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课件+知识清单+单元检测(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课件+知识清单+单元检测(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复习课件pptx、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解读课件pptx、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原卷版docx、第三单元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清单docx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9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单元复习 必修下第三单元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必修阶段的第二个实用类阅读单元;本单元以“探索与创新”为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动机、过程和方法,在获得科学认识的同时,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思考的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书面表达安排了“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写作任务。 中国日裔美国物理学家空间物理著有《量子场论》《超弦导论》等建筑学家古代建筑著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在研究和保护古代建筑上卓有成就中国文学史家古代文学著有《唐诗综论》《诗人李白》,在楚辞、唐诗研究上卓有建树发现青蒿素,造福全人类药学家生物制药中国0 一、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记述科学探究的历程,或阐说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阅读这些文章,能让我们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还能让我们了解“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例如,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梁思成从整体的视角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进行归纳总结。细读本单元课文,想想其中包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你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 【思路点拨】本任务落实人文主题学习,引导同学们感受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会不同领域学者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与热情。细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如在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中“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可以关注标点符号“!”的使用,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那么,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有所发现时的激动心情自然而然地就传达出来了。又如阅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可关注文中妙趣横生的“异想天开”,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另外,本任务还要思考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比如求异法、类比法等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维方法的概念记忆并不是学习重点,而是要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学习体会。可结合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探究案例,分析其中的思维过程。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提示:科学思维方式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判断、推理、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实证、联想、发散、灵感、直觉、创新等。【答案示例】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就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了灵感。她发现青蒿的提取物显示了一定的抗疟疗效,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也与文献记录相悖;于是她认真比对文献记载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差异,发现现代实验提取方式与古代的提取方式不同,正是这“不同”的发现,使得研究出现了转机,最终取得突破。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科学研究中的求异法。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作者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是由感性想象上升到理性创造的思维过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文法”和“词汇”来阐说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法。 《说“木叶”》中,作者从论述“木叶”切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体味中,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深入浅出地阐发理论。 启发: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大量新鲜的事物,每天也都会接触很多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要向这些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从感兴趣的某一点出发,深入钻研,运用分析、概括、归纳的思维方法,由个体到一般,总结出事物的普遍规律,探求事物的本质。同时,要放开眼光,激活思维,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灵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加以创新,取得新的突破。0 二、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细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文章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作比较。 【思路点拨】本任务是围绕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来设计的。找出主要概念,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是阅读此类文章的基本方法。 【答案示例】 概念及思路:“概念”在这两篇文章中,既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又是组织文章的关键“构件”。《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惯例法式”(“文法”)、 “构件和因素”(“词汇”)、 “可译性”等。这篇文章先在一个层面上分列陈说,然后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理论思维探究深刻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说“木叶”》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木叶”“叶”“落木”“木”“暗示性”“颜色性”等。这篇文章层层推进,不断总结,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思考方法:《中国建筑的特征》主要是阐释,围绕核心话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来组织必要的材料;而《说“木叶”》主要是提出和探究问题,用适切和稳妥的理论去说明有着众多例证的文学现象。 语言表达:《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语言简明而又准确,但又不乏可读性,比如作者用“文法”“词汇”等读者耳熟能详的语言学概念来阐释建筑中的概念、原理,显得更为亲切,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而《说“木叶”》注重考证,显得细致严谨,但是却没有给读者繁复枯燥的感受,主要是因为文章中使用的考证素材多是文质兼美且为后人熟知的名句。作者在文中对这些名句的解读新颖别致,不仅给熟知这些诗句的读者以美感,也给读者以一种打破期待的新鲜感,因此整篇文章读来让人觉得饶有趣味。 