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66627/0-173132756815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66627/0-173132756818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366627/0-173132756819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析第①段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吃饭皇帝大
林清玄
听说有一家披萨店,顾客一坐下来点菜,只要超过五分钟没送来,就完全免费招待。孩子感到好奇,一直吵着去吃。
我们去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是,餐厅大客满,等了半小时才有空位。果然,餐单印着五分钟尚未上菜免费招待,点完菜,孩子开始计时,不到四分钟就送来了,效率真是快得惊人。
但是,我立刻想到,为了赶这五分钟,我们坐了四十分钟的计程车,排队等候座位花去半小时,吃完饭还要花至少三十分钟回家。在餐单上五分钟的快速保证,每一分钟里都有二十分钟的代价。
这是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而轻忽过程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我们赶着在五分钟上菜的心情,促使速食面、速食咖啡、速食餐厅大行其道。不仅在五分钟里做完菜,还希望不管做什么都不要超过五分钟,于是有了微波炉,尽管微波食品使做菜过程毫无乐趣,微波食品的滋味普通,我们也只好使用,为了节省另外的五分钟。
不只是吃饭的五分钟,做其他事时,我们也要维持在每一秒钟操控局面或被操控的状态,于是有了传真机、寻呼机、手机、电脑。为使目标立即呈现,我们做了许多遥控器,谁家的客厅桌子上,现在不是摆了一堆遥控器呢?
我们拼命把时间省下来,理论上时间增加了,实际上,我们在过程上所花费的时间还是惊人的。为了结局所产生的时间压缩,不仅未能使我们有更多空间来悠然生活,反而使我们更忙碌、烦恼、烦躁与不安,在暗地里付出更大的代价犹不自知。
这些代价最大的是,由于拼命想主控外境,反而终日被外境所转,失去敏于深思反省的气质。大部分人一整天在压缩的时间下生活,回到家立刻累倒了,哪有时间思维,做心灵更深刻的开发呢?
其次,生活逐渐分成两边,一边是像吃饭这种“无用”的事物,人们甚至不肯花超过五分钟来等待,这已经不叫“吃饭”而叫“填鸭”了。另一边则是充满快节奏的名利权位的诱引,整天奋力搏战,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放松、舒坦、从容是什么滋味了。
从一个更大的观点来看,生活中实在没有绝对必要的追求,那些在俗眼中绝不可缺的东西,在慧眼里看来都是浮沤泡沫一般。那些自以为做着惊天动地事业的人,有一天老了、死了,世界依然向前滚动。那些在寻呼机、手机里的催魂铃声,没有一声可以解决生命的困局。
打开生命的绳结,最好的方法是把时间与空间同等对待,打破过程与结局的界线,使从容与效率一样重要;也就是回到眼前来,使每一刻都变得丰盈而有价值。在这一点上,从前的禅师说的“活在当下”“活在眼前”“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已经有很好的见解了。
乡下有一句俗语说:
会吃才会大,会消才会活;
会爬才会跑,会困才会做。
这是认识到应以平等观照生活而生的智慧之语。吃饭是重要的,它滋养色身使我们长大,但比吃饭更重要的是排泄,一天不吃喝不会怎样,一天不排泄就完蛋了;会跑是重要的,但跑的方法始于爬行;会做是重要的,睡觉却比会做更要紧,铁打的身体三天不睡,也就委顿了。
由生活平等的智慧而产生一句更值得思考的话:吃饭皇帝大。
意思是吃饭这件事的重要性胜过皇帝,因为从前的农村生活需要气力,力气的来源还是食物的补充,因此把吃饭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即使是皇帝的圣旨驾到,也要等吃过饭再说。
我想起从前割稻的农忙时节,其紧张的状况并不亚于现代人的奔忙,吃饭与吃点心都是在收割的稻田中进行。每当热腾腾的饭菜从家里挑来,大家就会互相吆喝:“来哇,吃饭皇帝大。”然后大家或坐或蹲在田岸吃饭,那样专心与陶醉地吃饭,使我每次回想都十分动容。那种生活里单纯的渴望,在工作与吃饭时都同等专注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被遗忘了。
还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歹竹出好笋”,现在被一般人解释为坏的父母也可能生出好子孙。其实种过竹笋的人都知道原意不是这样,是指如果要竹笋长得好,就要砍掉一部分的杂枝,竹笋才会有足够的养料。“歹”是动词,有“砍”的意思。
我把“歹竹出好笋”解释为,一个人一定要下决心砍除生活中繁复的杂枝,才会长出好的智慧芽苗。维持生活的单纯与专注,是提升慧心最好的方法。
不仅慧心来自每一刻充盈的对待,生命中有情的态度、感恩的胸怀、广大的包容都可能来自从容时的步步莲花。
这种在每时每刻都以全部心情融入的境界叫作“通身是手眼,无一处不是手眼”;叫做“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归一月摄"……
我很喜欢白隐禅师的说法,有学僧问他:“为什么说“毛吞巨海,芥纳须弥'?”
