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没有染色体或染色质B. 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 可以进行有丝分裂D. 能以CO2作为碳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1、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
2、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细胞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细菌。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硝化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或染色质,A正确;
B、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B正确;
C、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丝分裂,能进行二分裂,C错误;
D、硝化细菌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型生物,可以将CO2和H2O合成糖类,D正确。
故选C。
2. 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对生物科学研究至关重要。下表对教材中相关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洋葱是比较好的实验材料:①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②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色素含量较多,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③洋葱的绿叶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叶肉细胞做细胞质流动实验;④洋葱的内表皮细胞颜色浅、由单层细胞构成,适合观察细胞结构。
【详解】A、卡尔文用小球藻做材料探明了CO2中碳元素是如何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的,发现了卡尔文循环,A正确;
B、教材中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选用的实验材料为菠菜的绿叶,B错误;
C、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得出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
D、教材中利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D正确。
故选B。
3. 为研究中医名方—柴胡疏肝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胃内容物进入小肠)的作用,科研人员设置4组实验,测得大鼠胃排空率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药物A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物
A.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降低
B. 正常组能对比反映出给药组大鼠恢复胃排空的程度
C. 与正常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
D. 柴胡疏肝散与药物A对患病大鼠促进胃排空的效果相似
【答案】C
【解析】
【分析】对照是实验所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详解】A、由表可知,正常组胃排空率为55.80%,模型组胃排空率为38.6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降低,A正确;
B、正常组为对照组,将给药之后的胃排空率和正常组比较,能反映出给药组大鼠恢复胃排空的程度,B正确;
C、由表可知,正常组胃排空率为55.80%,柴胡疏肝散组胃排空率为51.12%,正常组胃排空率更高,所以与正常组相比不能表明柴胡疏肝散具有促进胃排空的作用,C错误;
D、由表可知,柴胡疏肝散组与药物A组的胃排空率相似,且均比模型组胃排空率高,柴胡疏肝散与药物A对患病大鼠促进胃排空的效果相似,D正确。
故选C。
4. 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最后形成四个精细胞。这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分别叫作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下列不会出现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B. 细胞质均等分裂
C. 染色体着丝点分裂
D. 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A符合题意;
B、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都会发生细胞质的均等分裂,B不符合题意;
C、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C不符合题意;
D、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动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都可发生,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溶酶体可通过“吞噬”消化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B. 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上均有核糖体的附着
C. 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一般较多
D. 线粒体基质中含有分解丙酮酸的相关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溶酶体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A正确;
B、内质网上有核糖体的附着,高尔基体没有核糖体附着,B错误;
C、核孔是蛋白质和RNA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核孔也具有选择性,如DNA不能通过核孔,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一般较多,C正确;
D、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线粒体基质中含有分解丙酮酸的相关酶,D正确。
故选B。
6. 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
A. 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B. 将成熟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
