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友好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交往实际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公共说理”是文化交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式。文化软实力之“软”在于温润人心,而文化交往靠的是“理”而不是“力”,这个“理”的显著特点就是“软”。只有以“理”的方式进行文化交往,不同文化之间才能以文化的方式实现交流、互鉴与发展。这个“理”并非一己之“理由”,而是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共同认可的“道理”。因此,“公共说理”实际上关涉文明形象的塑造。
“公共说理”必须坚持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自由与民主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核心要素,从而构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容。“公共说理”首先必须是自由的,说理当然离不开一己之“理由”,但只有在大家共同认可之“道理”中,一己之“理由”才能获得自由的发展。
“公共说理”还必须是平等的。说理意味着平等的对话。居高临下、以强凌弱、盛气凌人都不是说理的正确姿态。说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清谁对谁错,也不一定是达成共识,而是相互理解。在申说自己的立场、观点或主张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不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或主张强加于人。
“公共说理”还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的基本原则。说理不是空口无凭、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以理服人。没有事实根据的理由即使不是谎言,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空洞说辞,不具有真理的力量。
中华文明以“明德”为其基本的精神特质。“明德”不仅在于“明明德”,而且还在于“明明德于天下”。以“明德”为基础的积极说理,既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方式,也是塑造中华文明新形象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张三元任利鹏《公共领域、公共说理与文明形象塑造——兼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
材料二:
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到了就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说理是与人的和平常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进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
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
说理的结构主要包括主张、理由和保证。主张是说理陈述中的最主要的部分,又称“论点”或“主要思想”,往往由一个“主题陈述”来表述。理由则是用于支持主张的,包括事实、研究成果、统计数据、个人经验等。保证是说理过程中的中介,包括普遍规律、权威、表现、价值等。上述三种因素实际上可以对应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三段论”论证方式,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但这种形式逻辑论证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其缺陷所在,是一种静止的推论,往往容易出现逻辑谬误。而图尔敏论证模式(Stephen Edelstn Tulmin)是可以用来说明说理特性的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模型由六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它们分别是:依据-Grund、主张-Claim、限定-Qualifiers、正当理由-Warrant、支持-Backing、例外-Rebuttal。这也是评估论证质量高低的要素。
依据(G),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证据;
主张(C),被证明的论题、结论、观点等;
限定(Q),为确保主张/结论成立,而对论证范围和强度做的限定;
正当理由(W),连接依据和主张/结论的普遍性原则、规律;
支持(B),为正当理由提供进一步支持的陈述,以展示原则,规律的客观性。
例外(R),对已知反例的考虑,并进行补充性说明。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说到了公共说理靠的是“理”而不是“力”,二者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 材料一中指出“公共说理”离不开一己之理由,但一己之理由并不完全自由,需要大家共同认可。
C. 材料二提出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通过叙述故事来引导对方感同身受,是创造共识,而不是说理。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说理的“平等”,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事实为根据是说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空口无凭、信口雌黄,都不具有真理的力量。
B. 以“明德”为基础进行公共说理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文化交流、互鉴、发展的重要途径。
C. 说理就会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D. “发表意见”被认定为说理,需要有理由支持,并且理由被评估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公共说理”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文明形象、进行文化交往的有效途径。
B. 材料二引用《伊索寓言》中《太阳与风》故事,形象性和思辨性兼备,证明说理是说服而不是强制。
C. 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观点鲜明,中间部分从公共说理的三个原则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D. 材料二用“摊开手掌”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说理”观念。
4.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尔敏模式”操作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主张(C)、依据(G)和正当理由(W)作为论证基本要素,构成论证的基本模式。
B. 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
C. 正当理由(W)为由依据到主张提供桥梁和担保,探求正当理由是说理的关键环节。
D. 例外(R)和限定(Q)这两个要素使论证更加周密严谨,体现说理者思维的辩证性。
5. 2023年9月10日晚,在某直播间,一位网友吐槽眉笔太贵,却换来网红主播的激情回怼:“79元哪里贵了,有的时候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请结合材料二中亚里士多德《修辞学》里的说理构成三要素,简要分析这种表达的不当之处。
