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01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02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03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剑齿虎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被迫迁徙。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随即转移。譬如,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于是,原在蒙大拿州圣路易斯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齿象,不得不迁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
    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了相关理由来阐明大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大哺乳动物比小哺乳动物食量大,进食次数多,所以迁居新生境后所遇到的气候变迁的影响也比较严峻。同时,由于大哺乳动物繁殖的孕育期比小哺乳动物的长,因此繁育季节的天气变坏也会较严重地危害到大哺乳动物的延续。
    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也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由于1934年在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附近的发掘地点首次找到了形状独特的石矛,考古学家就命名为克洛维斯文化。
    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事件的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哺乳动物,使之绝灭。1967年,美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人类在几千年间使北美的大哺乳动物大量死亡。
    “过度捕杀说”的核心内容是马丁所说的,人们仅在大约1.2万年前才通过连结亚洲和北美洲的陆桥跨越白令海峡第一次到达美洲,因为当时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但还不致使海平面抬升到漫过陆桥的程度。
    马丁认为,这批早期人群是些熟练的猎手,他们发现了成群的大哺乳动物。这些大哺乳动物过去从未见过人类,并不怕人,所以猎手易于靠近捕杀。马丁指出,克洛维斯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他们所捕猎的哺乳动物群来不及恢复元气。按照这个学说,当猎手们在一个地区杀光了大哺乳动物后,这些早期人群就迁往新的狩猎场,继续捕猎。人们的足迹终于遍及整个大陆,消灭掉一些物种。当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也随即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
    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早期人群曾恫吓驱赶兽群,迫使其跳崖跌伤,然后捕杀。譬如,古生物学家于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公里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洛维斯石矛、一些散落的石球和12具猛犸象骨骼。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
    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但是,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科学家们似乎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续争论,1.1万年前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
    (摘编自坦普尔·丹尼特《谁杀害了这些硕大的哺乳动物?》苏宗伟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群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就是因为气候变迁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杀。
    B.小伦德略和格雷厄姆提出的气候变迁说,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气候变迁毁坏了动物的生境,逼迫动物迁徙。
    C.以食草动物为主的食肉动物会因为气候变化打击植物而不得不迁徙,寻找适宜的场所,从而因传染病而死亡。
    D.美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的过度捕杀说,其核心内容是指北美早期人类大量捕猎导致大型哺乳动物灭绝。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这件事,为当时气候变迁提供了佐证。
    B.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就不可能产生解释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群几乎同时绝灭原因的过度捕杀学说。
    C.作者认为因为缺少充分证据来探知当时发生的事情,所以关于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群绝灭的真正原因还需要科学家们持续研究。
    D.从文中“科学家们推论”一句可知,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可以根据不完全的资料进行合理推断,但这可能会影响其准确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例子最不能印证相关学说的一项是( )
    A.气候迁徙说——气候变化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进而促进了草原的扩张,但是有些巨型动物却是以木本植物为食,因而被迫迁徙。
    B.过度捕杀说——巨型食草动物的衰败大约始于460万年前,随后直立人出现,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速度并没有改变。
    C.气候迁徙说——当恐龙灭绝时,对不同食物和环境的接触使哺乳动物的牙齿结构变得多样化,实现快速繁衍。
    D.过度捕杀说——穿山甲的鳞片是中药中的“百通之神”,其肉也被视为滋补珍品,国内对野生穿山甲的需求旺盛,导致其数量急速下降。
    4.文章最后一段体现了作者严谨科学的精神,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过度捕杀说”在立论基础和证据选择等方面缺乏说服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D 2.B 3.B
    4.①作者对两种学说的态度客观:既看到两种学说的合理性,又看到它们片面性;
    ②语言准确严谨:使用“一些”“不少”等限定词;
    ③使用“或许”“也许”“似乎”等副词,体现作者推测的态度,提醒读者要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5.①缺乏有效的立论基础:人类首次出现在美洲与哺乳动物走向灭绝同时,并不能说明动物绝灭一定是人类捕杀导致的。
