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 答案
      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docx
    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第1页
    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第2页
    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第1页
    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中国)。材料中“各区域……存在差别”阐述了文明的多元性,“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夏商周三代文明”则是阐述了文明的一体性,D项正确;材料提出“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但是得不出“频繁交流”,排除A项;从材料看,地理环境只是因素之一、而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不是说黄河文明具有独特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天下为公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天下为私时期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演变为家天下,故B符合题意;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出现都是在天下为私以后,排除A;封建制替代奴隶制和官僚制取代宗法制也是在天下为私实现以后,排除CD。
    3.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可知,周天子既是天下共主,又是天下大宗,说明西周政治制度具有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特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排除B项;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其特点是皇权独尊至高无上,排除C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4.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出奔”由集团性色彩浓重向个人化方向发展,主要出奔者由宗法贵族阶层变为士,反映了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进一步崩坏,阶级变动剧烈,个体家庭取代宗族组织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宗法制和氏族社会结构的瓦解使得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变得脆弱,使得“出奔”现象更具个人化色彩,D项正确;秦朝郡县制的实施,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当时的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只能解释“出奔”,但无法反映从春秋到战国“出奔”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在寻求与中原文化的认同,努力使自己融入华夏文化的范畴,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表明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排除C项;从历史事实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大大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早期国家时期(中国);“月明星稀”是指进入王国时代,中原地区出现了广域王权国家,周边的区域文明相继退场或翳淡下去,与之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C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文明如星斗散布于中国大地,星汉灿烂,与之相类似的是原始部落联盟或邦国林立,排除 A、B两项;“皓月凌空是指进入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类似的是大一统典型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监察官员,并非行政官员,故“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当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流,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排除C项。故选D项。
    10.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商代,对‘四土’并未‘授土授民’,但方国‘莫敢不来朝’,形成归附臣属关系:西周实行分封,地方诸侯‘莫不事王’,周王‘授土授民’,形成了政治上的从属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方国与商朝形成方国联盟,是归附臣属关系;而西周实行分封,周王“授土授民”,规定了地方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了政治上的从属关系,强化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商朝并未出现地方割据,排除A项;中央集权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最终导致了“诸侯坐大”的隐患,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1.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征伐”从西周时期的“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自诸侯出”,再战国时期“自大夫出”,说明权力重心不断下移,王权衰微,周天子的地位降低,诸侯的势力强大起来,符合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A项是材料现象,排除A项;分封制度彻底瓦解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权力的变化,并非政局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答案】D
    【详解】材料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属于法家思想,“政在四方,要在中央”是韩非子的主张,属于法家思想,D项正确;“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是孔子主张,儒家思想,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是墨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3.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汉王朝采取了遣使劝说、和亲结盟、武力征讨兼而用之的方法,其中的武力征讨既有汉朝发兵直接征讨,更多的则是用‘以夷狄攻夷狄’的方法,即依靠西域的兵、粮来制服西域之变。”可见西汉在于西域的交往过程中,民族政策不断调整、灵活多样,A项正确;如果“夷夏有别”的观念,材料会更加强调等级和身份的差别,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西汉民族政策灵活多样,并非是强调丝绸之路的开通,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4. 【答案】B
    【解析】“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具有越、楚和江淮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主流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15.C
    根据“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对盐铁等行业实行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盐铁官营等垄断和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这有利于增加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西汉政府征收重税,与民间商人争利的做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排除A项;西汉政府只是垄断了盐铁等能够获得巨大收益的行业,并没有垄断整个商业贸易,排除B项;西汉政府实行的“禁榷”制度等举措是利用国家权力对商人的一种控制,是对商业行为的一种干涉,并不会促进社会公平,排除D项。
    16.A
    材料“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明楚人并没有认同秦朝,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故选A项;秦朝把郡县制推广到了全国,排除B项;材料说明楚国人对秦朝没有认同感,没有涉及秦的暴政,排除C项;材料“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表明楚人的愿望是复仇,不是统一全国,排除D项。
    17.B
    据材料“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可知推行县制使国君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选B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确立在秦朝而非秦国时期,排除A项;战国县制有所发展,但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国对秦的借鉴,排除C项;春秋时期随土地私有的发展,分封制开始崩溃,排除D项。
    18.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项正确;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概括的不全面,排除A项;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9.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数据可知,汉高祖到武帝初期高级官僚中军功集团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骄兵悍将”对中央集权的威胁程度不断降低,中央集权得到持续加强,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察举制取代军功制的结论,排除A项;文景时期治国理念上依然是“黄老之术”,并未转变,而军功集团比例却下降了,说明治国理念与军功集团比例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20. 【答案】D
    【解析】根据“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可得出董仲舒把人间与上天联系起来,借用神权来强化人间的皇权,体现了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的趋势,D项正确;材料的主要结论是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把人君与天意相联系),既制约又维护皇权,统治者的自省谨慎只是制约的一面,片面了,排除A项;儒学的神学化、神秘化并非鬼神论,排除B项;“轻人伦”既非儒学特点又与董仲舒的思想相反,排除C项。故选D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初期。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促进了王朝疆域的开拓,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拓展了华夏文化的认同疆域。A项正确;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排除B项;西周分封制造成地方分裂割据,并不是结束了商代地方割据局面,排除C项;材料反映周王分封王族、功臣到地方,而不是对地方的监察,排除D项。故选A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和道家在处理现实问题时态度和方法不同,儒家是积极有为,道家是无为而治,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儒家和道家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虽不相同,但都强调德,并非互相矛盾,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当时统治者采纳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儒家与道家初创时代表当时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2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根据“要建立君惠臣忠、父慈子孝、上明下圣、为友不争、为官清廉的伦理秩序”可得出这种有序的社会秩序是儒家所倡导的,因此反映出秦朝在国家治理时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学的理念,D项正确;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秦朝文字是小篆,而不是甲骨文,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要求的做法,而不能反映现实中官吏普遍注重道德修养,排除C项。故选D项。