【答案】1. B 2. C
3. D 4. B
5. ①说理者没有避免逻辑谬误,未能建立起正确的逻辑。这种对没钱的嘲讽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
②说理者没有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对网友人生的质疑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③说理者没有关注情绪因素。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傲慢的表达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 “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根据“文化交往实际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可知,材料一是针对文化交往;根据“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可知,材料二泛指所有说理。
C.“不是说理”错误,材料二中“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是显得不是,其实是说理。
D.“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错,材料一中的“平等”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对话时的正确态度,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材料二中的“平等”是针对所说之理而言,指任何观点主张都是平等的,因为说理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都可以再说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说理就会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错,材料二说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但说理并不一定能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用‘摊开手掌’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说理’观念”错,根据“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可知,“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是“攥紧拳头”,而不是 “摊开手掌”。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错,根据“依据(G),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证据”可知,依据(G)是数据、事实、证据,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小前提。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可知,“79元哪里贵了”与“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这些网红要网友找的自己原因之中没有逻辑关系,作为说理者网红没有避免逻辑谬误,未能建立起正确的逻辑。这种对没钱的嘲讽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
②根据“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知,“网红主播的激情回怼”使网红主播在网友面对失去了好的信誉和形象。作为说理者网红没有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对网友人生的质疑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③根据“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可知,网红主播的激情回怼,说理者网红主播没有关注情绪因素。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傲慢的表达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曲难忘
李国文
羊角垴,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寨,这个水比油贵的小山村,我是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的。
在这以前,我曾有过江南一带水乡生活的体验,虽不多,但那万顷芦花、半池莲菱、风车“咿呀”、白帆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烟雨迷蒙,水天一色,那绝对是一个水的世界。我完全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严重缺水的山区,一年所降的雨雪便是这一年的全部水源。
我很惊讶山民坚忍的毅力,祖祖辈辈厮守在这偏僻穷苦的山窝窝里,凭一点积攒起来的水,樽节使用,毫无怨天尤人的愤慨。
羊角垴,户不过十,人不满百,若不是一个叫“盆爷”的老汉放几条羊,躺在青石板上唱他的梆子腔,或许我还找不到这个藏在山缝里的小村寨呢!
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
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
当你走了许多越走越陡的山路,腰酸腿疼,累得要命的时候;当你汗流浃背,舌干口燥,被阳光晒得头晕眼花,渴望有一口水喝的时候;当你受到太多的伤害,周围人报以白眼,而感到真正孤独的时候……听到这高亢的苍凉的还有些沙哑的歌声,你立刻意识到,那将是一口泉,一碗酽酽的大叶茶。于是,无论多累多渴,也会迎着那韵味十足的梆子腔,寻找过去。
或许是人烟稀少、交通阻绝的缘故,或许是羊角垴民风淳厚的缘故,只要进了村口,在那块歇脚石上坐下来,你便成了全村人的亲戚了。这种温馨的感情,即使在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仍觉得热乎乎的。
羊角垴对一个外乡人,并不因为我落魄潦倒,而减弱一点点待客的热情。我始终记得,盆爷让他老伴把那珍藏的芝麻,扔进烧热的锅里,炒熟,碾压出油。然后倒下南瓜、白薯,再加上玉米面,煮出一锅香甜酥糯的糊糊。而且毫不吝啬地东家一碗、西家一碗地端着分送出去。我是盆爷家的客,但全村人和我一起享用了这顿美餐。
那时,我落在了一个极不愉快的处境里①,如今时过境迁,我完全能谅解当时我周围的人,对他们所给予我的平白无故的伤害,我能想得开。“过去就过去了,日子还长着咧!”这是盆爷的话。“有水能活,没水也能活,雨水大了,瓜倒不甜了,是这么个理不?”这是盆老伴的话。
那时,我少年气盛,二十几许年纪。于是,缺乏深思熟虑,也未计较后果,抬起脚来一走了之。正如一位伟人说的那样,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至今我也不后悔那种鲁莽的勇气,至少敢于说“不”。但我念念不忘那小小的山村,它使我悟到了真正的生存艺术。
羊角垴真小,也真闭塞,对山外边发生些什么事,几乎了然无知。我对他们讲了我的情况,我是怎样一个应该白眼相待的人。他们盘问了半天,端详了半天,至少半村的人在盆爷院里的老枣树下半蹲着看热闹。我不了解他们为什么宁肯采取这种他们称为“圪蹴”的姿势,而不愿坐放在院里的小凳。对城市长大的我,尤其感到新鲜的是盛糊糊的海碗,真无愧这个“海”字,容量足有3000 毫升,端着它从村头吃到村尾的那份快乐自在,也着实让我羡慕。
随后,家长里短,父母妻子,夹以对北京好奇的许多问题,乃至于早先朝廷里的事情。说实在的,即使讲上三天四夜,也满足不了山民们想知道的一切。除了盆爷见过汽车外,很难给他们讲明白乘坐火车来到山外那座小城的经过。就这样谈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至此,大家判断我起码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不知谁在树影里叹息:哪个庙里没有屈死的鬼啊!
