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冰冻圈(crysphere),是指地球表层连续分布且具一定厚度的负温圈层,圈内的水体一般处于冻结状态。在陆地表层,冰冻圈分布于地面及地面以下数十米至数百米,包括冰川(含冰盖)、冻土(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积雪、河水、湖冰等,属于陆地冰冻圈。在海洋上,冰冻圈分布在水面上下数米至数百米,以及大陆架向下数百米范围内,如海冰、冰架、冰山和海底多年冻土等,属于海洋冰冻圈。冰冻圈还存在于大气圈0℃线高度以上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内,如雪花、冰晶等冻结状水体,属于大气冰冻圈。水平方位上,地球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是冰冻圈发育的主要地带。在竖直方向上,冰冻圈覆盖了从海底以下数百米到对流层中高层。
冰冻圈是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对大气、水资源和水循环、生态系统、陆地和海洋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冰冻圈发育的地带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变化首先会影响到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中高纬地区的国家和经济体,对中纬度地区的影响亦不可低估,加上其变化对海洋的影响,使低纬地区和小岛国家也不可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波及全球。
为全面研究冰冻圈及其变化的内在机理、对其他圈层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短时期内冰冻圈科学从初创到向体系化发展,正在形成以图层整体为核心,既综合了各要素的共同属性,又深入研究各要素相关过程的研究框架。冰冻圈科学研究内容涉及冰冻圈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以及气候和水文、生态和资源、工程灾害、人文地缘、地理与地质地貌等多个方面。时间尺度从第四纪到未来几百年,空间上则从地球向行星拓展。其总体目标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学科内涵,为人类建设健康地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我国冰冻圈科学研究团队通过梳理国内外科学发展趋势,总结冰冻圈研究进展,解析冰冻圈科学内涵和外延,先后完成《冰冻圈科学词汇》《冰冻圈科学辞典》和《冰冻圈科学概论》(中、英文版)。同时,以机理、变化、影响、适应为主线,编写了“冰冻圈科学系列”丛书,包括冰冻圈物理、化学、地理、气候、水文、生态、微生物、环境、第四纪、工程、灾害、人文、地缘、遥感和行星冰冻圈等15个方面,涵盖了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专门研究机构,在一些部门和高等院校也建立了若干与冰冻圈科学相关的研究实体,多所大学开设冰冻圈科学课程,甚至还设立了冰冻圈科学专业,服务于冰冻圈科学研究后备人才培养。“冰冻圈科学学会”也已筹建多年,该学会的学术年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丰富多彩,壮大了冰冻圈科学研究队伍,扩大了冰冻圈科学的影响和普及。
(摘编自秦大河等《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美丽冰冻圈”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内,遵循冰冻圈自然变化规律、冰冻圈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冰冻圈保护规律,通过防范冰冻圈灾害风险,合理开发利用冰冻圈资源,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形成冰冻圈环境优美、冰冻圈文化传承、人与冰冻圈和谐、区域社会稳定及经济富裕的可持续发展格局。“美丽冰冻圈”概念源于美丽中国,是“美丽中国”概念在冰冻圈这一特殊自然环境要素的延伸与运用。美丽中国,顾名思义为中国美丽,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整体美丽,是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谐发展。而“美丽冰冻圈”是一种“自然要素美丽”,既然是自然要素,其变化就必然存在利与害两方面的影响,利用有利的一面,防范有害的一面,并化害为利,冰冻圈才更美丽,故冰冻圈美丽是利与害的辩证统一;其次,从社会经济属性上看,“美丽冰冻圈”与特定区域美丽密切不可分,是自然环境要素与特定区域美丽的综合体,是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它既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又具有自身独特的“美丽”内容,可以说,“美丽冰冻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丽中国概念的内涵。
“美丽冰冻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民生福祉构成冰冻圈区域社会经济复合命运共同体。在“美丽冰冻圈”生态文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关系链条上,“美丽冰冻圈”形象地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冰冻圈增值增效途径的现实需求,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化目标。从内在逻辑来看,由冰冻圈服务与灾害风险组成的“美丽冰冻圈”系统和由社会、经济与生态组成的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了冰冻圈——资源生态社会经济耦合系统。一方面,两大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两大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关系,冰冻圈系统是建设“美丽冰冻圈”之美丽区域的物质基础之一,支撑与约束着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社会系统又影响着“美丽冰冻圈”加速抑或减缓冰冻圈系统的变化。
(摘编自杨建平等《“美丽冰冻圈”融入区域发展的途径与模式》,有删改)
1.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冰冻圈的相关问题,材料一从对冰冻圈进行科普的角度论述,材料二则是从冰冻圈开发利用的角度论述。
B.材料一围绕冰冻圈的内涵、分布、影响和我国冰冻圈科研事业的发展展开,材料二围绕“美丽冰冻圈”的内涵及特点展开。
C.材料二阐释了“美丽冰冻圈”的概念及其由来,提出它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对丰富美丽中国概念的内涵有重要作用。