    ②证据不够充分: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的骨骼在一起只能证明3种动物遭到捕杀。/峭壁下石矛、石球与12具猛犸象骨骼在一起,只能说明北美早期人类的一次围猎活动,并不能证明他们的绝灭是因为捕杀。
    ③证据选择偏见/忽略反驳证据:科学家对于这两种学说“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作者忽略反驳证据,减弱了论证的说服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就是因为气候变迁和人类的过度捕杀”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可知,“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群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气候变迁和人类的过度捕杀”是其中的原因,但未必是唯一原因。
    B.“由小伦德略和格雷厄姆提出”错,由原文第三段“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可知,二人是“倡导者”而非“提出”者。
    C.“从而因传染病而死亡”错误,由原文第四段“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可知,是“有些动物”会染病,但未必会死亡。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B.“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就不可能产生……过度捕杀学说”错误,由原文倒数第三段第一句“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可知,马丁提出“过度捕杀说”未必是基于“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而且还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这一学说,“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不是“过度捕杀说”产生的充分条件。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B.“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速度”与人的捕杀无关,不能证明“过度捕杀说”。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的能力。
    “严谨科学的精神”指论证的态度和语言科学严谨。
    态度上,“两种主要的学说”,作者的态度是以“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分析其学说的合理性,以“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说明这“两种主要的学说”也存在片面性,不能作为唯一理由来解释物种灭绝,没有过早下结论,表现了作者科学严谨的精神。
    语言上,严密准确,如 “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中的“一些”“不少”等限定词,使每一个概念、判断都表述得恰如其分,表现了作者科学严谨的精神。
    另外,以“两种主要的学说”为物种灭绝下结论为时尚早,所以,作者在评价两种学说时,用“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别处也许有答案”“科学家们似乎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续争论”表明自己的态度,提醒读者不要盲目相信,要用怀疑的态度来辩证看待问题。“或许”“也许”“似乎”等副词,体现作者推测的态度,提醒读者要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表现了作者科学严谨的精神。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立论基础指的是在针对某个客观事物或问题时,个人或集体提出的见解和主张,以及支持这些见解和主张的理由和证据。原文第六段“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及第七段“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于是人们提出了“过度捕杀说”,马丁在论证“过度捕杀说”时,只是进行猜想,没有给出论据,所以后来“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可见这一学说提出时就缺乏立论基础,不能自证。
    证据选择的缺点之一是不充分。倒数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两个证据,只是部分种类的动物“3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12具猛犸象”死亡原因,不能作为当时大量物种灭亡的原因,体现的是“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是科学家为了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拿出证据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而不能证明此种学说的绝对合理性。
    证据选择的缺点之二是证据选择偏见/忽略反驳证据:科学家对于这两种学说“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种反驳,作者忽略反驳证据,减弱了论证的说服力,只是用“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一笔带过,用“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继续保留悬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①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②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不知道在哪。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
    眼下我又往高处奔去。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我就绕着汽车转悠起来,转悠是为了侦察箩筐的内容。可是我看不清,便去使用鼻子闻,闻到了苹果味。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气得无话可说,他却慢慢悠悠打开车门钻进了车子。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我知道现在应该豁出去了。
    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
    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
    我说:“随便上哪。”
    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
    “那还用问。”
    “到后面去拿吧。”
    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汽车是在上坡时抛锚的,像死猪那样突然就不动了。于是他爬到车头上去了,又把那上嘴唇翻了起来,脑袋又塞了进去。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
    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司机也许是在驾驶室里呆得太久,现在他需要锻炼身体了。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他们停在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仍在慢慢地散步。