    24.B
    【详解】结合题干可知,贾谊的建议和汉文帝的举措实质上是将王国进一步肢解,这样做主要出于汉初郡国并行制下,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项正确;跟“七国之乱”相关的是汉景帝,并非文帝,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推恩令”正式推行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文帝的举措是汲取秦朝暴政的教训,材料体现的是汉初郡国并行制下,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国实力的做法,排除D项。故选B项。
    2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西汉长期和匈奴处于战争状态,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困难,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因征战带来的财政困难,桑弘羊协助汉武帝进行产业政策调整,A项正确;“盐铁官营”会打击商人,但不能打击商人的不法行为,排除B项 ;“盐铁官营”不能切断地方诸侯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切断”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盐铁官营”只是对部分手工业进行垄断,并非控制全国手工业生产,而且控制全国手工业生产不是目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A项。
    26. 【答案】C
    【详解】“中山国”属于白狄建立的国家,根据材料“铜人一派宽袖深衣的中原打扮,但高额扁脸,浓眉短须,是典型的古代北方狄人”可知,战国时期少数民族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服饰;此外,由图可知,少数民族器具在造型上也形似汉族器具,这表明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族间存在文化交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争,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产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27.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孔子认为构建细致的礼乐制度对国家治理有利,而墨子则反对君主以礼乐治理国家,并强调制定繁杂的礼乐制度只会加重民众的负担,结合百家争鸣相关知识可知,二者对于礼乐的不同态度源于二者阶级立场不同,孔子代表的是传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墨子代表的则是下层平民的利益,故选A项;二者都处于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排除B项;人生经历迥异是由他们的阶级差异造成的,因此,C项不是二者对礼乐认知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二者对礼乐认知的差异导致了二者治世理念的不同,D项颠倒了因果,排除D项。
    28.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以丞相……太仆、宗正’”可知,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这体现了三公九卿制度明确了中央机构分工,故选C项;御史大夫作为监察官员,有助于监察官员腐败,“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且夸大了该制度的作用,排除A项;秦朝时,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与地方治理水平的提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体制便已经瓦解,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分封制的瓦解与三公九卿制度关系不大,排除D项。
    29.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赵、齐、燕、魏等旧地,纷纷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可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各地的百姓因对秦朝的统治感到不满,而纷纷起义响应,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秦朝统治严苛导致其失去民心,故选D项;秦朝建立了郡县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地方治理制度,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起义人员的具体身份展开论述,且陈胜、吴广属于农民阶层,排除B项;秦朝统一符合了当时大势所趋,顺应了人民统一的愿望,排除C项。
    30.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由中央政府直辖”“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可知西汉中央政府为了管辖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都护府全权代表中央治理西域地区,都护府长官也由中央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B项;西域属于西北地区,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有利于消除西北边疆地区的反叛隐患,但是“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联系,选项中“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31【答案】(13分)
    (1)制度:汉初,军功制和郎选制;汉武帝时,察举制。(3分)
    (2)原因: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巩固统治的需要);原有选官制度满足不了对人才的需求;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点2分,任意3点得6分,共6分)
    影响: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优秀人才,维护封建统治;推荐机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东汉后期便于世家大族子弟进入仕途。(一点2分,共4分)
    【解析】
    (1)据材料“汉初选官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军功制;二是郎选制”可知,汉初,军功制和郎选制;据材料“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还有郡国不定期的举荐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可知,汉武帝时,察举制。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军功制适应兼并统一战争形势的需要,……但无法满足和平建设时期选拔管理人才的要求”可知,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据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人才需求的急迫”及所学知识可知,军功爵制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反映了原有选官制度满足不了对人才的需求;察举制适应了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据材料“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初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 儒家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人才需求的急迫”可知,有利于满足统治者的人才需求,维护统治;据材料“多从州郡属吏中产生,这为公卿大姓子弟的出仕和迁升铺平了道路”可知,推荐机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东汉后期便于世家大族子弟进入仕途。
    32.(12分)
    【示例】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2分)
    阐释: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随后,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军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起万里长城。通过这些开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2分)
    政治上,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确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分)
    思想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强化了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一统。(2分)
    经济交通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便利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2分)
    总之,秦朝攻灭六国之后,通过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
    给分要求:论题明确2分,政治,经济交通,思想文化,军事四个角度各2分,最后总结2分,共12分。
    【解析】
    首先,拟定论题,据材料“主张国家要实现政治一统、疆域一统、民族一统、思想文化一统”并结合所学秦朝的相关知识得出论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其次,展开阐释,结合所学秦朝的相关知识按照总—分—总的格式来阐述。阐述时首先讲明秦的统一,如秦的统一方面,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然后从军事、政治等方面分别阐述,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方面,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军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起万里长城,通过这些开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政治上,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确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强化了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一统;经济交通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便利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最后总结,如秦朝攻灭六国之后,通过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时期进行论述,

    相关试卷

    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河北省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冀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麒麟私立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麒麟私立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石家庄市麒麟私立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河北省石家庄市麒麟私立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