D.材料二认为“美丽冰冻圈”属于自然要素美丽,是自然环境要素与特定区域美丽的综合体,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关系密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冰冻圈内的水体一般处于冰冻状态,根据具体分布位置可把地球表层的冰冻圈分为陆地冰冻圈、海洋冰冻圈和大气冰冻圈三大类。
B.冰冻圈发育具有鲜明的地带性,主要集中在地球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这决定了其变化首先影响该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经济体。
C.全面研究冰冻圈及其变化的内在机理、对其他圈层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及适应对策,这既是冰冻圈科研的内容,也是它的总体目标。
D.“美丽冰冻圈”是“美丽中国”概念在冰冻圈中的延伸与运用,是社会经济复合命运共同体,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化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的冰冻圈,它的变化影响涵盖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并会波及全球,对各纬度地区都产生直接影响。
B.冰冻圈科学已向体系化发展,既综合各要素共同属性,又深入研究各要素相关过程,初步形成了以圈层整体为核心的研究框架。
C.“美丽冰冻圈”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冰冻圈系统则对“冰冻圈——资源生态社会经济耦合系统”有制约作用。
D.“美丽冰冻圈”系统和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存在着复杂的反馈关系,因此,只要区域经济社会系统改善,冰冻圈系统也将随之改善。
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美丽冰冻圈”融入区域发展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通过政策、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大力加强了暖棚、人工草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经济应对高寒雪灾风险的能力。
B.塞罕坝两代植树人在鲜为人知的角落造起了一百多万亩世界最大人工林,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阻止了风沙南侵,保护了天津和北京。
C.祁连山冰冻圈通过水源涵养、水量供给与径流调节功能为河西内陆绿洲社会经济发展与荒漠生态系统维持提供水资源,以保持自身生态稳定。
D.以冰雪吸引人,以真诚打动人,以文化感染人,冰雪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热,把哈尔滨打造成了一座有内容、有温度、有人情味的“理想之城”。
5.结合两则材料,借鉴“美丽冰冻圈”融入区域发展的思路,简要概括如何推动“自然要素美丽”融入区域发展。
【答案】1.C 2.A 3.C 4.B
5.①加强相关自然要素的科学研究工作,充分了解其变化机理和发展规律等。
②遵循相关自然要素的变化规律、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保护规律。
③对相关自然要素有利的一面要合理开发利用,同时防范其灾害风险,化害为利。
④发掘相关自然要素自身独特的“美丽”,丰富“美丽中国”概念内涵。
⑤维护和健全相关自然要素系统,为“自然要素美丽”之美丽区域提供物质基础。
⑥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社会系统来促进“自然要素美丽”的良性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对丰富美丽中国概念的内涵有重要作用”错误。从原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丽中国概念的内涵”无法判断“美丽冰冻圈”对丰富“美丽中国”概念内涵的重要程度,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这决定了其变化首先影响该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经济体”错误。由原文“冰冻圈发育的地带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变化首先会影响到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中高纬地区的国家和经济体”可知,原文提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经济体”只在“中高纬地区”,而选项中“该地区”指代前文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指代错误。
C.“也是它的总体目标”错误。由原文“其总体目标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学科内涵,并为人类建设健康地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可知,冰冻圈科研的总体目标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学科内涵,并为人类建设健康地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D.“是社会经济复合命运共同体”错误。由原文“‘美丽冰冻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民生福祉构成冰冻圈区域社会经济复合命运共同体”可知,“美丽冰冻圈”只是“社会经济复合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对各纬度地区都产生直接影响”错误。由原文“冰冻圈发育的地带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变化首先会影响到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中高纬地区的国家和经济体,对中纬度地区的影响亦不可低估,加上其变化对海洋的影响,使低纬地区和小岛国家也不可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波及全球”可知,原文没有说产生“直接”影响,判断不合文意;
B.“初步形成了以圈层整体为核心的研究框架”错误。由原文“为全面研究冰冻圈及其变化的内在机理、对其他圈层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短时期内冰冻圈科学从初创到向体系化发展,正在形成以图层整体为核心,既综合了各要素的共同属性,又深入研究各要素相关过程的研究框架”可知,原文“正在形成”,尚未形成;
