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古发现,西周分封对象中有先代君王之后,《华阳国志·蜀志》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题号框内,超出题号框的一律无效。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郝家台遗址出土的文物丰富,包括石器、骨器、陶器等,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有少量蛋壳黑陶和红陶。还发现了城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2米,东西宽148米,面积近3.3万平方米,城墙宽5米,高0.8米。据此推断,该遗址属于()
    A.原始人群阶段 B.旧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题干“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有少量蛋壳黑陶和红陶。还发现了城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能够制作出多种类型的陶器,如灰陶、黑陶、蛋壳黑陶等。同时,这一时期也有能力建造一定规模和规格的城址,D项正确。原始人群阶段,通常还没有较为成熟的制陶技术和城址建筑,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工具比较粗糙,也没有普遍出现陶器和城址,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有了陶器,但一般制作较为简单,城址的规模和建筑水平相对较低,排除C项。故选D项。
    2.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一颗叫做“文明”的种子。这颗种子被风吹散,飘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落在了黄河岸边,有的落在了长江流域,还有的飘到了遥远的北方和南方。请问飘向北方的种子发展成为了()
    A.红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河姆渡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远古(中国)。据题干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一颗叫做“文明”的种子有的落在了黄河岸边,有的落在了长江流域,还有的飘到了遥远的北方和南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远古文明中,红山文化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属于北方地区,A项正确;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属于南方地区,排除B项;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苏北和皖北一带,属于黄河流域,排除C项;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长江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
    3.陶寺大墓与小墓有着强烈对比,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宗教信仰的分歧导致了社会分层
    B.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财富积累
    C.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剩余产品增加
    D.王权的确立和礼制社会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陶寺大墓与小墓有着强烈对比,体现了当时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分化,而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剩余产品增加,C项正确;生产力发展引起了剩余产品增加,进而导致了社会分层,而不是宗教信仰的分歧导致了社会分层,排除A项;农业技术的进步本质上属于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力发展引起了剩余产品增加,进而导致了社会分层,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足,未涉及王权等相关内容,无法得出“王权的确立和礼制社会的形成”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4.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 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以上考古发现说明()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①原始农业的发展②定居生活出现
    ③祖先崇拜的印记④万邦时代到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可知,姜寨遗址中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说明当时尚未出现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这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状况。姜寨聚落遗址是一处与半坡遗址同时期的原始社会部落遗址,可以用于研究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定居生活的情况和祖先崇拜的相关信息,①②③符合题意;“万邦”时代是龙山文化时期,属于父系社会,贫富分化较大,④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5.考古发现: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地点经历了由集中于宫殿区到宗庙和王陵区的变化,这一变化跟哪一制度最相关()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井田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先秦时期,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地点经历了由集中于宫殿区到宗庙和王陵区的变化,这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变化,C项正确;宗法、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祭祀活动关系不大,排除AB项;井田制属于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故选C项。
    6.商代甲骨文字数多达数千字,字形结构复杂;句式结构也与其后的古汉语大体一致。其语法完备,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之分;据此可推断出()
    A.华夏民族的民族认同加强 B.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已经形成
    C.中原文化远高于周边地区 D.商代文明已具有较高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材料“字数多达数千字,字形结构复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在文字方面有了较为丰富和复杂的发展;据材料“其语法完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语言表达和语法规则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说明商代文明已具有较高水平,D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华夏民族的民族认同相关内容,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商代的文字和语言,没有关于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形成的直接表述,排除B项;题干没有将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区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中原文化远高于周边地区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7.西周分封对象中有先代君王之后。对此,《论语》指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据此可知,分封先代贵族()
    A.强化了周王室的权威 B.有利于周王朝获取民心
    C.扩大了王室宗法范围 D.反映了殷商遗民的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天下之民归心焉”可知,分封先代贵族有利于周王朝获取民心,B项正确;材料强调“天下之民归心”,未强调加强周王室的权威,排除A项;先代君王与西周王室属于不同宗族,不能扩大王室宗法范围,排除C 项;西周分封的先代贵族还包括殷商王室贵族以外的人,并非殷商遗民的特权,排除D项。故选B项。