C. 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
D. 脱离母体后,给予适宜的营养和适宜的温度等外界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在生物体内,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植物细胞表现全能性的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详解】A、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属于基因工程技术,A错误;
B、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则将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能表达全能性,B错误;
C、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属于细胞工程中的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C错误;
D、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是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D正确。
故选D。
7. 如图为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中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光反应需要的色素和酶分布在甲上
B. 光反应产生的NADH和ATP在乙中被利用
C. 供给CO2后,14C转移途径为CO2→C5→(CH2O)
D. 若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C5含量会大量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的甲为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乙为叶绿体基质。
【详解】A、甲为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光反应需要的色素和酶分布在上面,A正确;
B、NADH是有氧呼吸的产物,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在乙(叶绿体基质)中被利用,B错误;
C、供给CO2后,CO2中的碳转移至C3中,14C转移途径为CO2→C3→(CH2O) ,C错误;
D、若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减少,C5的产生的量减少,但消耗的速率不变,所以短时间内C5含量会大量减少,D错误。
故选A。
8. 《齐民要术·种韭篇》记载:①(买韭籽)以铜铛盛水,于火上微煮韭籽,须臾芽生者好;芽不生者,是浥郁矣。②若旱种者,但无畦与水耳,耙、粪悉同。③(韭)剪而复生,久而不乏也。④(韭)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是根据种子吸水发芽情况来鉴定种子质量
B. ②中耙地松土可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
C. ③中韭菜被剪后因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继续生长,该过程受细胞中基因的调控
D. 将④中韭黄作为材料进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在滤纸条上的第二条带和第三条带将消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题可知,本题是结合传统文化知识,考查了植物细胞的生命活动。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是将韭菜籽放在水中,微煮,观察发芽情况,所以是根据种子吸水发芽情况来鉴定种子质量,A正确;
B、中耙地松土有利于增加土壤的氧含量,可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B正确;
C、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都是由基因调控,C正确;
D、韭黄中没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滤纸条上是第三条带和第四条带,D 错误。
故选D。
9.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下列不属于该假说内容的是( )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C. 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D. 配子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是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内容之一,A正确;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内容之一,B正确;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孟德尔并没有提出基因这个名词概念,C错误;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这是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的内容之一,D正确。
【点睛】易错点:孟德尔时代没有科学家提出基因或染色体的概念,故在他的假说中不可能存在“基因”、“染色体”等名词概念。
10. 已知小麦抗锈病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让一株杂合子小麦自交得F1,再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植株占总数的()
A. 1/4B. 1/6C. 1/8D. 3/8
【答案】D
【解析】
【分析】杂合子连续自交n次,第n代个体中杂合子占(1/2)n ,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各占1/2×[1- (1/2)n ]。
【详解】一株杂合子小麦自交两代,F2中不抗锈病植株(即隐性纯合子)占总数的1/2×[1- (1/2)2 ]=3/8,D正确。
故选D。
11. 小麦抗锈病对易染锈病为显性。现有甲、乙两种抗锈病的小麦,其中一种为纯合体,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下列哪项最简便易行()
A. 甲×乙
B甲×乙得F1再自交
C. 甲、乙分别和隐性类型测交
D. 甲×甲、乙×乙
【答案】D
【解析】
【分析】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区分方法:区分原则: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
1、植物区分方法:①自交法:显性性状的个体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一定为杂合子;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亲本可能为纯合子。 ②测交法:待测个体×隐性个体→若后代出现隐性性状个体,则待测个体一定为杂合子;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个体,则待测个体可能为纯合子。