三、学习知识性读物,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问题。例如 《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 “柳”“梅” “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也可自选形象,搜集资料,分析它们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1.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2.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3.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4.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5.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思路点拨】本任务要求学以致用,利用课内所学知识探究一些具体问题,重在提升同学们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来源其实颇为复杂。课文《说“木叶”》中谈到“木”的两方面暗示性——“木”暗示着落叶, “木”暗示着颜色,这两方面暗示性都与“木”的外在形象有关。 【答案示例】 (1)意象“柳”的暗示性分析 “柳”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有很强的暗示性。“柳”在送别诗中是最常见的意象,它用来暗示诗人的离愁别绪,传达诗人的离别之情以及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慨。 因“柳”常常代表着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没有定数,所以“柳”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等诗句中就借“柳”表达这种情感。除此之外,因“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故在古诗中又常有着故乡的意味,比如诗句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2)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有来源于形象的。比如“柳”能代表春天的美好和情感的深切,这都与柳枝柔美绵长的形象特点有关。再如“月”这一意象, “月”能让人产生悲欢离合的感触,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月”能让人生发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如“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月”能象征高贵的品格,如“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月”的这些暗示性也都与它的形象有关。 所谓暗示性与外在形象相关,有时只是单纯的外部的形状、色彩、质感、声音、动作等直接带来某种暗示性。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鹧鸪”这一意象之所以常与离愁别绪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它的啼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唤起人们的羁旅愁绪。 但是,一般而言,暗示性并非由形象的外部特征直接引发的,它更多地存在于形象与人的思想感情的某种复杂隐微的相似性中,或者说,产生于人的主观感情的对象化中。如“月”的阴晴圆缺让人联想到人的聚散离合, “梅”的凌寒独自开让人联想到孤高自赏的品格, “逝水”让人联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迁徙的“鸿雁”让人联想到孤独的旅程、遥远的家乡,等等。 更重要的是,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一般而言并不是孤立、 “临时”的,而是在历代名篇佳句的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慢慢积淀、固化,形成一种带有比较明确指向的语言标志。这就使得中国诗歌不只是由一般意义上的词语构成,其中包含了很多本身即带有很强情感性和想象力的元素,带来浓浓的诗味。这当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美人”“香草”,经《离骚》发端,经过历代名篇的累积,这类物象在古代诗歌中就几乎成了明君良臣或君子贤达的代名词了。0四、“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交流修改。交流时,要注意了解同学能否明了你要说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与误解,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交流后,可适当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清楚明晰。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通过对事物进行典型性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阐释出隐藏的社会价值认识事理,准确深入需要说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复杂性,要在写作前收集相关资料做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所谓思之愈深,说之愈明。梳理关系,明确要素所谓关键要素,包括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把这些重点阐述清楚,文章才能纲举目张。“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产生的机制:语言敏感→认识潜在力量→明确概念意义→相互整合组合→言说有限而意义无限→暗示性产生说明事理,符合规律 说明事理时,还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明顺序。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现事理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这种说明顺序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一致。 人们观察一个建筑总是先看到建筑物的外观、整体组成,然后注意到内部结构、建筑的细节。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说明方法的选取考察的是学生写作思维的严谨性,所选取的方法必须要做到精确。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据(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列图表) 在写作说明文时,要根据写作对象来进行综合选择,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某个写作顺序,依据写作需求来考量,体现出写作思维的整体性和严谨性。 常用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理说明文写作要遵循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常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逻辑顺序。 在写作说明文时,要根据写作对象来进行综合选择,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某个写作顺序,依据写作需求来考量,体现出写作思维的整体性和严谨性。回顾本单元四篇文章所学内容,归纳总结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要点。示例:①对说明的事理有准确、深入的认识;②对关键要素(重要概念、概念之间的联系等)说明清晰到位;③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行文结构完整,思路层次清晰;④运用恰当、多样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⑤语言既准确严谨,又明白易懂、生动活泼;⑥内容意蕴丰富,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等),确定写作任务——学会说明事理。示例:1.细胞学说的创建(以细胞学说建立者施莱登或施旺的口吻去写)2.感受徽派建筑之美3.中国诗歌意象的暗示性——以xx为例4.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理”大自然里的斐波那契数列 有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花朵,实则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1】 中世纪比萨的数学家莱奥纳多发现了斐波那契数列,它是这样一组数列:1,1,2,3,5……即从数列第3项开始,后一数字为前面两个数字之和。那么,数列和花朵有什么关联呢?请耐心点,答案马上为你揭晓!【2】 自然界中,一些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都是非常符合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的。在一定条件下,细致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向日葵的花盘中有2组螺旋线,一组顺时针方向盘绕,另一组则逆时针方向盘绕,并且彼此相嵌。