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44116/0-173097263459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44116/0-173097263465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44116/0-173097263469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44116/1-17309726372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44116/1-173097263731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44116/1-173097263734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北省武汉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上所有独立起源的文字,其最初都来源于图画,这一点绝无例外。人们最早用图画表达简单的意念,当这些图画经过以不按语序的“连环画”形式表达一个语段,到表达语言中的一句话、一个个的词,最后与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按语序逐词记录语言时,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文字来源于图画,但不等同于图画。必须注意区分严格意义上的文字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字”的差别。从广义上讲,一切表达概念的符号都可以称之为“文字”,而严格说来,只有逐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才能称之为“文字”。我们以下谈到的“文字”都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而广义上讲的“文字”则称之为“记号”。
文字的来源是一回事,文字的构成应用又是一回事,必须注意区别这两个不同意义上的层次。汉字的大部分基本形体都来源于图画,但是一旦这些图画变成记录语言的文字形体,它就再也不是图画,而是变成了“符号”。它本身的构成演变就不再是图画的构成演变,而只能是符号的构成演变。
从文字性质上将汉字看成是“象形字”的观点早已被学术界所否定,但这一观点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依然存在,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把甲骨文当成图画看的,认为都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的图像,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我们不否认甲骨文形体的图画意味较为浓厚,但是从这些形体与其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看,从这些形体在构造新字时所起的作用看,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记号”。甲骨文已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系统,去图画已久远,需要具有特殊训练的专家才能加以辨识分析,而绝非是什么人都一看便“视而可识”的。
我们说汉字来源于图画,是就文字的整体来说的,绝非是说汉字只有一个来源。比较文字学的成果表明,所有独立起源的文字的来源也都不是纯一的。古文字的基本形体绝大部分来源于图画,但也有一些形体来源于汉字产生前的记号。一些人总想在这些形体中猜测出其最早的“所像”,推测与形体所记录的词之间的“联系”,这都是徒劳无益的。另外古文字中还有许多抽象的符号,都不能确指所像为何物。这些形体并不像“形”,而是像“事”,完全没有必要枉费心机去寻觅其最早的形体之“源”。
文字的产生是与文明相伴随的。为了延长文明的历史,常常有一些人将文字的产生上溯得很早。近些年出现一些论证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记号”是“原始文字”的文章。如果把这些刻划记号当作广义上的“文字”,说它们具有表达某种“意念”的作用,其实也未尝不可。但许多文章的结论显然不只是这样,而是进一步把它当成严格意义的文字,并以此为依据,将汉字产生的历史上推了几千年。这些文章无例外地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各种几何线条状的刻划与早期汉字等同起来,试图将其与甲骨文进行比附,并对一些形体进行考释,这是非常荒谬的。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记号当成“文字”的人,就是犯了以图画意味的浓厚与否来判断一个形体是否是文字的错误。
(摘编自刘钊《古文字构形学》)
材料二:
有人认为,表音文字是对语言的记录,而表意文字则是对事物的直接摹写,是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的。这是一种对表意文字的误解。表意文字的形是直接从物象上获取的,但必须与语言结合有了音和义才是文字。中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这个说法的内涵是:文字起源之一是图画,书法的艺术性,与图画的艺术性,在构图与取象上,有共同之处。但这绝不是说,图画与文字是同样的事物。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字是与语言结合的。
一个仅仅有意义而没有语音、不以语词为基础的形象不是文字。且看下面一些表义符号:
上面的符号分别表示步行、人行道、左转弯车道、禁止超车、禁止行人通行、前方施工、禁止吸烟、注意路滑。这些符号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它们的意义具有规定性,也是约定俗成的,可以从图形中理解和记忆。这些特征都很像表意文字,但没有人会认为它们是文字。
人们之所以不认为上面这组符号是文字,是因为它们没有固定的读音,不属于统一的语言单位,也不能再组合为句子。这就说明,不是能表意的符号都是文字。从个体看,文字记录语言是它的本质属性;从整体看,文字是语言的再编码,是第二性的符号系统。