这种真诚的同情和信任,是那时在别处绝对得不到的。我也在想,或许他们懵懵懂懂,对时局无知吧?但后来,盆爷和别的乡亲不止一次来工地看望我,我们这支施工队离开太行山后,他们还请人给我写过信。
山村人通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不点灯的,因为煤油要到十几里的山外集镇上去拿鸡蛋换,一般燎一燎松明子也就够了。
那天显然因为我的出现而晚了,于是盆爷让年轻后生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拣随吃,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无论大人小孩拣到了枣儿,都先尽着我。我热泪忍不住夺眶而出。好在天黑,谁也不会在意我一边嚼着甜枣,一边索性任它流去。人总是在艰难的日子里,才体会到友情的可贵,我敢说,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甜的枣儿。
由于羊角垴严重干旱缺水,枣的含糖量高到竟能拔出缕缕糖丝。挂着红灯笼似的满山柿树,有一种如鸡蛋大小的名叫“蜜罐”的柿子,咬上一口,甜到心里。我领受了口腹之美,领受了乡亲们一片不见外的心意;更重要的,这枣,这柿,还有厮守在这块土地上硬磨硬熬的羊角垴人使我懂得,被生活压倒了的人才是真正的软弱,逃避不是强者的勇敢表现。
次日,盆爷陪我下山,他帮我背着乡亲送的干枣、柿饼上路。路上,我好奇地问,他们为啥叫你“瓦盆老汉”?
他“呵呵”地乐了,山村风俗,孩子落生,听到的第一声动静便是叫一辈子的小名。显然,卖瓦盆的叫唤给刚来到人世的他留下了这个“雅号”。他不在乎,想得开。他说:“叫我‘瓦盆’咋的啦,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你看这些个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树啊,草啊,不也头顶一片天,活下来,活得结实,活得精神,活得不比谁差啊!”他指着从极少水分养料的石头缝里生长出来的爬山藤、接骨木、菟丝草,显然是在给我鼓劲。
这是山的世界,但同时也是岩缝里那些草那些树的世界,我为什么不顶着头顶上的天,挺直着活呢?
