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③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⑤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⑥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⑦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在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里,意象可以直接拼合,无须中间的媒介。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可以省略,因而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效果。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它写少妇的孤独迟暮之感,其中有这样三句: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⑧“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关联词,它们的关系也是不确定的。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因为她估计今天丈夫不会回来了)。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内,关住春光使它不要离去。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
有,诗人本不想把读者的想象固定在一处,我们也就不必把它讲死。反正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而这个动作正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⑨其他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一类例子不胜枚举。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虽然可以直接拼合,意象之间似乎没有关联,其实在深层上却互相钩连着,只是那起连接作用的纽带隐蔽着,并不显露出来。这就是前人所谓峰断云连,辞断意属。也就是说,从象的方面看去好像是孤立的,从意的方面寻找却有一条纽带。这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联系。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和进行再创造的可能,因此读起来便有一种涵咏不尽的余味。
⑩例如杜甫的“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王安石奉为五字之模楷。它的好处就在于意象之间离合断续的关系。“钩帘”和“宿起”一写自己,一写宿鹭,表面看来没有联系,其实不然。这是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当诗人卷起帘子并把它钩上的时候,看到宿鹭飞起。也许是钩帘时惊动了宿鹭,也许不是。但帘的钩起和鹭的飞起难道没有一点类似的联想吗?“丸药”和“流莺啭”似乎也不相干,其实不然。诗人一边团药丸一边听到莺啼,团药丸时的触觉和莺啼圆啭的听觉,也有一点类似,表面看来互相孤立的意象,在深层的意义上就这样互相沟通着。
(节选自袁行霈《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物象是客观的,但它进入诗人构思时,会受到诗人的审美经验和思想情感的加工,带上主观色彩。
B.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C.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可直接拼合而无需虚词这类中间媒介,这导致意象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
D.那些诗歌中看似彼此没有关联的“象”,实则在“意”的层面上钩连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结合,直抒胸臆或物象自身均无法构成意象。
B.诗人构成意象时可夸张其某方面特点,说明意象并非外在物象的机械模仿。
C.在诗词中,字面上的词语联缀实则为在艺术构思上对意象进行的直接拼合。
D.古典诗歌解读上的丰富可能与多样意味,与其意象间似离实合的特征相关。
3.下列选项中,无法明显体现第⑦段所论诗词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物象和意象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5.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组合很有特点,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赏析杜甫《登高》的第二句。(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磨盘山
闫耀明
磨盘山是村子南边的一座山,也是奶奶一辈子向往的地方。
奶奶说,磨盘山好呢,到了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可以吃到红苹果,还可以采到草药。如果天气好,还可以望见大海。
奶奶一边咳嗽一边说着上面这些话。奶奶的身体弱,总是念叨着要上磨盘山去看看,采些草药回来,煮水喝,治她的病。
我听奶奶念叨要上磨盘山时,奶奶并不老,完全可以爬到山上去,去看景致,吃红苹果,采草药。
母亲说,奶奶念叨去磨盘山,已经快念叨一辈子了。
我爬过磨盘山,和小伙伴一起上山去玩。
从村子里望过去,磨盘山并不高大,圆滚滚的,我们觉得爬上磨盘山一定很容易的。于是我们决定去磨盘山上玩。
那是春天。我们几个男孩子走出村子,踩着田地中间细窄的小道,走过农田,来到磨盘山脚下。我看到的磨盘山挺高的,和我们在村子里望的磨盘山完全不一样。我们踩着一条小路上山,可是走了一阵,才发现那根本不是小路。我们拨开浓密的荆条,躲避着野山枣树上不容易被发现的尖尖的刺,艰难地往山上走。脚下会时常有一些石头,不大,白白的,却又圆又硬,踩上,脚下就会打滑,身体就会倒下。我们走得很慢,也很吃力。还没走到半山腰,大家就已经累得直喘。我的手腕被干硬干硬的荆条划红了,疼便慢慢地洇开。小腿呢,也疼。那是被野山枣刺扎的,只是那疼很尖,很锐。一下一下地跳。
其他小伙伴和我一样,也都受了伤。但是我们没有放弃,继续登山。
终于,我们登上了山顶。
我果然看到了奶奶说的好景致。我站在山顶,觉得自己好高好高。我看到山脚下是大片大片的农田,绿绿的,平展展的,比学校的大黑板还平。一条公路在田地中间穿过去,不时有汽车无声地驶过,慢悠悠的。再远一点的地方是我家住的村子,长方形,横在田地的一边。一排排房子分布得很整齐,有很多树,高大着,浓密着,把有些房子遮挡住了,却遮挡出我说不清的意味来。女儿河弯弯曲曲的,白白亮亮的,比母亲扎在头上的头巾还要长,在长方形的村子中间穿过去,弯向东边,和猫尾巴一样漂亮。更远的地方,还是农田,隐约可见一排电线杆在农田中起起伏伏。我把目光放得更远更长,我居然望到了一片影影绰绰的白色,不,是淡蓝色!我猛地明白了,那看上去在不停摇晃的淡蓝色,就是奶奶说的大海!
