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2024 五四学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2024 五四学制)第1页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2024 五四学制)第2页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2024 五四学制)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4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2024 五四学制)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6 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2024 五四学制),共16页。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考查重点】
    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
    【主要题型】
    在全国各地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均是必考题,考查形式分为课内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或课外阅读。分值一般在8-16分。
    【命题趋势】
    整体上看,非选择题占主导地位,但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比不尽相同。比如浙江宁波卷没有选择题,而四川南充等地选择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能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
    各地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试题,形式灵活、内容有趣、指向明确,令人耳目一新。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知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理解文意以及建构语言的能力。注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部分试题创设真实的情境,交给考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让答题过程成为饶有兴味的学习探究过程。
    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块内。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语言、修辞、主题、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文言文阅读期末复习方法
    一、基础夯实
    (一)文言字词积累
    1.实词:
    梳理课本文言文重点实词,如《论语》十二章中的 “愠(生气、恼怒)”“省(自我检查、反省)” 等。可以制作实词卡片,一面写实词,一面写释义和例句,方便记忆。
    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如 “为” 在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中是 “替” 的意思,在 “可以为师矣” 中是 “成为” 的意思。对这类一词多义的实词,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并整理不同义项。
    2.虚词:
    重点复习常见虚词,如 “之”“而”“其”“于” 等。例如 “之” 有 “助词(的)”(如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人、事、物)”(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多种用法。
    通过大量例句来熟悉虚词的不同用法,对比分析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作用。
    3.通假字: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如《论语》十二章中 “不亦说乎” 的 “说” 通 “悦”,意思是 “愉快”。
    理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古代书写习惯或语音演变等因素导致的。记忆通假字时,要与本字的读音和含义联系起来。
    4.古今异义词:
    关注古今异义的文言词汇,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 “太丘舍去” 的 “去”,古义是 “离开”,今义是 “到、往”。
    对古今异义词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古今含义的差异,在阅读文言文时注意不要以今义去理解古义。
    (二)文言句式掌握
    1.判断句:
    了解判断句的常见形式,如 “…… 者,…… 也”、“…… 也”等句式用于判断。
    学会识别判断句,理解判断句在文中用于表明人物身份、事物属性等作用。
    2.省略句:
    认识省略句的类型,包括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等。在阅读文言文时,能够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成分,准确理解句子的完整意思。
    3.倒装句:
    学习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式。掌握倒装句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调整语序来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文本理解
    1.文意疏通
    逐句翻译文言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确保对每句话的理解准确无误。可以先自己翻译,然后对照译文检查,对于翻译不准确的地方重点标记并复习。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如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狼不敢前”,“前” 是 “上前” 的意思)、形容词作名词(“温故而知新”,“故” 是 “旧知识”,“新” 是 “新知识”)等。
    2.内容梳理
    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梳理,包括文章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对于论述性文言文,如《论语》十二章,梳理每章的主要观点,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强调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理解这些观点之间的关联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阅读技巧训练
    1.断句技巧
    学习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如根据句子成分断句(主谓之间、动宾之间等)、借助虚词断句(“之”“乎”“者”“也” 等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根据修辞断句(对偶、排比等修辞的句子可以帮助断句)。
    进行断句练习,通过课本中的文言文段落和课外简单的文言文材料进行练习,提高断句能力。
    2.阅读速度提升
    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速度。可以通过反复阅读熟悉的文言文篇章来培养语感,同时学会快速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如人物、事件、观点等核心内容。
    采用限时阅读的方式,模拟考试情境,训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言文阅读并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复习巩固与拓展
    1.复习巩固
    复习课堂笔记,重点关注老师讲解的重点字词、句子、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等内容。
    对之前做过的文言文练习题和测试卷进行回顾,特别是错题,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答题经验教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拓展阅读
    选择一些与课本文言文难度相当、主题相关的课外文言文进行拓展阅读,如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来巩固对古代人物形象描写的理解,或者阅读《列子》中的篇章来拓展对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
    在拓展阅读中,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和阅读技巧,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三、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咏雪》知识点
    一、 文学常识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 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 古今异义:
    1、 儿女 :古,子侄辈; 今,子女。
    2、 去:古,离开; 今,到什么地方去。
    3、 文义:古,诗文; 今,文章意思。
    五、一词多义
    1、 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②相顾惊疑。顾:看。(如顾野有麦场)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如三顾茅庐)
    2、 信:①则是无信。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
    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
    1、 寒雪日内集。 集:聚会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像
    3、 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暴风骤雨)。
    4、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5、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因:趁着、随着。
    6、 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委:丢下。舍:丢下、舍弃。去:离开。
    7、 下车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9、 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
    10、 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
    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 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九、理解问答
    1、 《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1)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 为什么“公大笑乐”? 、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答: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形容飞雪的比喻句:
    (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一、注音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二、解释词语:
    (1)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2)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3)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4) 至:到
    (5)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7) 时年:这年(那时)。
    (8) 戏:玩耍,游戏。
    (9)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11)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12)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3)信:诚信,讲信用。
    (14) 礼:礼貌。
    (15) 惭:感到惭愧。
    (16)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3.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4.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5.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四、问题梳理
    1.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2.“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
    答: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3.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4.从文章中分析元方和友人的性格特点?
    答:元方:懂礼识仪、性格直率、好恶分明、正直不阿、落落大方、明白事理