天高云淡,盆爷兴致上来了,又引吭高歌,满山回响,还是我来时听他唱过的那段梆子腔。
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
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
其实,生活的路也是这样没有尽头的,就看敢不敢迎接挑战,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了。
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
(有删改)
【注】①指作者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铁路工地参加劳动。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处境不好,落魄潦倒,但是山民们善良、淳朴,一见到“我”就认为“我”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并且给予“我”深切的同情和信任。
B. 盆爷对称自己为“瓦盆老汉”并不排斥,他认为瓦盆几十年磕磕碰碰,没有破碎甚至没有掉碴,很符合他的性格。文章以此描写凸显了盆爷的性格。
C. 文中既有对山民群体的描写,也有对盆爷的典型刻画,点面结合,突出了山民的形象特征,这和《包身工》中对包身工形象的塑造有相同之处。
D. 羊角垴是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寨,地处偏僻,干旱严重,和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相比,它的自然景色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7. 关于文中“吃枣充饥”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管是谁,拣到了枣儿都先让“我”吃,令“我”深受感动,以至“我”一边吃枣,一边流下热泪。
B. “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拣随吃”等描写现场感强,而段中的议论则点明了“我”的人生感悟。
C. “我”认为“那是我—生中吃过的最甜的枣儿”,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山民们对“我”的深情厚谊。
D. 以“欢声笑语”反衬“夜的寂静”,以有声来写无声,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
8. 文中说“但我念念不忘那小小的山村,它使我悟到了真正的生存艺术”。“我”悟到了哪些真正的生存艺术?请简要分析。
9. 在班级文学鉴赏活动中,有同学认为文章标题如果改为“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也有同学认为原标题更好。你认为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并说明理由。
【答案】6. C 7. D
8. ①坚忍、勇敢地面对生活。山民们虽生活在偏僻穷苦、干旱严重的小山村里,但他们没有被恶劣的条件压倒,而是勇敢面对,以坚忍的毅力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
②乐观、坦荡地面对生活。虽然生活艰难,条件恶劣,但山民们活得快乐坦荡,他们身上充满了乐观精神。
9. 示例一:
原标题更好。理由:①原标题“一曲难忘”富有美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小山村的思念。②原标题“一曲难忘”和文章的开篇、结尾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③“一曲”是盆爷所唱之曲,是盆爷和山民们精神品质的体现,以“一曲难忘”为题,体现了山民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主旨。
示例二:
“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理由:①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直抒胸臆,感情更加浓烈。②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和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③文章除写了盆爷之外,还写了小山村其他的人和事,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更加切合文章内容。
【解析】
【导语】本文讲述了作者在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太行山深处的羊角垴村时的经历和感受。羊角垴村民虽然生活艰苦,但淳朴善良,对作者热情接待,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和信任。通过与村民的接触,作者感受到他们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悟到了真正的生存艺术。文章通过对村民的描写,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一见到‘我’就认为‘我’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错,山民们见到“我”,听“我”讲了“我”的情况,也“盘问了半天,端详了半天”,后来,一起谈到“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至此“大家判断我起码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而不是“一见到‘我’就认为‘我’是个心地并不坏的好人”。
B.“他认为瓦盆几十年磕磕碰碰,没有破碎甚至没有掉碴,很符合他的性格”错,文中“叫我‘瓦盆’咋的啦,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是指盆爷本人的人生境遇,并非指瓦盆。
D.“它的自然景色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错,羊角恼虽然没有优美的自然景色,但是“岩缝里那些草那些树”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以‘欢声笑语’反衬‘夜的寂静’,以有声来写无声”错,文中“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是写喧哗热闹,不是“以有声来写无声”,不是反衬“夜的寂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我很惊讶山民坚忍的毅力,祖祖辈辈厮守在这偏僻穷苦的山窝窝里,凭一点积攒起来的水,搏节使用,毫无怨天尤人的愤慨”“还有厮守在这块土地上硬磨硬熬的羊角垴人使我懂得,被生活压倒了的人才是真正的软弱”可知,羊角垴是“”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寨”,这里偏僻穷苦、干旱严重,但是这个山村的人有着坚忍的毅力,勇敢面对恶劣的条件,坚忍、勇敢地面对生活。
根据“端着它从村头吃到村尾的那份快乐自在”“盆爷让年轻后生上树晃枣儿给大家垫垫饥,随落随拣随吃,欢声笑语,打破了夜的寂静”“我这几十年磕磕碰碰,不也没碎没破没掉块碴吗”可知,村民们活得快乐坦荡,他们身上充满了乐观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原标题更好。
“一曲难忘”虽简洁,但比“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具有美感,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作者对小山村的思念。
文章开头写盆爷“躺在青石板上唱他的梆子腔”,结尾写“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可见,“一曲难忘”和文章的开篇、结尾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曲”是盆爷所唱之曲,内容为“翻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过一岭又一岭,岭岭相连……”,体现村民坚忍、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品质,以“一曲难忘”为题,体现了山民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主旨。
