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献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展开(考试时间: 75分钟 试卷满分: 100分 测试范围:纲要上第1-14课)
第Ⅰ卷
选择题:本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红山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玉器数量多、质量纯、选料精、体积大、工艺讲究;第三等级墓有随葬玉器和中、小型石棺;第四等级墓有讲究的石棺;附属墓只有简单的墓坑。这可以用于说明( )
A.玉器是随葬必需品B.早期国家的形成
C.墓葬地域特征明显D.社会贫富的分化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不同墓葬随葬品不同,中心墓葬随葬玉器数量多、质量纯、选料精、体积大、工艺讲究,第三等级墓有随葬玉器和中、小型石棺,第四等级墓只有讲究的石棺,没有玉器,附属墓只有简单的墓坑,一般无随葬品。可见,不同墓葬主人身份有所差别,属于社会贫富的分化,D项正确;第四等级墓和附属墓没有玉器,所以玉器并不是随葬的必需品,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阶级的分化,并没有体现公共权力机构等因素,因此不能印证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不同地域的墓葬,排除C项。故选D项。
2.在西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同时周王也是天下宗主,周王的嫡长子是天子的法定继承人。其余诸子或辅佐天子,或被授予土地为诸侯,成为王室的“藩卫”。这反映了西周( )
A.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B.受到了早期神权思想影响
C.形成了家国一体政治格局D.沿袭了前代的内外服制度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同时周王也是天下宗主……其余诸子或辅佐天子,或被授予土地成为诸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者为大宗,受封者为小宗,以此形成的宗法体系将国与家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C项正确;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神权思想是将政治权力与宗教信仰相结合,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材料内容与早期神权思想影响无关,排除B项;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沿袭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西周时期,每套编钟由大小3枚组合而成,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每套编钟数目逐渐增多,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全套编钟不仅有65枚,而且其形制的个性化特征突出。周代编钟的变化反映出( )
A.贵族凭借乐器提高了地位B.权力重心呈现出下移趋势
C.新石器时代文化得到传承D.礼乐制度已融入百姓生活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编钟数目逐渐增多且形制个性化特征突出,这种变化反映出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周天子权力衰微,权力重心呈现下移趋势,B项正确;贵族凭借乐器提高了地位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变化,而不是文化传承,排除C项;当时编钟与百姓生活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4.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多样而复杂的政治关系,这其中显然不能避免的就是列国纷争和诸侯群雄割据,而各种联盟、同盟、敌对、友好的互动关系,也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异常复杂。材料所述现象的形成根源于( )
A.铁器牛耕的逐步推广B.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
C.诸子百家思想的兴盛D.周天子的控制力削弱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政治格局异常复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器牛耕的逐步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这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私田数量增多。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而周王室的统治却日益衰落,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王室的号令,纷纷独立发展,争夺霸权,A项正确。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需要,是在铁器牛耕推广带来的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排除B项;诸子百家思想的兴盛,各个学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为诸侯争霸提供了思想武器,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周天子的控制力削弱,为列国纷争和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5.国家昏乱,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沉迷于音乐),语之“非乐”“非命”。其“非乐”,并非反对音乐本身·而是反对王公大臣以音乐满足其奢靡的生活享受,造成劳动力和衣食物资的浪费。下列观点与材料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是墨家思想,“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反映了墨家作为小生者的代表反对战乱,渴望社会社会安定的愿望,D项正确;“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6.《史记》记载: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兴“鱼盐之利”;魏国李悝“尽地力”、“平籴法”,于是“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后来,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为秦完成统一奠定基础。材料表明( )
A.改革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B.社会的发展改变了文化风尚
C.政治变革是统一的推动力量D.法家思想主流地位遭受挑战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齐国管仲的改革、魏国李悝的改革以及秦国商鞅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发展,齐国通过“相地而衰征”、兴“鱼盐之利”,增强了国力;魏国凭借“尽地力”、“平籴法”提升了实力;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为秦完成统一奠定基础,这些改革措施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增强以及政治制度的完善,从而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改革对国家发展的作用,而非社会文化风尚的改变,排除B项;政治变革是推动统一的重要力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也是重要因素,并且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改革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排除C项;材料中各国的改革大多体现了法家思想,不能得出法家思想主流地位遭受挑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7.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 )
A.“推恩令”的颁布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科举制”的推行D.儒家学说受到重视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出身贫寒、40多岁的公孙弘因为钻研《春秋》,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这说明汉武帝极为重视儒学,D项正确;“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学说受到重视,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科举制在隋朝才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8.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皇帝下诏举贤,诏曰:“水旱违度,济河之域,凶馑流亡,而未获忠言至谋,所以匡救之策……思得忠良之士,以辅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内郡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诏书内容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