    8.春秋时期,王室衰弱,形成春秋争霸局面。获得霸主身份意味着()
    A.获得号令各国的地位 B.成为周王室的“大宗”
    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 D.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弱,诸侯争当盟主,结合所学可知,各路盟主都是打着尊王旗号,号令天下的,因此获得霸主身份意味着获得号令各国的地位,A项正确;根据宗法制的规定,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大宗,获得霸主身份并不意味着成为周王室的大宗,排除B项;春秋时期,诸侯不朝觐纳贡已成常态,这不是盟主独有的特权,排除C项;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虽式微,分封诸侯在当时理论上仍是周王室的特权,排除D项。故选A项。
    9.《华阳国志·蜀志》载:“(公元前316年)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世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从材料中能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A.秦国已获得号令天下的权威 B.儒家德治理念受到尊崇
    C.西周以来的等级制度受到到冲击 D.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公元前316年)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世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可知,蜀王封其弟为苴侯,但苴侯到了封地后却与蜀的世仇巴交好,这惹怒了蜀王,遂派兵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由此可见自西周以来所形成的分封等级制度遭到破坏,受到冲击,C项正确;材料没有透露秦国能够号令天下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儒家德治理念受到尊崇”,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强化,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0.周初,对待殷商遗民尊重其原先的法律。在《周礼》中还提出了“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等观点。这表明,西周治国()
    A.强调礼法并重原则 B.重视法律系统性
    C.承袭夏商两代制度 D.具有一定灵活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对待殷商遗民要尊重其原先的法律”“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等信息可知,刑罚是轻是重是根据时事的变化来确定,西周建立后,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实行了不同的管理措施,体现了西周治国政策具有灵活性,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材料没有涉及西周重视礼,无法得出强调礼法并重原则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西周重视法律系统性,而是体现了西周治国的灵活性,排除B项;西周继承殷商的法律,但并非完全承袭了夏商两代的制度,如“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并非对夏商两代制度的承袭,排除C项。故选D项。
    11.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 形成和发展时期,如表为此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 B.国家内部结构比较松散
    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部族组织取代地域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可知,夏、商、西周时期,国家的内部结构还是比较松散的,统治者并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集中,也没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并没有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到神权,排除C项;夏、商、西周时期通过内外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来控制地方,并没有取代地域组织,排除D项。故选B项。
    12.西周时期,学术为贵族垄断,学在官府。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由夷入夏文化融合 B.华夏文化影响周边
    C.礼乐制度趋向瓦解 D.各家学派相互诘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时期。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学术为贵族垄断,学在官府。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华夏文化影响周边,B项正确;材料“由夷入夏文化融合”强调的是文化的单向流动,而材料强调的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春秋以来学术的下移,而未涉及礼乐制度维护下的等级制度的瓦解,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春秋时期各家学派的互相诘问为难,排除D项。故选B项。
    13.在西周时期,统治阶层推崇“尊崇上天”与“侍奉上帝”的观念。然而,到了春秋时代,孔子的观点转变为“尊重鬼神但保持距离”,法家则着重于“敬上奉法”,并未提及“尊崇上天”,而庄子则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不祈求恩赐)”。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文关怀日益显著 B.无神论的观念普及
    C.礼乐体系逐渐崩溃 D.诸子百家相互批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题干“春秋时代孔子的观点转变为'尊重鬼神但保持距离',法家则着重于敬上奉法',并未提及“尊崇上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不祈求恩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人们尊崇上天和上帝,到春秋时期各家对神的态度转变,更加注重现实,体现了人文关怀日益显著,A项正确;题干中不能得出无神论观念普及的结论,只是对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对神的观念的变化,而非礼乐体系的崩溃,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诸子相互批判,排除D项。故选A项。
    14.在西周时期,贵族的服饰色彩遵循着严格的规定。然而,到了战国时期,上层社会的服饰颜色变得更加自由且多样化,整体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面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社会正在经历显著的转型 B.审美观念逐渐多元化
    C.染色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 D.华夏风俗正逐渐异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到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贵族服饰色彩有严格规定,这往往与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紧密相关。而到了战国时期,上层社会的服饰颜色变得更加自由多样,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同时社会等级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松动,这些变化都直接体现在了贵族服饰色彩的变化上,A项正确;虽然战国时期确实存在审美观念多元化的趋势,但服饰色彩的变化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战国时期的技术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服饰色彩的变化更多地与社会转型和等级制度的变化相关,排除C项;服饰颜色的变化更多是由于社会内部制度和观念的变革,而不是风俗的“异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5.老子秉持“无为而治”的理念,他坚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与此同时,孟子则主张“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两位思想家都强调统治者应该()