他说:“清茶一杯,煎饼一只。”
法身无相、法眼无瑕,一个人如果能在一杯清茶、一只煎饼中体会生命真实的滋味,随时保有横亘十方、纵横三际的气势;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胸襟;那么,生活从容一些、情感单纯一些、追求减少一些、效率舒缓一些,又有何妨?
(选自林清玄《有情菩提》,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带孩子怀着好奇的心情去“五分钟上菜”的比萨店吃饭,不到四分钟就上菜了,效率着实让人吃惊,但作者也为在路上与等位的过程中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感到惋惜。
B.在压缩的时间下生活,“吃饭”只能是“填鸭”了。为了应对快节奏的名利权位的诱引,整天奋力搏战,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放松、舒坦、从容的滋味了。
C.文中“生活中实在没有绝对必要的追求”“追求减少一些”是在告诉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没有必要再去追求,生活应当从容一些、舒缓一些.
D.作者由“歹竹出好笋”生出新意,认为一个人一定要下决心砍除生活中繁复的杂枝,这样才会维持生活的单纯与专注,才使每一刻能充盈地对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从生活中的小事“吃饭”写起,而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探寻生活的多个层面,虽源于平常之事,却透露出生命的玄机。
B.文中引用乡下俗语“会吃才会大,会消才会活;会爬才会跑,会困才会做”,是为了告诉我们吃饭和休息是最重要的,也为后文提出“吃饭皇帝大”的观点作铺垫。
C.本文的语言自然真挚,多采用平民化的语言,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让读者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被点燃。
D.林清玄的散文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包含深远的禅意,如文中“毛吞巨海,芥纳须弥”等禅语的引用,使文章智慧幽远,体现了林清玄独树一帜的散文风格。
3.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进行时间压缩,这种做法带来了哪些不良影响?
4.“吃饭皇帝大”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实际谈一谈对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观流星
林清玄
①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
②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③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
④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⑤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年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⑥有一天玉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画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⑦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⑧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地罕见呢?
⑨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⑩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
⑪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⑫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什么样心灵的启示。
⑬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⑭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着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
⑮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夜观流星”总括全文内容,即记述与“夜观流星”有关的故事与内心感慨。
B.孩子们出于对流星的强烈好奇,寻一夜后“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
C.与儿时关注自然的缘由不同,长大后的“我”表现出对生计的关心和劳动者的牵挂。
D.文章最后作者的担心与希望,揭示出现代人只贪图物质享受,丧失精神追求的现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沈括《梦溪笔谈》的相关记载开篇,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可读性,也引出了“我”儿时第一次看到流星的经历。
B.文中⑧⑨两段讲述关于流星的传说,为文章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也为下文的哲思张本,进一步丰富了“流星”的意蕴。
C.“渴望雨水的禾苗”“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巨风狂吼”三处都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旨在突出天地万物的神奇壮美。
D.作者善于从平凡琐事中取材,立意深远。语言清新隽永,情感自然真挚,呈现出一种质朴通达、宁静清欢的独特审美旨趣。
7.玉豹伯讲故事的情节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8.文章作者在第⑪段中对“流星”陨落的感慨,与苏轼《赤壁赋》中对“水”与“月”的感慨相比,有何异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红心番薯
林清玄
①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走的时候还落寞地说:“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
②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是根本容不下绿色的地方,甚至长不出一株狗尾巴草,更不要说番薯了。
③到车站接了父亲回到家里,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失望。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一个人住在脚踏不到泥土的地方,父亲竟不能忍受,这也是我看到他的表情后才知道的。然后他的愤愤转变成喃喃:“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所在,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要种在哪里?”