    这时又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那些空了的箩筐一只一只被扔了出去,③所有人都像蛤蟆似地蹲着捡苹果。
    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那司机此刻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
    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我看着拖拉机爬上了坡,然后就消失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④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我”在十八岁时第一次出门远行的离奇遭遇,深刻地写出了成长的烦恼与痛苦,人生的无奈与残酷。
    B.小说情节十分荒诞,如“司机”对“我”乘车态度的转变、在汽车抛锚后的举动、加入抢劫者的队伍等,呈现了一个看似荒谬的成人世界。
    C.小说中的“旅店”具有象征意味,既象征着人们在追求理想途中渴求的安全港湾和温馨归宿,也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
    D.小说中的“父亲”用心良苦,知道“我”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所以毫无准备地将我推入成人世界,让我自己去体验感悟。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把“走路”比作“航海”,表现了即将出行的少年对外面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暗示着此次远行会一帆风顺。
    B.句子②中胡须是逐渐长大、成熟一种生理标志,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表明“我”正在为自己的长大成熟而骄傲。
    C.句子③把抢夺苹果的山民比喻成“蛤蟆”,对一群人蹲在地上抢苹果的场面进行了讽刺,显现了“我”对抢夺者的厌恶。
    D.句子④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我”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悲伤和无奈。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
    9.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D 7.A
    8.①渴望成熟。“我”格外珍视胡须;“我”学着像成人一样给司机递烟;②天真无邪。“我”给司机递烟,认为他接受了烟就代表接受了“我”,之后又认为我和司机成为了朋友;③勇敢正义。面对抢劫苹果的山民,我奋不顾身为司机阻止;④乐观向上。刚出门的“我”怀着对未来的热情与希望,即使经历了现实生活的打击,依然感受到心底的“暖和”,怀有希望。
    9.①小说中的“我”通过这次旅行,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成人礼”,认识到了现实世界的虚伪狡诈,残酷陌生,可谓“看清了生活的真相”;②然而,“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没有失去希望,“我”还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内心那份永不破灭的希望,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可谓“依然热爱生活”;③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到种种的艰难和挫折,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灰心丧气,而应在心里保存希望和勇气,这便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毫无准备地将我推入成人世界”错, 并非“毫无准备”,父亲为我准备了我一个红色背包。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也暗示着此次远行会一帆风顺”错,暗示此次远行不会一帆风顺。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渴望成熟。十八岁是步入成年的门槛,这个阶段的青年都渴望成熟,小说中写“我”格外珍视胡须,“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因为胡须代表成熟;遇到那个司机,“我”想要搭讪他时学着成年人一样给他递烟,“老乡,抽烟”。
    ②天真无邪。第一次出门的“我”涉世未深,把一切都想得太简单,“我”认为司机接受了“我”的烟,就是同意“我”搭车;并且当“我”爬进驾驶室,司机“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并且跟“我”友好地聊天,“我”天真地以为“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
    ③勇敢正义。看到有人抢苹果,“我”先是目瞪口呆,接着就冲上去责问他们,并且大喊“有人抢苹果啦!”,“我”还保持着年轻人的正义,面对抢劫苹果的山民,我奋不顾身为司机阻止。
    ④乐观向上。司机和那群人是一伙的,他们合伙抢走了苹果,还把“我”的背包抢走了,并且“我”还挨了打,但是当“我”爬进汽车,却感到汽车的心窝还在,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刚出门的“我”怀着对未来的热情与希望,即使经历了现实生活的打击,依然感受到心底的“暖和”,怀有希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先理解文中“我”“看清生活真相”指的是什么。小说中“我”在寻找旅店时遇到一个司机,“我”以为我们是朋友了,结果他却是一个坏人,他假装汽车抛锚,和一群人抢了车上的苹果,连“我”的背包都抢走了,什么也没有给“我”留下,还打了“我”,最后“我”只能在同样遍体鳞伤的汽车中得到一些温暖。生活是残酷的,现实世界远比“我”想象的复杂,充满了虚伪和狡诈,这次旅行可谓让“我”“看清了生活的真相”;
    ②再看“依然热爱生活”。虽然遭遇了身心的打击,但是当“我”躺在汽车的座椅上时,仍然感觉“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也就是“我”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没有放弃希望,“我”的心是热的,这是对抗残酷生活的最好的力量,“我”一直在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内心那份永不破灭的希望,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可谓“依然热爱生活”;
    ③最后看“英雄主义”以及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是小说中的“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诸如小说中的人和事,看到世界的残酷,遭受身心的打击,也可能会遍体鳞伤,但是我们不应灰心丧气,而应保持心的温暖,,保存希望和勇气,这便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已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节选自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应的字母。
    以为天下A利害之权B皆出于我C我以天下D之利E尽归于己F以天下之害G尽归于人H亦无不可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文中指弟兄中排行第二,这与伯仲叔季中的“仲”词义相同。
