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级记忆相当于长时记忆,D错误,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共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分)
1. 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或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的是( )
A. O2、Na+、血红蛋白
B. 核酸、葡萄糖、抗体
C. 乳酸与缓冲对发生反应
D. 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含有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详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
B、核酸包含DNA和RNA,都位于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乳酸与缓冲对发生反应,发生在血浆中,C正确;
D、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发生在细胞中,D错误。
故选C。
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健康人体温始终接近37℃,大量产热会使体温急剧升高
B. 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C. 大量失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D.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与蛋白质含量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由于机体具有体温调节的作用,大量产热不会使体温急剧升高,A错误;
B、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可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作用加快,将CO2排出体外,有利于维持血液pH,B正确;
C、大量失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错误;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因此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B。
3. 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 喝水多则尿多,出汗多则尿少,以维持体液中水含量的稳定
D. 只要内环境相对稳定,人体就一定处于健康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调,会引起生命活动的异常,A正确;
B、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正确;
C、喝水多则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出汗多,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以维持体液中水含量的稳定,C正确;
D、内环境相对稳定,人体也有可能患病,例如21-三体综合征,D错误。
故选D。
4.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基本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C. 外周神经系统包含的传出神经只能支配内脏活动
D. 脊髓中有膝跳反射和体温调节的中枢
【答案】B
【解析】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又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其中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而大脑只是脑的一部分,A错误;
B、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B正确;
C、外周神经系统包含的传出神经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C错误;
D、膝跳反射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脊髓和下丘脑,D错误。
故选B。
5. 如图为神经元结构图,下列关于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一般包含①③和④三部分
B.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唯一的一类细胞
C. 多数神经元有一个④和多个①
D. ①接受信息,④将信息传向其它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结构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图中①为树突,②为轴突末梢,③为细胞体,④为轴突。
【详解】A、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③细胞体、①树突和④轴突等,A正确;
B、神经系统中的细胞包括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B错误;
C、多数神经元有一个④轴突和多个①树突,C正确;
D、①树突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④轴突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D正确。
故选B。
6. 有关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在缩手反射中,兴奋会从脊髓的低级中枢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感觉
C. 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D. 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机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大脑皮层是所有感觉的产生部位,兴奋可从脊髓的低级中枢传导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B正确;
C、反射完成的条件之一是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C正确;
D、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错误。
故选D。
7. 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握紧电线,被解救后当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前者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后者出生后就具有
B. 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都在大脑
C. 前者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后者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和脊髓
D. 前者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后者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和脊髓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由低级中枢控制,条件反射要经后天学习形成,经大脑皮层参与。由题干知,前者为非条件反射,后者为条件反射。
【详解】A、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握紧电线,前者为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A错误;
BCD、手掌触到裸露电线反射性握紧电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看到电线发生的缩手反射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和脊髓,BD错误,C正确。
故选C。
8. 如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图中1、2、3、4四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
B. 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
C. 上述过程中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过程中,K+外流使膜两侧呈现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Na+内流使膜两侧呈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
【详解】A、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图中1、2、3处,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4部位时,兴奋不能传到肌肉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A错误;
B、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钠离子内流,膜内外电位为内正外负,B错误;
C、上述过程涉及突触,在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D错误。
故选C。
9. 关于神经细胞电位产生,说法有误的是( )
A. 静息电位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
B. 动作电位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
C. 改变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时候,会对静息电位造成影响
D. 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ATP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静息电位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钾离子通道开放,造成K+外流,A正确;
B、动作电位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Na+通透性增加,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B正确;
