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各章节测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初中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六单元 控制燃烧复习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用“木燧”的方法引燃易燃物,火折子堪称古代“打火机”,下图实验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古代用“木燧”(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 B.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C.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
2.分别点燃两根相同的火柴,将其中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头倾斜向下,如图所示。小明发现第一根火柴不能持续燃烧,第二根火柴更容易持续燃烧。该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物质具有可燃性 B.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
C.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D.可燃物要倾斜放置
3.火折子堪称古代“打火机”。简易的火折子是将纸卷装入竹筒中,点燃后再吹灭(带有火星),盖上竹筒盖保存。需要点火时打开竹筒盖,吹气,使纸卷复燃,“吹气”的作用是 ( )
A.提供其他可燃物 B.降低纸卷的着火点
C.使纸卷接触更多空气 D.增强纸卷的导热性
4.(多选)蜡烛(足量)在如图甲所示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测得集气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蜡烛刚进入集气瓶内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B.燃烧过程中集气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增大
C.集气瓶内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
5.下图实验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 ℃、240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
(2)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填字母)。
A.可燃物 B.氧气(或空气)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实验2中,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燃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热水的作用是 。
(5)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
6下列关于灭火的原理中不正确的是 (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B.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C.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氧气
7.为了使燃料充分燃烧,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将固体燃料粉碎 B.将液体燃料喷成雾状 C.提供足量的氧气 D.降低燃料的着火点
8.在“烹饪与营养”实践活动中,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 )
A.灶内的木材变更多 B.木材的着火点降低 C.木材接触更多空气 D.木材的导热性变强
9.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 ( )
A.禁止吸烟 B.禁止燃放鞭炮 C.禁止烟火 D.禁止放易燃物
10.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
A.O2 B.N2 C.H2 D.CO2
11.天然气泄漏导致的爆炸事故使人们的财产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
A.清理沼气池前,先进行灯火试验 B.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C.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12.亮亮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面粉爆炸实验。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依次为:在一右侧开口的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用打气筒迅速压入大量空气。不久,发现塑料盖被弹起,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实验说明“面粉爆炸”是因为发生剧烈燃烧,且又发生在 。
(2)实验也说明影响面粉燃烧速率的因素为 。
(3)在汽车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和煤矿坑道等场所,为防止爆炸事故发生,应该严禁 。
13.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通常情况下可燃物有自身的着火点 B.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
C.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就可以燃烧 D.可以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进行灭火
14.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火。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
A.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可以盖上锅盖灭火
B.室内起火时,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控制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的目的
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
15.学习科学知识,树立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
A.油锅着火,迅速用水浇灭
B.室内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 D.电线着火,先断电再灭火
16.下列有关燃烧、灭火和爆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 B.煤矿的矿井里一定要严禁烟火
C.建筑物内起火,不要急于开窗 D.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引起的
17.下图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示意图,下列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B.实验二验证了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
C.实验三验证了只要物质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可以燃烧
D.实验一中的现象可以证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第二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1.下列燃料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氢气
2.下列关于石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石油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混合物 B.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C.石油是化石能源 D.石油分馏可得到汽油
3.石油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各个成分分离出来,得到不同的产品。下列不属于石油分馏得到的产品是 ( )
A.煤焦油 B.汽油 C.柴油 D.液化石油气
4.煤不完全燃烧时,排放出污染环境的气体是 ( )
A.CO和CO2 B.SO2和CO2 C.SO2、NO2和CO2 D.NO2、SO2和CO
5.近年来欧洲能源缺乏,能源价格飙升。下列有关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选择燃料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C.化石燃料的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D.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
6.下图为某地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下列有关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煤是一种化工原料
C.所有燃料均无毒无害 D.天然气比煤更环保
7.下列关于天然气、煤、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煤在空气中加强热制得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产品
B.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C.“西气东输”输送的是天然气
D.石油是可再生能源
8.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2)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
经研究发现NH3在纯氧中燃烧的产物为没有污染的一种氧化物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
①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②写出NH3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9.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5月30日在新能源助力下成功升空。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天然气 B.氢能 C.石油 D.煤
10.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可再生能源成为人们关注
的焦点。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酒精
11.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下列有关煤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煤中只含有碳、氢元素 B.直接燃烧会产生污染物
C.属于化石燃料 D.加工后的产品有广泛的用途
12.燃料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煤燃烧可能造成酸雨的原因是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B.石油分馏可得到石油气等产品
C.汽车燃料改用压缩天然气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D.发现厨房燃气大量泄漏,应该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13.能源、环境和健康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扬帆”学习小组在劳动教育课上学习包水饺的活动中,对生活中的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展开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煮水饺时用的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同学们调查发现,近50年我市家用燃料的使用,经历了下图所示的发展过程。
