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北片7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0题,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面是关于毛细血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人体内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血管
②它的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③它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物质交换的重要结构
④它是连通最小动脉和静脉的血管
A. ①④B. ①②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答案】D
【分析】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详解】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有: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管壁最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血管内径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毛细血管的结构是适于人体内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D正确。
故选D。
2. 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血液流动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血管内型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是静脉B. ②是毛细血管
C. ③是动脉D. 全是毛细血管
【答案】B
【分析】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图中①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的动脉,②是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毛细血管,③是由分支汇集而成的静脉血管。同时要了解只有②是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所以正确的只有B。
3. 下列关于白细胞主要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病菌,对人体起防御和保护作用
B. 运输养料和氧气
C. 运输氧气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D. 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
【答案】A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A.白细胞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吞噬病菌,从而对人体起到防御和保护作用。当人体受到病菌侵入时,白细胞会迅速增多,并移动到病菌入侵的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并消化,从而防止病菌在体内扩散和繁殖,A正确。
B.运输养料和氧气是红细胞主要功能,而不是白细胞。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可以与氧气结合,从而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运输回肺部排出体外,B错误。
C.同样,运输氧气和一部分二氧化碳也是红细胞的功能,而不是白细胞。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病菌,而不是运输气体,C错误。
D.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是血小板的功能,而不是白细胞。当人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从而阻止血液流失,并促进伤口的愈合,D错误。
故选A。
4. 下面关于人体血管和血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血液流经肺时,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B. 动脉血管里流的都是动脉血
C. 动脉血管将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去
D. 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的动力来自心脏
【答案】B
【分析】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详解】A.从血液循环可知,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因此血液流经肺时,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A正确。
B.从血液循环可知,主动脉和体动脉中流动脉血,肺动脉中流静脉血,而不是动脉血管里流的都是动脉血,B错误。
C.动脉血管将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去,C正确。
D.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而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D正确。
故选B。
5. 人心脏各腔的心壁肌肉厚薄不一样,因为各腔收缩时,将血液输送的距离不同。心壁肌肉最厚的是( )
A. 左心室壁B. 右心室壁C. 左心房壁D. 右心房壁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心脏的有四个腔,左右心室、左右心房,以及与这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如图:
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循环路线比较长,所以心肌壁最厚。
6. 某实验小组解剖观察猪的心脏后,总结出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对应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①和③、②和④不相通,使动、静脉血完全隔开
B. ④的壁最厚,为长距离输送血液提供动力
C. ①和②之间有瓣膜,使血液从①流向②
D. ②与肺静脉之间有瓣膜,可防止血液倒流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使动、静脉血完全隔开,A正确;④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体循环路线最长,与此相适应,④左心室壁最厚,为长距离输送血液提供动力,B正确;①右心房和②右心室之间有瓣膜,使血液从①流向②,而不会倒流,C正确;②右心室连通肺动脉;D错误。
7. 在抽血或输液时,要在针刺入的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用橡皮管捆扎紧起来,其原因是( )
A. 捆扎紧起来后分布较深的动脉才能鼓胀起来,便于针刺入
B. 减缓或暂时阻止血液向心流动,让静脉鼓胀起来,便于针刺入
C. 减缓或暂时阻止血液向针刺部位的下方(远心端)流动
D. 减缓或暂时阻止血液向心流动,让动脉鼓胀起来,便于针刺入
【答案】B
【分析】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如图:
【详解】在静脉血管内,血液是从远心端流向近心端的,因此用乳胶管扎紧上臂后,在结扎处的远心端的静脉会因血液滞留而膨大,同时,又因静脉内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所以血液不会倒流而会出现结状突起。所以在抽血或输液时,要在针刺入的部位的上方(近心端)用橡皮管捆扎紧起来,其原因是减缓或暂时阻止血液向心流动,让静脉鼓胀起来,便于针刺入,B正确。
8. 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哪项是错误的( )
A. AB. BC. CD. D
【答案】A
【分析】血液循环途径主要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指血液从左心室泵出,经过主动脉流向全身各级动脉,再经过各级静脉回流到右心房。肺循环是指血液从右心室泵出,经过肺动脉流向肺部毛细血管网,再经过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这两个循环相互连接,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流经体循环后,各级体静脉中的氧气减少,代谢废物增多。流经肺循环后,肺静脉中的氧气增加,代谢废物减少。因此体循环是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是静脉血变成动脉血。A错误,BCD正确。
故选A。
9. 下面是某人去医院做血常规检查的摘录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此人动脉血管中抽取血液做血常规检查
B. 显微镜观察此人的血液涂片可发现血小板最多
C. 根据检测结果可推测此人可能患贫血症
D. 根据检测结果可推测此人可能身体有炎症
【答案】D
【分析】考点:血常规化验单。
【详解】从此人静脉血管中抽取血液做血常规检查,A错误;显微镜观察此人的血液涂片可发现红细胞最多,B错误;根据检测结果可推测此人可能身体有炎症,因为他体内的白细胞超出了正常范围,C错误;根据检测结果可推测此人可能身体有炎症,D正确。
10. 如图所示的是心脏与血管之间的位置关系,当所标位置出血时,应选取的止血点是( )
A. 甲、丁B. 甲、丙C. 乙、丙D. 乙、丁
【答案】B
【分析】三种血管的出血特点和止血方法:
【详解】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各处,血液流动方向是心脏→动脉;静脉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脏←静脉。因此,大静脉受伤出血时,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采用指压法(或止血带)丙远心端止血,可以用纱布绷带包扎或指压法止血;动脉出血在甲近心端止血,可以用止血带或绷带压迫。如果相反血液就会止不住。故选B。
1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被称为排泄
B. 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都能排出代谢废物
C. 尿液中尿素的浓度比原尿中尿素的浓度高
D. 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排泄是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水、无机盐和尿素。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一、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二、水分、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三、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12. 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喝一定量的水,这主要是有利于( )
A. 废物及时随尿液排出B. 对无机盐的吸收
C. 对葡萄糖的吸收D. 加快血液的流动
【答案】A
【分析】考点:排尿的意义。
【详解】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我们每天应该喝适量的开水,这样不但有利于体内的废物随着尿液及时的排出体外,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A正确。
13. 形成的尿液,排到体外的途径依次是( )
①膀胱 ②输尿管 ③肾脏 ④尿道
A. ①②③④B. ③②④①C. ③②①④D. ④③②①
【答案】C
【分析】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其中肾脏是形成尿的部位,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是排出尿液的通道。
【详解】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液排出体外的顺序是:③肾脏→②输尿管→①膀胱→④尿道→体外。
故选C。
14. 我们每天都要排出一定量的尿液,以保证体内环境的稳定,下列关于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通过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B.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被全部吸收
C. 重吸收后剩下的其他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D. 肾形成的尿液,流入膀胱暂时储存,达到一定量时,经尿道排出
【答案】B
【分析】考点:尿液的形成;尿的排出。
【详解】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通过滤过作用形成原尿,A正确;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不是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被全部吸收,B错误;原尿重吸收后剩下的其他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C正确;肾形成的尿液,流入膀胱暂时储存,达到一定量时,经尿道排出,D正确。
15. 健康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 )
A. 经尿道重新吸收回血液
B. 膀胱能暂时贮存尿液
C. 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
D.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起滤过作用
【答案】C
【分析】原尿的成分主要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其中的葡萄糖、水、无机盐是人需要的营养物质,形成尿的过程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要被肾小管重吸收回到血液。
【详解】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尿液形成过程中,原尿中有葡萄糖,而排出的尿液中没有,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6. 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滤过和重吸收等过程。下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滤过作用发生在(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B
【分析】图中:①集合管、②肾小球、③肾小管、④静脉。
【详解】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同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构成了尿液的成分,过滤作用发生在②肾小球,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7. 从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流出的液体分别是( )