D.“只要区域经济社会系统改善,冰冻圈系统也将随之改善”错误。原文“两大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关系”,说明未必是正相关,因此选项中因果关系的理由不充分。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属于“防范冰冻圈灾害风险”;
B.突出的是塞罕坝人植树治理风沙,与“美丽冰冻圈”无关。
C.属于冰冻圈冰雪水资源利用;
D.是“合理开发利用冰冻圈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成功案例。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为全面研究冰冻圈及其变化的内在机理、对其他圈层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短时期内冰冻圈科学从初创到向体系化发展,正在形成以图层整体为核心,既综合了各要素的共同属性,又深入研究各要素相关过程的研究框架”可知,要加强相关自然要素的科学研究工作,充分了解其变化机理和发展规律等。
由原文“‘美丽冰冻圈’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内,遵循冰冻圈自然变化规律、冰冻圈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冰冻圈保护规律”可知,要遵循相关自然要素的变化规律、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保护规律。
由原文“通过防范冰冻圈灾害风险,合理开发利用冰冻圈资源,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形成冰冻圈环境优美、冰冻圈文化传承、人与冰冻圈和谐、区域社会稳定及经济富裕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可知,要对相关自然要素有利的一面要合理开发利用,同时防范其灾害风险,化害为利。
由原文“从社会经济属性上看,‘美丽冰冻圈’与特定区域美丽密切不可分,是自然环境要素与特定区域美丽的综合体,是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它既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又具有自身独特的‘美丽’内容,可以说,‘美丽冰冻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丽中国概念的内涵”可知,要发掘相关自然要素自身独特的“美丽”,丰富“美丽中国”概念内涵。
由原文“冰冻圈系统是建设‘美丽冰冻圈’之美丽区域的物质基础之一,支撑与约束着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可知,要维护和健全相关自然要素系统,为“自然要素美丽”之美丽区域提供物质基础。
由原文“区域经济社会系统又影响着‘美丽冰冻圈’加速抑或减缓冰冻圈系统的变化”可知,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社会系统来促进“自然要素美丽”的良性发展。
(二)现代文阅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黑狗
弋舟
时隔多年,贺轶宁驱车还乡,奔赴女儿的婚礼。一条狗从盘山公路左侧的陡坡滚下来,被他那辆租来的比亚迪汽车撞飞。那条倒霉的狗,像是辆没刹住的车,裹着股黄尘腾空而来。它的“制动”失灵了,或者干脆就是条疯狗。俨然一条浑圆的土黄色麻袋从天而降。事实上,贺轶宁一刹那也以为被自己撞飞的是一只塞满了土豆的麻袋。土豆与麻袋,在贺轶宁的故乡经验里,缺一不可,全然是一体的。离乡多年,故乡打在他灵魂里的烙印,一瞬间,在这突发的状况下被激活了。
他伸手去摸放在副驾驶座椅上的手机,手机摔在下面了。他侧身去捡,被安全带勒紧的前胸一阵刺痛。他镇定下来,拨通了女儿的号码——这会儿,她应该穿上婚纱了吧?
“贺音,我出事故了。”
“12点能赶到吗,爸?”
“应该能吧,不知道!”
“——噢!什么事故?”
“撞上了一条狗。”
“没事吧?”
“我没事,应该没事。”
“车呢?告诉你别租车。”
“不知道,也没问题吧。”
“你觉得你还赶得到吗?”
他一下子不知如何作答,感到自己也说不准。
“车能动的话就赶快上路吧。爸——实在赶不及也没关系。”
女儿吸气的声音被他听到了。那是很长的一口气,人往往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才这么吸气。
“你要忙起来了吗?”
“是,”贺音说,“这是办婚礼,我是新娘,我们不要为了条狗添乱,好吗?”
他挂断手机,发动车子,将车倒至安全的位置。正当他准备重新上路的时候,又一条狗出现在前方。是条脏兮兮的黑狗,骨瘦嶙峋,屁股后面光秃秃的没了尾巴。黑狗冷静而稳重地立在公路中央,像一个断案的执法者。它并没有靠近那条奄奄一息的同伙,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车内的肇事者。
没错,贺轶宁觉得这条狗就是在和他对视。他见过很多狗,但没有被哪条狗这样直愣愣地对视过,不禁有些发虚。他长摁了一声喇叭。黑狗退缩了一下,来回捌腿,抽风一样,继而重新站稳了脚跟。他发动了车子,车速不快。但那条黑狗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他再次长摁喇叭。黑狗的耳朵竖起来,它居然不退反进,向前逼近了几步。贺铁宁不由自主地将车倒后了一点,随即暗骂自己是个没用的蠢货——这不是露怯吗?
“真是见了狗了。”他低声诅咒。
过了会儿,他重新启动引擎,发狠向前冲去。在发动机的轰鸣中,黑狗跳将起来,有个本能的躲避动作,而后竟赳趄着,腾空反向迎了上来。贺轶宁手脚并用,急打方向盘,同时踩下刹车。车体飘移,他应激着倒车,但无法确认车子是被左侧的山体弹了回来还是被自己驾驶出的结果。
腾挪后的黑狗也是半天找不到重心,嘶吠着踉跄。而那条卧地不起的狗,肯定是死透了,但狼藉遍地,死相有股喧闹的、热气腾腾的活力。活着的,那条无畏的、没有尾巴的、骨瘦嶙峋的黑狗,靠近了它的同伙,仿佛怀着某种审慎的悲伤,一边低吠,一边警觉地看向他,不时伸长舌头舔一下公路上迸溅着的血污,然后又重回当道的最佳位置。人和狗对峙在黑暗逼仄的六盘山公路上。
世界倏然阒寂,是那种比无声更加无声的静默,但又是陡然地喧哗一片,哨音般的尖削。他分明感到自己的听觉转化为了视觉,有道可视的声音,像大幕一样从空中落了下来。席地漫天的大幕里,他看到了自己的前妻,贺音的母亲,倔强地拦阻着他的去路。此刻,他的脑子里还原了十五年前离家时的一幕,又一次绝望地领受着某种古老的顽强,就像此刻黑狗与他形成的困局。
贺轶宁五十五岁了,在宁夏时,他做过数学老师,公务员,到海南后,他做过一家报社的财务,狼狈时开过餐馆,当过旅游品加工厂的业务经理,在岛上十五年,女儿来看过他两次。此刻,他为自己的无能感到了痛苦,因为无能和无果,还有无力,杂糅成了一股无助的、对自己深感厌弃的情绪。现在那条黑狗似乎也无视他了。它专心地舔着路面,不时抬起头吡下牙,像是嘴里的滋味过于浓厚了。
“滚开吧,”他吼,“把路让开,不想死就给老子滚远点儿。”
他拍打着方向盘,又用空矿泉水瓶指着它挥舞,但那条狗纹丝不动。
后方响起了汽车喇叭声。出现了一辆灰色的越野车,他看见一个穿着皮衣的男人从车上跳了下来。他的心悬了起来,举目张望,天啊,那条黑狗竟凭空神秘地消失了。
那个男人走近死狗,背略微有些驼,似乎年纪不算小了。但他的派头,还有皮衣和皮手套,让贺轶宁一下子拿不准。男人弯下腰,看了会儿死狗,用下结论的权威口气说,“野狗,够肥的,肯定没少叼羊。”
“还有一条。”
“在哪儿?”