我望到了大海!
我连忙指着大海让小伙伴们看。
果然是好景致呀!我忍不住大声叫起来。
奶奶说得没错,到了磨盘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更为美妙的是,我看到的农田啊公路啊村庄啊河流啊,还有远方的大海,都是小小的,像玩具一样,好像我一伸手,就可以拿到手里!
这种感觉太好啦,太有意思啦!
我已经十岁了,还头一次产生这种美妙的感觉呢。
我和小伙伴们在磨盘山上玩了大半天,才很不舍地下了山。
遗憾的是,我没有吃到红苹果,因为那是春天,山坡上的苹果树才刚刚长出绿叶来。还有,我也没有采到草药,因为我不认识草药。
回到家里,我给奶奶讲磨盘山,讲自己看到的好景致。
奶奶听着,①脸上的阳光一跳一跳的。
我说,奶奶,你不是向往磨盘山吗?我领你上去看看吧。
②奶奶没有回答我的提议,只是笑。③我看到奶奶脸上的阳光在她的笑声中一块一块地滑落下来。
④奶奶脸上的阳光落了,奶奶的身体也渐渐不行了。不久,奶奶就去世了。
母亲说,奶奶辛苦一辈子,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把孩子们都养大了。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磨盘山上看看,去看看山上的好景致,去采草药,去吃红苹果。可是奶奶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去过磨盘山。
奶奶终于是来到了磨盘山上。奶奶的坟,就在山坡的东侧。
奶奶向往磨盘山,却一辈子没有上过磨盘山。现在,奶奶终于来到了磨盘山。
我对母亲说,奶奶终于看到了磨盘山上的好景致。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简洁明了,点明了磨盘山和奶奶的关系。奶奶向往磨盘山,在小说中一再出现,成为小说的线索,使小说叙事紧凑。
B.奶奶向往磨盘山的原因有很多,如看看磨盘山的风景、吃到山上的红苹果、采草药治自己的病等,但终其一生都未能成行。
C.文章写我和小伙伴们登磨盘山,登山的过程及登上山顶后的所见所感均与我之前对磨盘山的想象不同,前后形成了强烈反差。
D.小说最后三行,连用三个“终于”,既有对奶奶死后葬在磨盘山也算实现愿望的宽慰,也有对奶奶不能在生前实现愿望的遗憾。
7.下列对文章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奶奶“脸上的阳光一跳一跳”,生动表现出奶奶听我讲述好景致时的兴奋。
B.句子②中奶奶“只是笑”,表现出奶奶听到我要带她爬山后,为我的孝心深感宽慰。
C.句子③中阳光“滑落下来”,写出奶奶知道自己已无法登上磨盘山,感到无奈失落。
D.句子④中“阳光落了”,既照应了前文奶奶的心境,又暗示了奶奶生命力的流逝。
8.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是如何体现出十岁孩子的语言腔调的?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用大量笔墨写“我”登山的经历,这一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然时有恃才肆意,亦有螯孔、孟之旨。若南人妄以柳宗元为罗池神,而愈撰碑以实之;李贺父名晋,不应进士,而愈为贺作《讳辨》,令举进士;又为《毛颖传》,讥戏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纰缪者。时谓愈有史笔,及撰《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颇为当代所非。
(《旧唐书·韩愈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洎举A进士B投文C于公卿间D故相郑余庆E颇为之F延誉G由是H知名于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跟从,材料中“吾从而师之”与“养于从父兄”的“从”均为此意。
B.寻,不久后,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寻”意思相同。
C.“迁、雄之气格”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不同。
D.“无以过之”与《劝学》“无以成江海”中的“无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认为,从师学习时应以“道”为标准,道理存在之处,便是老师存在之处,而不应顾虑自己与对方地位孰高孰低、年龄孰长孰少。
B.韩愈的父亲没有显赫的名声地位,在他三岁时便去世了。因自念年幼丧父,韩愈从小便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依赖别人的奖励督促。
C.大历、贞元年间,独孤及、梁肃的学问最深奥,受到读书人推崇,韩愈常同他们的弟子游玩,希望自己得以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
D.韩愈很善于教导勉励后辈,将其中很多人安置在自己家中,作为宾客对待,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了,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分)
(2)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4分)
14.请概括材料二对韩愈文章的评价。(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读书
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②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①元元:指人民。②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展现了诗人胸怀的可贵,后两句则描写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反思。