C、静息电位主要是由钾离子大量外流造成的,所以当改变神经元轴突外钠离子浓度的时候,静息电位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钠离子浓度的降低而降低,C错误;
D、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ATP的参与,D正确。
故选C。
10.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包含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B. 交感神经使内脏的活动都增强,副交感神经则相反
C. 人处于安静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是传出神经,A错误;
B、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受到抑制,B错误;
C、人处于安静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以作用于同一器官,比如交感神经使支气管扩张,副交感神经使支气管收缩,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它们作用通常是相反的,D正确。
故选D。
11. 神经元之间除常见的化学突触(信息传递依赖神经递质)外,还存在电突触,其突触间隙很窄,突触前末梢内无突触小泡,前膜和后膜之间由离子通道连接,带电离子可通过离子通道传递电信号。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代表电突触,其传递信号过程与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相似
B. 图中化学突触的兴奋传递方向是B→A
C. 两种突触都可以双向传导兴奋从而使反应速率更快
D. 图中的突触小泡内会有大量的神经递质以主动运输的形式释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靠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所以信号传递比化学突触快,据图可知,电突触信号传递的方向具有 双向(双向传递)。
【详解】A、由题图可知,乙表示电突触电突触体现的信息交流方式,与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类似,A错误;
B、图甲中化学突触的神经递质由B向A释放,所以兴奋传递方向是B→A,B正确;
C、据图可知,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靠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所以信号传递比化学突触快,电突触信号传递的方向具有双向性(双向传递),而化学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
D、图中的突触小泡内会有大量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D错误。
故选B。
12. 河豚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但其体内含有河豚毒素。河豚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像塞子一样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从而导致神经麻痹等,使人迅速死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极微量的河豚毒素可以作为镇痛和局部麻醉的药剂
B. 兴奋剂和毒品的作用原理与河豚毒素完全相同
C. 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豚毒素中毒症状
D. 河豚毒素的毒性机理是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由题意“河豚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像塞子一样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从而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因此极微量的河豚毒素可以作为镇痛和局部麻醉的药剂,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河豚毒素主要是通过阻止钠离子内流起作用的,而兴奋剂和毒品通常是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回收起作用的,作用原理不同,B错误;
C、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豚毒素中毒症状,因为河豚毒素会抑制Na+内流,进而阻止了动作电位的产生,C正确;
D、据题意可知,河豚毒素的毒性机理是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进而可以作用麻醉剂和镇痛剂,D正确。
故选B。
13. 多巴胺是脑神经细胞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使人产生兴奋愉悦的情绪,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由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而吸食毒品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与多巴胺竞争转运体而导致机体持续兴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卡因占据多巴胺的运载体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增加
B. 多巴胺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C. 可卡因可与多巴胺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D. 可卡因的作用会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突触后膜上有特异性受体,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多巴胺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酶分解或被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详解】A、可卡因占据多巴胺的运载体,导致多巴胺无法运回突触前神经元,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增加,A正确;
B、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B正确;
C、由题意可知,可卡因会与多巴胺竞争转运体,导致多巴胺无法运回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膜持续兴奋,不是与多巴胺的受体结合,C错误;
D、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D正确。
故选C。
14. 人类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 )
A. 躯体中相应部位越大,其代表区范围越大
B. 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通常是倒置关系
C. 支配下肢运动的功能区位于中央前回底部
D. 刺激右侧大脑皮层代表区某部位,可见其右侧肢体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科学家发现,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则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其他部位,则会引起其他相应器官的运动。这表明,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详解】A、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即运动越精细复杂的器官,其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A错误;
B、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则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这表明,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通常是倒置的,B正确;
C、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C错误;
D、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运动区某部位,可见其左侧肢体运动,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D错误。
故选B
15. 某学生因病导致大脑皮层言语区发生障碍,医生对其进行检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S区受损,患者不能说话,也不能书写表达
B. 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H区受损
C. 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V区受损
D. 若能说、看、听,但不能书写,则说明W区受损
【答案】D
【解析】
【分析】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患者不能说话,但可以进行书写表达,A错误;
B、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V区受损,B错误;
C、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听懂话,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H区受损,C错误;
D、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若能说、看、听,但不能书写,则说明W区受损,D正确。
故选D。
16. 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 经常用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解释相关的生物学现象,概念就不容易遗忘
C. 人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长期情绪低落可能导致抑郁症
D. 人类的记忆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相当于短时记忆
【答案】D
【解析】
【分析】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详解】A、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
B、经常用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解释相关的生物学现象,通过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概念就不容易遗忘,B正确;
