传递信息来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D
【分析】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
【详解】A、植物没有系统,也没有神经细胞,其生命活动调节依靠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A错误;
B、调控西红柿生长与结果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协同作用是对同一生理过程有相同的效应,B错误;
C、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非环境因子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C错误;
D、植物激素作为信号分子,通过传递信息来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进行,D正确。
故选D。
10. 某调查队在开展植物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莎草科植物——断节莎。断节莎属于单子叶植物,喜湿、多生于河滩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因为断节莎活动范围较小,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适合用样方法
B. 断节莎种群数量多时,种群密度一定大
C. 断节莎的发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其直接价值
D. 断节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了其种群密度的变化
【答案】B
【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断节莎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能力弱,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适合用样方法,A正确;
B、断节莎种群数量多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还需考虑其面积,B错误;
C、断节莎的发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大于其直接价值(食用、观赏、药用等),C正确;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重要的种群数量特征,断节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了其种群密度的变化,D正确。
故选B。
11. 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科学家调查了群落中不同植物类群的物种数随退耕还林年限增长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结果表明,群落丰富度随退耕还林年限的增长而减少
B. 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的演替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 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 植物类群物种数的变化会导致动物类群物种数的变化
【答案】A
【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如图所示,在一定年限内,随退耕还林年限的增长,草本物种数最先出现峰值而后下降趋于稳定,灌木先上升后趋于稳定和乔木呈上升趋势。
【详解】A、调查结果表明,草本群落丰富度随着退耕还林年限的延长表现为增加而后下降,随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灌木表现为上升而后稳定状态,乔木表现为逐渐上升状态,可见群落丰富度随退耕还林年限的增长表现为增加状态,A错误;
B、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据此可知,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正确;
C、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即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正确;
D、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所以植物类群物种数的变化也会导致动物类群物种数的变化,D正确。
故选A。
12.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食物网中共存在7 条食物链
B. 猫头鹰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三、四、五、六营养级
C. 图中能体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功能,但不能体现信息传递
D. 由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为生态系统
【答案】B
【分析】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等,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经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详解】A、图中的食物网中共存在6 条食物链,分别为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类→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类→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A错误;
B、猫头鹰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三、四、五、六营养级,分别包含在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类→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中,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经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信息流动不一定是经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因此,图中能体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功能,但未必不能体现信息传递,C错误;
D、该食物网只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并没有体现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因此不能说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为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13. 某生物活动小组分别用3种不同浓度的食盐制作泡菜,该活动小组记录的亚硝酸盐含量与发酵天数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自变量只有发酵时间,因变量是亚硝酸盐含量
B. 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目的是了解乳酸菌的生长状况
C. 泡菜腌制过程中,腌制时间过短和食盐用量过少都可能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D. 泡菜制作时,发酵液表面可能会产生一层白膜,该膜是由乳酸菌繁殖形成的
【答案】C
【分析】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的情况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可用于乳制品的发酵、泡菜的腌制等。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时间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有发酵时间、食盐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亚硝酸盐含量,A错误;
