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5.3.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作业含解析版 课件 0 次下载
- 【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6.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作业含解析版 课件 0 次下载
- 【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6.2《劝学》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作业含解析版 课件 0 次下载
- 【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6.3.1《公输》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作业含解析版 课件 0 次下载
- 【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6.3.2《庖丁解牛》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作业含解析版 课件 0 次下载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寡人之于国也优质作业ppt课件
展开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他“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就是亚圣孟子。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一次领会一下孟子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 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所著《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
在儒家思想与佛教理论交锋融合的过程中,孟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至中唐时,韩愈著《原道》,把孟子视为唐以前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孟子》一书共七章,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写作特色: (一)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逻辑严谨。 (二)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孟子44岁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媵、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但被诸侯认为不切实际,均不被采纳。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字音: 移其粟(sù) 王好(hà)战 弃甲曳(yè)兵 数(cù)罟(gǔ ) 不入洿(wū)池 衣帛(bó)鸡豚(tún) 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g)序之教 孝悌(tì)之义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通假字:“直”—“只”;“无”—“毋”, “颁”—“斑”;“涂”—“途”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这样办,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的事情已经尽心了,他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于国尽心:移民 移粟
1.第一段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梁惠王实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讨论:怎么理解梁惠王“使民加多”的愿望?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国内残酷剥削,鱼肉百姓,这样就造成了人口减少,兵员匮乏,劳动力不足。当时,各国既没有国籍制度的约束,也没有移民政策的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迁徙。因此,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少也就成了其是否稳定繁荣的标志。争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自然也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1、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梁惠王又是怎样的认识?王好战,请以战喻(投其所好,便于启发)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引王回答,自我否定)王如知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 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应如何理解?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相比,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虐民暴政,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以,介词,按照。按照一定的季节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锛子,古代砍伐树木的工具
违背,这里是耽误的意思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去的人办丧事。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
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1.孟子认为怎么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2.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的繁殖饲养,不要错过时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做事
学校。商(殷)时代叫序,周代叫庠。
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叫庠。
介宾短语后置句:于道路不负戴
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阐述“王道之成”的具体措施、效果以及结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百姓死了,就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否定判断句,(这)不是我(的过错)
肯定判断句,(是因为)年岁(不好)
固定句式,译为: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思考讨论:孟子在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反省自己,清楚虐政,施行仁政)
(1)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 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梁惠王 邻国之君——
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缜密的特质。
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
运用比喻、排比、对比手法。“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比,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有力,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课文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wú,通“毋”不要。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3、无失其时。(无:wú,通“毋”不要。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4、王无罪岁。(无:wú,通“毋”不要。王不要归咎于年成。)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bān,通“斑”)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1)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作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为王) 4、王无罪岁(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5、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树)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
(2)动词活用作名词1、请以战喻(战争)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词做名词,活着的人) (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 (丧:意动用法,为…办丧事) (3)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动用法,使……迁移)(5)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归咎、归罪,以…为罪)
(1)判断句 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啊。)2、非我也,兵也。(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非”否定判断“也”肯定判断) 3、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非”否定判断“也”肯定判断)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2)宾语前置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之(代词),在谓语“有”前面 正常语序: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3)状语后置句 1、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发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4)固定句式 1、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2、直…耳 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3、是…也 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同…有什么区别呢)(5)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2、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3、可以无饥矣 省主语“民”
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义:用于形影孤单的人。2、(河)内(凶)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3、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 4、(请)以战喻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常用语,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指导。
5、(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或许、也许。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古义,尽。今义, 胜利。7、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专门用来砍木头的斧。今义,重量单位。 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10、(兵)刃既接、非我也,(兵)也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11、弃甲曳兵而(走)、是亦(走)也古义:跑,这里指逃跑。今义:行走。12、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则,那么。今义: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
1、时 ①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季节)②无失其时 (时机、机会) 2、王 ①王知如此、王无罪岁(名词,大王、君王、王侯)②然而不王者(动词,称王、统一天下、王道)3、食 ①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动词,吃)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名词,食物、吃的东西)
4、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②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在,介词)5、然 ①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代词,这样)②填然鼓之(助词,…的样子)6、则 ①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连词,顺接,就,那么)②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转接,却)
7、以 ①请以战喻(用)②树之以桑(拿)③申之以孝悌之意(把)(介词,用,把,拿)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⑤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二 劝学精品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1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二 劝学精品作业ppt课件</a>,文件包含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62课《劝学》课件pptx、62《劝学》教案中职专用docx、62《劝学》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原卷版docx、62《劝学》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docx、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高一语文同步62《劝学》导学案docx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三 公输优质课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1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三 公输优质课作业ppt课件</a>,文件包含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63课《公输》课件pptx、631《公输》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631《公输》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原卷版docx、631《公输》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高一语文同步631《公输》导学案docx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庖丁解牛优秀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a href="/yw/tb_c403711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庖丁解牛优秀作业课件ppt</a>,文件包含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庖丁解牛》课件pptx、632《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docx、632《庖丁解牛》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原卷版docx、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高一语文同步632《庖丁解牛》导学案docx、632《庖丁解牛》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docx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