【3】虽然不同的向日葵品种中,这些顺逆螺旋的数目并不固定,但往往不会超出34和55、55和89或者89和144这三组数字,这每组数字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的2个数,很有趣吧!这样排列的目的,是让植物最充分地利用阳光和空气,繁育更多的后代。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里还有许多体现。例如,树木的生长。由于新生的枝条,往往需要一段“休息”时间,供自身生长,而后才能萌发新枝。所以,一株树苗在一段间隔,例如一年,以后长出一条新枝;第二年新枝“休息”,老枝依旧萌发;此后,老枝与“休息”过一年的枝同时萌发,当年生的新枝则次年“休息”。这样,一株树木各个年份的枝丫数,便构成斐波那契数列。这个规律,就是生物学上著名的“鲁德维格定律”。【4】 为什么自然界中有如此之多的斐波那契数列巧合呢?这是植物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就像盐的晶体必然是立方体的形状一样。当然,受气候或病虫害的影响,真实的植物往往没有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5】【1】开篇以花朵为题引,引发读者兴趣,避免了事理说明文的单调性。【2】简要介绍说明对象。【3】运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向日葵花盘中螺旋线的特点。【4】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树木的生长情况来说明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的体现。【5】“当然,受气候或病虫害的影响,真实的植物往往没有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一句中“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说明顺序,运用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说明对象——斐波那契数列,借助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一株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各个年份的枝丫数,盐的晶体形状是立方体等,形象生动、科学准确地介绍了深奥的科学知识。附:事理说明文评价量表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思路《中国建筑的特征》思路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说“木叶”》《说“木叶”》1.《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写到“鲤鱼科学家”,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是有限的,与人类相比是幼稚和低级的。B.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C.作者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D.“鲤鱼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同样,人类“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A2.依次填人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主要的房屋 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 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 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慢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 的“户外起居室”。A.大多 很多 偶尔 优秀B.大多 最多 往往 优秀C.一般 最多 往往 很好D.一般 很多 偶尔 很好 C3.下列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理解与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B.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C.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用语言和文学打比方。D.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并没有相通之处。 B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木”仿佛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疏朗的特点;而“树”则没有,它具有繁茂的枝叶,与“叶”都带浓荫的联想。B.“木”的背后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是“木”的暗示性所在,在此影响下,“木”很难让我们想到叶子。C.“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是因为它带有较强的暗示性;视觉上,它是微黄的而不是碧绿的;触觉上,它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D.无干燥之感的“黄叶”不具有飘零的意思,所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就没有“木叶”给人的疏朗、飘零之感。【解析】“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因为它含有落叶因素,具备空阔、疏朗、干燥、微黄的特征,这些体征是“木”字的暗示性带来的。c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黄帝内经》称之为“疟”,《金匮要略》称之为“疟病”。① ,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青蒿可治“疟疾寒热”。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抗疟成分并不是从青蒿中提取的,② ,应该被称为“黄花蒿素”或“黄蒿素”,但因青蒿是中国传统中药的名称,③ 。【答案】 ①中医早就发现了青蒿的抗疟作用 ②而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 ③所以才称之为“青蒿素” 6.根据课文及《红楼梦》节选,说明“荣国府”所体现的中国建筑“文法”的特点。 (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桥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空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画眉等鸟雀。【答案】荣国府的石狮子、门(大门、东西角门、正门、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正房、上房、雕梁画栋、穿山游廊、厢房等均采用中国建筑的构件,且都遵循中国建筑的法式组织建构,体现出中国建筑“文法”的拘束性;荣国府建筑繁复、多样的变化形式,又体现出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2022·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2022·全国乙卷) 材料二: 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2022·全国乙卷)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2022·全国乙卷)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答案】B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三的科学原理回答。主要抓住几个关键性句子:“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上图对应位置寻找相应图示,排除答案C。又根据“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这里的“湿度高”可理解为“过饱和度高”。所以枝蔓状雪花应该在薄板状雪花的上面,属于高饱和度的产物。据此可以排除A、D。(2022·全国乙卷)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答案】D【解析】A选项错误在于“关于雪花具有六角形结构”的事实,并不是《韩诗外传》最早表述出来的。参见材料一,只表述了“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B错误在于“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原文是“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可见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是因为“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成因”。C错误在于“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原文是“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球’的有序堆积过程”,开普勒应该对机制进行了猜想。(2022·全国乙卷) 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答案】第一问: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为雪花的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方向,推动关于雪花结构及其成因的研究进程;开普勒的发现和探索精神激励着科学家投身科学研究。第二问:善于观察,积极思考事物形成的原理;大胆假设,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胡适课程结束