C、人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抑郁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压抑疾病,长期情绪低落可能导致抑郁症,C正确;
D、记忆过程的四个阶段为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第二、三级记忆相当于长时记忆,D错误。
故选D。
17. 关于激素的发现与探究历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沃泰默将稀盐酸注入狗切除神经的小肠内,胰腺仍能分泌胰液,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调节
B. 斯他林和贝利斯剪下小肠刮下黏膜的操作,是为了排除化学物质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
C.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
D. 给公鸡摘除睾丸和移植睾丸以证明睾丸分泌雄激素,应用的是“减法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可以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减少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
【详解】A、沃泰默将稀盐酸注入狗切除神经的小肠内,胰腺仍能分泌胰液,说明存在神经调节以外的调节方式,不能排除胰液分泌受神经调节,A错误;
B、斯他林和贝利斯剪下小肠刮下黏膜的操作,是为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B错误;
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可以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正确;
D、给公鸡摘除睾丸应用的是“减法原理”,移植睾丸以证明睾丸分泌雄激素,应用的是“加法原理”,D错误。
故选C。
18. 下列有关胰岛素的发现,说法错误的是( )
A. 斑廷之前,科学家通过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却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太少
B. 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后制成的滤液能够降低患糖尿病狗的血糖
C. 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可以直接提取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
D. 胰岛素是一种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不可以口服
【答案】A
【解析】
【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细胞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详解】A、斑廷之前,科学家通过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却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本质是蛋白质,胰腺中存在蛋白酶将胰岛素分解,所以不能获得胰岛素,A错误;
B、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后制成的滤液能够降低患糖尿病狗的血糖,发现了胰岛素不是通过胰液管分泌释放,而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B正确;
C、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可抑制其对胰岛素的分解,从而可以直接提取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C正确;
D、胰岛素是一种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口服进入消化道会被蛋白酶分解,故不可以口服,D正确。
故选A。
19. 下列关于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共同构成
B. 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有机物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
D. 性激素只包括雌激素和雄激素,可促进性器官的生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1、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人体内分泌系统包括多种腺体和组织,其中有的内分泌细胞比较集中,形成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有的比较分散,如胃、肠黏膜中的内分泌细胞;有的是神经组织兼有内分泌作用,如下丘脑的神经细胞,故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共同构成,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机体的所有组织,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使机体产能增加,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C、垂体可分泌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C正确;
D、性激素包括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性腺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D错误。
故选D。
20. 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递质的降解酶,其抑制剂(MAOID)是一种常用抗抑郁药。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B. 单胺类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进入细胞Y使其兴奋
C. 可选用抑制单胺类神经递质回收或分解过程的药物来治疗抑郁症
D. MAOID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可以抑制单胺氧化酶的降解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细胞X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细胞Y ,故细胞X属于突触前神经元。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
【详解】A、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A正确;
B、单胺类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引起钠离子内流进入细胞Y,细胞Y兴奋,B错误;
C、由“抑郁症与单胺类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可知,单胺类递质增多可缓解抑郁症,故可选用抑制单胺类神经递质回收或分解过程的药物来治疗抑郁症,C正确;
D、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递质的降解酶,MAOID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故MAOID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可以抑制单胺氧化酶的降解作用,D正确。
故选B。
21. 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a~e表示有关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与下丘脑和垂体无关
B. 若用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动物,将引起TRH和TSH分泌减少
C. a、b、c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D. d和e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题图显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故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与下丘脑和垂体有关,A错误;
B、若用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动物,体内的甲状腺含量增多,对于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将引起TRH和TSH分泌减少,B正确;
C、a、b、c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即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C正确;
D、d和e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即甲状腺激素对于下丘脑和垂体具有反馈作用,D正确。
故选A。
22. 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素需借助体液进行运输
B. 激素的作用是微量和高效的,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失活
C. 激素只运输至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
D. 激素作为信使传递信息,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作用特点: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4、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5激素不能直接参与代谢,只起调节代谢的作用。
【详解】A、由于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无导管,分泌后进入血液,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故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A正确;
B、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B正确;
C、激素分泌后进入血液,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再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并与相应受体结合,C错误;