B、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会有亚硝酸盐产生,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如果人体摄入过量,会发生中毒,甚至死亡,所以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目的是使亚硝酸盐含量在安全范围,保证食品安全,B错误;
C、根据图可知,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且在本实验中5%的食盐溶液处理效果比3%的食盐溶液处理效果好,所以腌制时间过短和食盐用量过少都可能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C正确;
D、泡菜制作时,发酵液表面可能会产生一层白膜,该膜是由酵母菌繁殖形成的,D错误。
故选C。
14.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女性怀孕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用抗HCG单克隆抗体制成的“早早孕诊断试剂盒”最早可以在妊娠第8天进行检测,避免孕妇在不知道妊娠的情况下服用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的药物,如图是抗 HCG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给小鼠注射HCG,并从小鼠的脾脏中获取产生所需抗体且能大量增殖的B淋巴细胞
B. 过程③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法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C. 过程②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抗体
D. 抗HCG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涉及的细胞工程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
【答案】A
【分析】题图分析,给动物注射抗原HCG,产生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加促溶剂,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用HAT培养基进行筛选,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再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进行大规模培养。
【详解】 A、在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首先要将纯化HCG注入小鼠体内,其目的是从产生免疫反应小鼠的脾脏中获得B淋巴细胞,此时的B淋巴细胞未必能大量增殖,A错误;
B、过程③采用克隆化培养和抗原—抗体杂交法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B正确;
C、过程②筛选得到细胞为杂交瘤细胞,但该杂交瘤细胞未必能产生抗体,C正确;
D、抗HCG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涉及的细胞工程技术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等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有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增殖,D正确。
故选A。
15. 为了提高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效率,通常会运用两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图1、图2表示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质粒上限制酶的识别位点,表中为各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于含有目的基因的DNA 片段最好用BamH Ⅰ和Hind Ⅲ进行切割以获取目的基因
B. BamHⅠ和Bcl Ⅰ是同尾酶,二者的切割位点不同
C. 图中启动子的作用是作为DNA 聚合酶识别和结合部位
D. 将该重组质粒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
【答案】C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和个体水平上的鉴定。
【详解】A、由图1可知,目的基因的内部有Bcl Ⅰ和EcRI这两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对于含有目的基因的DNA 片段最好用BamH Ⅰ和Hind Ⅲ进行切割以获取目的基因,A正确;
B、同尾酶是一类限制性内切酶,它们能够切割不同的DNA片段但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由表格可知,BamHⅠ和Bcl Ⅰ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相同,BamHⅠ和Bcl Ⅰ是同尾酶,二者的切割位点不同,BamHⅠ识别的序列为-GGATCC-,切割位点在GG之间,Bcl Ⅰ识别序列为TGATCA-,切割位点在TG之间,B正确;
C、启动子的作用是作为RNA 聚合酶识别和结合部位,是转录的起点,C错误;
D、将重组质粒导入动物细胞常用的方法为显微注射法,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为了研究海水稻的耐盐碱性,科研人员将甲、乙两品种海水稻种植在同一块盐碱地上,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甲、乙两组水稻的净光合速率,结果如表。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照强度为200lx时,甲品种总光合速率相对值为3,乙品种总光合速率相对值为5
B. 由表可知,与甲品种相比,乙品种适合种植在光照强度大的地区
C. 光照强度为600 lx时,甲品种水稻的总光合速率大于乙品种水稻的总光合速率
D. 由该表一定不能得出两品种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
【答案】ABD
【分析】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CO2的浓度、温度。
【详解】A、光照强度为200lx时,甲品种达到光补偿点,净光合速率为0,即总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所以总光合速率相对值为3,乙品种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其总光合速率相对值为10-5=5,A 正确;
B、由题表数据可知,乙品种光饱和点大于甲品种,所以乙品种更适合种植在光照强度大的地区,B正确;
C、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照强度为600lx时,甲品种总光合速率相对值为6+3=9,乙品种总光合速率相对值为6+10= 16,甲、乙两品种水稻的总光合速率的关系为甲小于乙,C错误;
D、题表中自变量是光照强度,所以由题表一定不能得出两品种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D正确。
故选ABD。
17. 鼻病毒是一种喜欢在鼻腔黏膜“寄生”的病毒,患者受到鼻病毒感染后,会出现喉咙痛、咳嗽、头疼等现象,少数可能会引起鼻窦炎、中耳炎等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鼻病毒损害鼻黏膜,则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鼻病毒感染人体后,有一部分会被巨噬细胞特异性识别并吞噬消化
C. 鼻病毒感染人体后,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D. 鼻病毒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答案】BD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鼻黏膜为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若鼻病毒损害鼻黏膜,则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巨噬细胞能识别并吞噬消化病毒,但是不能特异性识别,B错误;