第三单元复习 必修下第三单元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必修阶段的第二个实用类阅读单元;本单元以“探索与创新”为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动机、过程和方法,在获得科学认识的同时,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思考的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书面表达安排了“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的写作任务。 中国日裔美国物理学家空间物理著有《量子场论》《超弦导论》等建筑学家古代建筑著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在研究和保护古代建筑上卓有成就中国文学史家古代文学著有《唐诗综论》《诗人李白》,在楚辞、唐诗研究上卓有建树发现青蒿素,造福全人类药学家生物制药中国0 一、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记述科学探究的历程,或阐说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阅读这些文章,能让我们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还能让我们了解“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例如,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梁思成从整体的视角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进行归纳总结。细读本单元课文,想想其中包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你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 【思路点拨】本任务落实人文主题学习,引导同学们感受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会不同领域学者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与热情。细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如在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中“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可以关注标点符号“!”的使用,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那么,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有所发现时的激动心情自然而然地就传达出来了。又如阅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可关注文中妙趣横生的“异想天开”,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另外,本任务还要思考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比如求异法、类比法等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维方法的概念记忆并不是学习重点,而是要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学习体会。可结合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探究案例,分析其中的思维过程。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提示:科学思维方式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判断、推理、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实证、联想、发散、灵感、直觉、创新等。【答案示例】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就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了灵感。她发现青蒿的提取物显示了一定的抗疟疗效,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也与文献记录相悖;于是她认真比对文献记载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差异,发现现代实验提取方式与古代的提取方式不同,正是这“不同”的发现,使得研究出现了转机,最终取得突破。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科学研究中的求异法。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作者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是由感性想象上升到理性创造的思维过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文法”和“词汇”来阐说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这里涉及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类比法。 《说“木叶”》中,作者从论述“木叶”切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体味中,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深入浅出地阐发理论。 启发: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大量新鲜的事物,每天也都会接触很多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要向这些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从感兴趣的某一点出发,深入钻研,运用分析、概括、归纳的思维方法,由个体到一般,总结出事物的普遍规律,探求事物的本质。同时,要放开眼光,激活思维,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灵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加以创新,取得新的突破。0 二、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细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文章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作比较。 【思路点拨】本任务是围绕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来设计的。找出主要概念,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是阅读此类文章的基本方法。 【答案示例】 概念及思路:“概念”在这两篇文章中,既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又是组织文章的关键“构件”。《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惯例法式”(“文法”)、 “构件和因素”(“词汇”)、 “可译性”等。这篇文章先在一个层面上分列陈说,然后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理论思维探究深刻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说“木叶”》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有“木叶”“叶”“落木”“木”“暗示性”“颜色性”等。这篇文章层层推进,不断总结,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思考方法:《中国建筑的特征》主要是阐释,围绕核心话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来组织必要的材料;而《说“木叶”》主要是提出和探究问题,用适切和稳妥的理论去说明有着众多例证的文学现象。 语言表达:《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语言简明而又准确,但又不乏可读性,比如作者用“文法”“词汇”等读者耳熟能详的语言学概念来阐释建筑中的概念、原理,显得更为亲切,也更容易被读者接受。而《说“木叶”》注重考证,显得细致严谨,但是却没有给读者繁复枯燥的感受,主要是因为文章中使用的考证素材多是文质兼美且为后人熟知的名句。作者在文中对这些名句的解读新颖别致,不仅给熟知这些诗句的读者以美感,也给读者以一种打破期待的新鲜感,因此整篇文章读来让人觉得饶有趣味。 三、学习知识性读物,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问题。例如 《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 “柳”“梅” “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也可自选形象,搜集资料,分析它们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1.