2、动物区别方法:主要是测交法(待测对象若为雄性个体,应注意与多个雌性个体交配,以产生更多的后代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对于植物显性性状的个体,其基因型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
【详解】ABCD、由于小麦是雌雄同株植物,如果用杂交的方法鉴别则操作过程比较复杂,而且题干中要求的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所以鉴别和保留植物纯合显性性状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法(因为小麦抗秆锈病对易染秆锈病为显性,假设抗锈病的基因是A,不抗锈病的基因是a),即甲×甲、乙×乙:①如果出现性状分离,也就是Aa×Aa→3A_∶1aa,则为杂合子;②如果没有出现性状分离,也就是AA×AA→AA,则为纯合子,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 孟德尔在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做了三个实验,他发现问题阶段做的实验和验证假说阶段做的实验分别是( )
A. 自交、杂交 测交B. 杂交、自交 测交
C. 测交、自交 杂交D. 杂交、测交 自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发现问题阶段所做的实验中对亲本进行人工杂交,即高茎与矮茎进行杂交,子一代进行自交;采用测交进行实验验证。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13. 中国科学院团队对雌性猕猴进行克隆,成功获得“中中”和“华华”两姐妹,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用体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为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疾病机理,研发诊治药物带来光明前景。如图为“中中”和“华华”培育的流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的卵子实际上是发育到MⅡ期的卵母细胞
B. ①过程可以通过电融合法使供体细胞与去核的卵母细胞融合,形成重构胚
C. ③过程是动物胚胎的体外培养过程,需无菌、无毒环境
D. 中中、华华性别由纤维细胞的遗传物质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中中”和“华华”培育的流程,其中①为核移植过程,②表示早期胚胎培养过程,③表示胚胎移植过程。
【详解】A、图中的卵子实际上是发育到MⅡ期的卵母细胞,因为去核的卵细胞内存在激活细胞全能性表达的物质,A正确;
B、①过程可以通过电融合法使供体细胞与去核的卵母细胞融合,形成重构胚,进而通过早期胚胎培养获得可移植的胚胎,最后通过胚胎移植获得克隆动物,B正确;
C、图中的③过程是指胚胎移植,C错误;
D、中中、华华的细胞核基因来自成纤维细胞,因此它们的性别由纤维细胞的遗传物质决定,D正确。
故选C。
14. 下图是某种动物不同细胞分裂的图像,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④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且不具有同源染色体
B. 动物的卵巢或睾丸中有可能同时发现上述4种细胞
C. ①②③细胞中均含有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D. 图②所示细胞状态往往导致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其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其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分裂均等,故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A正确;
B、只有原始生殖细胞能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动物的卵巢或睾丸中有可能同时发现上述4种细胞,B正确;
C、①所示的细胞不存在染色单体,C错误;
D、图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此时的状态往往导致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C。
15. 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了接近3∶1的分离比,下列不属于满足分离定律的必需条件的是()
A. 杂交的两个亲本必须是纯合子B. 实验的群体足够大,个体数量足够多
C. 雌雄配子数目相等且结合受精的机会相等D. 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解】A、杂交的两个亲本必须是纯合子,产生的F1是杂合子,才能保证F1自交出现F2的3∶1的性状分离比,A不符合题意;
B、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这是F2出现3∶1的条件,B不符合题意;
C、雌、雄配子结合受精的机会相等,但雌雄配子数目不相等,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C符合题意;
D、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要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个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拟南芥液泡膜上存在Na+-H+逆向转运蛋白,可将Na+逆浓度运进液泡内,部分物质跨液泡膜转运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液pH小于细胞质基质
B. Na+逆浓度运进液泡内不直接消耗ATP
C. Na+在液泡中的积累可提高拟南芥的耐旱能力
D. H2O和Cl-与通道蛋白结合后完成跨膜运输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①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如:氧气、二氧化碳、脂溶性小分子。②协助扩散:借助转运蛋白(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扩散方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③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消耗能量,需要有载体蛋白。
【详解】A、由图可知,H+进入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故跨膜方式为主动运输,则液泡内的细胞液中H+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即细胞液的pH小于细胞质基质,A正确;
B、液泡膜上的Na+-H+逆向转运蛋白能将H+转运出液泡的同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转运到液泡内,说明Na+逆浓度运进液泡内的直接驱动力是液泡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即Na+逆浓度运进液泡内不直接消耗ATP,B正确;