“难忘那个小山村”更好。
“难忘那个小山村”通俗易懂,更具抒情意味,感情浓烈。
文章开头和结尾“羊角垴,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寨……我是永远不会,也不能忘记的”“羊角垴和这支在羊角垴听到的梆子腔,我怎么能够忘怀呢”都写到羊角垴这个小山村,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和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一曲”侧重体现盆爷,“小山村”侧重整个村子的人,文章中写到村民们盘问我,看热闹等,以“难忘那个小山村”为题,更加切合文章内容。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
(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书凡三返。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财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
(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独可以因人A所利B据旧C而补D其偏E以驯F致于治G此H其所得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肆,指恣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相同。
B. 更张,改换琴弦,重新张设,比喻变革;与“改弦更张”的“更张”意思相同。
C. 因,指沿袭;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思相同。
D. 箕敛,指苛敛民财:其中“敛”与《促织》中“科敛丁口”的“敛”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皇上认为国家之事弊病丛生,非改革不可;文彦博表示支持,王安石则建议从择术入手。
B. 乐于无事的人主张固守成法,喜于作为的人则认为旧法不足守,需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C. 司马光请求废除条例司,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再谈论新法。
D. 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
(2)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
14. 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位改革家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 BEG
11. A 12. D
13. (1)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舜之道。
(2)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百官只有尽力应对,才能促进变法取得成效。
14. ①心忧天下,匡正时弊
②不避众议,坚持变法。
③敢于革新。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两则材料展现了北宋时期关于变法与守旧的两种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论述。材料一概述了安常习故与变古更法两种思想的优劣,材料二则具体描述了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与文彦博、司马光等人的争论。文章通过对话和事件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改革的复杂性和激烈性,突显了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坚定与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守旧派的谨慎与保守。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只有其才可以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逐渐达到天下大治,这是他们所得到的。
“人所利”作“因”的宾语,故在B处断开。
“而”连词,连接“据旧”“补其偏”两个短语,单独成句,故在E处断开。
“致”为谓语,“治”宾语,“此……也”判断句,前后断开,故在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恣意/扩张。句意:轻率恣意单独行世。/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B.正确。句意:有必要改换琴弦。/改换琴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
C.正确。句意:沿袭按老办法做事。/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D.正确,都是“聚敛”的意思。句意:不过是苛敛民财罢了。/向百姓按规定条文聚敛费用。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错误。从原文“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来看,司马光认为善于理财之人不过是滥收苛捐杂税之人,对于怎样增加国用,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悉意”,尽心,全心;“辅”,辅佐;“庶几”,希望;“济”,成就。
(2)“大端”,主要措施;“举”,实施;“悉力”,尽力;“趣”,通“促”,促进;“成效”,取得成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由“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可知,王安石在与皇上的对答中,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这体现出他对国家现状的深刻认识与忧虑。他看到了国家的种种弊端,并且将这些问题直接指出,旨在通过改革来匡正这些时弊,展现了他心系天下的胸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②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遭遇了诸多反对意见。如司马光等大臣对他的变法措施提出质疑,甚至引发了“士夫沸腾,黎民骚动”的局面。然而,王安石并没有因为这些强烈的反对声音而放弃变法。这体现了他不被外界的非议所左右,坚定不移地推行变法的精神。
③从材料一的两种观点来看,王安石属于“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的改革派。在材料二中,他积极主张变法,认为“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并且在面对国家的积弊时,他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勇于突破旧有的制度和观念,大胆地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来改变国家的现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现在天下有两种议论:有安于常规,习惯旧例,以无事为乐之论;有改变古代的礼法,对敢做敢为高兴的议论。以无事为乐的人,认为是固守祖宗现成的律法,只有其才可以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逐渐达到天下大治,这是他们所得到的。最糊涂的人则草率简陋懈怠懒惰,利于私门依仗惯习,却不知道变通权衡,这是他们所失去的。喜欢有所建树的人,认为旧法陈腐、穷途末路,如果不经过大的变化就不足以通晓物理人情成就事业,这是他们所认为正确的;至凿者则自作聪明,丢弃理智,轻率恣意单独行世,勉强百姓做事,这是他们认为错误的。
材料二:
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天下的有弊端的事非常多,不能不变革。”文彦博回答说:“就好像琴瑟在演奏时声音不和谐,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夏四月壬寅初一,下诏新上任的翰林学士王安石越级进入皇宫回答问题。皇上说:“现在应该先治理什么?”王安石回答说:“从选择方法开始,陛下每每应当效法尧舜处理朝政。”皇上说:“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舜之道。”王安石回去之后呈上奏折,极力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并且认为理财没有章法。丙寅,神宗下令让司马光审阅研究裁减国家的用度的法度,司马光回答:“国家用度不足的原因,在于用度太过奢靡,赏赐没有节制,宗室人员用度繁多、官职庞杂而无必要的限制、军队的花费不明确。”王安石说:“国家的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缘故。”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苛敛民财罢了。”王安石说:“这不是善于理财的人。善于理财的人,百姓的赋税不增加而国家的用度很丰富。”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甲子,任命王安石为别为司,名为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司马光上书说:“现在士大夫们群情激动,百姓不安,请废除制置三司。”王安石说:“司马光喜欢不同的意见,有不同意见的人都倚重他,那么这是为有异论的人树立旗帜。”司马光说:“王安石性情不通达刚愎自用,现在条例司的所作所为,只有王安石、韩绛、吕惠卿等人认为是正确的,天下人都认为是错的。陛下难道只和这三个人治理天下吗?”三年三月甲午,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请求废除条例司,王安石回了信只是说两人的道不同罢了。两人书信往来多次。五月甲辰,神宗下诏说:“进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来是用来平均天下的财利。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百官只有尽力应对,才能促进变法取得成效。”司马光知道自己的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担任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司马光从此之后闭口不言新法之事。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错刀行①
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②,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注】①《金错刀行》是作者从军后第二年供职嘉州时所作。②此句借用战国时两句楚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败于秦,楚人欲雪此恨,乃有此谣。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芒”化用龙泉剑气冲牛斗的典故,与王勃写的“龙光射牛斗之墟”有异曲同工之妙。
B. 第三四句由刀而引出提刀人,提刀人渴望建功立业,但有志难伸,涌起颓废绝望之感。
C. “南山晓雪玉嶙峋”写山之洁白嶙峋,意与刀之光芒四射相映衬,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D. 本诗意气慷慨,声势雄壮,四句一转韵,适应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具大声鞭瞽之美。
16. 本诗的尾联“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
【答案】15. B 16. ①化用典故,借用了楚民谣,深刻说明虽然南宋国力衰微,但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
②反诘收尾,表明盛大的“中国”,定会有英雄人物把金人赶出边关。强化了“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力量。
③结构上与前文照应,“中国”并非“空无人”,与“京华”多“奇士”相照应。表明怀抱报国之心的并非只有自己,朝廷中已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字里行间洋溢着同仇敌忾的自豪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涌起颓废绝望之感”错误。既然提刀,必将有所作为,诗人有悲凉之感,但不颓废绝望。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化用典故,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国民谣作比。战国时,秦攻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楚人激愤,有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借用了楚民谣,深刻说明虽然南宋国力衰微,但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
反诘收尾,“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写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表明盛大的“中国”,定会有英雄人物把金人赶出边关。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强化了“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
结构上与前文照应,上文“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写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可见“中国”并非“空无人”,与“京华”多“奇士”相照应。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字里行间洋溢着同仇敌忾的自豪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歌交流会上,李华引用秦观《鹊桥仙》里“______,______”来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过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
(2)班会上,同学们要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经常出现“云”这一意象,或表达超脱孤傲的情怀,或表达怀人思乡情感,或喻指游子孤客,或喻指世事无常人事变幻,“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答案】 ①.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②. 便胜却人间无数 ③.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 浮云游子意 ⑥. 落日故人情(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臾”“蔽”。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① ,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里,“以‘己’为中心”,“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即每个人社会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己”,他的人际关系也由亲到疏、由近到远推展开来。《红楼梦》的人物关系 ② ,他们以自己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会关系形成一个个网络,每个网络的大小又与中心的势力密切相关。例如,贾府这座宝塔顶端的贾母位高权重,以她为中心的网络自然又大又远。看看贾母八旬之庆,拜寿者上至皇亲国戚、中央及地方长官,下至家中管事人,寿宴就摆了八天。贾府被抄后,这个网络随着中心势力的减弱而迅速缩小。这不正是差序格局在传统社会中的生动体现吗?