A.官员选拔体系完善B.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与自省意识
C.地方管理成效显著D.国家灾害的防治能力较为低下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诏书中提到由于水旱灾害的发生以及统治区域出现饥荒和流亡现象,皇帝认识到治理上的不足,希望通过选拔忠良之士来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显示了统治者在面对治理困境时的自省意识及其希望通过贤能之士改进治国方略的理念,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需要选拔有才能得官员,未涉及东汉选官制度的论述,不能得出官员选拔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管理的论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灾害防治能力的论述,仅涉及了出现了灾害后国家的应对措施,不能得出国家灾害的防治能力较为低下,排除D项。故选B项。
9.魏晋时期,当时的世家大族如琅琊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颍川荀顗、河东卫瓘、河内山涛等人,他们或因是国之耆老,特别给予优待;或是参与了魏、晋更替的秘密谋划,掌握机要;或是通过和皇室联姻的方式,成为了晋室的要员。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寒门势力的崛起B.体现了门阀政治的特征
C.标志着士族政治的衰落D.构建了新型的选官制度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当时的世家大族如琅琊王祥、荥阳郑冲、陈国何曾、颍川荀顗、河东卫瓘、河内山涛等人,他们或因是国之耆老,特别给予优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政治上垄断官场,受到优待,并且和皇族继续联姻,维持特权,体现了门阀政治的特征,B项正确;门阀士族专权会引发寒门实力的不满,但无法推动寒门势力的崛起,推动寒门实力的崛起是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士族政治的发展鼎盛时期,排除C项;门阀士族专权并未构建新型的选官制度,但使得九品中正制难以真正发挥选拔人才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0.如表为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它能够反映出( )
①少数民族政权多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 ②各个政权长期友好并存
③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④少数民族认可中原文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统治者多出于“五胡”等少数民族,但十六国各国国号又多采用中原模式,①正确;据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各个政权长期处于混战且并不友好,②不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不是十六国时期的皇帝,北魏是十六国之后的一个朝代,与材料时间不符;③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国家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是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可,④正确。①④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秦汉时期,南北城市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名都大邑多数集中在北方地区(成都除外)。魏晋南北朝以后,北方长安、洛阳等城市经历一定时期的衰落。与此相反,南方城市在数量、规模和职能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六朝都城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城市群。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古代政治重心的逐步转移B.南北城市的不同社会职能分工
C.北方长期战乱和经济衰退D.北民南迁和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北城市的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北方由于一定时期的战乱导致北方城市的破坏和北民大量南迁,同时由于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南方城市的大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北城市发展的变化,而古代政治重心的转移是向东和向南,排除A项;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和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材料并未涉及南北城市的不同职能分工,排除B项;北方只是一定时期内的战乱,而且经济也有恢复和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2.“中央大权的旁落,总是由于兵权和财权的旁落,宋太祖有鉴于此,设转运使于各路,以收财赋之权。诸州的兵,强者都升为禁军,直隶三衙。……如此一来,前此兵骄和外重之患,就都除掉了。”然而天下事有利必有弊,这样做可能导致的弊端是( )
A.冗兵冗费加重朝廷负担,财政状况恶化B.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
C.有效预防内部发生叛乱,巩固国家统一D.制度僵化因循守旧,缺乏变通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材料中宋太祖为了防止“兵骄和外重之患”,采取了收编地方军队,统一财权等措施,这样做容易导致冗兵冗费,财政开支过大,加重朝廷的财政负担,导致财政状况恶化,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将地方军权财权收到中央,没有权力分割过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措施有效预防内部发生叛乱,巩固国家统一,不是其弊端,排除C项;权力分割过细,彼此牵制导致制度僵化因循守旧,缺乏变通,排除D项。故选A项。
13.“出将入相”指中国古代既可领兵作战又可担任宰相的高级官员,唐代前期多有宰相领兵作战的记载,如宰相狄仁杰一度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而到宋代,宰相领兵的现象极少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宋代( )
A.中枢权力体系发生调整B.宰相多由文职官员任职
C.“以和求安”而缺少战事D.国家实力长期积贫积弱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唐代到宋代,宰相领兵的现象从多到少,说明宰相的权力被削弱,这反映出宋代中枢权力体系发生调整,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宰相领兵作战的现象从多到少的趋势,没有体现宰相多由文职官员担任的问题,没有出现宰相的变迁升职,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宰相领兵作战的现象从多到少的趋势,没有体现“以和求安”而缺少战事的问题,而且宋朝因为民族问题有很多的战争,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丞相中枢体系的变化,没有体现国家实力长期积贫积弱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4.金朝初年,女真统治者把归降的契丹人编入猛安谋克组织后,将他们分到“膏腴之地”从事农业生产;女真人占领辽朝领地后,又把新占领地区的大部分契丹人编入猛安谋克组织,要求这些契丹人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必须经营畜牧业。金朝统治者的这些举措( )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B.旨在建立兵农合一的制度
C.废弃了女真民族的制度D.有利于巩固金王朝的统治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把归降的契丹人编入猛安谋克组织”、“从事农业生产”“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必须经营畜牧业”可知促进了女真族汉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交融,利于巩固金王朝的统治,D项正确;“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猛安谋克制度是兵农合一的制度,但材料中的措施主要目的不是建立兵农合一的制度,是要通过这一制度巩固金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就是女真民族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解释正确的是( )
A.政权更迭频繁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不断上升
B.活跃的对外贸易使隋唐时期粮食总产量大增
C.新耕作方法的推广促进宋代粮食总产量增加
