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文博高中、深圳市高级中学有为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为1-30题,共60分,第11卷为31-32题,共40分。全卷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第1卷(本卷共计60分)
一、单选题(60分)
1.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所见龙山文化最大的城址。古城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重结构组成,城防设施完备,规模宏大。石峁人在修建城墙过程中,将玉钺(兵器)、玉牙璋(礼仪性兵器)等玉器嵌入墙体或埋入墙根,有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希望城址安稳永固。由此表明,当时()
A.定居生活出现 B.建筑技术明显进步
C.私有制已产生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据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晚期。据材料“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三重城垣构成”及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晚期,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材料中陕西神木石遗址符合这一时期文化特点,该遗址已经具备了初步国家形态,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他们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建筑技术进行比较,看不出有明显进步,排除B项;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单个家庭的出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在地理环境上属于晋南地区。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少精美玉器,既有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玉器风格的玉壁、玉琮;也有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环特征的中孔为桃形或梨形的随葬玉环;还有类似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大双耳罐。该考古发现()
A.证明了史前各区域文化交流频繁 B.印证了玉器是最早出现的文明要素
C.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D.说明了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陶寺遗址出土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齐家文化的文物,说明中华文明并非局限于某一地区,而是各地区都有发展,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C 项正确;材料只能看出不同地区存在交流,但不能说明是否频繁,排除A项;材料虽然说明不同地区都出土了玉器,但不能印证玉器是最早出现的文明要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并未说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
3.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内外服制 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并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等五帝时代是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夏商周三代则是帝位世袭,天下归于一家一姓。依据所学可知,禹年老的时候沿用禅让的惯例,选举继承人。但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故“家天下”反映的是世袭制,B项正确;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的位置让给别人,排除A项;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排除C项;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材料表明分封制()
A.构建了森严等级秩序 B.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C.实现了中央权力集中 D.推动了文化的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再分封制下,周王室将同姓、外戚、功臣和故旧等封于各地,形成“星罗棋布”的局面,这说明分封制通过将周王室的血缘和文化辐射到各地,推动了文化的认同和传播,D项正确;材料主要描写分封制对于文化的传播,没有体现具体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国家长治久安是分封制的潜在效果,但非材料直接说明,排除B项;中央权力集中与分封制的初衷相悖,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自治权,中央权力并未高度集中,排除C项。故选D项。
5.有学者指出,周初统治者特别重视庙祭,各级贵族均按礼制立庙,《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与之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材料“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体现的是在统治集团内部有着不同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也体现着浓厚的血缘色彩,C项正确;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一种国家体制,其中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而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排除A项;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排除B项;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排除D项。故选C项。
6.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人虽能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也只是更换宗主,这说明即使国君可能因国人的意见而被更换,但新立的国君依然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继承,维护了血缘政治的传统,说明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说法错误,国人虽能发表意见并产生一定影响,但最终决定权不在国人,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当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非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
7.图1、图2所示分别为甲骨文中的“众”和西周中期金文中的“众”,其形态构成均为“日下三人行”,被认为是集体劳作的一种体现。这种集体劳作的制度基础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 B.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集体劳作以井田制为制度根基,而井田制的性质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D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没有奴隶主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均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8.“出奔”在《春秋事例》中解释 “奔者,迫窘而去,逃死四邻,不以礼出也”。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接受贵族出奔者次数为:鲁国37人次,楚国33人次,晋国38人次,宋国20人次,郑国19人次,齐国36人次,卫国18人次。这反映出当时()