    B.独夫,文中指残暴无道的统治者,与材料二中“闻诛一夫纣矣”的“一夫”所指一致。
    C.曾,文中意为竟然,与《赤壁赋》中“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词义相同。
    D.诸,文中相当于“之乎”,与“君子求诸己”中的“诸”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一段从公私、利害、劳作等几个方面简洁明快地阐明了为君的职责,提出了君主的真正职责是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B.材料一第二段“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反映出后世君主的心理变化过程,刘邦“某业所就,孰与仲多”的自白,更是后世君主追名逐利的真实写照。
    C.材料一第三段中作者痛斥后世小儒的谬论,认为小儒漠视民众大义,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这是不可取的。
    D.材料一多用对比论证,对君主之来源、职分以及古今民众对君主之态度作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体现了对封建专制王朝的维护之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2)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14.对于“汤放桀,武王伐纣”这件事,小儒和孟子有不同的看法,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CFH 11.D 12.D
    13.(1)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它,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它。
    (2)难道偌大的天地之间,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
    14.①小儒认为尽管桀纣是暴君,但是从君臣之义的角度看,汤武不应当诛之。
    ②孟子认为商汤流放桀、周武王伐纣,是讨伐不仁不义之君,不能称之为弑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天下利害之权”作主语,“于我”是“出”的后置状语,“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作“以为”的宾语,应在“我”后C处断开;
    “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两个句式结构相同,应在FH处断开;
    故选CF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及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独夫”与“一夫”都是指残暴无道的统治者;句意:称他们为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与材料二中“闻诛一夫纣矣”的“一夫”所指一致。
    C.正确。两个“曾”都是“竟然”;句意: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样。/竟然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D.“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错误。诸:之乎/之于;句意:有这些事吗?/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体现了对封建专制王朝的维护”错,应该是对封建专制王朝的批判。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利”,利益;“莫或”,没有人;“兴”,兴办;“除”,革除。
    (2)“兆人万姓”,天下人;“独”,唯独;“私”,偏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可知,小儒认为尽管桀纣是暴君,但是从君臣之义的角度看,汤武不应当诛之。
    根据“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可知,孟子认为商汤流放桀、周武王伐纣,是讨伐不仁不义之君,不能称之为弑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而自己却又得不到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说“我所创下的家业,与我家老二相比,谁多”,他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在言语中充分流露出来。(注:刘邦家的老二勤劳经商,家产不少,很受刘父赏识;刘邦游手好闲,为刘父不齿。刘邦打下江山后,遂有此言)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去讨伐他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样。难道偌大的天地之间,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
    材料二: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百年春梦”,既指梦境,又寓有政治上的感慨,“去悠悠”三字,蕴含着无限的惋惜之情。
    B.颔联写野草自然生长、鸣禽相乳相酬的情景,体现了自然界遵循着新陈代谢的规律,生生不息。
    C.“旧溪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含有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之意。
    D.从“眼看兴废使人愁”句可以看出,虽然除旧布新是自然规律,但作者仍为逝去的旧时代与旧事物感伤不已。
    16.有人评价本诗有“哀而不伤”之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D
    16.①本诗表达了作者愁苦之情,体现了“哀”:首句“百年春梦去悠悠”寓有政治上的悲慨;“欲把一杯无侣伴”,道出了自己无志同道合者的愁闷;“眼看兴废使人愁”则直接抒发新法被废的愁闷之情;②但作者的哀愁并不过度,而是有节制的,体现了“不伤”:颔联和颈联分别描绘自然和人事景象,说明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新事物必定会取代旧事物,这是万事万物必须要遵循的规律。作者从中汲取了力量,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愁绪。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作者仍为逝去的旧时代与旧事物而感伤不已”表述不当。作者感伤的是新法被旧法取代。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先看“哀”。诗的开头“百年春梦”,既是实写,又寓有政治上的感慨。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全部废除,王安石的内心十分痛苦。“欲把一杯无伴侣”,想要痛饮一杯只憾无人对饮,表现了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兴废使人愁”,直接抒发兴废之愁,由于眼前的“兴废”不是除旧布新,而是除新布旧,诗人不能不感到寂寞与愁闷。抒发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