A. 原尿、动脉血、尿液B. 动脉血、原尿、尿液
C. 静脉血、原尿、尿液D. 静脉血、尿液、原尿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中流出的液体分别是动脉血(不管是入球小动脉还是出球小动脉里面流淌的都是动脉血)、原尿、尿液。
18. 血浆、原尿、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是( )
①大分子蛋白质
②葡萄糖
③水
④无机盐
⑤尿素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D. ③④⑤
【答案】D
【详解】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在肾小管重吸收的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所产生的物质(如氨)分泌到肾小管的管腔中,与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血浆、原尿和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是③水、④无机盐、⑤尿素
19. 分别取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进行成分分析,发现某种物质在尿液中没有、在血浆和原尿中都有且含量几乎相等,则该物质是( )
A. 蛋白质B. 葡萄糖C. 水D. 尿素
【答案】B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大分子的物质如血细胞、蛋白质外,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然后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部分水还有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那么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会形成尿液,所以在血浆和原尿中都含有而尿液中不含有的物质是葡萄糖,B正确。
20. 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这是由于( )
A. 肾小球有滤过作用B. 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
C. 肾小囊有储存尿液的作用D. 膀胱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
【答案】D
【分析】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其中肾脏的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
【详解】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而排出却是间歇的,这是因为膀胱有储存尿液的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21. 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 神经元B. 神经纤维C. 神经末梢D. 神经中枢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故选A。
考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2. 课堂上,某同学听到老师叫他的名字后立即站起来,完成该反射的神经结构和反射类型分别是( )
A. 反射弧、非条件反射B. 反射弧、条件反射
C. 脊髓、条件反射D. 脊髓、非条件反射
【答案】B
【分析】①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②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复杂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反射,而条件反射(复杂反射)是人通过长期生活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反射。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可见,某同学听到老师叫他的名字后立即站起来,完成该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该反射类型是条件反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 做试卷时,先要仔细审题,认真思考,然后书写作答。完成审题、思考、作答等活动神经中枢位于( )
A. 大脑皮层B. 小脑C. 脊髓D. 脑干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复杂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如膝跳反射等;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谈虎色变等。完成审题、思考等活动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因此其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故选A。
24. 醉酒驾车的人,其脑、眼、手、脚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大大降低,往往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也无法控制好油门、刹车和方向盘,容易发生事故。主要原因是酒精麻醉了人的( )
A. 大脑和脑干B. 小脑和脑干
C. 脑干和脊髓D. 大脑和小脑
【答案】D
【详解】协调配合能力降低,是因为酒精麻醉小脑,小脑具有协调全身肌肉的活动,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是因为酒精麻醉了大脑,人体的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质。
25. 医学临床上的“植物人”通常是指在脑部受伤后只有呼吸和心跳、没有意识或意识朦胧、不能自主活动的病人。该类病患脑部可能没有受到损伤的部位是( )
A. 大脑B. 小脑C. 脑干D. 大脑皮层
【答案】C
【分析】神经系统的组成如图所示:
【详解】AD.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B.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C.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
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活动的病人。 所以该类病患者肯定没有受损伤的部位是脑干。
故选C。
26. 某人手指被开水烫后会来不及考虑就迅速缩手。下面关于该缩手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是非条件反射,由脊髓控制完成
B. 是条件反射,由脊髓控制完成
C. 是非条件反射,由大脑控制完成
D. 是条件反射,由大脑控制完成
【答案】A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简单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也称为复杂反射。
【详解】抓起一个烫手的馒头,来不及考虑就迅速松开。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来不及考虑说明没有经过大脑皮层的参与,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 春季,樱桃上市后人们出现的反射活动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
A. 听说樱桃上市而分泌唾液