A.统治秩序的变动 B.华夏认同的增强
C.宗法观念的淡化 D.新兴阶层的壮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中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接受贵族出奔者次数较多,说明当时原有的统治秩序受到冲击发生变动。贵族被迫出奔,各国接受出奔者,反映了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原有的等级秩序被打破,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贵族出奔及各国接受出奔者的情况,华夏认同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意识,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贵族出奔不能直接说明宗法观念的淡化,宗法观念的淡化通常表现为血缘继承制等核心内容被破坏等方面,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新兴阶层的壮大,强调贵族被迫出奔,各国接受出奔者,排除D项。故选A项。
9.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 B.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
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在寻求与中原文化的认同,努力使自己融入华夏文化的范畴,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表明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排除C项;从历史事实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大大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A项。10.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我国中原地区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小农经济迅速生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A.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B.诸侯争霸战争更加激烈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促进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战争”,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并未明确说明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C项对材料解读有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变法运动”,排除D 项。故选A项。
11.商鞅在秦变法时期,发明了如图“照身帖”,由竹板制成,上刻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自此,官府下令,秦国人必须拥有照身帖,若无则会被认定为黑户或是外籍非法逗留人士。同时规定,民众出行或住宿旅店必须携带,否则关口不得放行,旅店也不得留宿。据此可知,照身帖的发行()
A.成为赋税征收的主要依据 B.稳定了秦国的社会秩序
C.强化了对秦国民众的管理 D.阻滞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商鞅变法对民众的身份户籍限制及出行非常严格,强化对秦国民众的管理,C项正确;成为赋税征收的主要依据与材料中的民众出行必须携带证件无关,排除A项;“照身帖”有利于秦国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无法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项;“照身帖”与社会阶层流动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2.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曾说过:“圣人精于顺应自然之道而拙于人为之道。”据此推断,该思想家属于()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圣人精于顺应自然之道而拙于人为之道。”,可知该思想家研究自然与人的关系,认为人要顺应自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是道家的庄子的主张,A项正确。儒家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荀子的观点是人可以征服自然,与材料不符合,排除B项;墨家的墨子主张的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力等,排除C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等,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 项。
13.西周时期,诸侯分封的低级贵族也可领有世袭的封地,并可以自行在封地上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到战国中后期,被秦、赵等国君主授予爵位的新贵族,名义上也有封地,但一般只被授予“衣食租税”的征税权,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权。这一转变()
A.反映了国君集权的趋势 B.导致选官方式发生变革
C.是政治权力下移的体现 D.完善了贵族的等级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分封的低级贵族也可领有世袭的封地,并享有众多特权。但到了战国中后期,被君主授予爵位的新贵族,只被授予衣食租税”的征税权,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权,这一转变反映了国君集权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国君集权的趋势,未涉及选官方式的变革,排除B项;这一转变属于政治权力集中的体现,排除C项;这一转变反映了国君集权的趋势,不能完善贵族的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
14.早在2300多年前,《墨经》中就有关于力、力系的平衡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论述,还记载了关于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成像的观察研究,以及时间(“久”,即宙)和空间(“字”)的概念。由此可见,《墨经》()
A.反映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演进 B.具有了朴素的科学观念
C.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D.形成了严密的科学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有关于力、力系的平衡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论述,还记载了关于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成像的观察研究”可知,《墨经》中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力学、光学、几何学、工程技术知识,具有了朴素的科学观念B 项正确;墨家思想诞生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汉代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传统思想的主流,也即墨家思想并未成为中国古代的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墨经》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属于传统科技,与近代科学有本质差异,排除C项;《墨经》主要内容是墨家在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主张,其中虽然有一些科学知识,但并末形成严密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5.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下述主张的共同点是()