    再看“不伤”。颔联写野草、鸣鸠表现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诗人从中汲取力量,并对此感到欣慰。颈联通过旧蹊开新径,朱户、画楼的兴废迭代,暗示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四句由春梦生出感想,景理结合,既表现了诗人的冷静,又表现出诗人善于在逆境中开拓自己的心胸。抒发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感慨与顿悟。可见诗人明白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新事物必定会取代旧事物,这是万事万物必须要遵循的规律。作者从中汲取了力量,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愁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光往往能牵动人的情思,《春江花月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精细地写出思妇想摆脱睹月思人困境而不得的惆怅和迷惘。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指出的与之相反的错误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览镜书怀》中写道:“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这类揽镜生发感慨的古代诗句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3)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如今,①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②但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人却呈现增加的趋势,③而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④但这些疾病绝大多数是可防可控的,⑤因为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方式休戚相关。⑥根据国内外大量的科学研究显示:⑦这些疾病症状多种多样,⑧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⑨那就是它们都与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只要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掌握了健康的主动权。
    尽管超重或肥胖的病因较为复杂,但主要还是摄入的能量多于消耗。日常生活中, A ,尤其是已超重或肥胖的人,这一点也是经常被人们忽略的。科学研究表明:降低进食的速度,不仅可以减少食物摄入量,还可以减少“饥饿素”的分泌,从而减轻饥饿感。所以建议正餐的进餐时间不少于20分钟,而有效的方法就是 B ,比如每口饭嚼20次,细嚼慢咽。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很多人吃饭非常快
    B.增加咀嚼的次数
    19.②在“人”后面增加“数”;
    ⑤将“休戚相关”改成“息息相关”;
    ⑥删除“根据”或者“显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语境在分析肥胖的病因,下文有“降低进食的速度”,可见此处是说吃饭快,应填:很多人吃饭非常快。
    B.由下句“每口饭嚼20次”可知,增加咀嚼的次数是有效的办法,应填:增加咀嚼的次数。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人却呈现增加的趋势”搭配不当,应该是“人数”呈现增加的趋势;
    ⑤“休戚相关”,形容彼此命运联系在一起。此处是说疾病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将“休戚相关”改成“息息相关”;
    ⑥“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删除“根据”或者“显示”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月,下大雪。
    ①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的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一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啦啦,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②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20.划线①处三个短句连用三个句号,请简要分析其表现力。
    21.恰当的语气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请分析文中加点语气词的表达效果。
    22.划线②处连说两次“长出来就给它掐了”,看似重复,实则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请分析其妙处。
    【答案】20.这三个短句间都用句号隔开,有意制造一种稍长的语气停顿,自然呈现出缓慢平和的节奏,体现了雪天的静谧,暗示了葡萄冬眠的状态,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
    21.两个“呀”字使句子读起来更亲切。作者好像是在自言自语,也像是在跟读者商量,更像是对葡萄的一种嗔怪。语言口语化,率性自然,散发着纯真的童趣。
    22.这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既写出卷须不断快速生长的情景,也侧面写出了种葡萄是个精细活,需要人天天盯着葡萄藤,一发现卷须就立即掐掉,写出了种葡萄工作的辛苦忙碌。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画线句是三个独立的句子,中间用句号停顿,把三个句子之间的语气拉长,使句子之间节奏舒缓;内容上,三个短句各自独立,从静、白和声音的角度描写雪天,突出其静谧,自然引发人的联想。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呀”是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各种语气,多用于口语。“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这两句话是对葡萄抽条长得快的感叹,加上“呀”好像是在自言自语,也像是在跟读者商量,更像是对葡萄的一种嗔怪,感觉更加有亲切感,语气中流露着一种纯真的童趣。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修辞上,“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运用反复修辞,连说了两句相同的话,一方面是说葡萄生长速度快,另一方面“掐”的动作又表明人要天天盯着葡萄藤,辛苦忙碌。两句看似重复,实则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一天的行程是“我”成长过程的开始,汽车只是暂时的“驿站”,明天十八岁的“我”可能继续前行,追求理想,也可能走回家中,回归现实。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相关试卷

    [语文]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原题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原题版+解析版),共20页。

    [语文]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原题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试卷()(原题版+解析版),共20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