C、Na+在液泡中的积累能使液泡内Na+浓度增大,有利于细胞吸水,进而提高拟南芥的耐旱能力,C正确;
D、通道蛋白不与被运输的物质结合,D错误。
故选ABC。
17.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可以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B. 细胞内许多由膜形成的囊泡在细胞中繁忙地运输“货物”
C. 叶绿体是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其内膜上有催化ATP合成的酶
D. 细胞中各种生物膜的存在,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答案】ABD
【解析】
【分析】1、生物膜是指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膜结构的总称,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
2、生物膜系统在成分和结构上相似,结构与功能上联系,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不同生物膜的结构不同,在成分上有差异,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1层膜由双层磷脂分子组成。
【详解】A、细胞膜的功能可以作为系统的边界,可以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A正确;
B、细胞内有许多由膜形成的囊泡在细胞中繁忙地运输“货物”,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中就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膜形成的囊泡参与运输,B正确;
C、叶绿体是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其类囊体薄膜上有催化ATP合成的酶,C错误;
D、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其内的生化反应互不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
故选ABD。
18. 下图是水稻(2N=24)减数分裂过程的显微图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取水稻花药制成临时装片,能观察到上图细胞
B. 细胞分裂先后顺序应是④→①→②→③
C. 图②每个细胞中含1个染色体组和12个核DNA
D. 图③可发生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重组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②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③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详解】A、水稻的花药中含有小孢子母细胞,可以经过减数分裂形成花粉,所以该实验可以取水稻花药制成临时装片,能观察到上图细胞,A正确;
B、图中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内的姐妹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②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③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④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所以细胞分裂的先后顺序是④→③→①→②,B错误;
C、水稻有24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图②已经完成了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含1个染色体组和12个核DNA,C正确;
D、图③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能够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ACD。
19. 如图表示某动物细胞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及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因为④与⑦,⑤与⑥形状大小都相同,所以该细胞为雌性动物细胞
B. 如图所示的时期,经常会在①与③之间发生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C. 该细胞分裂的下一时期将发生④与⑦的分离,⑤与⑥的分离
D. 图中所示细胞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与体细胞一定相同
【答案】AB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同源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①③为两条姐妹染色单体,②为着丝粒,⑤与⑥为同源染色体,④与⑦为同源染色体。
【详解】A、如图表示某动物细胞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及分布情况,若该动物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型,ZZ为雄性,ZW为雌性,根据④与⑦,⑤与⑥形状大小都相同可判断该动物为雄性动物;若该动物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型,XY为雄性,XX为雌性,根据④与⑦,⑤与⑥形状大小都相同可判断该动物为雌性动物,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互换导致基因重组,图中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①与③是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C、该细胞分裂的下一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将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即④与⑦的分离,⑤与⑥的分离,C正确;
D、体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一般为0,D错误。
故选ABD。
20. 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杂交实验,获得结果如下:①黄鼠×黑鼠→黄鼠2378∶黑鼠2398;②黄鼠×黄鼠→黄鼠2396∶黑鼠1235。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实验①能判断小鼠皮毛的显隐性
B. 实验②中子代黄鼠很可能是杂合子
C. 实验②中亲本小鼠均不是纯合子
D. 纯合的黄色小鼠可能在胚胎期死亡
【答案】BCD
【解析】
