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优质课ppt课件
展开《北冥有鱼》的鱼是一只硕大无比的鲲,它遨游在浩渺无边的北海,《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似与游者相乐”,小鱼悠然自在。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条鲦鱼引起了一对好友的注意,这对好友围绕水中的鲦鱼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就是庄子和惠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重点)2.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的思想。(难点)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另说河南商丘)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思想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在道学和文史上对后世颇有影响。唐玄宗追号“南华真人”,宋徽宗封他“微妙元通真君”。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含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本文节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庄子视富贵荣华如敝屣,因其超脱世俗的生活情趣而很难找到知己。惠子就是庄子一个难得的谈得来的朋友。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博学,对于探讨知识、人生哲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就记述了两人一次辩论的场景。
濠梁 鲦鱼 循其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鱼/出游从(cóng)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rǔ)/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施一起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色小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完全(是这样)!”
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助词,用于句末,表停顿,以引出下文。
子非我安知鱼之乐子固非鱼也
古义:对男子的尊称。 今义:儿子。
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安全。
古义:本来。 今义:结实,牢固。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是鱼之乐也我知之濠上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代词,代“鱼之乐”这件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
“知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1.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了辩论?双方各持怎样的观点?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清庄子与惠子你来我往的辩论逻辑过程,并体会双方的语气变化。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鱼之乐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全矣
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面对惠子的步步紧逼,庄子回转话题,偷换概念,在既有“怎么”意,也有“哪里”意的“安”字上做文章,将惠子所问的“怎么知道”故意解释为“哪里知道”,避重就轻,轻易化解了难题,其机智灵活可见一斑。
3.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这缘于庄子的思想和他当时的心境。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鱼“乐”,其实是庄子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来到濠水的桥上,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儿,便觉得鱼儿也很快乐。他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所以他断定鱼“乐”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4.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他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他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
5.在这场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都有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也各不相同,结合课文试做分析。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惠子的思考像作数学证明题一样,层层推理,讲究逻辑。惠子通过逻辑推理,从科学角度认识了世界。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欣赏的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是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移情于物,物我两忘。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1.在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中,你认为谁是胜利者?请谈谈你的看法。2.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论辩特点和思想?整个论辩的氛围怎样?
1.在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中,你认为谁是胜利者?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观点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利者。
观点三:从两人的思想、性格来看,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抱着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而庄子则是带着欣赏的态度来看待事物的,因此他们的看法完全不同。他们各有各的道理,无所谓谁是胜利者。
2.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论辩特点和思想?整个论辩的氛围怎样?
氛围: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 “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观点。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飞舞的蝴蝶,他感到十分愉快,全然不知自己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自己原来还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彼此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割裂。
一、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第二层,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飞往南海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第三层,从“天之苍苍”到结尾,作者仰观苍天,联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二、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则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惠子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很难正面回答的,庄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样的反问摆脱被动,暂时化解了“危机”。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庄子回答“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言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二、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则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这缘于庄子的思想和他当时的心境。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鱼“乐”,其实是庄子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来到濠水的桥上,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觉得鱼儿也很快乐。同时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便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了。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齐谐者,志怪者也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4.请循其本
1.怒:振奋。这里指有力鼓动翅膀。2.志:记载。3.安:如何,怎么。4.循:追溯。
四、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yōng】》,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李白用诗的语言,描述了《庄子》中的大鹏形象。他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以及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并希望得到像李邕这样的名士的赏识和引荐。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huán)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há) D.鲦鱼出游从容(tiá)
【解析】A抟(tuán);BCD正确。
2.重点实词。(1)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徙: 。(3)水击三千里 击: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5)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6)亦若是则已矣 是: 。(7)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 。 (8)请循其本 循: 。 (9)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之: 。
3.下列各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国人道之 B.以我酌油知之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年与时驰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解析】C项中的“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其他三项的“之”都是代词,与例句用法一致。
【解析】 B项,“与”是“随同”的意思,其他三项“与”是“和”的意思。
5.下列对文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B.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C.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D.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解析】C项不正确,应改为: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因“好辩”拥有不同的生活情趣。
6.根据原文内容填空:①庄子提出观点的句子是: 。②惠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驳斥庄子的句子是: 。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鱼之乐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发出感叹首先发难反唇相讥逻辑推断偷换概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优秀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读一读字音,古今异义,自学反馈,古义追溯,请循其本,代词他指惠子,结构助词“的”,整个的,文言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精品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于庄子,请回答,两人辩论,先秦诸子散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完美版课件ppt,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安怎么,固本来,循从说起,本最初的话题,云者如此如此,之它指代鱼之乐,枯鱼之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