    A.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B.坚定重农抑商的农业政策
    C.严格规范执政方式 D.积极推动政治的统一进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据题干“老子秉持”无为而治”的理念,他坚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与此同时,孟子则主张“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和孟子都隐含了对统治者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老子强调统治者应顺应自然、不妄为,这要求统治者具备高度的道德自觉和修养,而孟子更是直接要求国君具备仁爱之心,A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中未明确提及对执政方式的严格规范,老子更偏向于一种哲学理念,而非具体的执政方式,孟子更侧重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排除C项;积极推动政治的统一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 项。
    16.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之观点类似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C.“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D.“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主张是强调中央集权,认为礼乐征伐应由天子统一管理,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表达的是天下统一、中央集权的思想,与孔子的观点类似,C项正确“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即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不符合材料观点,排除A项“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属于墨家兼爱思想,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强调实行法治,不符合材料,排除D 项。故选C项。
    17.战国时期,赵国已经形成完备的赏罚制度,据如表可推知该制度()
    A.是士卒晋升的主要渠道 B.加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C.保障了赵国的吏治清明 D.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战国时期,赵国已经形成完备的赏罚制度,廉颇因为伐齐有功而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出使强秦不辱使命被拜为上大夫,这种根据才能和功绩奖赏、提拔官员的制度,有利于改变此前世官制下贵族世代为官的局面,推动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加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B项正确。廉颇、蔺相如并非军队中的普通士卒,材料所述赏罚制度主要针对官员而非士卒,排除A项;推动实现“吏治清明”除了赏罚分明外,还要加强监察、考核等,仅凭赏罚制度不能完全保障吏治清明,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奖惩官员,属于官员选拔和管理,不能直接加强君主的权力,不能得出维护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8.在战国时期,布币的流通范围从原先的“三晋”和“三川(即河、洛、伊三水流域)”地区,逐渐扩展到了燕国和秦国。它成为了北起辽宁辽阳(燕国的襄平)、南至河南(梁魏地区)、西达陕西(秦国)、东至山东西部边界(古代齐国的西界)的主要货币。由此可以推断战国时期()
    A.全国性统一大市场已经形成 B.布币成为了全国统一流通的货币
    C.区域间的商贸联系得到加强 D.金属铸币的技术水平达到了高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布币的流通区域逐渐扩大,成为这些区域的主要货币,这说明,战国时期区域间商贸联系加强,C项正确;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并没有形成统一大市场,排除A项;布币为统一流通货币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和其他货币比较,也没有具体说明铸造技艺问题,不能得出金属铸币技术水平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9.《诗经·大雅》中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贵族政治开始形成 B.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C.产生早期民本思想 D.礼乐制度意义重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题平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与“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的君位世袭,且在其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也拥有对周天子规定的义务,即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实际上这些义务是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体现,B项正确;贵族政治并非从西周时期开始形成,排除A项;早期民本思想强调的是君民关系,题干没有强调民本思想,排除C项;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但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政权与族权相结合,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0.学者林剑鸣观察到,《吕氏春秋》在理论上对先秦时期的儒、法、道、墨、阴阳五行等多个学派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该书“融合儒墨,结合名法”,几乎涵盖了先秦所有主要学派的理论。由此可知,《吕氏春秋》()
    A.有利于保存诸子学派的学术成果 B.体现了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C.体现了地主阶级对文化的包容性 D.体现出思想文化为政治现实服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它”兼儒墨、合名法',先秦各主要学派的理论,几乎都可以从《吕氏春秋》中找到”可知,《吕氏春秋》的内容涉及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思想内容,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特征,这有助于保存诸子学派的学术成果,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B项;《吕氏春秋》有包容性,但并不能将这种包容性归结为地主阶级对文化的态度,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思想文化为政治现实服务,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与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不同的是,法家并不将人性中对利益的追求和利害的权衡视为恶行并加以禁止。相反,法家思想家们主张顺应人性,通过奖赏来鼓励人们遵守法律,同时利用刑罚来威慑民众,防止他们违法。在法家看来,刑罚不分贵贱,一律平等,功绩不能抵消罪行。这表明法家诸子倾向于()
    A.建构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社会治理兼用法治和德治 D.体现了人本主义哲学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法家诸子以法令作为衡量人们行动的标准,通过赏赐刺激人们逐利的欲望,以鼓励的方式诱使其行动纳入律法的轨道,通过刑罚遏制人们的不当得利,以儆戒的方式迫使其行动符合律法的规定,意在造就令行禁止、整齐一致的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强君主集权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法治的理念,未涉及德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以人为本是指重视民生和民意,法家思想是服务于统治阶层富国强兵的需要而实行严刑峻法,顺应人性并不等于以人为本,排除D项。故选A项。
    22.为了加强北方的边境管理,秦始皇下令建造了一条重要的通道,该通道起始于关中平原,并一路向北延伸,最终抵达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古称九原)。据此判断,这个工程是()