    友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暴躁易怒、粗野蛮横、缺乏修养、十分无礼、知错能改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A.不失礼。因为是客人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于千里之外。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不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主旨归纳
    《〈论语〉十二章》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等。文章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字词梳理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古义:按时 今义:时间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古义:诚信 今义:相信,信用
    3.温故而知新 古义:学过的知识 今义:原来的,从前的
    4.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或可能
    5.不舍昼夜 古义:停留,止息 今义:舍弃
    四、问题导读
    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案】“忠”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和“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3.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
    【答案】“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5.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正确认识“学”与“思”的关系?
    【答案】孔子非常重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和“思”相结合就是他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孔子认为,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这样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地疑惑。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
    《诫子书》知识点
    一、字词基础
    二、文章主旨
    《诫子书》中作者概括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表达了自己对后代寄予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重点问题
    1、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那几个条件?它们是什么关系?
    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二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三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志与学的关系如何理解。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实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希望儿子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4、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5.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狼》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2.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4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8.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敌方的。
    1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11.止增笑耳。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三、重点内容
    1.如果概括前四段的内容分别该怎样概括?
    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2.结合全文说说,狼具有哪些特点?
    全文表现了狼的贪婪、狡猾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贪婪。如“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写出了狼的穷追不舍、贪婪凶残。
    第二个特点:狡猾。如“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等处,都写出了狼的狡猾。
    3.故事中的屠户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全文展现了屠户从心存幻想到奋起反抗的过程,体现了他的勇敢、机智、细心严谨。具体从文中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
    ①最初“屠惧”“屠大窘”“投以骨““复投之”看出他的怯懦、心存幻想、妥协退让;
    ②在狼”并驱如故“后,屠户清醒过来,准备战斗,先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继而”暴起“杀狼,最后”转视积薪后“,“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根除狼患,主要从动作描写中表现了他的勇敢、机智。
    4.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①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②不只是狼,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的恶人。不管像狼一样的恶人多么狡猾,终归是要失败的。
    ③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人,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而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敌人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5.分析狼与屠户的形象特点
    (1)主要通过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来刻画狼:
    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将狼馋涎欲滴想吃人的眼睛刻画了出来;写狼“犬坐于前”的行动,“目似瞑,意暇甚”的神态,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塑造了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狼的形象。
    (2)主要通过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来刻画屠户:
    从“惧——投骨避狼”到“大窘——骨尽狼仍从”,再到“恐——前后受其敌”,最后“悟——刀劈两狼”,表现了屠户的心理变化过程。而通过“投以骨”“复投之”,“顾”“奔”“倚”“弛”“持”,“暴起”“劈”“毙”,“转视”“断”“毙”等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屠户的动作干净利落,表现了其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形象。
    6.思考:“止增笑耳”笑的仅仅是狼吗?从屠户最后的胜利,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明确:
    作者写《聊斋志异》这部书主要是借“狐仙鬼怪”来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所以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启示: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编者简介】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二、问题探究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答: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答: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不可以讹传讹。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1)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2)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轻信,随便传播,更不能以讹传讹。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答: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①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杞人忧天》知识点
    一、作家作品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原书早已失传。现在的《列子》八篇是后人根据有关资料编著的,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子》一书虽然主要是缀拾古代典籍而成,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却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书中继承前代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在某些方面,其辩证思维的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子》中反映的片段的心理思想也值得重视和发挥。
    二、古今异义
    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懂得)
    奈何忧崩坠乎(古义:为何,为什么 今义:怎么办)
    充塞四虚(古义:处 今义:空虚、虚假等)
    若躇步跐蹈(古义:你 今义:如果)
    其人舍然大喜(古义:解除、消除 今义:舍弃)
    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受伤 今义:诬陷或恶意造谣)
    三、内容梳理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答: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自己没有地方依托,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2、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
    答:告诉他,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人活动在天中,不用担心。
    3、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
    答: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大地会塌陷下去。
    4、杞人反复提出问题,说明了什么?
    答:杞人反复提出问题,实则反映他内心的重重忧虑,照应了前文废寝食”。
    5、 两个人都“舍然大喜”,各自的原因是什么?
    答: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的担心解除后的放心、喜悦心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的品质,他的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
    6、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晓之者”的解释?
    答:寓言中那位好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7、《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答:“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8、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答: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

    相关试卷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2024):

    这是一份专题06 文言文阅读(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2024),共16页。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模板)(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2024 五四学制):

    这是一份专题07 记叙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模板)(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2024 五四学制),共12页。

    专题05 诗歌鉴赏(十大题型总结)(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2024 五四学制):

    这是一份专题05 诗歌鉴赏(十大题型总结)(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2024 五四学制),共11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