B. 吃着樱桃感觉酸而分泌唾液
C. 看到樱桃而分泌唾液
D. 看到“樱桃”两字而分泌唾液
【答案】B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CD、“听说樱桃上市而分泌唾液”、“看到樱桃而分泌唾液”、“看到‘樱桃’两字而分泌唾液”,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不符合题意。
B、“吃着樱桃感觉酸而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符合题意。
故选B。
28. 圆圆在摘野果时,不小心手被刺扎了一下,手迅速缩回,但她又很想吃这个野果,于是伸手忍着痛摘下了野果。从反射活动的过程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属于( )
A.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B.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C.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D.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答案】C
【分析】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圆圆在摘野果时,不小心手被刺扎了一下,手迅速缩回。这个反应是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后天学习,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它是为了保护手部不受伤害,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圆圆又很想吃这个野果,于是伸手忍着痛摘下了野果。这个反应是在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中形成的,需要圆圆意识到野果的价值并克服疼痛去摘取,因此属于条件反射。它是圆圆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经验做出的主动反应,C符合题意。
故选C。
29. 人在睡眠时也能拍打蚊子或搔痒,这说明( )
A. 人在睡眠时仍存在着与清醒时一样的各种感觉
B. 脊髓也能形成某些感觉
C. 在睡眠时,大脑皮质也能完成一些简单反射
D. 脊髓在没有大脑控制时也能完成非条件反射
【答案】D
【分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详解】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人在睡眠时,也能拍打蚊子或瘙痒,表明这种反射活动是不受大脑控制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不在大脑,这说明脊髓在没有大脑控制时也能完成非条件反射,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0. 婴儿夜间尿床的原因是.( )
A. 排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B. 婴儿的排尿反射中枢还没有形成
C. 大脑发育不完善,不能控制低级中枢D. 婴儿的膀胱壁内感受器还没有形成
【答案】C
【分析】脊髓包括灰质和白质两部分,灰质在中央,呈蝶形,在脊髓的灰质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等,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白质在灰质的周围,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详解】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里,受大脑皮层控制。当尿液在膀胱内积存到一定量时,会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使感应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同时也有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向上传到大脑,使人产生尿意,在适宜的环境下,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神经冲动再沿着传出神经传到膀胱,引起排尿反射,如果环境不适宜,大脑就暂时抑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不排尿。婴幼儿因大脑的发育不完善,对排尿的抑制能力较弱,会发生夜间遗尿现象,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这扇“窗户”,却经常“蒙尘”,沙眼就是一种常见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它的发病部位是眼结构中的( )
A. 角膜B. 结膜C. 虹膜D. 巩膜
【答案】B
【分析】眼球的结构中,结膜是外层膜,最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而引起发炎。
【详解】A.角膜位于眼球前部,是透明的组织,主要功能是帮助聚焦光线,使图像能够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沙眼并不主要影响角膜,A不符合题意。
B.结膜是眼球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它覆盖在巩膜(眼球的白色部分)前面,并延伸到眼睑的内面。结膜富含血管和神经,容易受到感染和炎症的影响。沙眼正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结膜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B符合题意。
C.虹膜是眼球内的一个环形薄膜,位于晶状体前面,主要功能是调节瞳孔的大小,从而控制进入眼球的光线量。沙眼与虹膜无关,C不符合题意。
D.巩膜是眼球的白色部分,主要提供眼球的结构支持。沙眼并不主要影响巩膜,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 沉迷于上网或电游,不但影响学业,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屏幕,会导致眼球中的哪一结构凸度增大( )
A. 晶状体B. 玻璃体C. 巩膜D. 视网膜
【答案】A
【分析】近视眼:晶状体的凸度过大,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得了近视眼要佩戴凹透镜加以纠正。
【详解】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因此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屏幕会导致眼中晶状体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会形成近视眼。
故选A。
33. 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下列有关视觉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信号灯过暗,司机眼睛的瞳孔将变小
B. 信号灯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C. 要看清远处的交通标志需调节玻璃体的曲度
D. 形成信号图像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脉络膜和视觉中枢
【答案】B
【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即: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详解】A.如果信号灯过暗,司机眼睛的瞳孔将变大,以为了能使更多的光线进入眼球,A错误。
B.信号灯光线进入眼球的顺序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B正确。