    A 灵渠 B.直道 C.褒斜道 D.河西走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北方的边境管理,修建了连接关中平原至九原的“直道”,直道是一条军事通道,始于关中地区的咸阳,向北延伸至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的九原,为加强边防和运输的快速通道,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灵渠属于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河西走廊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并入了中国版图,排除D项。故选B项。
    23.秦朝时期的《行书律》对文书的分类与传递有着明确的规定:文书被明确区分为两大类,即紧急文书与普通文书。其中,紧急文书,特别是皇帝的诏书,必须毫不迟延地立即送达目的地;而普通文书也需在当日之内完成发送,避免任何积压。基于这一规定,我们可以推断秦朝文书制度()
    A.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与影响力 B.导致了政府行政效率的下降
    C.促进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运行 D.加速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时期的《行书律》对文书的分类与传递有着明确的规定,根据文书的内容和紧要程度规定发送时限,有利于及时传送中央政令和地方讯息,促进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运行,C项正确;秦朝文书制度是行政体系的一部分,是国家管理的需要,而非主要为了塑造政府形象,排除A项;秦朝文书制度规定,紧急文书必须毫不迟延地立即送达目的地,而普通文书也需在当日之内完成发送,有利于文书的高效传送和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文书制度主要影响国家行政,并非主要旨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4.有学者指出,秦朝通过实施郡县制以及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成功地将春秋时期的“夷夏”观念转变为包含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更广泛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这位学者的观点意在突出秦朝()
    A.怀柔远夷政策得到落实 B.民族交流促进领土扩张
    C.国内民族差异逐渐消除 D.政治统一强化国家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题干中提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从而增强国家的认同感,通过这些措施,秦朝将不同地区和民族纳入统一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中,促进了国家的认同。因此,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通过政治统一增进了国家认同,D项正确;怀柔远夷是指对远方的夷族施以恩惠的意思,而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推广大一统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流与疆域扩展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除的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5.有学者说,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丞相等等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皇帝实际上成为了孤独的“独夫”,于是亡国了。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A.皇帝独断专行尚未形成 B.丞相权力受到严重制约
    C.官僚政治体制不够完善 D.社会阶级结构尚未成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于是亡国了”可知,有学者认为秦朝之所以王国的原因是雀巢能够推动国家运转的官僚大结构,即官僚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丞相等官僚,但“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大权独揽,排除A项;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权力相对较大,没有受到严重制约,排除B项;秦朝时期,伴随着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社会阶级结构已经初步成型,排除D项。故选C项。
    26.植硅体分析法已经成为稻作起源和水稻驯化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太湖流域史前植物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水稻扇形植硅体与人类活动以前野生稻的生土层存在明显区分,而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期间,水稻扇形植硅体则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当时太湖流域()
    A.稻作农业水平较为成熟 B.渔猎采集已经不复存在
    C.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 D.是长江流域文明的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通过植硅体分析法可知,马家浜文化开始,太湖流域应该有了稳定的人类培植水稻的痕迹,一直到良渚文化期间都保持了稳定的人工培植,说明此地的稻作水平较为成熟,A 项正确,“不复存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水稻的种植情况无法推知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和太湖流域成为长江流域文明的中心,排除CD项。故选A项。
    27.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到,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由此可知()
    A.社会底层政治地位变化巨大 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反响剧烈
    C.战国人才选拔机制根本变化 D.社会转型推动政治地位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赵翼提到,像范雎、蔡泽、苏秦、张仪这些低微出身的人,通过游说成为了相国,而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则在没有显赫背景的情况下成为了将军,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正在经历一种转型,使得下层人士有了向上变迁的可能性。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转型对政治地位的影响,D项正确;社会底层政治地位变化巨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反响剧烈说法夸大化,排除A项、B项;战国人才选拔机制根本变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8.在夏、商、西周三代,社会成员主要以“族”为单位进行划分,并且治理方式相对集中。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变革,出现了将小乡、邑、聚合并设立为县,并任命县令、县丞来管理的现象。这种变化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小农经济模式得到强化 B.宗法制度遭受破坏
    C.贵族政治体系彻底终结 D.集权制度成为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变革,出现了将小乡、邑、聚合并设立为县,并任命县令、县丞来管理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氏族”“宗族”的构成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到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将小乡、邑、聚合并设立为县,并任命县令、县丞”的局面,主要以地域关系划定,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遭到破坏,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才刚出现,未得到强化,且材料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贵族政治体系彻底终结发生于秦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集权制度出现雏形,而且材料主要涉及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9.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广泛的地域内,包括陕西等原秦国领土以及山东邹城、江苏盱眙等六国旧地,发掘出了大量的秦朝度量衡标准器。这些发现几乎覆盖了秦朝当时的全部疆域。这一现象可用于支持以下关于秦朝的哪一观点()