贺轶宁下了车,他觉着自己再不下车就丢人现眼了,但他依然很紧张,眼睛四下打望,警惕那条黑狗不期然又蹿了出来。
“刚刚还挡在这儿。”
“正常,这条路车少狗多,经常有被大卡车碾爆的,黏在路面上像一摊长了毛的奶油。”男人说得很生动,“你这条还行,算个全尸。”
贺轶宁不知怎么接话,因为男人说得好像他还占了个不小的便宜。男人转身去看那条死狗。“可不能扔在这儿,”男人说,“拐弯的地方,吓了人容易出事故,咱得把它弄走。”
“怎么弄听你的,兄弟。”
“兄弟?”男人回过头,冲他扬了下手套,“我都快七十了,吃过的羊比你见过的都多。”
他愣住了。
“这狗你不要吧?眼看着入冬了,正好煮一大锅。”
“不不不,我不要。”
走到丰田越野的车尾,那男人掀起后盖,和他协力将死狗扔了进去。然后,男人上了越野车,按一声喇叭,左手从车窗伸出来,摆一摆,扬长而去。
他站在公路上,感到全身发软。在这条归乡的路上,他碰上了两条和他势不两立的野狗,又碰上了一条礼遇他的硬汉,两者叠加,只能令他倍感自己的无能与软弱。他差不多是拖着腿回到了车里。
他不再急于赶路了,仰靠在座椅里,等着胸中的潮汐退去。他用手机搜索遇到“黑狗”的说法,嗯,有说不吉利的;但也有辟邪镇妖之说。他还搜到了一条丘吉尔的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接着,他又一次看到了那条黑狗。黑狗蹲在前方的公路中间,像一尊叵测的、命运的化身。它仿佛怀着某种审慎的悲伤,遥遥凝望着他,凝望着这个站在海面一般暗自涌动的山道上的人。
(节选自《拿一截海浪》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轶宁为奔赴女儿的婚礼租车还乡,途中撞死了狗,还得与另一条狗焦灼对峙;这趟糟糕的返乡之旅也隐喻了想体面回乡的主人公的不体面人生。
B.小说中写贺轶宁出了事故之后,和女儿进行了紧张而浮躁的通话,不仅可以看出女儿的焦急、无奈、埋怨,也可以表现出父女之间关系的不亲近。
C.黑狗在越野车出现后不见了,在最后又出现了,这些具有魔幻色彩的诡异情节,说明归乡之路完全就是这个家庭破碎、事业失败的小人物的幻觉。
D.小说叙写一场人与狗的对峙中所呈现的心理图景和生命状态。主人公被突如其来的阻断所激发,重现往日景况,释放累积的情绪,梳理芜杂的心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故事讲述全面、立体、流畅,如上帝之手给读者开了一扇全景天窗,并指引读者直接参与了这一“搅乱”主人公命运的过程。
B.作者设置了一个救主人公摆脱困境的人——开着越野车,充满生命力,象征某种男性胜利的硬汉老头,这个刚强、充满力量的老头与贺轶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中多处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深意,如“黑暗逼仄的六盘山公路”象征着主人公蜿蜒曲折的生命路程,而“路遇黑狗”正是贺轶宁遭遇中年困境的外化体现。
D.小说通篇语言质朴、简洁、平白如话,这种语言风格体现了作者对主人公个人境遇的同情,也引发了读者对中年人生活境况的思考,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8.小说中两段画线的文字叙写了主人公过往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9.小说中的“黑狗”是作者集中描写的物象,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6.C 7.D
8.(1)人物上:通过交代主人公的人生际遇,更全面、立体地刻画了一个面临着家庭破碎、亲情淡薄、一事无成等中年困境的主人公形象。(2)情节上:照应了上文贺轶宁与女儿打电话时关系生疏的情节,也为后文贺轶宁因为人生失败对自己感到厌弃提供了原因。(3)主题上:这两段文字交代了导致主人公中年困境的原因,从而引发读者对中年人复杂心理、生存压力的关注与思考。(4)表达效果上:插叙手法的运用,补充交代了小说的相关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行文避免平铺直叙,富于变化。
9.(1)黑狗是阻止贺轶宁回乡的现实障碍:从天而降的黑狗凶猛难缠,成为横亘在一个几近溃败的返乡者与女儿的婚礼之间的障碍物。(2)黑狗是主人公生命困境的具体象征:黑狗“像一尊叵测的、命运的化身。……凝望着这个站在海面一般暗自涌动的山道上的人。”暗示黑狗就是主人公人生道路上中年困境的形象化表现。(3)黑狗是中年失败者黯淡内心的投射:又脏又瘦、狼狈不堪的黑狗就是潦倒失败的主人公自己;黑狗拦路,就是他对自身的否定和对仅剩的自尊的维护,这些心理使他难以坦然地回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归乡之路完全就是这个家庭破碎、事业失败的小人物的幻觉”错误。黑狗可以看做主人公心理的外化,因此具有某种似有若无的虚幻色彩,但不能说它就是幻觉,而应理解为某种心理情感产生的触发物或寄托物,当然更不能说整个归乡之旅都是幻觉。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通篇语言质朴、简洁、平白如话”错误,本篇小说语言也不乏典雅、含蓄之处,如多处对“黑狗”描写的词句。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人物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前妻,贺音的母亲,倔强地拦阻着他的去路”“在岛上十五年,女儿来看过他两次”刻画了一个面临着家庭破碎、亲情淡薄的主人公形象;“贺轶宁五十五岁了,在宁夏时,他做过数学老师,公务员,到海南后,他做过一家报社的财务,狼狈时开过餐馆,当过旅游品加工厂的业务经理”,可知,主人公人到中年却一事无成。所以,在人物刻画上,通过交代主人公的人生际遇,更全面、立体地刻画了一个面临着家庭破碎、亲情淡薄、一事无成等中年困境的主人公形象。
情节上:上文写到贺轶宁在撞到狗之后,他给女儿贺音打电话,父女二人的对话非常地生疏,而这里交代出贺轶宁十五年前离家,自己到海南的十五年间,女儿只来看过他两次,从而体现出父女两人关系的生疏,所以,本处的情节照应了上文贺轶宁与女儿打电话时关系生疏的情节。本文的结尾说到“在这条归乡的路上,他碰上了两条和他势不两立的野狗,又碰上了一条礼遇他的硬汉,两者叠加,只能令他倍感自己的无能与软弱”,而本处写到自己陷入中年困境之中,一事无成,为后文贺轶宁因为人生失败对自己感到厌弃提供了原因。
主题上:本处是说此刻黑狗和他形成的困局,就像当初自己离开家乡时,自己的前妻倔强地拦阻着他的去路,而贺轶宁在宁夏时做过数学老师,公务员,到海南后,他做过一家报社的财务,狼狈时开过餐馆,当过旅游品加工厂的业务经理,而这些是已到中年时期的贺轶宁一事无成,陷入了困境的原因,所以从主题上看,这段文字引发了读者对中年人复杂心理、生存压力的关注与思考。