查阅资料得知:充分燃烧1 kg煤和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SO2的质量如图所示。
(2)天然气代替煤作家用燃料,除了具有便于管道运输的优点外,据图分析还具有 的优点。人类即将进入多样化的新能源时期,请写出你所知道的一种新能源: 。
14.淮南是产煤大市,将煤进行气化、液化变成清洁能源对环境保护起重要作用。煤气化和液化示意图如图所示:
(1)煤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第①步分离操作是 ,实验室进行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 。
(3)第③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从煤直接作燃料到将煤进行气化、液化变成清洁能源,你得到的启示是 。
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
第1课时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氧化碳的性质
1.“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是指 ( )
A.碳元素 B.碳单质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倡导“低碳”生活。关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低碳”是指不能排放二氧化碳
B.化石燃料的燃烧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如图所示。
(1)碳循环中的“碳”指的是 (填“碳单质”或“碳元素”)。
(2)自然界中吸收CO2的主要途径是 。
(3)CO2含量过多会加剧温室效应。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1条即可)。
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B.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约为0.038%
C.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给呼吸 D.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5.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CO2性质与用途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O2不能与水反应,不可用于制作碳酸饮料
B.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作制冷剂
C.CO2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用作温室气体肥料
D.CO2能用于灭火,利用了CO2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
6.有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下列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 )
A.分别向两个集气瓶中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B.分别向两个集气瓶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
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D.用手分别在集气瓶口扇动,闻气味
7.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验证其物理性质的实验是( )
8.食品保鲜常常用到干冰。课外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保鲜袋中的干冰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有关实验现象或分析正确的是 ( )
A.(Ⅰ)静置,烧杯内气球无明显现象 B.(Ⅱ)加水后烧杯内只发生物理变化
C.(Ⅲ)烧杯内形成白雾的原因是干冰升华吸热 D.(Ⅳ)烧杯中溶液不变色
9.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如图A所示,点燃两根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沿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如图B所示,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如图C所示,打开瓶塞,迅速将烧杯中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少许蒸馏水倒入软塑料瓶中,立即拧紧瓶塞,振荡,出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0.化学观念是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从不同化学观念角度对CO和CO2的认识错误的是 ( )
A.元素观:CO和CO2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分类观:CO和CO2都属于氧化物
C.变化观: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结构观:CO和CO2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相似
11.图1、图2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1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2可实现CO2与C6H12O6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相对稳定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B.向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少量的水并迅速拧紧瓶盖振荡,发现软塑料瓶变瘪了,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C.鱼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D.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因此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中一定含碳元素
13.如图1所示,在烧瓶中充满CO2,通过注射器向瓶中分别加入同体积水和澄清石灰水,利用传感器得到的气压变化分别对应图2中曲线①和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曲线②所示的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反应
B.根据图像分析,同体积水和澄清石灰水,吸收CO2较多的是水
C.刚开始压强增大,是因为加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D.根据曲线①分析可知:800 s时,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的CO2
14.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已知:气体X属于稀有气体;装置气密性良好;锥形瓶中放入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具体步骤:①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②从b端通入气体X;③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④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 )
A.步骤①可观察到纸花变红
B.气体X的密度大于二氧化碳的密度
C.步骤③的目的是验证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D.步骤④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15.用如图所示实验研究CO2的性质。
(1)可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密度比空气的大的现象是 。
(2)燃着的木条熄灭,由此可得出CO2具有的性质是 、 。
16.“氧循环”“碳循环”和“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空气的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是 (答一种)。
(2)从物质变化角度看,三种循环中与另外两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循环。
(3)反应⑦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 。
(5)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教室内可采用 的方法使空气保持清新。(写一条)
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
1.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取及检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2.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
3.实验室制取CO2有以下操作:①连接好装置;②向试管中加入几小块石灰石;③向试管中注入适量稀盐酸;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收集产生的气体;⑥用燃着的木条检验CO2是否收集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③②⑤⑥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③②④⑤⑥
4.下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中,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是 ( )
5.气体的制取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请根据下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常带有水蒸气,欲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可将其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戊装置,气体应从 (填“b”或“c”)端进入;用丙装置收集二氧化碳, 检验气体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
(3)甲烷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得。现要在实验室制取一瓶较为纯净的甲烷气体,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装置序号)。
(4)实验室制取气体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填字母)。
A.反应原理 B.发生和收集装置 C.气体的颜色
6.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气体是 (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氧气
7.2020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是 ( )
A.倡导绿色出行 B.大力发展燃煤发电 C.大力植树造林 D.开发利用新能源
8.中国政府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使碳排放与碳吸收达到平衡,实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为了实现“碳中和”,从实际出发,以下措施不可行的是 ( )
A.鼓励拼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B.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加强资源回收利用