④父亲对番薯的感情,也是这两年我才深切知道的。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而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它炙烤过的香味,穿过数年的烽火,在万金家书也不能抵达的南洋,温暖了一位年轻战士的心,并呼唤他平安地回到家乡。他有时想到番薯的香味,一张像极番薯形状的台湾地图就清楚浮现,思绪接着往南方移动。
⑤再来的图像便是温暖的家园,还有宽广无边、结满黄金稻穗的大平原……
⑥战后返回家乡,父亲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前家后种满了番薯,日后遂成为我们家的传统。家前种的是白瓤番薯,粗大壮实,一个可以长到十斤以上;屋后一小片园地是红心番薯,一串一串的果实,细小而甜美。白瓤番薯是为了预防战争逃难而准备的,红心番薯则是父亲南洋梦里的乡思。
⑦每年父亲从南洋归来的纪念日,夜里的一餐我们通常不吃饭,只吃红心番薯,听着父亲诉说战争的种种,那是我农夫父亲的忧患意识。他总是记得饥饿的年代,番薯是可以饱腹的,如今回想起来,一家人围着小灯食薯,那种景况我在凡·高的名画《吃土豆的人》中几乎看见,在沉默中,是庄严而肃穆的。
⑧在这个近百年来中国最富裕的此时此地,父亲的忧患想来恍若一个神话。大部分人永远不知有枪声,只有极少数经过战争的人,在他们心底有一段番薯的岁月,那岁月里永远有枪声时起时落。
⑨由于有那样的童年,日后我在各地旅行的时候,便格外留心番薯的踪迹。我发现在我们所居的这张番薯形状的地图上,从最北角到最南端,从山坡上贫瘠的石头地到河岸边肥沃的沙浦,番薯都能坚强地、不经由任何肥料与农药而向四方生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⑩有一次,我在澎湖人口已经迁徙的无人岛上,看到人所耕种的植物都被野草吞没了,只有遍生的番薯还和野草争着方寸,在无情的海风烈日下开出一片淡红的晨曦颜色的花,而且在最深的土里,各自紧紧握着拳头。那时我知道在人所种植的作物之中,番薯是最强悍的。
⑪这样想着,幼年家前家后的番薯花突然在脑中闪现,番薯花的形状和颜色都像牵牛花,唯一不同的是,牵牛花不论在篱笆上,还是在阴湿的沟边,都抬头挺胸,仿佛要探知人世的风景;番薯花则通常是卑微地依着土地,好像在嗅着泥土的芳香。在夕阳将下之际,牵牛花开始萎落,而那时的番薯花却开得正美,淡红晚霞一样的色泽,染满了整片土地。
⑫站在阳台上,我看到父亲去年给我的红心番薯,我任意种在花盆中,放在阳台的花架上,如今,它的绿叶已经长到磨石子地上,甚至有的伸出阳台的栏杆,仿佛在找寻什么。每一丛红心番薯的小叶下都长出根的触须,在石地板上待久了,有点萎缩而干枯了。那小小的红心番薯竟是在找寻它熟悉的土地吧!