C.要看清远处的交通标志需调节晶状体的曲度,C错误。
D.形成信号图像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视网膜和视觉中枢,D错误。
故选B。
34. 新颁布的全国中小学生眼保健操中,做操结束后还要求学生“走到室外,眺望远方”。晴天由看书转为远眺,瞳孔和晶状体的变化分别是( )
A. 扩大、曲度减小B. 缩小、曲度增加
C. 扩大、曲度增加D. 缩小、曲度减小
【答案】A
【分析】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减小。
【详解】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视近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大;视远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小。看书时书本离眼近,晶状体的曲度最大,瞳孔缩小;极目远眺,物体离眼远,晶状体的曲度最小,瞳孔扩大。因此由看书转为远眺,瞳孔扩大和晶状体曲度减小,A正确。
故选A
35. 同学们在上课时,一会儿看课桌上的书,一会儿看前面的黑板,一会儿又注视着老师的举止,可这些物像都能落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 )
A. 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B. 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C. 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D. 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答案】B
【详解】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看近处物体时,曲度大,看远处物体时,曲度小。
36. “火树银花不夜天”,在喜庆的盛大节日里,人们常常要燃放礼花爆竹,此时旁观者最好张口,或闭嘴、堵耳。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A. 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 防止听小骨和听觉神经受损
C. 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 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答案】D
【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鼓室容纳听小骨,维持鼓膜两侧气压的平衡(有咽鼓管通到咽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详解】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因此,燃放礼花爆竹,此时旁观者最好张口,或闭嘴、堵耳。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7. 下列关于预防近视、爱护眼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要在摇晃的车船上阅读书籍,也不要躺在床上看书
B. 读写时最好将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控制在33~35厘米(一尺)
C. 连续操作电脑40~50分钟后,可看一会儿电视,调节一下眼睛
D. 看书一段时间后应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做眼保健操
【答案】C
【分析】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五不看,有效地预防了近视眼的发生。三要是: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五不看是: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近视眼成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可以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详解】ABD.由分析可知,不要在摇晃的车船上阅读书籍,也不要躺在床上看书、读写时最好将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控制在33~35厘米(一尺)、看书一段时间后应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做眼保健操都属于保护眼睛的措施,ABD不符合题意。
C.连续操作电脑40~50分钟后,看一会儿电视,无法起到调节眼睛的作用,C符合题意。
故选C。
38. 甲、乙两人均已成年,身高都是80厘米,甲聪明伶俐,乙智力低下。这两人都是由于幼年时期某种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甲、乙两人分泌不足的激素分别是( )
A. 生长激素、甲状腺素B. 胰岛素、肾上腺素
C. 甲状腺素、生长激素D. 生长激素、性激素
【答案】A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详解】人体的生长与生长激素的调节有密切关系,人体生长发育的速度与血液中的生长激素的含量是一致的,若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人体生长迟缓,身材会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称为侏儒症;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因此,甲、乙两人均已成年,身高都是80厘米,甲聪明伶俐,乙智力低下。说明甲、乙两人分泌不足的激素分别应该是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9. 进入青春期,生殖器官发育加快,与此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生长激素B. 甲状腺激素C. 性激素D. 胸腺激素
【答案】C
【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身高和体重突增是青春期发育的显著特点;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
【详解】A.生长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分泌过少会得侏儒症,过多会得巨人症,A错误。
B.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错误。
C. 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生殖器官发育完善,能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会促使形成并维持第二性征,C正确。
D.胸腺激素的作用,可诱导造血干细胞发育为T淋巴细胞,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调节免疫平衡等作用,D错误。
故选C。
40. 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关于运动会上运动员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体操运动员能完成各种准确、优美的动作,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小脑有关
B. 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就奋力奔跑,属于条件反射
C. 运动员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各种场地标志,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D. 篮球比赛场球迷们面红耳赤、大声欢呼,神经和激素起调节作用