D.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明清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是正向题。本题涉及的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到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普及,这种耕作方法的推广促进了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C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局相对稳定,但粮食的总需求量不断上升,排除A项;活跃的对外贸易与隋唐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并无直接关系,且材料也无法得出隋唐时期粮食总产量大增的结论,排除B项;人口的频繁流动会导致区域粮食需求量上升,但不会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排除D项。故选C项。
16.下表是宋朝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导致表格中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 )
①赋税制度的完善 ②土地交易的放宽 ③租佃制的衰退 ④垦田技术的提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主要征税对象为主户,宋代大体沿袭唐代两税法,按照田地多寡来征税,王安石变法中方田均税法、募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使中小地主拥有更多土地,①正确,宋代私人土地交易只需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将交易的土地次月向政府呈报,得到政府的认可,盖上官府的印信,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算完成,②正确,宋代垦田技术发展,政府鼓励农民开辟新地,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因此成为主户,④正确,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宋代户籍除主客户之分外,土地内部其实也分等级。在农村生活的主户共分为五等,第五等户的农民阶级中的半自耕农阶层,由于占有土地数量少,不足以维持生活,所以往往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而成为佃农,所以已经沦为事实上的客户,因此无法推断出租佃制度衰退,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针对宋仁宗观看女子相扑之事,司马光递上《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对宋仁宗的“不检点”行为进行了婉转地批评,同时还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艺市场的监督管理,并建议有必要对女子相扑进行一次严打,要求“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这反映了宋朝( )
A.大大削弱君主专制B.相扑游戏受到打击
C.司马光的道德败坏D.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司马光反对女子相扑,认为女子抛头露面、聚众嬉戏败坏社会风气,不符合儒家思想的行为准则,D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出司马光对女子相扑的态度,并未涉及宋仁宗的反应,没有削弱君主专制,排除A项;司马光仅针对女子相扑,并未抨击男子相扑,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与司马光的道德水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8.元代行省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山川边界,如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从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一做法( )
A.有助于开拓元代辽阔的疆域B.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有助于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D.加剧了汉与少数民族隔阂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提,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从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及所学可知,元代行省显然是打破过去依靠天然屏障形成割据的地形特点,以便于加强中央集权,这有助于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提及元代疆域得到开拓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行省制度下地方行政效率的具体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行省制与民族关系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加剧了民族隔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9.明代自撤中书省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随着内阁地位提升,逐渐侵夺六部权力,出现“排六卿而成相之尊”“六卿伺色探旨”的局面。但有时也出现六部视内阁的票拟“只系纸上一言耳,不予合作”的情况。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丞相B.六部职能被内阁所取代
C.内阁与六部之间矛盾的激化D.君权强化影响行政效能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 题干描述了明代撤中书省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随着内阁地位的提升,逐渐侵夺六部权力,但有时六部也会不合作的情况,反映了内阁与六部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的激化是明代政治体制变革的必然结果,C项正确;虽然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内阁首辅并未正式成为丞相,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内阁首辅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正式的丞相权力,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六部有时会不合作,说明六部的职能并未完全被内阁取代,六部仍然是独立的行政机构,只是受到内阁的影响较大,排除B项;虽然君权的强化确实影响了行政效能,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内阁与六部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君权对行政效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0.“它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彼此存有戒心,从而不敢胆大妄为,不敢欺下媚上,只能甘心做忠顺的奴才。而最令人忌讳的是⋯⋯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内阁制度B.奏折制度C.理藩院D.军机处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把官员秘密言事变成官员的一项本职工作,因而亦具有特务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可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环节,这就是奏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项正确;内阁是明朝时期设立,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C项;军机处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排除D项。故选B项。
21.明清时期,广东南海、番禺等县龙眼、荔枝弥望,方圆百里无一杂树,“地土所宜,争以为业,称曰龙荔之民”;岭南地区“人多以种香为业,富者千树,贫者亦数百树”;福建泉州,“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这些现象反映了( )
A.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B.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加强
C.交通变革推动长途贩运贸易D.背离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广东南海、番禺等县种植龙眼、荔枝;岭南地区人多以种香为业;福建泉州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产品市场化趋势的加强,而未涉及区域经济的互补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交通变革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趋势,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未背离“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2.如表所示为明代中后期部分地区冶铁业的发展概况。据此可知,明代中后期( )