可以说,读《乡土中国》让我们从理论层面了解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性; ③ ,又让我们从感性层面加深对《乡土中国》的理解。运用互文对读法阅读这两本书,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能够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请根据第一段内容,为“差序格局”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
【答案】18. ①来分析他们的关系 ②就是典型的差序格局 ③而对《红楼梦》的阅读
19. 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以个人为中心,依据血缘、地缘等关系不断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变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社会关系圈。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文说到《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并且关系复杂,所以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来分析复杂的人物关系,可填“来分析他们的关系”。
②后文说到“他们以自己为中心,按照家族和社会关系形成一个个网络,每个网络的大小又与中心的势力密切相关”,《红楼梦》的人物关系特点符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特点,可填“就是典型的差序格局”。
③本语段是说《红楼梦》中人物关系的特点符合《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的特点,所以说《红楼梦》加深了我们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可填“而对《红楼梦》的阅读”。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般用单句来表述,首先确立句子的主干句。
由原文“《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来分析他们的关系,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知,差序格局本质上就是社会关系圈。所以句子的主干为:差序格局是社会关系圈。
由原文“差序格局是在以血缘、地缘等为纽带的熟人社会里”“即每个人社会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己’,他的人际关系也由亲到疏、由近到远推展开来”可知,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中以个人为中心,并且依据的是血缘、地缘等关系,并且是可以自由伸缩的具有一定的差等次序的。
按照“差序格局是……社会关系圈”格式整合以上信息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跳舞的时候我便跳舞,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即使我一人在幽美的花园中散步,倘若我的思绪一时转到与散步无关的事物上去,我也会很快将思绪收回,令其想想花园,寻味独处的愉悦,思量一下我自己。
我知道凯撒与亚历山大就在活动最繁忙的时候,仍然充分享受自然的、也就是必需的、正当的生活乐趣。我想指出,这不是要使精神松懈,而是使之增强,因为要让激烈的活动、艰苦的思索服从于日常生活习惯,那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他们认为,享受生活乐趣是自己正常的活动而战事才是非常的活动。他们持这种看法是明智的。
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
我们倒是些大傻瓜。我们说:“他一辈子一事无成。”或者说:“我今天什么事也没做……”怎么!您不是生活过来了吗?这不仅是最基本的活动,而且也是我们诸种活动中最有光彩的。
您懂得考虑自己的生活,懂得去安排它吧?那您就做了最重要的事情了。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致,而不是去打仗,去扩张领地。
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一切其他的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重复出现是否会显得冗杂拖沓?请阐明理由。
21. 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什么!都九点了,咱们得马上动身了。
B.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什么困难都能解决。
C.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
D. 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
【答案】20. 不会显得冗杂拖沓。理由如下:
①这两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了“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这一观点。
②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③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本文的主题是强调生活得惬意是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通过重复 “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不断加深读者对这一核心观点的印象,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得惬意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第一次出现这句话初步提出观点,后文围绕 “生活得惬意是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 展开论述,如谈到我们的责任是调整生活习惯而非编书、打仗等,最后再次强调这一观点,可见这句话反复出现,与文章的层次有关,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重复的语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有规律的重复使文章在形式上更加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给读者带来一种语言上的美感和阅读的愉悦感。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语境义的把握能力。