⑬在我十岁那年,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我们行经一片被拆除公寓的工地,工地堆满了砖块和沙石。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然后他没有再说什么,执起我的手,走路去饭店参加堂哥隆重的婚礼。
⑭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由于它的脚在泥土里,苦难也无法掩埋它,比起这些种在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秘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
⑮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小心地呼吸着。
⑯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中,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有删改)
9.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10.本文重在写红心番薯,但第⑪段描写牵牛花,分析其用意。
11.文中画线句两次出现,赏析其构思特点。
12.结合前文,赏析最后一段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化妆
林清玄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表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章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我为这位女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并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3.阅读下面这句话,结合文章分析我“惭愧”的原因。
我为这位女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并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14.化妆有几层境界?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15.文章以“生命化妆”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2.B 3.①为了结局快速到来,忽视了过程。②不能悠然生活,更忙碌、烦恼、烦躁与不安,在暗地里付出更大的代价犹不自知。③由于拼命想主控外境,反而终日被外境所转,失去敏于深思反省的气质。④吃饭或工作都不能从容地面对。 4.表层含义:吃饭这件事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深层含义:是对生活单纯的渴望,是一种专注的态度。
启示:(观点,分析,可任选一点)(1)使从容与效率一样重要(2)不忽略过程,专注眼前,活在当下。(3)维持生活的单纯与专注是提升慧心的最好方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没有必要再去追求”错误。原文“生活中实在没有绝对必要的追求”不等于“没有必要再去追求”。少了限制词“绝对”,语意发生了变化。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是为了告诉我们吃饭和休息是最重要的”错误。根据“乡下有一句俗语说:会吃才会大,会消才会活;会爬才会跑,会困才会做。这是认识到应以平等观照生活而生的智慧之语”可知,引用俗语是为了引出“平等观照生活”的智慧。这也为后文提出“吃饭皇帝大”的观点作铺垫。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字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在餐单上五分钟的快速保证,每一分钟里都有二十分钟的代价。这是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而轻忽过程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可以看出,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忽视了过程。
根据“为了结局所产生的时间压缩,不仅未能使我们有更多空间来悠然生活,反而使我们更忙碌、烦恼、烦躁与不安、在暗地里付出更大的代价犹不自知”可以看出,现代人不能悠然生活,更忙碌、烦恼、烦躁与不安,在暗地里付出更大的代价犹不自知。
根据“这些代价最大的是,由于拼命想主控外境,反而终日被外境所转,失去敏于深思反省的气质”可以看出,由于拼命想主控外境,现代人反而终日被外境所转,失去敏于深思反省的气质。
根据“整天奋力搏战,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放松、舒坦、从容是什么滋味了”可以看出,现代人整天奋力搏战,吃饭或工作都不能从容地面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分析“吃饭皇帝大”的含义,要关注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
根据“由生活平等的智慧而产生一句更值得思考的话:吃饭皇帝大。意思是吃饭这件事的重要性胜过皇帝,因为从前的农村生活需要气力,力气的来源还是食物的补充,因此把吃饭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即使是皇帝的圣旨驾到,也要等吃过饭再说”可知,吃饭这件事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这是“吃饭皇帝大”的表层含义。
根据“那种生活里单纯的渴望,在工作与吃饭时都同等专注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被遗忘了”可以看出,这是对生活单纯的渴望,是一种专注的态度。这是“吃饭皇帝大”的深层含义。
总结启示要结合全文来看。
根据“打开生命的绳结,最好的方法是把时间与空间同等对待,打破过程与结局的界线,使从容与效率一样重要”可以看出,“打开生命的绳结”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了“使从容与效率一样重要”。
根据“在餐单上五分钟的快速保证,每一分钟里都有二一分钟的代价。这是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而轻忽过程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那种生活里单纯的渴望,在工作与吃饭时都同等专注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被遗忘了”可以看出,更多人的忽略了过程等的表现启示我们不要忽略了过程,专注眼前,活在当下。
