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6.2《劝学》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作业含解析版 课件 0 次下载
- 【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6.3.1《公输》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作业含解析版 课件 0 次下载
- 【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高一语文同步7.1《反对党八股》(节选)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作业含解析版 课件 0 次下载
- 【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高一语文同步7.2《拿来主义》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作业含解析版 课件 0 次下载
- 【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高一语文同步7.3《师说》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作业含解析版 课件 0 次下载
中职语文*庖丁解牛优秀作业课件ppt
展开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字面语意,整体把握“解牛”的过程;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寓言的寓意;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赏语言,欣赏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处事态度,结合当下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实意义。
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意:有一天,庄周在草地上睡觉,做了一个梦。他在睡梦中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蝴蝶在空中翩翩然飞舞着,四处游荡,快乐得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也忘了自己是由庄周变化而成的。过了一会儿,庄周忽然醒了过来,但是梦境还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他起身看了看自己,又想了想梦中的事情,一时间有些迷惘。他竟然弄不清自己到底是庄周还是蝴蝶了。究竟是他在自己的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它的梦中变成了庄周?竟然分不清哪一个是真的。这件事让庄周很有感触,他觉得,有时人生中的梦境和真实的生活是很难区分开的。梦境有时会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也会让人有身在梦中的感觉。庄周认为,世间万物就是这样不断变化着的,人生也是这样不停变幻着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庄子》对工具理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
这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人物称谓法。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以“职业+名”的方式。如:师襄:名叫襄的乐师。弈秋:名叫秋的机手。匠石:名叫石的匠人。师旷:名叫旷的乐师。优孟:名叫孟的优伶(古时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医和:名叫和的医生。庖丁:也就是名叫丁的厨工。庖即厨师之意。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等祭祀活动中。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庖丁解牛,也就是名叫丁的厨工分割牛的肢体,这个故事可能实际描述的是一国之君观摩祭祀演练的纪实。接下来请同学们走进文本,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内容,理解本文体现的庄子的思想主张。
庖丁 倚靠 牛犊 踦闾 掎角之势 犄角砉然 騞然 中规中矩 中音 罅隙 嫌郤间不容发 窾木 肯綮 引擎 更改 发硎发怵 謋然 踌躇 踯躅 大軱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砉,又读xū,象声词。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向,通”响“。
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
1.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动作描写(绘形):庄子通过“手触、肩倚、足履、膝躅”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庖丁解牛动作之娴 熟,技术之高超,解牛手脚并用,一气呵成,十分流畅自然,就像跳舞一样。(2)声音描写(摹声):庄子通过两个拟声词“碧然、鼎然”和两个比喻句“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的运用,表现了庖丁解牛的声调和谐优美,解牛有节奏感,符合音乐节奏。作用:在内容上,再现了庖丁的高超技艺;在结构上,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铺垫。
第1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通“盍(hé)”,何,怎样。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
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技”同“枝”,指支脉。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
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第2段: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
第3段:庖丁对文惠丹的解答,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
2.庖丁解牛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他是依靠什么才达到如此高的境界的?
庖丁解牛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目有全牛(不懂规律)第二境界: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懂得规律)第三境界: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游刃有余(运用规律)庖丁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是因为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即“规律”,庖丁掌握了解牛之道,自然就能在解牛时游刃有余了。
3.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4.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①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②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③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5.试着从文章中找到体现不同解牛境界的语句,并概括。
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6.文中的良庖、族庖、庖丁分别比喻什么样的人?
(1)族庖,比喻做事固执蛮干的,他们的精神容易受到损害。(2)良庖,比喻较会处事的人,但因执着于解决问题,不识变通,他们的精神也会受到损害。(3)庖丁,比喻能够“缘督以为经”的人,他们懂得顺应自然之道,他们的精神不会受到损害。文中是通过良庖、族庖来反衬庖丁的技艺高超。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十九年矣,以无厚入有间。文中对比这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了 “道”的重要性。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7.文惠君的话有什么作用?
此句统摄全文、揭示主题:人世虽然复杂,但只要顺乎其理行事,勿强行,勿妄为,自然触处皆通。依理、谨行、藏锋,可谓庖丁带给文惠君的启示。
8.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
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人世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象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关于“养生主”的解释⑴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⑵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9.庖丁给我们的养生启示到底有哪些呢?