A.经济社会呈现多元发展B.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据题干可知,明代中后期南方和北方地区均出现了大规模的冶铁业雇佣劳动生产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增强,D项正确;题干仅涉及部分地区冶铁业的发展概况,没有全面反映社会发展,不能说明经济社会多元化,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明代朝廷并未放松社会控制,排除B项;明代中后期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23.经济史统计表明,中国粮食产量在汉以后持续缓慢增长。有人统计了农耕时代基本生活水平的指数——人均粮食占有量,如下表所示。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A.盛唐人均占有量增长的原因是高产作物大量引入
B.北宋人均占有量增长的原因得益于土地政策调整
C.晚明人均占有量增长的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清中叶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原因是人地矛盾突出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至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所给时间段,联系时代背景可知清代人口增长迅速,超过了土地开垦速度,于是人地矛盾问题突出,粮食人均占有量自然下降,D项正确;高产作物是在明清时期大量引入的,排除A项;北宋土地政策调整指的是不抑兼并,而土地兼并和粮食人均占有量增长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与粮食人均占有量增长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4.明代中后期,中国的金银比价在1:5至1:6之间,欧洲和美测则为1:11,日本为1:9左右,若以黄金计价,往中国运送白银的利润高达75%到80%,白银成为最有价值的运输品。这( )
A.增加了世界白银产量B.密切了中外贸易联系
C.导致经济结构的转型D.扭转了明清贸易逆差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国的金银比价在1:5至1:6之间,欧洲和美测则为1:11,日本为1:9左右,若以黄金计价,往中国运送白银的利润高达75%到80%,白银成为最有价值的运输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银作为最有价值的运输品,大量流入中国,确实加强了中国与欧洲、美洲和日本等地的贸易往来,B项正确;白银利润的刺激可能间接促进了白银的开采,但题目直接描述的焦点并非产量增加,而是白银的流动,排除A项;虽然白银的流入可能促进了中国内部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没有改变,排除C项;题目未提及中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且白银的流入并不直接等同于贸易顺差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25.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潮流行一时:顾炎武倡导治学应有“救民于水火之心”。“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黄宗羲认为“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李顺提倡“开物成务,康济群生”。经世致用思潮主要针对( )
A.心学的空疏玄虚风气B.程朱理学的格物精神
C.西学东渐的严重冲击D.脱离民众的佛老思潮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救民于水火之心”、“康济群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学问要关注民生、有益于国事。他们反对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谈之学,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心学的空疏玄虚风气,与程朱理学的格物精神不吻合,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心学的空疏玄虚风气,与西学东渐的冲击无关,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是理学,与佛老思潮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和西周时期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制度和主要的手工业技术成就。(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历史时期并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现象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举一例说明“经济发展必然引起新的文化现象”。(7分)
【答案】(1)生产部门:农业;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手工业技术成就:青铜铸造。(3分)
(2)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现象:百家争鸣。(3分)
(3)主要表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商业资本的集聚;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形成;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等。(4分)文化现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活跃儒学的出现;小说、戏曲的发展;总结性科技著作的问世等。(3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和西周时期(中国)。第一小问主要生产部门:根据材料一“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得出生产部门:农业;第二小问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一“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得出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第三小问手工业:根据材料一“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得出手工业技术成就:青铜铸造。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二“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小问思想文化现象:根据材料二“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得出百家争鸣。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朝后期(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三“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得出白银大量涌入中国,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出现商帮。根据材料三“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得出兴起一大批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根据所学得出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等。第二小问文化现象:根据“经济发展必然引起新的文化现象”及所学可列举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活跃儒学的出现;小说、戏曲的发展;总结性科技著作的问世等。
27.【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12分)
材料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 这条独特道路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脉相承与长期延续。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国家治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这是当代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气。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却没有因此中断,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的承前启后。 各朝各代的国家治理都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并固化为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以“制度建设”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2分)