根据“维持生活的单纯与专注,是提升慧心最好的方法”可以看出,启示我们维持生活的单纯与专注是提升慧心的最好方法。
5.D 6.C 7.①(内容方面)讲述童年的故事,勾勒出童年夏夜听故事的温馨图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②(结构方面)承接上文对夏夜的描写,引出下文自己第一次看流星的经历。 ③(艺术手法方面)用玉豹伯富有吸引力的故事,衬托后文流星给孩子们带来的强烈新奇感。 ④(情感主旨方面)用真挚自然的语言记述凡人小事,使“流星”首先蕴含着作者对童年人与 事的美好回忆。 8.①相同点:面对自然景物,两篇文章都流露出宇宙浩渺、人生短暂的感慨。 ②不同点:①本文中,面对“流星”的陨落,作者对离恨别情有了一份淡泊,但是对人生无常仍怀有感伤与失落;②《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水”“月”时,能辩证看待无穷与有尽,表达了旷 达乐观的态度。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现代人”扩大范围,“只贪图物质享受,丧失精神追求的现状”无中生有。这里流星象征在现代都市里即将消失的那些传统的美好事物和朴素的生活方式,作者借此愿望表达了对逝去的传统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希望都市孩子们能不忘敬畏自然造化、依恋土地山河的愿望。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主语是“我”,不是拟人手法;另外,此处作用不在于突出天地万物的神奇壮美,而在于引出“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着生活的大地”。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内容方面,玉豹伯脑子有故事,又特别会讲故事,于是夏夜听故事就成了“我”记忆中温馨美好的一幕场景,“每年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看似平淡的娓娓道来勾勒出童年夏夜听故事的温馨图景
艺术手法方面,玉豹伯的故书富有极大吸引力,“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这也衬托了后文流星给孩子们带来的强烈新奇感,“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
结构方面,作者用真实自然的语言记述凡人小事,结构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为文章增添了温馨美好的一笔,引出孩提时代第一次看到流星的具体情形,神奇的大自然让孩子们兴奋又迷惑。
情感主旨方面,作为一个物象,流星在这里蕴含了作者对童年人与事的美好回忆,是时光永不褪色的印记。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赤壁赋》面对水与月感悟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本文面对坠落的流星感悟到“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可见面对自然景物,两篇文章都流露出宇宙浩渺、人生短暂的感慨。
不同点:
《赤壁赋》中,面对水与月,苏轼最终能够跳出沧海一粟的逼仄感,从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水与月,并在对其认识的深化中实现与自然、与自我的和解,达到全新的思想境界,对“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辩证的分析,指出“变与不变”实则来自观者的认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生发出达观的感悟——“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进而能够自如地欣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消解了心中的苦闷,实现了人生的觉醒。
从本文⑩段“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可以看出,作者对离恨别情有了一份淡泊,但从“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看出还存有伤感和失落。
9.通过对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对土地和红心番薯的重视,对作者的埋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父亲言行的深层原因,进而引出下文对红心番薯和土地的叙述。 10.将牵牛花抬头挺胸和番薯花卑微的开放姿态对比,突出番薯花依着泥土的质朴。在夕阳之下时,将牵牛花的萎落和番薯花开得正美形成对比,突出番薯花的美使整片土地增色。突出番薯花与土地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11.第一处是父亲的话,表达父亲对无地种番薯表达了愤怒和失望。第二处是我的思考,表达我对父亲的理解和认同:有了泥土是有归宿的,使人具有对抗苦难的强大力量,人无法离开泥土和故乡。表达了现代人因居住在无土的大楼中而失去这一切的悲哀。第一处指向番薯的生长地,第二处指向人的生存力量和精神归属的思考。内涵有推进和深化。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巧妙。 12.“有泥土的大时代”指的是作为农夫耕作种植番薯能够饱腹和生存,泥土是人们的故乡所在,使人具有对抗苦难的力量。生长在泥土中的番薯能在战争中作为寄托物,温暖心灵,呼唤平安回乡。
“埋”指上一代人经历的战乱,对红心番薯和家乡的特殊感情,都是大部分新一代人无从知晓的,回忆会封存在番薯之中。由对父亲这个个体到对上一代人这个群体,由对红薯的情感升华至对国家的情怀,拓宽主题,意味隽永。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看我吃完两个红心番薯,父亲才放心地起身离去”“落寞地说:‘为什么不找个有土地的房子呢?’可见,此处通过对父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对土地和红心番薯的重视,对作者的埋怨。