C.禁止使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D.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捕集或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碳
9.“碳中和”的基本途径是“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增汇”(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我国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积极探索“增汇”的途径,例如:利用反应CO2+3H2CH3OH+H2O,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甲醇(CH3OH),有效实现“增汇”。下列有关“增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用二氧化碳灭火可以实现“增汇”
B.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不仅实现了“增汇”,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C.工业上将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压缩封存,用于生产尿素,可以实现“增汇”
D.“减排”和“增汇”并举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减缓温室效应
10.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相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应都不需要加热 B.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
C.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所用药品的状态相同
1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 )
12.某同学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所需的夹持仪器已省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13.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装置①和④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B.装置②和⑤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C.装置②和③组合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 D.装置②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14.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请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①②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该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检验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字母)。
(3)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其目的是 。
15.如图所示为小华同学设计的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装置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同时由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
(2)小明同学对上述实验提出疑问,认为该实验无法证明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并提出了自己的实验思路。他首先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滤纸,晒干后折成纸花,然后按下图所示分别进行实验。
①实验Ⅰ中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②在实验Ⅲ中,当加入水后,紫色石蕊纸花 (填“变红”或“不变色”)。
③在实验Ⅳ中,紫色石蕊纸花变 色,这实验结果说明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④通过以上实验,尚未达到验证的目的,若要达到验证的目的,你的改进方法是 。
16.我国提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对于保护环境至关重要。“碳中和”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措施中,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 ( )
A.提高化石燃料的燃烧利用率 B.大规模开采天然气作为新能源
C.用乙醇汽油作为车用燃料 D.研发催化剂将CO2转化为甲醇(CH3OH)
17.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
(2)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破坏了自然界碳循环的平衡,下列反应不会加剧“温室效应”的是 (填字母)。
(3)实现“碳中和”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节能减排,二是转化吸收。
①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理念的是 (填字母)。
A.开发使用新能源 B.节约用电,绿色出行
C.全面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D.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
②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写一个转化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18.专家指出,“碳中和”必须做好“加减法”,一手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一手发展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和吸收的平衡。
Ⅰ.“碳”减排
(1)节能减排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生活中你为“碳”减排做的贡献是 (写一条)。
(2)下列燃料在O2中燃烧时,不会产生CO2的是 (填字母)。
A.液化气(主要是C3H8和C4H10) B.乙醇(C2H6O) C.肼(N2H4)
Ⅱ.“碳”捕捉
科学家在捕捉室中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捕捉”空气中的CO2,将得到的溶液排入盛有石灰乳的反应室,再将所得产物在分离室进行分离,分离得到的固体在煅烧室中高温煅烧释放CO2,再将CO2存储。
(3)存储的二氧化碳可以进行综合利用,列举CO2的一种用途: 。
Ⅲ.“碳”封存
(4)海洋封存:利用庞大的水体使海洋成为封存“碳”的容器,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这种方法的原理: 。
(5)地质封存:将二氧化碳气体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然后压入地下玄武岩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二氧化碳气体能被压缩成液态或固态的原因: 。
Ⅳ.“碳”转化
(6)一定条件下,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清洁的液体燃料甲醇(化学式为CH3OH)和水,此反应中H2与CO2的质量比为 。
答案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1.C
2.C
3.C
4.BD
5.(1)烧杯
(2)C
(3)略
(4)隔绝氧气、提供热量 。
(5)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或实验1中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实验2中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
6.C
7.D
8.C
9.C
10.C
11.B
12.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充分接触 。
有限空间内 。
(2)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3)烟火 。
13.A
14.B
15.A
16.A
17.C
第二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1.D
2.B
3.A
4.D
5.C
6.C
7.C
8.(1)天然气 。
(2)①略
②1:1 。
(3)①14:3 ;
②略
9.B
10.D
11.A
12.D
13.(1)略
(2)热值高、燃烧污染小 风能(或水能或太阳能,合理即可) 。
14.(1)混合物
(2)过滤 漏斗 。
(3)略
(4)化学能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即可) 。
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
第1课时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氧化碳的性质
1.C
2.A
3.(1)碳元素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3)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写出1条即可)。
4.A
5.A
6.D
7.A
8.C
9.
(1)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 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2)澄清石灰水进入试管中且不断上升,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3)瓶中溶液变红,软塑料瓶变瘪
10.D
11.A
12.D
13.B
14.C
15.
(1)2处纸花不变红、1和3处纸花变为红色 3处纸花比1处纸花先变为红色 。
(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
16.
(1)空氮气(合理即可) (答一种)。
(2)水 循环。
(3)略
(4) 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 。
(5)开窗、通风
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
1.C
2.D
3.C
4.B
5.(1)分液漏斗 。
(2)b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已经集满
(3)甲和丁 (填装置序号)。
(4)C
6.C
7.B
8.C
9.A
10.B
11.C
12.C
13.A
14.
(1)铁架台 分液漏斗
(2)B F
(3)排尽集气瓶中原有的空气,使收集的气体更纯净 。
15.(1)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大 灭火 。
(2)②不变色 (填“变红”或“不变色”)。
③红
④在实验Ⅱ中通入干燥的二氧化碳 。
16.D
17.(1)二氧化碳 。
(2)C
(3)C
18.(1) 随手关灯(合理即可) (写一条)。
(2)C
(3)灭火(合理即可)
(4)略
(5)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
(6)3:2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用品中,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是,下列语句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认真观察图,回答有关问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鲁教版(2024)第二单元 认识物质的构成课时训练,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根据原子的构成填空,模型认知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 探秘水世界同步测试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下图实验,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