A.重视以人为本 B.强调自强不息
C.崇尚天人合一 D.关注现实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墨子提倡尚贤的主张,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对人民进行严加管束。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孟子强调君子要自强不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九卿中有管国家事务的官职,如:廷尉,掌管刑法;典客,管边疆民族事务;也有管皇家事务的官职,如: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太仆,管宫廷车马;奉常,管宗庙礼仪。据此可知,秦朝()
A.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政治体制有家国同构色彩 D.体现礼法结合的治理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中“九卿中有管国家事务的官职也有管皇家事务的官职”可知,九卿具有双重身份,体现了秦朝政治体制有家国同构色彩,C项正确;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与本题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礼法结合指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融合,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7.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郡县制对统治区域扩大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统一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的建立并不是借鉴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B 项。
18.秦始皇每灭一国,都以其地设置郡县。郡县大体是根据自然区域而划分,一郡或两郡就是一个自然区域,多半以平原或盆地为中心,边缘则为山地或高地。这反映出秦
A.郡县同为地方最高级别行政单位 B.开创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先例
C.致力于边疆少数民地区交融开发 D.强化中央集权提高地方治理效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显示秦推行郡县制,且尊重自然界限划分行政区域,故选择D项;A项秦朝时郡县不同级,排除A项;B项“开创”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公元前156~前87年,汉武帝时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汉承秦制 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 D.统一货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根据材料“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反映的是西汉经济恢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汉承秦制,指的是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材料中“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反映的是西汉经济恢复,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的,与材料中“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反映的是西汉经济恢复不符,排除C项;统一货币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材料中“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闲成群”反映的是西汉经济恢复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 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 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未能充分考虑到各地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地方统治缺乏根基,容易引发反抗。而楚地在秦朝时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这使得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对于像楚地这样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地区,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郡县制进行管理。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权,特别是对于那些文化传统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地区,能够更好地安抚民心,稳定统治,D项正确;仅从楚地反秦斗争声势最大不能直接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排除A项;“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秦统一六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B项;秦朝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不能简单地说不适用于楚地,而是秦朝的统治方式在楚地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1.刘邦认为“天下同姓一家”,将全国大部分领土分封给了诸侯王。诸侯国还延续西周分封可自用纪年,可以自辟官署,尽管诸侯国高级官员由中央派遣,却形同虚设,诸侯王甚至可以任意杀之。这表明汉初()
A.郡国并行制度存在隐患 B.基本继承先秦政治制度
C 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 D.地方选官制度不够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将全国大部分领土分封给了诸侯王”“还延续西周分封可自用纪年”“可以自辟官署”“诸侯王甚至可以任意杀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存在隐患,A项正确。秦朝并未确立分封制,排除B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说明宗法血缘观念并未淡化,排除C项;“选官制度”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22.汉高祖初期“自天子不能俱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而到了文景时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历牝者(母马)摈而不得会聚”。出现这一变化 主要原因是
A.奉行休养生息促进了经济发展 B.采取汉承秦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实行编户齐民增加了财政收入 D.推行郡国并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高祖初期'自天子不能俱醇驷'文景时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及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变化说明文景时期比汉高祖初期的经济有所发展。主要原因是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A项正确;采取汉承秦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编户制度,排除C项;文景时期,郡国并行导致地方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3.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召集一些青年才俊出入禁宫,授予他们侍中、中常侍等官职,让他们“参与谋议”,并按皇帝旨意,在朝堂对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拟定的行政方案加以诘难。这一做法旨在()