有人说,在远古的时候,不是也有一些岩画和刻符并没有与语言的单位结合吗?是的,在文字正式起源前,确实有这样一些视觉符号存在,例如:图2的符号为西安半坡遗址刻符。这些刻符的时间距汉字起源的时间比较接近,但它们的形体与已经证实为汉字的符号没有形体上的关联,当然也就不会与语言关联,我们称之为“前文字现象”。文字的起源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前文字现象”可以算在文字起源阶段之中,而严谨的文字学家认为,只有证明了一批符号已经具有了音和义,并用来组成言语,才能确立为文字起源的下限。我们不可以因为前文字现象的存在而否定“文字记录语言”“汉字对汉语来说是第二性的符号”这一科学的论断。
(摘编自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独立起源的文字,最初都源于图画,却不等同于图画,并且这些文字的来源也不是唯一的。
B. 大部分汉字的基本形体都源于图画,但这些图画变成记录语言的文字形体后,就变成了表达概念的符号。
C. 文字的起源过程漫长,并非能表意的符号都是文字,它们只有具有了音、义,并用来组成言语才能称为文字。
D. 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密切,文字的本质属性是记录语言,文字是语言的再编码,是第二性的符号系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文字基本形体绝大部分来源是图画,也有部分形体来源是汉字产生前的记号,还有许多古文字来源于抽象的符号。
B. 一些人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几何线条状的刻划等同于早期汉字,当成严格意义的文字,目的是延长中华文明的历史。
C. 中国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与图画的艺术性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但书法与图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与语言结合。
D. 西安半坡遗址刻符虽然已经具有了音和义,但并没有与语言的单位结合,所以不能看成文字,只能看作是“前文字现象”。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认识汉字的中国人,如果没有学过“六书”或古文字,就连甲骨文中最简单的(牛)、(羊)、(上)、(下)都不认识。
B. 有人曾在一个大学的本科班级中做过一次实验,让学生在一些最简单的甲骨文字下面写上现代汉字,结果辨识率极低。
C.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有些用简练的几何图形画成的动物形象或图案,是某种祭祀仪式的具有宗教意味的“标识”或是代表部族的“图腾”。
D. 如果人们不知道英语字母“A”最早是“牛头”的象形字,就不会把“A”与“牛头”联系到一起;一旦人们知道了,就会认为字母“A”很像“牛头”。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陶符”
A. 从形体上看,这些“陶符”虽有浓厚的图画意味,但不能表明是文字。
B. 这些陶器上“陶符”的考古发现,可以将汉字产生的历史上推几千年。
C. 这些“陶符”如果没有证明是来记录语言的,不能断言它们是“文字”。
D. 把这些“陶符”当作广义的“文字”,可以称之为“前文字现象”。
5. 两则材料都论述汉字的构形学,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者在内容上的异同。
【答案】1. B 2. B
3. C 4. B
5. (1)同:都认为汉字来源于图画,论述了严格意义上的文字的标准;按照这些标准,都认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符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2)异:①材料一重点探讨了文字的构成应用,认为甲骨文不是图画,而是构造新字的符号。②材料二重点探讨了表意符号和文字的关系,认为不是能表意的符号都是文字,符号必须与语言结合并有了音和义才能构成文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B.“大部分汉字的基本形体”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汉字的大部分基本形体都来源于图画,但是一旦这些图画变成记录语言的文字形体,它就再也不是图画,而是变成了‘符号’”可知,应是“汉字的大部分基本形体”。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还有许多古文字来源于抽象的符号”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另外古文字中还有许多抽象的符号,都不能确指所像为何物”可知,原文是说“古文字中还有许多抽象的符号”,不能理解为“许多古文字来源于抽象的符号”。
C.“书法与图画最大的区别”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但这绝不是说,图画与文字是同样的事物。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字是与语言结合的”可知,从原文看应是指“图画与文字最大的区别”。
D.“已经具有了音和义”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在文字正式起源前,确实有这样一些视觉符号存在”“就不会与语言关联”“只有证明了一批符号已经具有了音和义”可知,文中的西安半坡遗址刻符是视觉符号,没有和语言关联,不具备音和义。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四段的观点是“甲骨文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系统,去图画已久远,不要认为古文字相当于图画”“需要具有特殊训练的专家才能加以辨识分析,而绝非是什么人都一看便‘视而可识’的”。
A.指出如果没有学过“六书”或古文字,就连甲骨文中最简单的都不认识。符合“甲骨文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系统,去图画已久远”“需要具有特殊训练的专家才能加以辨识分析”观点。
B.最简单的甲骨文字辨识率也极低。符合“甲骨文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系统,去图画已久远”“需要具有特殊训练的专家才能加以辨识分析”观点。
C.是证明陶器上的刻符不是文字,与文字无关。
D.一般人不会把“A”与“牛头”联系到一起。符合文字“需要具有特殊训练的专家才能加以辨识分析”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能力。