从对下文的作用角度看,正是父亲与红心番薯的这种特殊情结,起到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父亲言行的深层原因,进而引出下文对红心番薯和土地的叙述的作用。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原文“牵牛花不论在篱笆上,还是在阴湿的沟边,都抬头挺胸,仿佛要探知人世的风景;番薯花则通常是卑微地依着土地,好像在嗅着泥土的芳香”,将牵牛花抬头挺胸和番薯花卑微的开放姿态对比,突出番薯花依着泥土的质朴、低调和谦逊。同时,原文“在夕阳将下之际,牵牛花开始萎落,而那时的番薯花却开得正美,淡红晚霞一样的色泽,染满了整片土地”,将在夕阳之下时牵牛花的萎落和番薯花开得正美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旨,突出番薯花的美使整片土地增色,突出番薯花与土地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强化了作者同番薯的特殊感情。
1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分析作品结构特点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失望。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一个人住在脚踏不到泥土的地方,父亲竟不能忍受”可知,“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是父亲的话,表现了父亲在看到“我”家没有地方种番薯后伤心失望的心情,表达父亲对无地种番薯表达了愤怒。
第二处,结合前文作者将“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和“这些种在花盆中的番薯”进行对比可知,工地上的番薯,虽然命运坎坷,但依然扎根在泥土中,他们有着内心的幸福,这正是父辈的象征;阳台上的番薯,看似隐秘和安全,但有失去泥土依托的悲哀,这是现代人的悲哀。作者以此形成对比,此处“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是我的思考,表达我对父亲的理解和认同:有了泥土是有归宿的,使人具有对抗苦难的强大力量,人无法离开泥土和故乡。表达了现代人因居住在无土的大楼中而失去这一切的悲哀。
第一处指向番薯的生长地,第二处指向人的生存力量和精神归属的思考。前后两处所表内涵有推进和深化的意味,使文章结构巧妙,前后照应。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听着父亲诉说战争的种种,那是我农夫父亲的忧患意识。他总是记得饥饿的年代,番薯是可以饱腹的”“父亲到南洋打了几年仗,在丛林之中,时常从睡梦中把他唤醒,时常让他在思乡时候落泪的,不是别的珍宝,而是普普通通的红心番薯。它炙烤过的香味,穿过数年的烽火,在万金家书也不能抵达的南洋,温暖了一位年轻战士的心,并呼唤他平安地回到家乡。他有时想到番薯的香味,一张像极番薯形状的台湾地图就清楚浮现,思绪接着往南方移动”可知,“有泥土的大时代”指的是作为农夫耕作种植番薯能够饱腹和生存,泥土是人们的故乡所在,使人具有对抗苦难的力量。生长在泥土中的番薯能在战争中作为寄托物,温暖心灵,呼唤平安回乡。
结合原文“在这个近百年来中国最富裕的此时此地,父亲的忧患想来恍若一个神话。大部分人永远不知有枪声,只有极少数经过战争的人,在他们心底有一段番薯的岁月,那岁月里永远有枪声时起时落”可知,“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中”指上一代人经历的战乱,对红心番薯和家乡的特殊感情,都是大部分新一代人无从知晓的,回忆会封存在番薯之中。由对父亲这个个体到对上一代人这个群体,由对红薯的情感升华至对国家的情怀,拓宽主题,意味隽永。
13.①作者一开始认为化妆只是在表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后来作者认识到不对。②作者承认化妆是有智慧的,但还是认为“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最后认识到是内在生命的化妆。 14.①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②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③三流的化妆是表相的化妆。 15.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比喻成“化妆”,形象生动,引人深思。
②文章标题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点明文章主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惭愧”是因为对化妆的误解。
结合“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表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可知,作者一开始认为化妆只是在表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后来作者认识到不对。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作者承认化妆是有智慧的,但还是认为“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
“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最后认识到是内在生命的化妆。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可分析概括出: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三流的化妆是表相的化妆。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意蕴作用的能力。
“生命化妆”指因努力积极改变人生从而使自己更美丽,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积极主动地改变比喻成“化妆”,既形象生动,又蕴藉深刻,引人深思。
“生命化妆”化抽象为具体,与世俗现象矛盾,新颖别致,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命化妆”就是从内在改变自己,由此作者感悟到,“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从而点明文章主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共6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借助背景法,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散文阅读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散文阅读专题能力训练五散文阅读二,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