论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离不开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对制度不断创新以推进国家治理的不断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隋唐时期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度发展,被誉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巅峰之作。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将国家权力分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部分,一定程度制约了权力滥用。同时,六部各司其职,以确保国家各项事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创立于隋唐,发展完善于宋代,注重公平、择优选才的科举制度使优秀人才进入官僚体系,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这一制度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通过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使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并源远流长不断发展。(10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国家治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各朝各代的国家治理都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并固化为制度”并结合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创新可得出论题: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
其次,结合中国古代王朝的制度创新分析阐释。如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隋唐时期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权力的滥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完善的标志。创立与隋唐,发展完善于宋代的科举考试,注重公平、择优选才的原则,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这一制度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通过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使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并源远流长不断发展。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28.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家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说明理学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6分)
【答案】(1)思想主张:尊崇儒术。(2分)
影响: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局面;儒学独尊地位逐渐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4分)
(2)主张:“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3分)
理由:理学有利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3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思想主张:根据材料“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可知,尊崇儒术。 影响:根据材料“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影响,如积极方面: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局面;儒学独尊地位逐渐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等等;消极方面: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主张:根据材料“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家的主张是“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理由:根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可知,理学有利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
29.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的中华文明成就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华文明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13分)
材料一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深明至怀,知得良算。至於止戈为武,国之大猷,怀远以德,朕之本意。中外无隔,夷夏混齐,托声教於殊方,跻含灵於仁寿,朕之深旨,来使具知。
——摘编自《新唐书·地理志》《赐吐蕃赞普书》等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并指出唐蕃交往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结合所学知识,揭示“丝绸之路”蕴含的象征性意义。(6分)
【答案】(1)特点:没有民族歧视(民族平等);开明怀柔;因俗而治(因地制宜)(任答两点)(4分)
影响: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吐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3分)
(2)角色:传统的特色产品;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珍贵商品(贸易品)。(3分)
意义: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3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特点:据材料一“中外无隔,夷夏混齐”可得出“没有民族歧视(民族平等)”;据材料一“怀远以德,朕之本意”可得出“开明怀柔”;据材料一“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得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其影响可从政治、经济、双方交往等方面进行阐述,政治上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经济上推动了吐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双方来说可以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角色:据材料二“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可得出“传统的特色产品”;据材料二“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可得出“珍贵商品(贸易品)”;结合所学可知,丝绸还是赋税征收的重要物品。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 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中国、中亚、西亚、欧洲等地,成为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纽带);“丝绸之路” 也是民间交往的纽带。商人们、旅行者、学者等在这条路上相遇、交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民间的友谊和交往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为和平与合作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也成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符号。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时间
主户(户)
客户(户)
主户占总数的比例(%)
景祐元年(1034年)
6067583
4228982
58.93%
元丰元年(1078年)
10995133
5497498
66.67%
元符元年(1099年)
13276441
6439114
67.34%
广东惠州
每山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煸铁取利
山西潞州
有苗氏者,富于铁冶,业之数世矣,多致四方之贾,椎、凿、鼓、淀、挽、所薪食者,常百余人
福建尤溪
坊长大户,招集四方无籍之徒,每一炉多至五七百人
时期
汉代
盛唐
北宋
晚明
清中叶
晚清
人均
456
1256
1333
1741
1705
705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献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文件包含高一期中A卷测试范围纲要上第1-14课解析版docx、高一期中A卷测试范围纲要上第1-14课考试版docx、高一期中A卷测试范围纲要上第1-14课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