B.“可以将汉字产生的历史上推几千年”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六段“将汉字产生的历史上推了几千年。这些文章无例外地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各种几何线条状的刻划与早期汉字等同起来,试图将其与甲骨文进行比附,并对一些形体进行考释,这是非常荒谬的”可知,这是作者批驳的观点。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文字来源于图画”“严格说来,只有逐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才能称之为‘文字’”,第六段“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记号当成‘文字’”是错误的;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表意文字“直接从物象上获取的,必须与语言结合有了音和义才是文字”,第五段“它们的形体与已经证实为汉字的符号没有形体上的关联”,可以概括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汉字都来源于图画,文字有自己严格意义上的标准,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符号是刻划记号,与汉字没有关联。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从文字的构成上,“汉字的大部分基本形体都来源于图画,但是一旦这些图画变成记录语言的文字形体”,就“变成了‘符号’”,第四段“从这些形体在构造新字时所起的作用看,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记号’。甲骨文已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系统”,可以概括出材料一探讨了文字的构成应用,甲骨文不再是简单的图画,而是高度发达的“符号”,可以构造新字。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这些特征都很像表意文字,但没有人会认为它们是文字”,第四段“它们没有固定的读音,不属于统一的语言单位,也不能再组合为句子”“文字记录语言是它的本质属性”“是语言的再编码”,可以概括出材料二探讨了表意符号和文字的关系,表意的符号不能等同于文字,符号不属于语言单位,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是可以再编码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坊”后来改称为保了。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赡部洲中华民国某省某县某坊信士某某……”云云,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
李三同时又是庙祝。庙祝也没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灯,里面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白纸,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安”。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一,一直点到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这半个月,进香的也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
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无后的孤寡和“路倒”。一个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拿了一个捐簿,到几家殷实店铺去化钱。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起来;省事一点,就用芦席一卷,草绳一捆(这有个名堂,叫做“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锄头背着,送到乱葬冈去埋掉。因此本地流传一句骂人的话:“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募化得来的钱怎样花销,是谁也不来查帐的。李三拿埋葬费用的余数来喝酒,实在也在情在理,没有什么说不过去。这种事,谁愿承揽,就请来试试!哼,你以为这几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过,为了心安理得,无愧于神鬼,他在埋了死人后,照例还为他烧一陌纸钱,瞌三个头。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换一个说法:他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如果这一家损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烧越旺!”如果这家烧得片瓦无存,他就向幸免殃及的四邻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萨保佑!”他还会说:火势没有蔓延,也多亏水龙来得快。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龙来得快,是因为他没命的飞跑。听话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飞跑着敲锣报警,不会白跑,总是能拿到相当可观的酒钱的。
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门,是挖洞,还是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叫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蒿带走。——小偷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戗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去了。偷完了,照例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走!”
