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讲义【人教版(2019)】
-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十单元人口 第47课时 人口迁移(课件+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十一单元乡村和城镇 第48课时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件+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十二单元产业区位因素 第51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课件+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十二单元产业区位因素 第52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课件+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十二单元产业区位因素 第53课时 工业区位因素(课件+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0 次下载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十一单元乡村和城镇 第49课时 城镇化(课件+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展开这是一份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十一单元乡村和城镇 第49课时 城镇化(课件+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文件包含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单元乡村和城镇第49课时城镇化共42张pptpptx、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单元乡村和城镇第49课时城镇化教师版doc、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单元乡村和城镇第49课时城镇化学生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理解城镇化的含义、标志和意义(作用)。2.结合实例或图表材料,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和区域差异。4.运用实例和材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说明应对策略。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Tu bia zi zhu tian hui
城镇人口比例大≠城镇人口数量多
城镇人口比例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计算公式: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城镇人口比例是一个相对数值,城镇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一定大。例如,与日本相比,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镇人口比例大。
1.概念:乡村人口向______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______地区的过程。2.标志:城镇人口______、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______、城镇建设用地规模______。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__________占总人口的比例。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__________水平。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如下:
5.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域______增长。(2)提高______利用效率。(3)改善城乡______环境。(4)增强区域______和谐。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交通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措施(1)城市交通问题包括交通拥堵、交通事故、汽车尾气污染等。(2)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绿化美化交通道路等。
3.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资源化;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少城市内涝;促进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____,城镇化水平____。(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____,城镇化处于____水平。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当城镇______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______。(2)主要的城镇环境问题:______污染、水污染、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城市人口______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______与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2)主要的社会问题:__________、住房紧张等。
3.城镇化问题的区域差异(1)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曾出现过__________问题,经过后来的不断治理,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2)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城镇化______发展阶段,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______。(3)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__________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zhng dian hu dng tu p
1.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
2.城镇化的影响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从城镇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及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3.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典例] (2022·广东卷)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2)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规模 ②产业发展 ③建城历史 ④生态环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1)B (2)A
[借题发挥] 城镇化坐标图的判读
判读步骤分析: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镇化发展阶段。例如,b时期和a时期相比,b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约8 km处人口密度较大,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第三,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镇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a图和c图,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时期到c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
(2023·广东卷)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1~2题。
1.由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 )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 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 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解析 由图可知,阶段Ⅰ向阶段Ⅱ发展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于远郊,流动更为频繁。综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 )A.产业分布均衡 B.产城融合加强C.空间结构单一 D.居住功能弱化解析 读图可知,阶段Ⅲ相较于阶段Ⅰ,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居住功能并未弱化,D错误。故选B。
ke tang gng gu jing lian
(2021·福建卷)下图中,卫星城和新城的建设目的是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早期卫星城以工业为主且工厂相对集中,人口3万~6万,道路呈环形放射状。MK新城建于1971年,以服务业为主,道路呈网格状。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2020年,MK新城人口约27万。据此完成1~3题。
1.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主要原因是MK新城( )A.建成时间较迟且功能分区明确B.离大学城较近且城市等级较高C.位于两大城市中间且交通便捷D.地租较低且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解析 根据文字材料“2014年起,MK新城依托周边地区资源”可知,其发展是依托周边地区资源,结合图可知,MK新城位于伦敦和伯明翰两大城市之间,该位置资源给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可以依托两大城市的数据和信息,促进新城发展,使得城市得到较好发展,从而使得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C正确。由材料“MK新城建于1971年,以服务业为主,道路呈网格状”可知,MK新城建成时间较早,且功能分区并未显示,A错误。根据图中比例尺,结合图片中MK新城和大学城的位置关系可知MK新城距离大学城较远,B错误。MK新城规划的人口数量远高于早期卫星城与其地租关系不大,而与其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以及产业发展前景有关,D错误。故选C。
2.为了吸引产业和人口迁入,便于生产生活,MK新城在规划时采取的城市布局模式是下图中的( )
解析 为了吸引产业和人口迁入,便于生产生活,MK新城在规划时采取的城市布局模式最合理的是就业点分散设置,原因是发展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其产业大多属于生活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符合零散分布的规律,导致就业点也应随着产业零散分布,D正确。A、B、C模式中体现的是集中分布,不符合生活性服务业的分布特点,也不利于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A、B、C错误。故选D。
3.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可使MK新城( )A.城市职能转变 B.工业集聚增强C.城际联系加强 D.逆城市化加快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MK新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措施有依托周边地区资源,即时提供各类数据,促进通信、教育、社区和商贸等发展。MK新城主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MK新城可以进一步加大与伦敦和两个大学城之间的区际联系,C正确。MK新城设立之初是为了疏解伦敦主城区人口,发展的定位是进一步分散大城市的压力且产业一直以服务业为方向,因此城市职能未变,A错误。MK新城主要发展的是生活性服务业,工业集聚增强不符合该地今后发展的特点,B错误。MK新城处于城市化的前中期阶段,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可使MK新城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不是加快逆城市化,D错误。故选C。
(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 km B.15~20 kmC.20~25 km D.25~30 km解析 由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大的区域,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化最大的区域,距离市中心大致为15~20 km。故选B。
5.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由材料可知,城市不透水面会阻滞水分下渗,因此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多,影响水循环环节。城市不透水面在大量吸收、储存了太阳辐射热之后,又将热量释放出来,使城区的温度高于郊区和乡村,产生“热岛现象”。不透水铺装严重地破坏了城市市区地表土壤的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减少。②④正确,①③ 错误。故选C。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苏州市是中国城镇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下图为苏州市同一研究区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纪10年代的河网密度比较图。
(1)据图归纳研究区21世纪10年代土地城镇化过程中一级河流与二级河流河网密度的变化特征。(4分)答案 一级河流:总体上有所增加。二级河流:土地城镇化水平低于40%时,密度增加;高于40%时,密度整体下降;衰减速度快。解析 由图示可得出21世纪10年代土地城镇化过程中一级河流与二级河流河网密度的变化特征。
(2)分析城镇化过程对河流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答案 排放污水,导致水质恶化;开发成为建设用地,导致河流数量和密度减少;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区水系紊乱;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
解析 城镇化过程对河流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城镇化过程对河流水质、河流水系、河流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排放污水,导致水质恶化;开发成为建设用地,破坏原有的河流水系,改变河流长度、密度等,导致河流数量和密度减少;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区水系紊乱;不合理的建设、排污等,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十一单元乡村和城镇 第48课时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件+讲义)-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文件包含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单元乡村和城镇第48课时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共38张pptpptx、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单元乡村和城镇第48课时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师版doc、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单元乡村和城镇第48课时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学生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湘教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城镇与乡村课时47城镇化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城镇化,城镇化的表现,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发展方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9章乡村和城镇第2讲城镇化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析课标·定目标,研清教材·固基础,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区域经济,城乡居住,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比例,固体垃圾,交通拥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