【答案】C
【分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其中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人喝酒喝醉了,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小脑被酒精麻痹而引起的。
【详解】A.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故A正确。
B.短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迅速起跑,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此反射类型是复杂反射,故B正确。
C.人之所以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故C错误。
D.运动员完成各种准确、优美的动作,要依靠神经和激素的协调作用,故D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本部分包括2题,每空2分,共计20分。
41. 某煤矿一位遇险矿工被困井下十几天后成功获救。下面是在救援及救治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请分析并解答。
(1)遇险矿工的“求救声”刺激救援队员_______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被传递到________形成听觉。
(2)矿工被救出时需用黑布遮住眼睛,因为突见光亮后________不能迅速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会导致_______受到损伤。
(3)遇险矿工被成功救出后,现场人员激动不已,此时现场人________(填激素名称)的分泌量明显增加。
【答案】(1)①. 耳蜗 ②. (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
(2)①. 瞳孔 ②. 视网膜
(3)肾上腺素(或甲状腺素)
【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1)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遇险矿工的“求救声”刺激救援队员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被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获救的人员长时间的被压在光线很弱,甚至是漆黑的环境里,瞳孔长期处于放大状态,无法及时变小,如果突然受到强光的刺激,会损伤眼睛的视网膜。
(3)当人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促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
4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肾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当肾衰竭而无法正常工作时,体内的废物就不能排出,人就会因中毒而死亡。肾衰竭患者可使用人工肾脏,通常每周进行2~3次血液透析,以便及时排出体内的废物。
材料二:1954年,美国医学家默里成功完成了第一例肾移植手术,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除肾移植外,心脏、肝等器官的移植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许多患者通过他人捐献的器官获得了新生。
(1)材料一说明肾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它以形成尿液的方式排出体内废物。除排尿之外,人体排泄的途径还有出汗和_________。
(2)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体内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______的平衡及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但排尿却是间歇的,是因为膀胱能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肾衰竭患者可通过肾移植手术获得新生,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
(4)若某人进行尿常规检验时出现蛋白尿和血尿,则他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______。
【答案】(1)呼气 (2)①. 无机盐 ②. 暂时贮存尿液
(3)肾单位 (4)肾小球
【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人体将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人体的排泄途径有三条:大多数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少量水、无机盐、尿素等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全部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气的形式排出。材料一说明肾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它以形成尿液的方式排出体内废物。除排尿之外,人体排泄的途径还有出汗和呼气。
(2)人体将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体内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但排尿却是间歇的,是因为膀胱能暂时贮存尿液。
(3)结合材料二,肾衰竭患者可通过肾移植手术获得新生,肾脏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4)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正常人的尿液中不会出现血细胞和蛋白质。如果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蛋白质就说明肾小球出现病变通透性增强,使原本无法进入原尿的血细胞和蛋白质经滤过作用进入了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的血细胞和蛋白质无法被重吸收,就随尿液排出,形成了血尿和蛋白尿。所以若某人进行尿常规检验时出现蛋白尿和血尿,则他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肾小球。
选项
体循环
肺循环
A
静脉血变动脉血
动脉血变静脉血
B
流经全身
流经肺部
C
左心室发出,回到右心房
右心室发出,回到左心房
D
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毛细血管与肺进行气体交换
项目
测定结果
正常值
红细胞
5.1
4.0~5.5
血红蛋白
150
120~160(g/L)
白细胞
37
4~10
血小板
180
100~300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城区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城区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7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怀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怀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某高山植被的分布情况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