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也是规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
笃,铛。定更。
笃,笃;铛——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铛。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时常也装腔作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
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火塘扑熄,——水缸上满!——
“老头子老太太,铜炉子撂远些——!
“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呜呜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小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的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三也不容易,怪难为他。
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他拿着锣、梆,很无聊地敲着三更:
“笃、笃、笃;铛,铛——铛!”
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
“笃,笃,笃;铛,铛——铛!”
不想船蒿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不想这船家刚刚起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
“你认打认罚?”
“认罚!认罚!罚多少?”
“罚二百钱!”
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街上挑粪,溅出了一点,“罚!二百钱!”谁在不该撒尿的地方撒了尿,“罚!二百钱!”没有想到这回被别人罚了。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文本二: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士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都要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里面的香钱数一数。李三的行为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
B. 赌咒的人家赌完咒回家后,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备用。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
C. 李三对于人家失火的态度是: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他总能左右逢源。李三的态度决定于自己能否从中获益。
D. 李三在打更时偷拿弄船的船篙,却不巧被当场抓住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李三认罚二百钱。李三的行为自作自受。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塑造的李三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让人惊诧于作家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 小说情节舒缓,叙事娓娓道来,没有刻意营造激烈的情节氛围,只是很平淡的叙述故事,作家的情感态度在笔下直接地流露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C. 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短句较多,没有特别复杂的修辞的使用。语言风格干净、简约、恬淡、亲切美好、舒缓有致,看似简单,但却技巧精深。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故事,汪曾祺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李三的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自由而灵活,可以多角度、多方位描述故事。
8. 在《汪曾祺小说选》的自序中,汪曾祺发表了一些对于小说的独特看法:“我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线。后来在形式上排除了诗,不分行了,散文的成份是一直都明显地存在着的。”请结合作品从小说结构及意境营造的角度,简要分析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9. 研读文本一、文本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否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特点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 ①结构上,汪曾祺在叙述故事时顺其自然,随性写作,结构自然松散:小说中对李三故事的描述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如同家常一样娓娓道来;②意境营造上,汪曾祺着力刻画乡土的自然风情、文化、风土人情,营造出散漫的生活氛围:李三的故事如同发生在读者的生活中。
9. 符合:①两家发生纠纷之后,选择到土地祠来赌咒,而不是去官府打官司,影响他们的正是乡土社会的传统,遇到理不清的纠纷请神明解决;②失窃后,想找回丢失的重要的东西,本家出钱找李三赎回,而不是由官府缉盗,这表明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强大;③李三偷船篙被当场抓住,选择同等的处理办法,认罚二百钱,遵循了礼治秩序的传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错误,“一五一十地数一数”这一动作和细节描写体现了李三的贪婪。
B.“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错误,“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体现其贪婪。
D.“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错误,由“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是直接认罚。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作家的情感态度在笔下直接地流露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错误,这篇小说中作家的情感态度不直接,也不能让人一目了然。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体裁特征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作品从小说结构及意境营造的角度,简要分析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也就是说从结构和意境营造两个方面分析其“散文化”。