A.加强皇权专制 B.选拔优秀人才 C.优化官僚结构 D.削弱外戚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中朝,选拔一些官位较低的人进入中朝讨论国事,从而分割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选拔优秀人才、优化官僚结构和削弱外戚势力都不是设立中朝的根本目的,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4.汉武帝时期,将铸币、煮盐、冶铁的权力收归朝廷;把原来因路远而运价高、损耗大的贡品设官经理,运到缺货地高价出售,得钱归官;在京师设官,对一些货物实行贱买贵卖。这些措施()
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经济控制能力 B.推动了西汉时期商品经济发展
C.彻底解决了西汉政府的财政危机 D.扭转了经济凋敝和社会动荡的困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均输法等经济措施,据所学可知,盐铁官营、均输法等措施不仅能使政府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还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A项正确;盐铁官营、均输法不一定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C项错在彻底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处在大一统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繁荣之势,“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对》中说:“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这一主张意在()
A.维护“天人感应”思想 B.强化封建伦理秩序
C.确立儒家思想独尊地位 D.瓦解传统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可知,董仲舒用五行学说解释君臣之间伦理纲常,反映了其目的是强化封建伦理秩序,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天与人之间也存在相感相动关系,不能反映对“天人感应”学说的维护,排除A项;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董仲舒的内容强化封建伦理秩序,并非为了瓦解传统的礼乐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6.“阳关西出鸟犹愁,万里黄沙汉使游。望断雪山峰外月,荡摇戈壁漠中舟。云飞丝路飘花雨,风动驼铃运锦绸。古道寂寥今尚在,鸣沙山上梦悠悠。”李白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发展的兴盛。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唯一通道 B.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和中原的联系
C.张骞通西域发生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后 D.西域都护府是管理丝绸之路的重要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起点在西安,通过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和中原的联系,B项正确;李白描述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当时东西方贸易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是管理西域的重要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27.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以群体的方式轮流把持最高政权。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戚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这说明东汉中后期()
A.中央集权方式出现畸形 B.君主继承制度有所调整
C.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 D.中外朝制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后期(中国)。据材料“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威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轮流把持最高政权,君权被外戚和宦官把持,说明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把持政权,君权被外戚和宦官把持的现象,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方式,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君主继承制度,排除B项;内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8.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的《庄园图》(见下图)画面上群山环抱,庄园里面有走廊、房间、坞壁。厩栅中养着马、猪、羊等家畜,还有牛耕、采桑、沤麻、养鱼、狩猎、酿造等景象。由此可知东汉庄园经济()
A.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B.采取多种经营策略
C.放松对外安全防范 D.产品以交换为目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庄园“养着马、猪、羊等家畜,还有牛耕、采桑、沤麻、养鱼、狩猎、酿造”说明庄园主采取的是多种经营策略,B项正确;庄园规模大,产品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排除A和D;坞壁即坞堡,是一种民间的防卫性建筑,四周是高墙深壕,并养有私人武装部曲,庄园有坞壁说明庄园主注重对外安全的防范,排除C项。故选B项。
29.下表是两汉各区域市场面积、人口、商业都市一览表,该表反映出当时()
思想家
主张
老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孟子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墨子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韩非子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区域市场
面积
(平方公
里)
人口
商业都市
平均每商业都市
面积
人口
A.丝绸贸易沿线商业都市最先崛起 B.南北方商业市场发展趋向平衡
C.区域经济基础影响商业发展水平 D.关东地区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两汉各区域市场面积、人口、商业都市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关陇市场和关东面积和人口较多,且性对应的平均每商业都市较小的面积有更多的人口,说明人口的密度较多,原因是此时北方经济较发达,区域经济基础影响商业发展水平,C项正确;材料未对城市发展进行时间线的梳理,不能得出丝绸贸易沿线商业都市最先崛起,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北方商业城市和人口都较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业政策内容的论述,且抑商政策有所松弛不符合和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0.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篇幅普遍较长,称大赋;汉末以来,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汉赋的变化说明
A.汉末文人的家国认同有所下降 B.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
