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各地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83份)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文件包含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docx、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水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把中国史前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域:陕豫晋邻境地区、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和邻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鄱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这一观点意在说明中华文明( )
A.起源于长江流域B.起源于黄河流域
C.起源呈现多元性D.起源已无从考证
2.考古学家们将石器时代定义为以使用石器为典型特征的一个时间区段,从出现人类开始到出现青铜器为止的那段时间都称为石器时代,并将其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起始于距今250万年前,结束于5000——2000年前。由此可知,考古学家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古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D.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3.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
4.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在地理环境上属于晋南地区。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少精美玉器,既有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玉器风格的玉壁、玉琮;也有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环特征的中孔为桃形或梨形的随葬玉环;还有类似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大双耳罐。该考古发现( )
A.证明了史前各区域文化交流频繁B.印证了玉器是最早出现的文明要素
C.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D.说明了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5.考古学家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提取到酒液残留,通过研究分析酒液里面的植硅体发现,当时用得最多的酿酒原料是稻米。由此可见,当时( )
A.酿酒技术日渐成熟B.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C.统治阶级生活腐朽D.社会阶层分化严重
6.有学者指出:“从考古发现材料分析,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过程,时间上跨越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期到夏商时代;聚落形态上是从部落中心演变为邦国都邑、王国都邑;建筑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大型城垣、宫殿、宗庙建筑、大型墓葬、高规格手工业作坊的萌生和发展。”据此可知,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 )
A.推动着早期国家的形成B.表明了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标志着世袭王权的确立D.催生了天人合一的天人观
7.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赢、姒、妊、妘、娮、姚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8.王国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与材料中的“立子立嫡之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分别对应的是( )
A.宗法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分封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D.郡县制和宗法制
9.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10.“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材料表明分封制( )
A.构建了森严等级秩序B.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C.实现了中央权力集中D.推动了文化的认同
11.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推行土地私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利工程的大力兴办B.铁犁牛耕的使用
C.国家推行的分户政策D.大量私田的出现
12.1965年10月24日,河北省易县武阳台大队社员在村西耕地时发现铁剑、铁戟各一件,刀币数枚,于是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出土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且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13.春秋前期,诸侯所属军队(族军)主要由贵族子弟组编,平民没有资格参加。从春秋中后期开始,大量平民参军,立军功者可获得土地及相应政治地位。到战国时代,“贵族军队解体,平民军队代兴。”这一变化( )
A.推动了新兴阶层的壮大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巩固了贵族的世袭地位D.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1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期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期望( )
A.建立中央集权体制B.各家思想相互交融
C.国家治理统一有序D.尊崇君主重建伦理
15.春秋时期,官书散入民间并开始进入流通领域。各诸侯国也开始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并设置掌管图籍的史官。士阶层经过藏书、读书,进而著书立说。上述现象说明( )
A.图书出版行业得到发展B.学术下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下层平民利益受到重视D.宗法礼乐制度已经瓦解
1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其显著的时代特征是( )
①社会大动荡 ②经济大发展 ③民族大分裂 ④制度大变革 ⑤文化大一统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⑤
17.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 )
A.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8.有学者在评价秦朝时说:“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这旨在说明( )
A.秦朝因法家思想而灭亡B.采用儒学治国势在必行
C.采用黄老之学的必要性D.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
19.秦朝颁布了很多法律条文,但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很少。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中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这些竹简
A.证明秦朝是第一个统一国家B.能够印证秦朝法律条文的严酷
C.说明秦朝非常重视文化传播D.可以丰富史学家对秦律的认识
20.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家国同构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21.有学者说:秦始皇以为杀了儒生,烧了书,天下就太平,一劳永逸了,结果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造成“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B.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
C.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D.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22.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23.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4.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25.东汉中后期的皇帝普遍子嗣较少,以致多位皇帝是由外藩入维大统,即他们不是上一个皇帝的儿子,而是选自其他藩王的子弟,且其生母不能跟随入宫。这( )
A.推动了豪强势力的兴起 B.易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直接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
26.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 )
A.张衡B.王祯C.郭守敬D.沈括
27.汉儒刘向曾指出:“(汉文帝)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然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泛指教育)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也”。据此,刘向主张( )
A.恢复百家争鸣的盛况B.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改变儒学的正统地位D.进一步强化汉朝统治秩序
28.下图是据《三国志》整理的景元元年(260年)蜀魏吴三国的人口数量统计状况。这一状况( )
A.缘于南方政治动荡不安B.奠定了国家重新统一的基础
C.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对峙局面
29.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人口内迁与南迁B.政权更迭频繁
C.生态环境的恶化D.民族交流交融
30.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些出来以补不足的地方),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褥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民”。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三 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周礼》规定了周王和贵族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要求,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周礼》中关于服饰的规定,紧紧围绕了周人的治国思想,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材料四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着手建立断的帝国体制……由于秦帝国只存续了十五年,它所建立的帝国模式带有浓厚的实验色彩,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续下来,在汉初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当时异姓诸侯王势力的强大更加大了它的不确定性。至汉武帝时,终于完美地解决了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摘缟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主要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宗法制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西周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政治”?(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的帝国体制”是什么?并指出这种“不确定性”对西汉政治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7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在经济上和思想上采取的措施。(6分)
3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予以说明。(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