首先看结构上,小说讲述李三作为庙祝挂对子、收香钱、拔蜡烛;最为地保背死人、埋死人;因为失火可以得到酒钱;作为地保缉盗;因为偷盗船篙被罚等几件事,作者叙述了这么多事,都是随性而为,顺其自然,没有任何激烈的矛盾冲突,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就意境营造而言,由“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等句子着力刻画了乡土社会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充满了生活的氛围,营造了散漫的意境。具备散文化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需要首先分析乡土社会的特点:乡士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由文本一“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可知,两家发生纠纷,不是去官府打官司,而是选择到土地祠来赌咒,请神明解决纠纷,这正是乡土社会的传统。
由“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可知,村里发生盗窃之事,村民也不报案,而是让地保李三进行解决,自己出钱赎回,这表明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强大。
由“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 “你认打认罚?”“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李三偷船篙被当场抓住,也不报案,而是认罚二百钱,遵循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传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已。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木偶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偶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间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A生B于土C败D则归土E今天雨G流H子而行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与现代汉语中“亲戚”含义不相同。
B. 存,慰问。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中“存”的用法相同。
C. 殊,特殊,与“盖追先帝之殊遇”中的“殊”词义相同。
D. 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南向坐。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尝君才能突出。田婴让孟尝君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使得自己在诸侯中声名远扬。
B. 孟尝君与宾客谈话时,让人记下客人亲属情况,以便派使者下去问询了解宾客所言之虚实。
C. 孟尝君招致的宾客众多,他们对彼此才能互相认可佩服。孟尝君曾凭借宾客鸡鸣狗盗之本领盗裘并出关脱险。
D. 司马迁曾经经过孟尝君封地,了解到当地子弟风气状况及当地人对孟尝君招纳宾客行为的陈述,对孟尝君的行为并不十分赞同。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2)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
14. 王安石是如何评价“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的?他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0. CEG
11. C 12. D
13. (1)孟尝君在薛地时,招揽诸侯国的宾客和犯了罪逃跑的人,都归附了孟尝君。
(2)现在的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而您想要去,如果不能回来,您恐怕(大概)是会被土偶人笑话吧!
14. 他批驳世人观点,认为孟尝君称不上真正能得到人才。理由:①孟尝君所招纳门客并非真正的人才。②真正人才不屑与鸡鸣狗盗者为伍,自然也不会依附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是由泥土生成的,毁坏(坍毁)也要回归到泥土里。如果天下起雨来,(雨水)冲着你跑。
“于土”是“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土”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败”是“归土”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土”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雨”是“天”的谓语,所以应在“雨”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所以在CEG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它的成员。
B.正确。均为“慰问”;句意: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贤才远道而来,他们屈尊问候我。
C.“词义相同”错误。“不同;/特殊”。句意:与邹地、鲁地不同。/这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使得自己在诸侯中声名远扬”错误。由原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可知,在诸侯中声名远扬的是孟尝君田文,不是“田婴”。
B.“以便派使者下去问询了解宾客所言之虚实”错误。由原文“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可知,让人记下宾客亲属情况,是为了方便抚慰问候宾客家属,笼络人心。
C.“他们对彼此才能互相认可佩服”错误。由原文“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可知,鸡鸣狗盗之士列入宾客起初不被认可,直至危急关头解救秦难才被认可。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亡”,逃跑 、逃亡;“亡人有罪者”,定语后置,犯了罪逃跑的人;“归”,归附,投靠。
(2)“今秦,虎狼之国也”,判断句,现在的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得无……乎”,恐怕(大概)是……吧;“为……所”,被。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可知,他批驳世人观点,认为孟尝君称不上真正能得到人才。
理由:
由原文“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可知,孟尝君所招纳门客并非真正的人才。