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2.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3.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4.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5.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思路点拨】本任务要求学以致用,利用课内所学知识探究一些具体问题,重在提升同学们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来源其实颇为复杂。课文《说“木叶”》中谈到“木”的两方面暗示性——“木”暗示着落叶, “木”暗示着颜色,这两方面暗示性都与“木”的外在形象有关。 【答案示例】 (1)意象“柳”的暗示性分析 “柳”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有很强的暗示性。“柳”在送别诗中是最常见的意象,它用来暗示诗人的离愁别绪,传达诗人的离别之情以及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慨。 因“柳”常常代表着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没有定数,所以“柳”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如“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等诗句中就借“柳”表达这种情感。除此之外,因“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故在古诗中又常有着故乡的意味,比如诗句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2)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有来源于形象的。比如“柳”能代表春天的美好和情感的深切,这都与柳枝柔美绵长的形象特点有关。再如“月”这一意象, “月”能让人产生悲欢离合的感触,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月”能让人生发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如“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月”能象征高贵的品格,如“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月”的这些暗示性也都与它的形象有关。 所谓暗示性与外在形象相关,有时只是单纯的外部的形状、色彩、质感、声音、动作等直接带来某种暗示性。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鹧鸪”这一意象之所以常与离愁别绪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它的啼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唤起人们的羁旅愁绪。 但是,一般而言,暗示性并非由形象的外部特征直接引发的,它更多地存在于形象与人的思想感情的某种复杂隐微的相似性中,或者说,产生于人的主观感情的对象化中。如“月”的阴晴圆缺让人联想到人的聚散离合, “梅”的凌寒独自开让人联想到孤高自赏的品格, “逝水”让人联想到时光的一去不返,迁徙的“鸿雁”让人联想到孤独的旅程、遥远的家乡,等等。 更重要的是,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一般而言并不是孤立、 “临时”的,而是在历代名篇佳句的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慢慢积淀、固化,形成一种带有比较明确指向的语言标志。这就使得中国诗歌不只是由一般意义上的词语构成,其中包含了很多本身即带有很强情感性和想象力的元素,带来浓浓的诗味。这当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美人”“香草”,经《离骚》发端,经过历代名篇的累积,这类物象在古代诗歌中就几乎成了明君良臣或君子贤达的代名词了。0四、“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交流修改。交流时,要注意了解同学能否明了你要说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与误解,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交流后,可适当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清楚明晰。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通过对事物进行典型性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阐释出隐藏的社会价值认识事理,准确深入需要说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复杂性,要在写作前收集相关资料做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所谓思之愈深,说之愈明。梳理关系,明确要素所谓关键要素,包括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把这些重点阐述清楚,文章才能纲举目张。“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产生的机制:语言敏感→认识潜在力量→明确概念意义→相互整合组合→言说有限而意义无限→暗示性产生说明事理,符合规律 说明事理时,还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明顺序。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现事理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九个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这种说明顺序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一致。 人们观察一个建筑总是先看到建筑物的外观、整体组成,然后注意到内部结构、建筑的细节。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说明方法的选取考察的是学生写作思维的严谨性,所选取的方法必须要做到精确。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据(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列图表) 在写作说明文时,要根据写作对象来进行综合选择,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某个写作顺序,依据写作需求来考量,体现出写作思维的整体性和严谨性。 常用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理说明文写作要遵循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常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逻辑顺序。 在写作说明文时,要根据写作对象来进行综合选择,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某个写作顺序,依据写作需求来考量,体现出写作思维的整体性和严谨性。回顾本单元四篇文章所学内容,归纳总结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要点。示例:①对说明的事理有准确、深入的认识;②对关键要素(重要概念、概念之间的联系等)说明清晰到位;③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行文结构完整,思路层次清晰;④运用恰当、多样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⑤语言既准确严谨,又明白易懂、生动活泼;⑥内容意蕴丰富,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等),确定写作任务——学会说明事理。示例:1.细胞学说的创建(以细胞学说建立者施莱登或施旺的口吻去写)2.感受徽派建筑之美3.中国诗歌意象的暗示性——以xx为例4.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理”大自然里的斐波那契数列 有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花朵,实则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1】 中世纪比萨的数学家莱奥纳多发现了斐波那契数列,它是这样一组数列:1,1,2,3,5……即从数列第3项开始,后一数字为前面两个数字之和。那么,数列和花朵有什么关联呢?请耐心点,答案马上为你揭晓!【2】 自然界中,一些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都是非常符合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的。在一定条件下,细致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向日葵的花盘中有2组螺旋线,一组顺时针方向盘绕,另一组则逆时针方向盘绕,并且彼此相嵌。【3】虽然不同的向日葵品种中,这些顺逆螺旋的数目并不固定,但往往不会超出34和55、55和89或者89和144这三组数字,这每组数字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的2个数,很有趣吧!这样排列的目的,是让植物最充分地利用阳光和空气,繁育更多的后代。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里还有许多体现。