【分析】①黄鼠×黑鼠→黄鼠2378:黑鼠2398≈1;1,相当于测交实验;②黄鼠×黄鼠→黄鼠2396:黑鼠1235≈2:1,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黄色对黑色是显性,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实验②亲本黄色的基因型是Aa、Aa,按照分离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表现型没有出现3:1而是2:1,可能的原因是AA显性纯合致死。
【详解】A、实验①的亲代有黄鼠和黑鼠,子代也有黄鼠和黑鼠,所以不能判断小鼠皮毛的显、隐性,A错误;
BCD、②黄鼠×黄鼠→黄鼠2396:黑鼠1235≈2:1,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黄色对黑色是显性,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实验②亲本黄色的基因型是Aa、Aa,按照分离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表现型没有出现3:1而是2:1,可能的原因是AA显性纯合致死,BCD正确。
故选BCD。
三、非选择题(共5题,共55分)
21. 已知猫的双瞳同色和双瞳异色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T、t控制。耳朵形状由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D、d控制,折耳(DD)与立直耳(dd)杂交,子代表现为折耳立(Dd)。甲、乙两个科研小组分别将多只折耳双瞳异色猫与多只折耳立双瞳同色猫作亲本杂交,甲组的F1为折耳双瞳同色:折耳立双瞳同色=1:1,乙组的F1为折耳双瞳异色:折耳双瞳同色∶折耳立双瞳异色:折耳立双瞳同色=1:1:1:1。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__________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双瞳同色是__________性状。
(2)乙组亲本中,折耳双瞳异色猫与折耳立双瞳同色猫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组F1中折耳立双瞳同色的雌雄猫相互交配,所得后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___种,比例是__________。
(4)现要选育出能稳定遗传的折耳双瞳同色猫,请利用甲、乙两组亲本及F1中现有的猫为材料,设计出所用时间最短的实验方案,用遗传图解表示__________。
【答案】(1) ①. 甲 ②. 显性
(2) ①. DDtt ②. DdTt
(3) ①. 6 ②. 6:3:3:2:1:1
(4)
【解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折耳(DD)与立直耳(dd)杂交,子一代为折耳立(Dd),因此折耳与立直耳是不完全显性,子一代折耳立相互交配,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TT:Tt:tt=1:2:1,分别表现为折耳、折耳立、立直耳;甲组实验双瞳异色猫与多只双瞳同色猫作亲本杂交,甲组的F1为双瞳同色,说双瞳同色是显性。
【小问1详解】
将多只折耳双瞳异色猫与多只折耳立双瞳同色猫作亲本杂交,甲组的F1为折耳双瞳同色︰折耳立双瞳同色=1︰1,即F1均为双瞳同色,说明双瞳同色相对于双瞳异色为显性性状。
【小问2详解】
乙组的F1为折耳双瞳异色︰折耳双瞳同色︰折耳立双瞳异色︰折耳立双瞳同色=1︰1︰1︰1,分析F1得出:折耳DD:折耳立Dd等于1:1,故亲本为DD×Dd,双瞳异色:双瞳同色等于1:1,故亲本为Tt×tt,综上,则乙组亲本中,折耳双瞳异色猫与折耳立双瞳同色猫的基因型分别是DDtt、DdTt。
【小问3详解】
乙组F1中折耳立双瞳同色(DdTt)的雌雄猫相互交配,后代中会出现6种表现型,分别为折耳立双瞳同色:折耳双瞳同色:立直耳双瞳同色:折耳立双瞳异色:折耳双瞳异色:立直耳双瞳异色=6︰3︰3︰2︰1︰1。
【小问4详解】
现要选育出能稳定遗传的折耳双瞳同色猫DDTT,利用甲、乙两组亲本及F1中现有的猫为材料,所用时间最短的实验方案为:利用甲组亲本中折耳立双瞳同色猫DdTT为材料,雌雄相互交配,从后代中选出折耳双瞳同色猫DDTT,用遗传图解可表示为: 。
22. 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现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现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现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板叶、紫叶、抗病 ②. AABBDD ③. AabbDd ④. aabbdd ⑤. aaBbdd ⑥. 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 ⑦. AaBbd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现型与甲相同,可知甲为显性纯合子AABBDD,丙为隐性纯合子aabbdd;乙板叶绿叶抗病与丁花叶紫叶感病杂交,后代出现8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1:1:1:1,可推测三对等位基因应均为测交。
【详解】(1)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现型与甲相同,可知显性性状为板叶、紫叶、抗病,甲为显性纯合子AABBDD。
(2)已知显性性状为板叶、紫叶、抗病,再根据甲乙丙丁的表现型和杂交结果可推知,甲、乙、丙、丁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
(3)若丙aabbdd和丁aaBbdd杂交,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为:aabbdd(花叶绿叶感病)和aaBbdd(花叶紫叶感病)。
(4)已知杂合子自交分离比为3:1,测交比为1:1,故X与乙杂交,叶形分离比为3:1,则为Aa×Aa杂交,叶色分离比为1:1,则为Bb×bb杂交,能否抗病分离比为1:1,则为Dd×dd杂交,由于乙的基因型为AabbDd,可知X的基因型为AaBbdd。
【点睛】本题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相关分离比,并能灵活运用解题。
23. 下图表示绿色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甲图中的物质A是________,该物质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能为光合作用的______反应提供能量。分析甲图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________、水、二氧化碳浓度等,请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的物质B是_______,其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序号①和________表示有氧呼吸的过程。
(3)酵母菌中可以进行的过程是__________(填序号)。
(4)自然界中少数的细菌(如硝化细菌)虽然不能像绿色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可以通过________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它们也属自养生物。
【答案】(1) ①. ATP ②. 暗 ③. 光照 ④.