由原文“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可知,真正人才不屑与鸡鸣狗盗者为伍,自然也不会依附他。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叫靖郭君田婴。田婴让他(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薛公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邑时,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了罪逃跑的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舍弃家业厚待他们,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接待宾客坐着谈话时,屏风后常常安排侍史,主要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赠送的礼物。孟尝君曾经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停止吃饭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宾客感到惭愧,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毁坏(坍毁)也要回归到泥土里。如果天下起雨来,(雨水)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现在的秦国是个虎狼一样的国家,而您想要去,如果不能回来,您恐怕(大概)是会被土偶人笑话吧!”孟尝君于是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齐湣王二十五年(公元前 299 年),终于又派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
太史公说:“我曾经经过薛地,那里民间的风气多有凶暴的子弟,与邹地、鲁地不同。我向那里人询问这是什么缘故,人们说:“孟尝君曾经招来天下许多负气仗义、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大概有六万多家。”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
材料二: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善于得到人才,因此人才都投靠他的门下,而他终于借助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称得上善于得到人才呢?不是这样的话,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得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就可以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的能力吗?鸡鸣狗盗之辈出入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人才之所以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喜
陆游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
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
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
【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
B. 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
C. 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D. 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
16. 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赞,请赏析。
【答案】15. B 16. ①“暗”与“鸣”视听结合,从多角度展现了农民劳动、丰收的情景,使诗歌层次丰富;
②“阴阴”“轧轧”运用叠字加以修饰,使诗歌朗朗上口;
③颔联“桑麻暗”和“机杼鸣”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
④这里所描写的夏日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所以运用了虚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说法有误。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而人们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的原因则是“秋成”,即秋天粮食收获丰厚。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歌炼句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形象、意境、情感等角度赏析。
根据首联“地绵万里尽春耕”可知,诗人写作的时间正当春耕时节。而这时草木初长,显然不可能是“阴阴阡陌桑麻暗”的。所以诗歌颔联中,作者是通过想象虚写了夏日的景象。
在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中,前句“阴阴阡陌桑麻暗”描写所见的田野风光,“暗”表现了因浓密而显幽暗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是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后句“轧轧房栊机杼鸣”则描写了路人能听见的农妇劳作、织机繁忙的情景,“机杼鸣”也是动态描写的体现,所以颔联采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诗句在描写时,分别采用了“阴阴”和“轧轧”这两个叠字来加以修饰,“阴阴”尽显阡陌因草木浓密而变暗的旺盛生机,“轧轧”表示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两组叠字,既强化了景物的特色,也使得诗歌朗朗上口。而诗人之所以极力想象这一景象,正是为了展现农家丰收之景与农民劳动之勤,从而也为颈联秋收丰厚做下铺垫。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0.5分,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从侧面衬托和正面描写的角度刻画了周瑜担任三军统帅时年轻有为、踌躇满志的形象。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迷离恍惚的梦游奇景,而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惊惧梦醒、一声长叹的无奈。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妙用叠词,描写乡村寻常景象,展现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状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月”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江”“月”同在一句话中出现,往往别有意趣,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写诗人因病戒酒;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答案】 ①. 小乔初嫁了 ②. 雄姿英发 ③. 佛狸祠下 ④. 一片神鸦社鼓 ⑤. 忽魂悸以魄动 ⑥. 恍惊起而长嗟 ⑦. 暧暧远人村 ⑧. 依依墟里烟 ⑨. 别时茫茫江浸月 ⑩.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⑪.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⑫.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初嫁、姿、祠、魄、暧、茫、唯、停、尊、酹。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洁净,大概是人一生最难的修炼,无论是文字,还是人生。