D、激素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灭活,所以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D正确。
故选C。
23.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肥胖引发2型糖尿病的机制,脂肪细胞会向血液中释放一种名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导致肌肉和肝脏对胰岛素不再敏感,因此胰腺只能靠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来抵消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图表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过程。图中Ⅰ、Ⅱ、Ⅲ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饮、多尿、多食是糖尿病的共同外在表现
B. Ⅱ激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C. 2型糖尿病人胰岛素含量较低
D. 血糖平衡只与激素有关不受神经的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血糖浓度升高,则某种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降低,则另一种细胞(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内分泌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因此Ⅰ、Ⅱ、Ⅲ分别表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详解】A、糖尿病人血糖含量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容易多饮;尿液中含糖,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细胞无法正常的利用葡萄糖氧化分解功能,需要氧化分解更多的脂肪供能,容易多食,故多饮、多尿、多食是糖尿病的共同外在表现,A正确;
B、据图可知,Ⅱ激素可使血糖浓度升高,故Ⅱ激素为胰高血糖素,其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的激素为胰岛素,B错误;
C、据题意分析,PEDF降低细胞膜上受体的敏感性,导致细胞膜上受体无法与胰岛素结合,无法降低血糖,由于反馈调节,胰岛素分泌增加,含量升高,故2型糖尿病人胰岛素含量较高,C错误;
D、据图可知,血糖调节受激素和神经的共同调节,D错误。
故选A。
24. 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激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激素是一种高效的酶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C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抗衡
D. 雌激素和雄激素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二者为协同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1、胰岛分泌的主要物质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其中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促使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当血液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详解】A、生长激素是激素类物质,并不是酶,A错误;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它们之间表现为拮抗作用,B错误;
C、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互拮抗,C正确;
D、雌激素和雄激素都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但两者不在同一个生物体内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25.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的原理是使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平衡
B. 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
C. 皮肤散热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的方式进行
D. 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主要是通过呼气
【答案】D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即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A正确;
BC、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进行,皮肤散热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的方式进行,BC正确;
D、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进行,D错误。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3分,总计15分)
26. 下列关于酶、神经递质及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三类物质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作用后均失活
B. 三类物质均作用于其他细胞
C. 三类物质在机体内均发挥调节作用
D. 激素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答案】ABC
【解析】
【分析】激素主要是通过影响酶的合成来调节细胞代谢;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可能通过提高或降低酶的活性来调节代谢速率;生物体内所有的细胞都能产生酶,但不一定能产生激素;激素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可以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
【详解】A、酶在作用后性质不变,不会失活,A错误;
B、神经递质和激素可作用于靶细胞,而酶通过与底物结合起作用,B错误;
C、酶的作用是催化而非调节,C错误;
D、激素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可以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ABC。
27. 下图为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膀胱壁上
B. 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
C. 人受惊吓时会出现小便失禁,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并没有调节作用
D. 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没有发育完善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详解】A、排尿反射的反射活动要受到大脑的控制,如当尿液在膀胱内积存到一定量时,就会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同时,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向上传到大脑,使人产生尿意。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神经冲动再沿着传出神经到膀胱,引起排尿反射,由此可知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膀胱,A正确;
B、排尿时,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膀胱壁逼尿肌收缩会使膀胱缩小,B正确;
C、人受惊吓时会出现小便失禁,原因可能是极度恐惧时,大脑皮层暂时失去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从而出现无意识排尿的现象,并不能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没有调节作用,C错误;
D、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对低级中枢脊髓的控制作用较弱,因此经常尿床,D正确。
故选ABD。
28. 如图是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 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 刺激b处时,甲指偏转两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D. 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答案】CD
【解析】
【分析】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这时,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位于膜外,静息状态时,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膜内为负电,因此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乙指针不偏转,A正确;
B、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膜内为正电,甲指针偏转一次,而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到达乙电流表左边电极,然后再传到右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
C、刺激b处时,由于兴奋在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兴奋不能传至左边的神经元,因此甲指偏转不偏转,乙指针只偏转一次,C错误;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因而兴奋不能传至右边的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故选CD。
29. 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些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
B. 神经调节迅速,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D. 人体中的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