表达效果上:这一段文字是对贺轶宁的经历的叙述,从叙述顺序的角度看属于插叙,这一段补充了贺轶宁人到中年却陷入困境的原因,从效果上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行文避免平铺直叙,富于变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物象的把握能力。
贺轶宁驱车还乡,奔赴女儿的婚礼的路上,一条狗从盘山公路左侧的陡坡滚下来被贺轶宁租来的比亚迪汽车撞飞,而正当贺轶宁准备重新上路的时候,一条黑狗冷静而稳重地立在公路中央,而当灰色越野车出现之后,这条黑狗却凭空神秘消失了,当灰色越野车走后,这条黑狗又蹲在前方的公路中间,所以这条黑狗成为横亘在一个几近溃败的返乡者与女儿的婚礼之间的障碍物,可见,黑狗是阻止贺轶宁回乡的现实障碍。
由原文“黑狗蹲在前方的公路中间,像一尊叵测的、命运的化身。它仿佛怀着某种审慎的悲伤,遥遥凝望着他,凝望着这个站在海面一般暗自涌动的山道上的人”可知,黑狗不仅是阻止贺轶宁回乡的现实障碍,而且具有了深层含义,本文写到贺轶宁陷入中年困境,因而感到无能、痛苦和无助,而这条审视他的黑狗就是主人公人生道路上中年困境的形象化表现。所以,黑狗是主人公生命困境的具体象征。
黑狗脏兮兮的,“骨瘦嶙峋,屁股后面光秃秃的没了尾巴”,狼狈不堪。而“贺轶宁五十五岁了,在宁夏时,他做过数学老师,公务员,到海南后,他做过一家报社的财务,狼狈时开过餐馆,当过旅游品加工厂的业务经理,在岛上十五年,女儿来看过他两次”,说明此时的贺轶宁也像这条黑狗一样潦倒失败。所以,又脏又瘦、狼狈不堪的黑狗就是潦倒失败的主人公自己;黑狗拦路,就是他对自身的否定和对仅剩的自尊的维护,这些心理使他难以坦然地回乡。由此可见,黑狗是中年失败者黯淡内心的投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
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茭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艾。设使艾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平原间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越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节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节选自《孙子兵法》)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夏A晋师B已次C东莞D超遣E其左军F段晖等G步骑H五I进据临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意为沿着、顺着,与《促织》中“循陵而走”及成语“循规蹈矩”中的“循”字意思相同。
B.别,意为另外、再,与《苏武传》中“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中的“别”字意义不同。
C.贻,意为留下,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氓》中“贻我彤管”的“贻”字意义不同。
D.于,意为被,表被动,与《赤壁赋》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武帝攻打南燕时,慕容超与群臣议战,公孙五楼给出了先据守再两面夹击的上策和坚壁清野等待敌人的中策,都被慕容超拒绝。
B.慕容镇为了说服慕容超,不仅直接提出不能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还列举历史上成安君和诸葛瞻的例子,说明不利用地利的危险。
C.材料一先指出了本段要论证的中心,即作战要知己知彼,同时要有地利之助,才能取得成功,之后用慕容超失败的例子证明了观点。
D.材料二中孙子指出,作战如果只是了解片面的战争情况,那么只能击败一半的敌人,只有“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才能取得全面的胜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
(2)若如圣旨,必平原间十里而军。
14.请结合材料,分析慕容超失败的原因。
【答案】10.ADI 11.A 12.D
13.(1)铲除禾苗,让敌人来了没有可以凭借(“利用”)的东西,坚固(“坚守”)营垒,清理原野(或译为“清除原野上的粮食房舍”“转移粮食”),来等待敌人出现的破绽(或译为“来等待敌人来挑衅”)。(2)倘若依照(或“按照”)陛下的旨意,必须在平原地区每间隔十里处驻扎一支部队(或译为“驻军”)。
14.(1)不懂得利用地利条件:有大岘山的天险不知道据守,让敌人顺利越过此地,失去地势之利。(2)骄傲轻敌:慕容超认为,自己占据五州强国,拥有山河之险,车马众多,即使敌人攻到平原地区,用精锐部队防卫也能胜利。(3)固执己见:对公孙五楼、慕容镇提出的抗敌良策,全都置之不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年夏天,晋军已进至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将军段晖等率领步骑兵五万人,进据临朐。
“其夏”是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单独成句,所以应在“夏”后面断开,即在A处断开;
“已次”的主语为“晋师”,“东莞”是“次”的宾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莞”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遣”的宾语为“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中间不应断开,其中“五”为后置定语,I处断开。
所以,应在ADI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沿着、顺着/沿着、顺着/遵照、遵循”;句意:沿着海边南下。/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准则,不敢稍做变通。
B.正确。“另外、再/分开、离析”;句意:再派段晖率领各州军队。/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C.正确。“留下/赠送/赠送”;句意:而给自己留下被动挨打的困难局面。/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送我一枝红彤管。
D.正确。均为“被,表被动”;句意:最终被韩信打败。/这难道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只能击败一半的敌人”错误。由原文“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可知,应该是“取胜的可能性只有一半”。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芟”,铲除;“资”,利用;“壁”,粮食房舍。