例如,树木的生长。由于新生的枝条,往往需要一段“休息”时间,供自身生长,而后才能萌发新枝。所以,一株树苗在一段间隔,例如一年,以后长出一条新枝;第二年新枝“休息”,老枝依旧萌发;此后,老枝与“休息”过一年的枝同时萌发,当年生的新枝则次年“休息”。这样,一株树木各个年份的枝丫数,便构成斐波那契数列。这个规律,就是生物学上著名的“鲁德维格定律”。【4】 为什么自然界中有如此之多的斐波那契数列巧合呢?这是植物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就像盐的晶体必然是立方体的形状一样。当然,受气候或病虫害的影响,真实的植物往往没有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5】【1】开篇以花朵为题引,引发读者兴趣,避免了事理说明文的单调性。【2】简要介绍说明对象。【3】运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向日葵花盘中螺旋线的特点。【4】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树木的生长情况来说明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的体现。【5】“当然,受气候或病虫害的影响,真实的植物往往没有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一句中“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说明顺序,运用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说明对象——斐波那契数列,借助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一株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各个年份的枝丫数,盐的晶体形状是立方体等,形象生动、科学准确地介绍了深奥的科学知识。附:事理说明文评价量表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国建筑的特征》思路《中国建筑的特征》思路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说“木叶”》《说“木叶”》1.《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写到“鲤鱼科学家”,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是有限的,与人类相比是幼稚和低级的。B.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C.作者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D.“鲤鱼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同样,人类“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A2.依次填人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主要的房屋 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 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 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慢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 的“户外起居室”。A.大多 很多 偶尔 优秀B.大多 最多 往往 优秀C.一般 最多 往往 很好D.一般 很多 偶尔 很好 C3.下列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理解与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B.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C.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用语言和文学打比方。D.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并没有相通之处。 B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木”仿佛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疏朗的特点;而“树”则没有,它具有繁茂的枝叶,与“叶”都带浓荫的联想。B.“木”的背后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是“木”的暗示性所在,在此影响下,“木”很难让我们想到叶子。C.“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是因为它带有较强的暗示性;视觉上,它是微黄的而不是碧绿的;触觉上,它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D.无干燥之感的“黄叶”不具有飘零的意思,所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就没有“木叶”给人的疏朗、飘零之感。【解析】“木叶”的形象如此生动,因为它含有落叶因素,具备空阔、疏朗、干燥、微黄的特征,这些体征是“木”字的暗示性带来的。c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黄帝内经》称之为“疟”,《金匮要略》称之为“疟病”。① ,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青蒿可治“疟疾寒热”。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抗疟成分并不是从青蒿中提取的,② ,应该被称为“黄花蒿素”或“黄蒿素”,但因青蒿是中国传统中药的名称,③ 。【答案】 ①中医早就发现了青蒿的抗疟作用 ②而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 ③所以才称之为“青蒿素” 6.根据课文及《红楼梦》节选,说明“荣国府”所体现的中国建筑“文法”的特点。 (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桥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空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画眉等鸟雀。【答案】荣国府的石狮子、门(大门、东西角门、正门、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正房、上房、雕梁画栋、穿山游廊、厢房等均采用中国建筑的构件,且都遵循中国建筑的法式组织建构,体现出中国建筑“文法”的拘束性;荣国府建筑繁复、多样的变化形式,又体现出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2022·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2022·全国乙卷) 材料二: 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2022·全国乙卷)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2022·全国乙卷)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答案】B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三的科学原理回答。主要抓住几个关键性句子:“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上图对应位置寻找相应图示,排除答案C。又根据“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这里的“湿度高”可理解为“过饱和度高”。所以枝蔓状雪花应该在薄板状雪花的上面,属于高饱和度的产物。据此可以排除A、D。(2022·全国乙卷)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答案】D【解析】A选项错误在于“关于雪花具有六角形结构”的事实,并不是《韩诗外传》最早表述出来的。参见材料一,只表述了“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B错误在于“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原文是“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可见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是因为“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成因”。C错误在于“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原文是“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球’的有序堆积过程”,开普勒应该对机制进行了猜想。(2022·全国乙卷) 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答案】第一问: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为雪花的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方向,推动关于雪花结构及其成因的研究进程;开普勒的发现和探索精神激励着科学家投身科学研究。第二问:善于观察,积极思考事物形成的原理;大胆假设,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胡适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