洁净的文字分外有风骨。翻阅少年时候的文字,仿佛是春天里的百花, ,争奇斗艳。渐渐年长,文字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如秋天里的一棵大树,枝头的繁华慢慢卸下,将枝丫伸向明澈的天空,有了静气和沉稳,也有了纯净和安然。
洁净的人生,自有一种灵魂的清香。我喜欢白色的花朵,这也许是一种在精神世界追求洁净的表现。《幽梦影》中说:花之娇媚者,多不甚香;而花之素洁者,多香气袭人。一如洁白淡雅的栀子花,不娇媚,不艳丽,缕缕芬芳, ,令人心旷神怡。它如一位江南女子,眉眼盈盈,穿一件蓝花的布裙,袅袅婷婷地从小桥流水边走来,步伐优雅,身形 ,有说不出的秀雅和美好。
翻阅老课本,看见一幅画,一位母亲低着头,正在给幼小的孩子修剪手指甲,孩子伸出小手,安静、乖巧地站在母亲身旁。文中写道:“甲过长则做事不便,又易藏垢,故宜剪之。”简洁美好,温情脉脉。人要爱洁净,身体不仅要洁净,灵魂更要如此,这些浅显的道理其实够我们享用一生。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姹紫嫣红 沁人心脾 婀娜多姿
19. 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不仅”和“身体”互换位置;②搭配不当,“享用”改为“受用”。人要爱洁净,不仅身体要洁净,灵魂更要如此,这些浅显的道理其实够我们受用一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空前句“春天里的百花”和空后的“争奇斗艳”可知,春天的百花颜色多,花朵娇艳美丽,可用“姹紫嫣红”。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第二处,根据空前的“缕缕芬芳”和空后的“令人心旷神怡”可知,这里指花香使人感到舒适,可用“沁人心脾”。沁人心脾: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适。
第三处,根据空后句“有说不出的秀雅和美好”可知,这里指女子轻盈柔美,可用“婀娜多姿”。婀娜多姿:各种轻盈软美的姿态。形容女性轻盈柔美。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以下语病:
一是“身体不仅要洁净”中主语和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应把“不仅”调至“身体”之前;
二是“道理”与“享用一生”搭配不当,应把“享用”改为“受用”。
故应改为:人要爱洁净,不仅身体要洁净,灵魂更要如此,这些浅显的道理其实够我们受用一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 ① ,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② 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 ③ ,所以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把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一项是( )
A.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B.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C. 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
D.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
【答案】20. ①物象是客观的 ②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 ③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是对物象的解释,结合后文“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可知它是客观的,可填“物象是客观的”。
②此处是总结句,对应上文“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引出结果,可填“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
③后文提到“所以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此处是意象大异其趣的原因,结合前文分析及“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可知,原因是“情意不同”,可填“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表示强调。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引用。
故选B。
(三)语言文字运用Ⅲ
22. 阅读下列图文,按要求作答。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起了一项关于“家乡地名文化知多少”的调查,有1988名18-35岁青年参与问卷,以下两个图表是调查结果。
(1)请根据图表信息,归纳两条合理的结论。
(2)家乡地名文化的保护是一项重要工程。请结合图表以及你的生活经历,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答案】(1)①青年对家乡地名文化有基本了解,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
②老一辈人讲述是了解家乡地名文化的主要渠道,馆藏记载、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①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培养传承者和守护者。
②增强地名文化的宣传力度,以社区、学校作为重点宣传阵地。
③建立中国地名文化数据库,提高地名文化保护的水平。(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1)由“是否了解家乡文化”的图表可知,“非常了解”的占16.9%,“有一点了解”的占23.4%,“比较了解”的占59.7%,可见“比较了解”占大多数,但“非常了解”的不多。由此得出青年对家乡地名文化有基本了解,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