(2) ①. 丙酮酸 ②. 细胞质基质 ③. ②
(3)①②③(4)化能合成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表示光合作用,中A表示ATP;图乙表示细胞呼吸,其中①为呼吸作用第一阶段,B为丙酮酸,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③④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甲图中的物质A是ADP与Pi的产物,表示ATP;ATP可为暗反应提供能量;分析甲图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照(主要影响光反应过程)、水、二氧化碳浓度等。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 。
【小问2详解】
乙图中的物质B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是将葡萄糖等进行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图中序号①和②,能彻底分解葡萄糖为二氧化碳和水,为有氧呼吸全过程。
【小问3详解】
酵母菌为兼性厌氧生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也能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可进行图乙的过程包括①②③。
【小问4详解】
化能合成作用能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该类生物为自养生物,自然界中少数的细菌(如硝化细菌)虽然不能像绿色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它们也属自养生物。
24. 图1表示某种植物在不同的温度和光照强度下,其氧气产生速率和氧气释放速率的坐标曲线图。
(1)温度为20℃,当光照强度为b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结构有________。
(2)温度为30℃,光照强度由f→g,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含量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该植物在光照强度为c时,温度为20℃时的CO2还原速率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温度为30℃时的CO2还原速率。
(3)植物吸收的光能有3条去路: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和热能。根据能量守恒,叶绿素荧光产量的下降(淬灭)有可能是由光合作用的增加或热能耗散的增加引起的。由光合作用引起的荧光淬灭称之为光化学淬灭(qP);由热能耗散引起的荧光淬灭称之为非光化学淬灭(qN)。植物叶片吸收的过剩光能,会造成自由基等有害物质的积累。自然条件下,依赖于叶绿体中叶黄素循环的qN机制将过剩光能以热能形式散失。图2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化学猝灭(qP)率和非光化学猝灭(qN)率的影响。
①利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原理是_______。将叶绿体的色素滤液点在圆形滤纸的中央,会得到近似同心环形的四个色素带,如图3,其中标号____为叶黄素。
②qN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的________。通过qN机制散失的能量_______(填“能”或“不能”)被植物用于自身生长。
③结合图1、图2中,在光照强度为0〜dklx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用于光合作用的光能逐渐______(填“增多”、“不变”或“减少”)。非光化学猝灭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逐渐增大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从而减轻高强度光照对叶绿体结构的破坏。
【答案】(1)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
(2) ①. 不变 ②. 小于
(3) ①. 不同的色素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②. 2 ③. 类囊体(囊状结构) ④. 不能 ⑤. 增多 ⑥. 以热能形式散失植物吸收的过剩光能,减少自由基积累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温度为20℃,当光照强度为b时,氧气的释放速率>0,说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则该植物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温度为30℃,f光照强度是其光饱和点,若光照强度由f→g,光合速率基本不变,故,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含量不变; 据图可知,该植物在光照强度为c时,温度为20℃时氧气释放速率小于温度为30℃时,即净光合速率前者小于后者,故温度为20℃时的CO2还原速率小于温度为30℃时的CO2还原速率。
【小问3详解】
①叶绿素和叶黄素都属于光合色素,由于不同的色素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故可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素和叶黄素;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外到内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故图中标号2为叶黄素。
②分析题意,qN是热能耗散引起的荧光淬灭称之为非光化学淬灭,结合图2可知,非光化学淬灭随光强度增加而增加,与光反应相关,据此推测qN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通过qN机制散失的能量属于散失的能量,不能被植物用于自身生长。
③结合图1、图2中,在光照强度为0〜dklx时,随光照增强,非光化学淬灭增加,光化学淬灭变小,说明用于光合作用的光能逐渐增多;据题意可知,植物叶片吸收的过剩光能,会造成自由基等有害物质的积累,非光化学猝灭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逐渐增大的生物学意义是以热能形式散失植物吸收的过剩光能,减少自由基积累,从而减轻高强度光照对叶绿体结构的破坏。