(2)“如”,按照;“间”,间隔;“军”,驻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可知,慕容镇建议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是最好的对策。但慕容超并没有听从,而是有大岘山的天险不知道据守,让敌人顺利越过此地,失去地势之利。所以,慕容超失败是因为他不懂得利用地利条件。
由原文“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可知,慕容超认为,自己占据五州强国,拥有山河之险,车马众多,即使敌人攻到平原地区,用精锐部队防卫也能胜利。所以,慕容超失败是因为他骄傲轻敌。
公孙五楼分析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而慕容超却采取了下策;慕容镇又给出了利用地利优势扼守大岘山,但慕容超又没有采取。所以,慕容超对公孙五楼、慕容镇提出的抗敌良策,全都置之不理,固执己见,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对敌作战,全军必须占据有利地形条件,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兵力抗击兵力众多的敌人,用力量弱小的部队战胜力量强大的敌人。人们通常所说的,知道了敌人可以打,也知道了自己部队能够打,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条件,胜利的可能性只有一半。此话就是说既知道了敌方情况又知道了己方情况,但不知道借助于有利地形条件,那么,也就不能取得全胜的战果。兵法说:“天候气象虽然有利,但不如地形条件有利。”
宋武帝进讨南燕。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之策,公孙五楼说:“晋军强劲果断,利于速战速决,他们初来锋锐气盛,不可以立即迎击它。应当据守大岘山,使其不得深入,以旷日持久的战法,来消磨晋军的锐气。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拔两千精锐骑兵,沿着海边南下,切断晋军的运粮道路;再派段晖率领各州军队,顺大岘山东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是上策。命令各地将吏凭险固守,计点军资仓储而留足所需物资之外,其余的一律焚毁,铲除禾苗,让敌人来了没有可以利用的东西,坚固营垒转移粮食,来等待敌人出现的破绽,这是中策。放纵敌人越过大岘山,我们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说:“京都地区繁荣昌盛,人口众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们迁入城内固守;青苗已布满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铲除,假如铲苗守城,可以保全性命的话,我也不能同意这样干。我们现在是据有五州的强国,山河环绕而地形险固,战车万辆,战马万群,即便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进到平原地区,再从容不迫地用精锐部队袭击它,敌人则必为我们所擒获。”慕容镇则建议说:“倘若依照(或“按照”)陛下的旨意,必须在平原地区每间隔十里处驻扎一支部队,构筑好工事,以便利于使用骑兵为条件,越出大岘山去迎战敌人,如果迎战不胜,还可以退守大岘山。不应当放纵敌人进入大岘山,而给自己留下被动挨打的困难局面。从前成安君不坚守井陉之险关,最终被韩信打败;诸葛瞻放弃剑阁山险不守,最后被邓艾擒杀。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是最好的对策。”慕容超还是不予采纳,只是调动莒、梁父二地的部队,整修护城墙,选练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这年夏天,晋军已进至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将军段晖等率领步骑兵五万人,进据临朐。不久,晋军越过大岘山。慕容超害怕起来,率兵四万奔赴临朐与段晖等合兵一处。燕军战败,慕容超逃至广固。数日后广固也被攻克,南燕土地全部沦陷。
材料二:
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明敌情制定取胜计划,研究地形的险易道路的远近,这些都是将帅的职责。懂得这些道理去指导作战的就必然胜利,不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就必然失败。只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敌军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只了解敌军可以打,而不了解我军不 能打,取胜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了解敌军可以打,也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可以打,取胜的把握仍然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将帅,他行动起来目的明确而不迷误,他所采取的措施变化无穷而不呆板。所以说:了解敌方了解我方,就能必胜不败;了解天时了解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送叔永文昌①
吴潜②
才惜季方去,又更别元方。③惊心天上双凤,接翅下高冈。万里瞿塘烟浪,一片昭亭云月,渺渺正相望。夜雨连风壑,此意独凄凉。
杜鹃声,犹不住,搅离肠。黄鸡白酒,吾亦归兴动江乡。人事纷纷难料,世事悠悠难说,何处问穹苍。肯落儿曹泪,一笑付沧浪。
【注】①叔永文昌即吴泳,南宋文学家。②吴潜,南宋诗人,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却受谗被贬。③典出《世说新语·德行》,后世称兄弟皆贤为“难兄难弟”或“元方季方”。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题目明确是送别词,词中的开头两句“才惜”“更别”,以及下阕的“离肠”照应了题目。
B.双凤、瞿塘江、昭亭的描绘给人以壮阔和渺远的感觉,与夜雨和杜鹃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
C.面对离别,词人借食黄鸡、饮白酒来排遣愁绪,在黄鸡白酒的作用下,词人也不由心生归念。
D.本词末两句直抒胸臆,面对离别,词人看到儿曹们流泪惜别,而他要以高洁淡然之姿笑对人生。
16.人们常说,“离别最易动衷肠”。请结合全词,谈谈作者抒发了怎样的“衷肠”。