由“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家乡地名文化”图表可知,“老一辈人讲述”占59.30%,“当地馆藏历史记载”占57.20%,“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占51.50%,“地方官方信息”占40.50%。“自己检索信息”占32.20%。由此得出老一辈人讲述是了解家乡地名文化的主要渠道,馆藏记载、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家乡地名文化的保护是一项重要工程”,地名作为家乡的文化遗产,要想得到有效保护,首先应当建立相应的保护机构,培养传承者和守护者。
其次要让大家都有保护意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在社区、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专门的讲座进行宣传;社区可以组织老年人宣讲有地名有关的故事,使更多人知道地名的来源,增强家乡文化认同;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搜集家乡地名”的活动,让孩子们有保护地名的意识。
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中国地名文化数据库,将家乡地名的有关信息放入数据库,防止丢失,提高地名文化保护的水平。
当然地方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奖励措施,调动大家保护地名的积极性等。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谈谈你对“发一点光”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黑夜里的一点光
并非不知道,最暗的星
也比我更辉煌。
我还是一闪一闪地飞行,
尽管我只有这么一点点光。
——《萤火虫》
初读这首诗时,便爱上了它,不是因为他有多美的言语,多华丽的辞藻,也非纯粹的喜欢他的韵脚,只是从内心深处,莫名的传来一种声音,向我诉说着一分坚强,一分执着与一分坚强。
“人,并不是生来注定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不能打败他。”这是我从前对于“坚强”这两个字的认识,只是现在,发现他有点遥远,不过还好,这只小小的萤火虫却告诉了我另一种坚强——黑夜里的坚强。
这种黑夜,这种坚强,对于每个同龄人来说都应该是不陌生的。在这黑色的夜里,似乎有前进的荆棘坎坷,有沉重的心情,有脆弱的难以扛起寻梦之翅的双肩,那些月光皎洁,星光璀璨似乎早已成了人世生活的主色调,但眼前的这只萤火虫,这片黑夜,却意义更深。
晚上,我倚着微弱的台灯光,咀嚼着黑夜带来的孤独与沉默,再一次读《萤火虫》。
其实《萤火虫》只是一首再也普通不过的诗了,他并不是人人皆知,或许说很少有人知道。它没有徐志摩的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收,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样的寂静轻灵,也没有郭沫若“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那么热情奔放,更没有戴望舒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样传神的让人忧伤迷茫。他讲述的,只是一只萤火虫不灭的信念。仅此而已。
眨着有些迷茫的眼睛,我又重读这短短的文字,忽然间,我似乎读到了这只萤火虫的魅力,深味其中的坚强,寻求人生的点点哲思。
就像海子说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或许他,就是那只黑夜里的眼睛,用它为弱的光芒去寻找自己的光明。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想,永远的坚持自己的信念。这就叫自信吧——我仔细思考着,忽然觉得可悲。我身边有太多人被人生中的绊脚石绊倒后就再也爬不起来了,从此便蜗居在专属失败者的角落,一蹶不振,就这样保持沉默。我懂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道理,既然他们不再爆发,那等待他们的就只是死亡,这真得很恐怖。于是,萤火虫,似乎成了我人生的榜样。
“并非不知道,最暗的星也比我辉煌。”是的,小小的萤火虫发出的那一点光,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了星月的光芒。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赞扬过洁白的皓月,灿烂的星光,只是他们忘了,忽视了世间竟还有比那些光还要美丽,还值得赞赏的光。有人说,那是他们太微小了,根本没人会去注意,可我认为,就因为这样,才更值得赞扬。
“我还是这么一闪一闪的飞行,尽管我只有这么一点点光”——这是让人震惊的坚强毅力——坚持并不意味着胜利,但不坚持决不会成功。或许可以这么说“精神上的胜利远大于物质上的获得”它深知这个道理!何其伟大,有何其崇高。
回到现实,我们为何不作一只萤火虫,不要因为夜太黑,路太长,天太冷而退缩,也不要因为坎坷荆棘而放弃,不妨对自己说:“事事我曾努力,成败何须怨我。”或者说“只要太阳还从东方升起,就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或许我该感谢写这首诗的人,有或许,我该感谢这只萤火虫,是他,也是它,告诉了我一个哲理,教会了我如何对待人生。就让我们随着萤火虫一起高飞在黑色的夜里,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黎明就在不远的前方!一帆风顺那只是故事,艰难困苦那才叫生活!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是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的一段话,题干要求“谈谈你对‘发一点光’这个话题的思考”,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立意。结合材料“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分析,生活中我们需要奉献。把爱、财富、知识、贡献无私地、毫不保留地拿出来奉献人类、社会、国家,造福于民,用之于民。父母为孩子奉献真诚的爱心,社会各界人士向贫困灾区捐献财物也是一种奉献,精神科学家、发明家、教师和各个行业人士奉献出他们的知识和力量,英雄们甚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贡献了自己的可贵的生命等,这些都是一种奉献精神。2.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有一颗奉献的心,有大局意识,发挥自己的余热。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慷慨赴义,也融会和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千千万万的人向失学儿童献一份爱心。奉献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人高尚。奉献就在人间,就在身边。我们在奉献中生活,在生活中奉献。3.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站出来,发挥自己的余热。想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就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和社会的和谐,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