文中加点的“什么”表示任指,用在“也”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
A.“什么”表示惊讶、不满;
B.“什么”表示任指,用在“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
C. 表示责难。
D.“什么”表示疑问。
故选B。
六、作文(共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要与自己和解,唯有接纳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也有人说人要与自己死磕,所谓成长与优秀、不过是与自己死磕罢了。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这是个问题。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于烈火中升华,于磨砺中借力
倘若把优秀比作铸就一把宝剑,逼迫就是于烈火中的烧制,而死磕为一次又一次的打磨,吾辈需将烈火转化为内生动力,借烈火之力潜心打磨,方可成就自身之英气。
源古溯今,“逼迫”的力量不可忽视。若无家长之“逼迫”,何来无数有才之青年?若无村民信任危机的逼迫,杨宁何以探得致富之路?若无列强打开国门之逼迫,中国又何以被迫选择适合的道路,成就如今的盛世中华?诚然,有了逼迫的压力,才激发了内生的动力,但若没有将其成功转化,青年是否会失去朝气?杨宁是否会抽身走人?国家是否会动荡灭亡?由是观之,化逼迫为内力,适度的施压是有利于事物的发展的。
因而,在成功与优秀的道路上,与自己“死磕”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种事不罢休不放弃的坚毅,是立于疾风中的松柏,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时代洪流英勇搏斗的我们。
揆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于书;窥今,当代作家路遥行走于贫困黄土之间,奋发求学;又有周国平不甘贫苦、立志成材。他们生动地诠释了与命运斗争,逼迫自己成才的道理。
如今五风十雨,国泰民安,我们或许不再苦于无饭无书之贫苦,但你是否在该学习的时候与自己的懒惰死磕?是否在冷漠的人际关系中与自私自利死磕,点燃人心的温暖?又是否在无人之处与自己的懈怠放纵死磕,做到君子恒其独?只有如此,我们方能朝优秀靠近。
但,世殊事异,时代的大潮奔涌向前,倘若仅将逼迫视作唯一手段,而忽视了个人与环境相互渗透与弥合的作用,是否会显得太过粗野与鄙吝呢?个人的努力是否也沦为了仅剩消极意义的说辞?
死磕不是一味地消耗自己,打压自己,我们应善于借助外力,或是逼迫之火,或是“舆论之舟”,决不做那不听劝的骑驾之人,一路向北,盲目死磕,最终无法到达目的地。我们要做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做到有效“死磕”。所以,真正的优秀一方面需要我们将逼迫转化为自己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更需我们找寻到适合自己的“死磕”方法。借外力而发内力,一借一发,方得成功。
此外,当“与自己死磕”依然无法取得成效,并且还把自己拖入失败者的泥潭中时,我们就需要考虑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转换道路,或许才是更明智的选择。总之,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这是个问题,需要我们用智慧解答。
愿我们青年一代,身负朝气,在逼迫之烈火中找寻动力,方得以升华;在磨砺死磕中,找寻恰当方法,方立得脚跟。于是乎,我们便能以青春之种子,构出雨林蓬勃,散出花香幽径。点缀国之芳序,国之馨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出了两个不同看法,是“放自己一马还是逼自己一把”。什么是“放自己一马”?“接纳自己”。什么是“逼自己一把”?“与自己死磕”。
“放自己一马”意味着接受自己的现状,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在面对无法改变、无法超越的情况时,如果死磕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不断循环的失败中,不仅会严重打击信心,还可能使情绪崩溃;而放自己一马可以帮助避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更好地处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调整好状态之后再重新再战或者另辟蹊径。正如材料所说“唯有接纳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并且,有时候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只有“悦纳自己”才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而“与自己死磕”通常意味着面对挑战和压力,不要给自己退路,逼自己直面挑战,以充分发挥潜力,实现个人目标。这种态度适用于追求个人成就、面对困难和抓住机遇的情境。逼自己一把可以帮助我们养成勇敢面对的态度,而且压力也能够转化成动力,从而锻炼能力、磨炼意志,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要“接纳自己”?因为人要“超越自己”。为什么要“与自己死磕”?因为人要“成长与优秀”。“接纳自己”,接纳什么?自然是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如颜值、才能、成就等。“与自己死磕”,什么叫“死磕”?那就是不认输,并想方设法去弥补、增进、完善。
写作时应该明确观点,是“接纳”还是“死磕”。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好是认定一个方向作为主轴,同时兼及另一个方向,但不建议平均着笔。
立意:
1.和解也是一种智慧。
2.不死磕何来成功?
3.何时和解,何时死磕,你我需斟酌。
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友好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