C.汉末的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 D.小赋比大赋更加具有时代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赋最初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汉末,随着时代的变化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说明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家国认同有所下降,排除A项;材料也无法体现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排除C项;小赋和大赋都是时代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第11卷(本卷共计40分)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将夏和商分别定义为共主制下的族邦联盟与共主制下的邦国联盟。萌芽于夏而盛行于商的是册封制而非分封制。夏商时期王掌控的国土仅为王畿之地,无太片领土及民众可以分封,只是承认方国,给予封号而已。商代进一步明确了夏代萌芽的内外服制,商都为中心的王畿,即内服之地;而王畿之外,分布着众多封国和方国。封国是得到商王朝正式册封的邦国,完全臣服于商王朝。方国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臣属于商王朝的盟国,与封国一样有为商王朝戍边、勤王、进贡的义务。第二类是与商王朝存在一定松散同盟关系的方国和敌对方国。
-摘编自徐昭峰赵心杨《夏商国家社会形态及其相关问题》
材料二关于夏商西周国家结构,与三代之前的邦国联盟及三代之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均有不同,是“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尚书·酒诰》记载商王朝国家由内服和外服组成,其内服属于百官系统;其外服属于诸侯邦国系统。位于中央的王国可视为王朝内的“国上之国”,外服的诸侯邦国视为王朝内的“国中之国”,整个王朝国家都以王为“天下共主”。无论是中央王国还是诸侯邦国,都是世卿世禄,各个诸侯邦国都具有不完整的主权,其王朝国家的构成是多元的,但整个王朝国家又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
-摘编自王震中《商王朝的多元一体复合制结构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夏商并不存在分封制的主要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与三代前后的不同。
(3)综上,指出上述两则材料作者立论的商朝制度基础及他们视角的差异。
【答案】(1)理由:夏商王掌控的国土有限,不足以分封;夏商王朝对方国只是给予封号,并未进行土地和臣民的分封;王畿之外的一类方国与商王同盟关系松散,甚至处于敌对状态。
(2)不同:中央与地方政治体制相对完善;以王为“天下共主”,认同观念增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诸侯国并不具有完整主权。
(3)制度基础:商代的内外服制;
差异:材料一强调内外服制下商王朝与方国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材料二认为商王朝的内外服制促进了多元一体观念的形成。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夏商时期(中国)。理由:根据材料夏商时期王掌控 国土仅为王畿之地”可知夏商王掌控的国土有限,不足以分封;根据材料无太片领土及民众可以分封,只是承认方国,给予封号而已”可知夏商王朝对方国只是给予封号,并未进行土地和臣民的分封;根据材料第二类是与商王朝存在一定松散同盟关系的方国和敌对方国”可知王畿之外的一类方国与商王同盟关系松散,甚至处于敌对状态。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商朝(中国)。不同:根据材料商王朝国家由内服和外服组成,其内服属于百官系统;其外服属于诸侯邦国系统。”可知中央与地方政治体制相对完善;根据材料“外服的诸侯邦国视为王朝内的“国中之国”,整个王朝国家都以王为“天下共主”可知以王为“天下共主”,认同观念增强;根据材料“无论是中央王国还是诸侯邦国,都是世卿世禄,各个诸侯邦国都具有不完整的主权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诸侯国并不具有完整主权。
【小问3详解】
本题为特点、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商朝(中国)。制度基础:根据材料商代进一步明确了夏代萌芽的内外服制”“商王朝国家由内服和外服组成,其内服属于百官系统;其外服属于诸侯邦国系统。可知商代的内外服制;
差异:根据材料“们将夏和商分别定义为共主制下的族邦联盟与共主制下的邦国联盟”“第二类是与商王朝存在一定松散同盟关系的方国和敌对方国”材料一强调内外服制下商王朝与方国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根据材料“其王朝国家的构成是多元的,但整个王朝国家又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可知材料二认为商王朝的内外服制促进了多元一体观念的形成。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
材料二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所涉及的这些事实在秦朝能够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汉初实行了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3)依据材料三,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或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答案】(1)主要原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等。
(2)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渊源:承袭秦制。
(3)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具体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1)原因:材料显示,秦朝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等,同时还修建了长城等。实现的原因可回答秦统一、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等方面。
(2)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可知汉初设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制度。渊源:从汉承秦制方面回答其渊源。
(3)措施: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由材料“封建王侯”可知是分封诸侯国,实行郡国并存制。具体内容:由材料“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可知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由材料“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可知其后果是王侯拥有任命官员和收取赋税的权力,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关陇市场
969315
6661849
长安、姑臧
484657
3330924
巴蜀市场
896948
4248040
成都
896948
4248040
关东市场
894649
31584084
陶、洛阳、邯郸、蓟、淮阳、涿、温、荥阳、阳翟、平阳、积、扬、临淄
68819
2429545
楚越市场
1682407
14461202
宛、江陵、寿春、吴、陈、合肥、番禺
240344
2065886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文博高中、深圳市高级中学有为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文博高中、深圳市高级中学有为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_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4月考答题卡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