C.辛诗三四句写诗人发现了古人可笑之处后自得意满,表现诗人对古人的批判。
D.两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都是普通的生活场景,但浅白中自有深意。
16.两首诗都题为《读书》,但对我们的启示却各有不同。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偶和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2)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似,荀子在《劝学》中也以“行路”设喻,形象地阐明了积累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问自答,有助于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引发读者思考。这种形式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A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B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
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C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①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②促使耳鸣。③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④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⑤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⑥造成永久性甚至暂时性听力下降。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19.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这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也根本没有了。
20.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四、写作(60分)
22.卷面(共2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人们的生活大都在重复之中,如一日三餐的周而复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复一日,古老的习俗的代代相传。对重复的生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你对“重复的生活”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杭州学军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答案
1.B【“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与“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在文中是两种艺术化加工物象的方式,并非同一事】
2.C【据原文,“字面上的词语联缀”与“在艺术构思上对意象进行组合”并非完全等同,且选项中为“直接拼合”,无法囊括诗歌意象组合的所有情况】
3.A【“梧桐更兼细雨”中,“梧桐”与“细雨”间并非直接拼合,而是以词语相勾连】
4.①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2分)②意象在客观物象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以夸张、联想等方式对物象进行了“再创造”。(2分)
5.①“清渚”“白沙”“盘旋低飞的鸟”,意象间直接拼合,逻辑关系很难确定。(1分)可理解为鸟儿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不住回旋;亦可理解为鸟儿因感受到小洲、沙滩的清冷而不想下落,只能在空中低飞,意蕴丰富。(2分,任意写出两种解读,言之成理即可)②三个似乎不相关联的意象却在情感上相互勾连。(1分)“清渚”“白沙”以小洲清冷、沙滩空无一物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单寂寥,而“盘旋低飞的鸟”亦可视为诗人自身无处可依、漂沦辗转、迷茫失意的写照。(2分,意思对即可)
6.C【“登上山顶后的所见所感与我之前对磨盘山的想象不同”有误】
7.B【奶奶的“笑”中主要是一种无奈,而非宽慰】
8.①词句稚拙、朴实、直白。②多用叠词和反复,符合孩子说话的口吻。③描写时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事物比喻,如“比学校的大黑板还平”“比母亲扎在头上的头巾还要长”“和猫尾巴一样漂亮”,不求雅致新颖,只求好懂。④看到大海时,多用感叹句,体现小孩子接触新事物时的欣喜和好奇。(每点2分,任意答出2点即4分)