【答案】15.D
16.(1)送别友人的不舍:词作开头两句,用“才惜”“更别”直接点明送别友人的之意,扣住“惜、别”,表达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2)与友人离别后的孤独、凄凉:词人写友人离别后,望瞿塘、看昭亭、听风雨,借助景物的壮阔、渺远与凄清,表达友人离别后的孤独与凄凉。(3)自己对归乡的渴望(或“对故乡的思念”):面对离别,词人在杜鹃的哀鸣声中食黄鸡、饮白酒,本为排遣愁绪,却引发了诗人归乡的渴望(或“对故乡的思念”)。(4)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面对离别,词人直接抒发了人事难料、世事难说、无处言表的深沉思考。(5)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或“对离别的释然心态”):词作的最后,词人痛定思痛,自我宽慰,不应像儿曹们一样落泪,面对人生还应以高洁淡然的姿态笑对人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词人看到儿曹们流泪惜别”理解错误,“肯落儿曹泪”中“肯”是“怎肯”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不肯像儿曹们一样流泪”。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词的题目是《水调歌头送叔永文昌》,所以本词是一首送别词。词作的开头写到“才惜季方去,又更别元方”,其中“才惜”“更别”照应了题目,直接点明送别友人时的情景,体现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词中写到“惊心天上双凤,接翅下高冈。万里瞿塘烟浪,一片昭亭云月,渺渺正相望。夜雨连风壑,此意独凄凉”“杜鹃声,犹不住,搅离肠”,这是词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看到天上的双凤接连飞下山岗让词人感到惊心。看到瞿塘江面万里,一片云和月亮漂浮在昭亭之上,夜中,丘壑上风雨交加,杜鹃声声不停啼叫,词人写友人离别后,望瞿塘、看昭亭、听风雨,借助景物的壮阔、渺远与凄清,表达友人离别后的孤独与凄凉。所以,抒发了词人与友人离别后的孤独、凄凉。
“黄鸡白酒,吾亦归兴动江乡”,面对离别,词人在杜鹃的哀鸣声中食黄鸡、饮白酒,本为排遣愁绪,却引发了诗人归乡的渴望。所以,表达了自己对归乡的渴望(或“对故乡的思念”)
“人事纷纷难料,世事悠悠难说,何处问穹苍”写到人事难料,世事难说。这是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面对离别,词人直接抒发了人事难料、世事难说、无处言表的深沉思考。
“肯落儿曹泪,一笑付沧浪”意思是不肯像儿曹们一样流泪,体现了词人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词作的最后,词人痛定思痛,自我宽慰,不应像儿曹们一样落泪,面对人生还应以高洁淡然的姿态笑对人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的琴声婉转流畅如同鸟鸣,时而又滞涩难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位老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容安斋”,他在分享自己取名的来历时说,他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时值初春,教室外却下起了雪,看着窗外的雪景,老师让学生吟咏有关“雪的洁白”的诗句,你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2)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3)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文化中,龙代表了力量、勇气和吉祥等几乎所有积极的文化品格。在它身上,中国人发现了民族自身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力量,如形容一个人“____①____”意味着他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充满活力;“_____②____”则表示奋发向前,积极进取,展现出强大的能量和斗志。
随着时代的变迁。龙的文化意义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力。龙的形象也并非____③____,而是经历了由简单到繁富,从质朴到华贵的漫长的演变过程。( ),反映出人们对龙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和审美追求的演进。
席勒说:“真正美丽的东西应当同时与自然和理想相一致。”用席勒对美的认知理念,观照中国龙文化从自然崇拜到文化象征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龙的形象的审美意义——有与自然一致的一面,又有与理想一致的一面。
所以,我们可以骄傲地得到一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标号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填入括号后与前后文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A.不同历史时期的龙形图案都能体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特色
B.龙形图案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体现出其独特的风格
C.不同历史时期的龙形图案都能体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
D.龙形图案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体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特色
20.请在文末横线处补写一个包含递进关系的总结句。
【答案】18.①生龙活虎 ②龙腾虎跃 ③一成不变
19.C
20.龙(或龙的形象)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具有高度的审美意义。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本处用带“龙”的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可用“生龙活虎”。“生龙活虎”,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