25. 科学家用植物细胞杂交方法,将番茄的原生质体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地培育出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如图1所示,其中①~⑤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组织或植株。育种工作者还利用番茄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现过程②的原理是_______,在此之前使用_______酶处理细胞以除去细胞壁。过程③原生质体经过_______再生,与此密切相关的细胞器为______________。
(2)过程②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的活细胞中有供体的_______(细胞器)存在,这一特征可作为初步筛选杂种细胞的标志。
(3)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含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内含_______条染色体;若杂种细胞培育成为“番茄-马铃薯”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_______倍体植株。
(4)如果形成c细胞的a、b细胞都是番茄细胞,那么更简单的得到番茄植株f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处理。
(5)若杂种植株在有丝分裂在过程中,仅保留番茄的染色体而马铃薯的染色体会不断丢失,采用特异性引物对番茄和马铃薯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两亲本的差异性条带,可用于杂种植株的鉴定。图3是用该引物对双亲及4棵再生植株1~4进行PCR扩增的结果。据图判断,再生植株1~4中一定是杂种植株的有_______。
(6)图2Ⅰ过程培育植物体A主要应用了_______技术。
【答案】(1) ①. 细胞膜的流动性 ②. 纤维素酶和果胶 ③. 细胞壁 ④. 高尔基体(线粒体)
(2)叶绿体(3) ①. m+n ②. 单
(4)用秋水仙素(5)1、2、4
(6)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图1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杂种植株,具体过程包括诱导植物细胞融合成杂种细胞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成杂种植株两过程。过程①是通过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a和b,过程②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如聚乙二醇试剂)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成c,过程③是再生细胞壁形成杂种细胞d,过程④是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e,过程⑤是再分化生成完整植株。过程④和⑤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完整植株。分析图2:Ⅰ是植物组织培养;Ⅱ是单倍体育种;Ⅲ是花粉细胞融合后培养形成植株。
【小问1详解】
过程②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如聚乙二醇试剂)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细胞融合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在此之前要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细胞壁。过程③是原生质体再生出新的细胞壁的过程,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小问2详解】
由于番茄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所以过程②后,融合的细胞含有两个亲本细胞的物质和结构,故在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的活细胞中有供体的叶绿体存在,这一特征可作为初步筛选杂种细胞的标志。
【小问3详解】
“番茄—马铃薯”细胞是由番茄体细胞和马铃薯体细胞经过融合而成的,因此具有番茄和马铃薯的全部遗传物质。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含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内含m+n条染色体;若杂种细胞培育成为“番茄—马铃薯”植株为四倍体,此杂种植株的花粉是生殖细胞,由生殖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生物体,不管含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
【小问4详解】
如果形成c细胞的a、b细胞都是番茄细胞,则c具有番茄细胞两倍的染色体。那么更简单的得到番茄植株f的处理方法是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以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增倍。
小问5详解】
图3中,1、2和4中同时含有番茄和马铃薯的染色体,而3只含有番茄的染色体,因此再生植株1~4中一定是杂种植株的有1、2、4。
【小问6详解】
选项
实验材料
生物学研究
A
小球藻
卡尔文循环
B
洋葱鳞片叶表皮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C
豌豆
基因的分离定律
D
洋葱根尖
有丝分裂
组别
状态
胃排空率(%)
正常组
健康大鼠
55.80
模型组
患病大鼠未给药
38.65
柴胡疏肝散组
患病大鼠+柴胡疏肝散
51.12
药物A组
患病大鼠+药物A
49.9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2023_2024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试题pdf,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