9.①详写“我”的登山经历及山上所见美景,照应了奶奶登磨盘山的愿望,增强了对奶奶不能实现登山愿望的伤感以及我们的愧疚之情。②详写登山经历,多写喜悦与快乐,简写奶奶老去时的哀戚、悲伤,使小说叙述保持平静的语调,情感表达深沉、内敛。③对“我”登山的经历叙写细致、描写充分,节奏缓慢,与后文写奶奶老去时无过多停留的快节奏形成对比,避免了叙述节奏的单调。(每点3分,任意答出2点即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DG
11.A【两个句子中“从”的含义分别是“跟从”和“堂房亲属”(从父兄,即堂兄)】
12.C【“韩愈常同他们的弟子游玩”有误,应是“韩愈常同他们这类人交往”。】
13.(1)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采分点:所以,受,判断句,句意)
(2)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得志还是潦倒,他的态度都不会改变。(采分点:荣悴[译为“盛衰”亦可],易,句意)
14.①韩愈之文有独特的追求,自成一家,且影响了当世很多文人。(1分)②但其文亦有不足:有时恃才肆意,有时违背孔、孟的宗旨;作史繁简不当,拙于取舍。(2分)
【材料二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名仲卿,无声名地位。韩愈三岁时便成了孤儿,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大历至贞元之间(766~805),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拟扬雄、董仲舒的著述风格,而独孤及、梁肃学问最为深奥,受到知识界推崇。韩愈同这一班人交往,锐意钻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及至应进士科
考,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极力为他播扬声誉,因此韩愈一时便出了名。不久后,韩愈便中了进士。
韩愈性情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年轻时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这两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张籍终于科考得中,荣获利禄官位。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而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有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了,仍然和颜悦色毫不在意。总是以振兴名声教化、弘扬仁义为己任。
韩愈常认为,自魏晋以来做文章的人多拘于骈句对偶,而古代经典的意旨,司马迁、扬雄的气韵风格,不再发扬了。所以韩愈所写文章,务必同近时文体相反,抒发意旨创立学说,自成一家崭新见解。当时作家很多,没人能超过他,所以世上有“韩文”之誉。但是他不时仗恃才华肆意而言,也有远离孔、孟的观点。譬如南方人荒唐地将柳宗元当作罗池神,而韩愈撰写罗池庙碑便作为真有其事来记载;李贺因父名晋肃,不应参加进士考试,而韩愈为李贺写了《讳辩》一文,让他去考进士;又写了《毛颖传》,讥讽戏谑不近人情:这是文章的最大失误。当时人称韩愈有史家的笔力,等到他撰写《顺宗实录》,由于繁简不当,叙事取舍也不恰当,深为当时人指责。
15.C【“自得意满”“对古人的批判”均有问题。】
16.陆诗:①读书的目的应是为天下百姓谋福祉(2分);②活到老,学到老,应勤学苦读。(1分)辛诗:①应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方法;(1分)②读书不应盲从,要深入思索,尽信书不如无书。(或:书本和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应以发展眼光看待书中内容)(2分)
17.(1)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18.A:只需要戴上耳机;B:要注意怎样的度呢;C:症状非但不会减轻(每点2分)
19.②“促使”改为“导致”
③删除“如果”
⑥“永久性”和“暂时性”互换。(每点2分)
20.①“他”通常指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留恋。(每点2分)
21.①多个句子都把“祖父”和“我”相对叙说,突出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②用相似句式再三叙说“祖父”和“我”的年龄变化,凸显了变化的过程。(每点2分)
22.卷面(略)
23.作文(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杭州学军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pdf、杭州学军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案语文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学科测(一)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学科测试卷一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学科测试卷一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市统测语文模拟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市统测语文模拟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市统测语文模拟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