【答案】BC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详解】A、一些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此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A正确;
B、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B错误;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可支配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影响神经调节,C错误;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D错误。
故选BCD。
30. 下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液中激素①②的含量会增加,激素③的含量减少
B. 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C.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D. 该图表示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BD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甲状腺激素,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2、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外界环境温度低时,体温的调节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促进垂体分泌③促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甲状腺分泌②甲状腺激素,A错误;
B、骨骼肌受神经系统直接支配,会发生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B正确;
C、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②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为抑制,C错误;
D、据图分析可知,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共3小题,除说明外,每空2分,总计35分)
31. 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兴奋在c点的传导方向与_____(填“膜外”或“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2)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_______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_。若刺激c点,图中__________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3)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1) ①. 负电位→正电位 ②. 膜外
(2) ①. d ②. 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③. a、d
(3)增加
【解析】
【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传入神经元又叫感觉神经元,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由图1可知,此反射弧包含了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则图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由图2可知,习惯化后Ca2+进入神经细胞减少,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小问1详解】
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Na+内流,膜内电位由负电位→正电位;兴奋在c点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位相同,与膜外局部电流相反。
【小问2详解】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b点只有d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c点,图1中abd都会检测到电位变化。
【小问3详解】
从图2看,习惯化产生原因是Ca2+内流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如果要去除习惯化,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是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神经递质)增加。
32. 如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______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_______(填①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另外,肾上腺皮质也会增加醛固酮的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______的重吸收,从而维持相应的平衡。
(2)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减少,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_______,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靶细胞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下丘脑 ②. 抗利尿激素 ③. Na+
(2) ①. 下降 ②. 垂体细胞
【解析】
【分析】1、渗透压调节的机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水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液的量减少;另一方面,渗透压感受器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2、体温调节的机理;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战栗))增加产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活动加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汗腺分泌活动加强,反射弧为: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散热增多。
3、分析题图,④是甲状腺激素,③是促甲状腺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是抗利尿激素。
【小问1详解】
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失去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激活位于下丘脑的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Na+吸收和促使K+离子排出,增加肾脏重吸收水,调节体内水和部分电解质平衡,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时,肾上腺皮质也会增加醛固酮的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从而维持相应的平衡。
【小问2详解】
如果体温升高,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多,汗液的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垂体分泌的③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④甲状腺激素分泌下降,降低细胞代谢水平,引起细胞产热减少,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分析题图可知,②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作用的靶细胞是腺垂体。
33. 图1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过程示意图,a、b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图2表示激素作用示意图。请回答:
(1)激素a的名称为_______,使其分泌增加的刺激最可能是[____]_____([]内填写数字),该激素主要作用于_______细胞。
(2)激素b调节血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促进图中______(填写数字)过程,激素b与激素a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稳定,二者的作用结果互相影响,即一个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_______。
(3)图2中激素需要与靶细胞上的_______相结合从而发挥作用。
【答案】(1) ①. 胰高血糖素 ②. [①] ③. 血糖含量下降 ④. 肝(肝脏)
(2) ①. ⑥⑦⑧ ②. 反馈调节
(3)受体
【解析】
【分析】据图1分析,①表示低血糖,②表示高血糖,③表示促进,④表示抑制,⑤肝糖原的分解,⑥表示合成;X表示胰岛A细胞,Y表示胰岛B细胞;a表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根据图2分析,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说明该激素能降低血糖,表示胰岛素。
【小问1详解】
①是低血糖时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a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脏细胞内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
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
【小问2详解】
图1中b胰岛素调节血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⑥、⑦、⑧过程,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以降低血糖浓度。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辽源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