第一,尽量减少与人事相刃相割,人无往不在关系中,不在问题中,我们眼中总有大大小小的“牛”要解,你如果总是硬碰硬,去砍骨头,你的身体也许就是刀的际遇,砍几下,刀也留下很多缺口。身体是需要关照的,蛮力拼命这件事情,在庄子这里绝对不允许。如何才能不相刃相割?齐物论,先放下分别心,打破界限,学会站在更多他人的观测点去看问题,心胸就会宽广,内心的空间就会变大,心大了,即使刀法一时不娴熟,也还是有一定的余地。第二,越是重要复杂的事情,越需要不慌张,不盲目采取行动,复杂的问题有时候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化解,而不是用比事情本身更复杂的逻辑去叠加,但如何化繁为简,需要你有前面对于全牛的无数的历练和把握,你才知道这个重要的事情在整个局面当中,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和位置。全局观带来攻克难题的能力。第三,以技入道的核心,需要足够的实操练习,以及不断主动的精神参与,缺一不可。没有精神参与的活动,永远都在技的层面。
10.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①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②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③要热爱本职工作。④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⑤做事要循序渐进。
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承认知识的地位,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1.请同学们再次回顾课文,思考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术的追求,热衷于探求解牛规律。(2)始解牛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所解数千牛矣。——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3)每至于族,看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小心,尊重规律,不骄傲大意。
2.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庖丁形象,试对其形象特点加以分析,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1)形象特点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十分热爱,努力地钻研本职业的专业技术,达到极高的境界。②善于总结规律,对客观规律的掌握使他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③虽然有极高的水平,但不骄傲,对待工作仍十分认真、谨慎。(2)如何塑造作者主要通过对庖丁解牛动作的描写和庖丁的自述来刻画庖丁的形象。
①首先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如写庖丁解牛的声音、动作犹如美妙的舞乐,庖丁用了十九年的刀“若新发于硼“,庖丁操刀解牛时在牛体中的“游刃有余”。②其次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如“技”与“道”的对比,族庖、良庖和庖丁的对比,“无厚”和“有间”的映衬,“动刀甚微”和然己解”的映衬,都起到了显示特点、突出强调的作用。③此外,作者在用字上也是很讲究的。如用“触”“倚”“履”“躅”描写动作,用“视为止”“行为迟”刻画神态,“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渲染效果,用“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表达喜悦之情,用字都很准确传神。(3)塑造目的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的描写,述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顺应规律,像庖丁避开硬骨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 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4.“庖丁解牛“的故事意缜丰富,结合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观点一: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开始到熟练的过程,人们只有经过反或实践,在真正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以后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甚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庖丁解牛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为他实践得多。实践之初,见“全牛”;实践之后,“未尝见全牛”;多次实践后,十九年刀锋利如初,驾驭事物游刃有余。观点二:一切小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照规律办事;把握规律之后,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仍然要敬慎戒惧,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良庖、族庖或“岁更刀”,或“月更刀”,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依乎天理”,没有依照规律办事。
观点三:顺应自然,养护精神。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善于寻找空隙,集中精神,避开矛盾,像保护刀刃一样保护自己。 这种避开矛盾、保存自己的人生哲学,来源于庄子的哲学观利世界观。
文章先讲述故事,再点明寓意。故事分为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的曲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转入庖丁的谈“道”:
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个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的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了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举例进行分析。
(1)层层推进。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2)善用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之道比喻养生之道。(3)善用对比。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做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通过对本课三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论语》《孟子》《庄子》在体例、语言、说理等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辞约义丰,直接议论,语言平实简约而思想深邃。《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气势雄伟,感情激烈,论辩中善施机巧。《庄子》常用寓言来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汪洋恣肆的行文艺术;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结合《庄子》的其他文章可以看出,常以极度夸张的笔法,非常奇特的构思进行形象塑造和景物描写,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语汇丰富,造语奇特,文辞富丽。
①庖丁解牛:庖丁:古代指厨师。解:分开,剖开。厨师善于把牛解剖开。比喻技术纯熟神妙,运用轻松自如。②游刃有余: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③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④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全:完整。(容易误解为“没有大局观”)⑤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1.砉然向然。 向:通“响”,拟声词2.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怎样。3.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通“枝”,支脉。4.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缮。
善:①善哉! 表示赞赏的词。②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擦拭。族:①族庖月更刀 众,一般的。②每至于族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然:①因其固然。 ……的样子②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謋然已解 词尾③虽然 这样
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③视为止,行为迟 介词,因为的意思。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两个“为”同义,因为。乎①技盖至此乎 疑问语气词,呢。②进乎技矣 相当于“于”,可不译。③依乎天理 相当于“于”,可不译。④而况大軱乎 表疑问语气,呢。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于①合于《桑林》之舞 介词,引出对象。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介词,从。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④虽然,每至于族 介词,引出对象。而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连词,表转折。②而况大軱乎 连词,表递进。③提刀而立 连词,表修饰。④善刀而藏之 连词,表承接。
1.天理 古:天然结构。今:常指天然的道理2.固然 古:本来的样子。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3.虽然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4.至于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5.无非所见无非牛者古:没有不是 今:只,不外乎6.遇以神遇:古:会合,接触 今:碰见、遇见
7.行为视为止,行为迟:古:行,动作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①足之所履 履,名词作动词,踩。②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岁、月,名词做状语。③而刀刃者无厚 厚,形容词做名词,厚度。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②技经肯綮之未尝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③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④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省略句 ⑤如土委(于)地 省略句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二 劝学精品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1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二 劝学精品作业ppt课件</a>,文件包含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62课《劝学》课件pptx、62《劝学》教案中职专用docx、62《劝学》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原卷版docx、62《劝学》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docx、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高一语文同步62《劝学》导学案docx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三 公输优质课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1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三 公输优质课作业ppt课件</a>,文件包含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63课《公输》课件pptx、631《公输》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631《公输》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原卷版docx、631《公输》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高一语文同步631《公输》导学案docx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寡人之于国也优质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1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寡人之于国也优质作业ppt课件</a>,文件包含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6课《寡人之于国也》含视频pptx、612《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612《寡人之于国也》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原卷版docx、612《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高一语文同步612《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x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