C、鼻病毒感染人体后,既可引发体液免疫(病毒未侵入细胞内部)又可引发细胞免疫(病毒成功侵入细胞内部),C正确;
D、鼻病毒(外来病原体)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错误。
故选BD。
18. 如图是两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图 1中的农作物为人类提供的食物量、为家禽和家畜提供的饲料量,都与图2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与图1相比,图2所示的生态系统更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B. 图1中家禽、家畜的粪肥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C. 图2 主要体现了生态学的循环、整体原理
D. 图中两个农业生态系统都不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答案】BD
【分析】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
【详解】A、图b中人利用了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家禽、家畜的粪肥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物质,但能量由太阳能提供,B错误;
C、图2 主要体现了生态学的循环(无废弃物,物质充分利用)、整体原理(考虑经济和社会),C正确;
D、图1和图2中均有农作物,农作物有输出,故图中两个农业生态系统都需要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D错误。
故选BD。
19. 油菜籽中有一种有机化合物L-5-乙基噁唑烷-硫酮(VOT),可诱发甲状腺疾病。研究发现反刍动物瘤胃中的部分细菌可以分解VOT,如图是研究人员从瘤胃提取物中分离VOT分解菌的流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为了分离得到单菌落,只能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而不能用平板划线法
B. 甲培养基中通常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琼脂等成分
C. 要得到高效分解 VOT的菌种,需要以 VOT 为唯一的碳源
D. 若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菌液样品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的菌落数平均值为50个,则1 mL 原菌液样品中细菌数为5.0×107个
【答案】CD
【分析】培养基:(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2)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详解】A、①为了分离得到单菌落,可以使用稀释涂布平板发或平板划线法,A错误;
B、甲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目的是扩大培养,从而获得更多目的菌,不含琼脂,B错误;
C、要得到高效分解 VOT的菌种,乙为选择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目的是选择能够得到分解VOT的分解菌,以VOT作为唯一碳源,C正确;
D、若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菌液样品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的菌落数平均值为50个,则1 mL 原菌液样品中细菌数=50÷0.1×105=5.0×107个,D正确。
故选CD。
20. 图1为甲、乙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B、b 表示,图2为该家系部分成员相关基因电泳的结果(上端为加样孔),不考虑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图1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由图2可知,Ⅰ1和Ⅰ4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
C. Ⅲ11与人群中正常女性婚配,生出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为1/8
D. Ⅱ10的a基因可能发生了突变,导致基因型为AaXbY
【答案】ABD
【分析】分析题图1:Ⅰ1和Ⅰ2均患甲病,其女儿正常,甲病为显性遗传病,Ⅲ11患有甲病而其母亲Ⅱ8不患甲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3和Ⅰ4均患乙病,其儿子不患乙病,乙病为显性遗传病;
图2:Ⅰ1和Ⅰ2患甲病而无乙病,Ⅰ3和Ⅰ4均患乙病而无甲病,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结合电泳条带分布可知,条带1表示A基因,条带2表示a基因,条带3表示B基因,条带4表示b基因,Ⅰ3只含有B基因,Ⅰ4含有B和b基因,生出了不患乙病的儿子,说明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分析题图1:Ⅰ1和Ⅰ2均患甲病,其女儿正常,甲病为显性遗传病,Ⅲ11患有甲病而其母亲Ⅱ8不患甲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Ⅰ3和Ⅰ4均患乙病,其儿子不患乙病,乙病为显性遗传病;图2:Ⅰ1和Ⅰ2患甲病而无乙病,Ⅰ3和Ⅰ4均患乙病而无甲病,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结合电泳条带分布可知,条带1表示A基因,条带2表示a基因,条带3表示B基因,条带4表示b基因,Ⅰ3只含有B基因,Ⅰ4含有B和b基因,生出了不患乙病的儿子,说明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即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结合A选项的分析,由图2可知,Ⅰ1和Ⅰ4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B正确;
C、Ⅲ11(基因型为AaXBY)与人群中正常女性(基因型为aaXbXb)婚配,生出患两种病孩子(A XB )的概率为1/2×1/2=1/4,C错误;
D、Ⅰ3和Ⅰ4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Ⅱ10基因型为aaXbY,但是Ⅱ10患有甲病,故推测Ⅱ10的a基因可能发生了突变,导致基因型为AaXbY,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图1是某植物细胞呼吸过程的简图,其中①~⑤为相关生理过程。该植物总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在晴朗的夏季,研究人员将该植物栽培于密闭玻璃罩内并置于室外,用CO2传感器测定密闭玻璃罩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3 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过程③消耗的[H]来自过程_____(填序号),利用的O2可能来自_____(填细胞器名称)。
(2)图2中若当地昼夜时长相等,白天的光照强度为m(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押题卷(一)(解析版),共23页。
这是一份生物: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压轴冲刺考试(一模)(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某兴趣小组观察果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年高三临考押题考试(三模)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小麦的抗锈病与易染锈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