②本处用来表示奋发向前,积极进取,展现出强大的能量和斗志,可用“龙腾虎跃”。“龙腾虎跃”,像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③根据后文“经历了由简单到繁富,从质朴到华贵漫长的演变过程”,说明龙的形象也是不断变化的,可用“一成不变”。“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独特”与“特色”语意重复。
B.“不同历史时期”作为状语的一部分出现并与“其”搭配,使得主语“龙形图案”被默认为一种不变的图案,与整体文意不符,无法与上下文衔接。
D.“独特”与“特色”语意重复。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第一、二两段是说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力量、勇气和吉祥等几乎所有积极的文化品格,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龙的文化意义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第三段是在说龙的审美意义。所以,整个文段就是在说龙或龙的形象这两方面。
题干中要求所写的句子是一个包含递进关系的总结句,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为“不仅……而且……”。
可概括为:龙(或龙的形象)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具有高度的审美意义。
(二)语言文字运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脑是人类最大的未知领域之一, ①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俗地说,脑机接口就是在大脑和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人的大脑绕过外周神经和肌肉,直接“对话”和控制外部设备。通过这种新型的人机交互技术,我们可以把大脑的想法转换成电脑可以理解的电信号;或者把电脑的电信号转换成大脑可以理解的指令。
脑机接口是世界科技强国争夺的技术高地,我国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亟需加快植入式脑机接口产业布局, ② 。2024年2月,中国科学家团队利用微创脑机接口技术首次成功帮助高位截瘫患者实现意念控制光标移动、意念控制手套外骨骼持握,这是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为“脑机接口”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不超过55个字。
【答案】21.①脑机接口是探索该领域的利器②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③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的重大突破
22.脑机接口是指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信息与控制通道,实现两者之间直接信息交流和控制的新型人机交互技术。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本语段是在围绕脑机接口来说的,因为大脑是人类最大的未知领域之一,所以脑机接口在探索大脑这一领域有很重要的作用,可填“脑机接口是探索该领域的利器”。
②前文说到脑机接口是世界科技强国争夺的技术高地,所以各国都在国际上抢占这一高地,可填“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③本处说到中国科学家团队利用微创脑机接口技术首次成功帮助高位截瘫患者实现意念控制光标移动、意念控制手套外骨骼持握,所以这是我国在中国脑机接口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可填“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的重大突破”。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本处要求为“脑机接口”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所以“脑机接口”属于被定义概念。然后还要找到“脑机接口”这一概念的临近属概念。由原文“脑机接口就是在大脑和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可知,这里用比喻的手法揭示了脑机接口的临近属概念,即新型人机交互技术。
下定义要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即……是……这一形式。
最后要找到被定义概念的种差。由原文“脑机接口就是在大脑和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人的大脑绕过外周神经和肌肉,直接‘对话’和控制外部设备。通过这种新型的人机交互技术,我们可以把大脑的想法转换成电脑可以理解的电信号;或者把电脑的电信号转换成大脑可以理解的指令”可知,“脑机接口要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创建联系,并且要实现两者之间直接信息交流和控制。
所以,可以整合成:脑机接口是指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信息与控制通道,实现两者之间直接信息交流和控制的新型人机交互技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把美观惊艳的新春联张贴于门上,以辞旧迎新,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可是,对于那些被换下的,同样曾苦心创作或是精挑细选而来的,满载着祝福与回忆的旧春联,抛弃了却也总是让人于心不忍。
对于以上生活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 语文答案,共4页。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文件包含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pdf、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 语文,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