    A.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B.应证了统一度量衡在秦朝得到落实
    C.统一度量衡推动了国家统一 D.反映了商鞅变法在秦国的实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包括陕西等原秦国领土以及山东邹城、江苏盱眙等六国旧地,发掘出了大量的秦朝度量衡标准器。这些发现几乎覆盖了秦朝当时的全部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秦朝全疆域内发现的度量衡标准器,正是秦朝统一度量衡政策得到落实的实物证明,B项正确;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在材料中没有信息反映,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对加强国家统一有积极作用,但题目中的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来支持这一因果关系,且秦朝的统一是在统一度量衡之前完成的,排除C项;商鞅变法在秦国的实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0.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萌生最初环境保护思想。下列先秦诸子论述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B.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C.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D.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选项中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体现了尊重自然生长规律,避免对山林过度开发的思想,是环境保护思想的体现,A项正确,“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并未涉及具体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排除B项,“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体现的是墨子的节用思想,没有体现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排除C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表达的是庄子的人生观,并未涉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在学术文化方面也引起显著的变化。一是新士人的兴起,一是百家争鸣的出现,一是文艺科技的发展。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过去的所谓“学在官府”即学术在于官府,史籍都由官府世代掌守的局面,也开始有了变化。新士人是一个新的有着广泛社会联系和很大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也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了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因而有各学派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墨子的思想反映了平民群众的利益,有一些重要论点是跟孔子对立的。墨于主张兼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象自己的一样。这跟孔子所讲的仁不同。墨子非礼、非乐,主张节葬、节用,都是对贵族主活的否定,也是跟儒家学说的对立。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尚贤”的主张,反对王公大人的“无故富贵”,主张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政治,“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跟孔子主张“举贤才”而不明确反对世官世禄,也是有区别的。墨于相信有意志、能赏善罚恶的天和鬼神的存在。从思想体系上说,孔子和墨子都是唯心论者,但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提出认识事物的三条标准,其中有两条是根据欢人耳闻目见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效果的验证。墨家的后学,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发展了墨家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并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有所贡献。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和孔子思想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至少2项百家的典型作品,并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答案】(1)不同:孔子的“仁”是有等差的爱,而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的爱;孔子重视礼乐,而墨子反对礼乐;孔子主张不明确反对世官世禄,墨子明确反对世官世禄,主张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政治。
    (2)典型作品: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人阶层活跃;奴隶主贵族阶级走向衰弱,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周王室衰微,分封制与宗法制走向瓦解。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墨于主张兼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象自己的一样”与“这跟孔子所讲的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仁”是有等差的爱,而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的爱;根据材料“墨子非礼、非乐,主张节葬、节用,都是对贵族主活的否定,也是跟儒家学说的对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重视礼乐,而墨子反对礼乐;根据材料“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尚贤”的主张,反对王公大人的“无故富贵',主张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政治,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跟孔子主张举贤才而不明确反对世官世禄,也是有区别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不明确反对世官世禄,墨子明确反对世官世禄,主张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政治。
    【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的中国。第一小问经典作品,根据材料“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也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了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因而有各学派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论语》与道家的《老子》。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根据材料“过去的所谓”学在官府”即学术在于官府,史籍都由官府世代掌守的局面,也开始有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人阶层活跃;根据材料“墨子非礼、非乐,主张节葬、节用,都是对贵族主活的否定,也是跟儒家学说的对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隶主贵族阶级走向衰弱,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隶主阶级走向衰弱,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以上图文材料提取两条历史信息,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提取 信息加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运用史料合理,说明逻辑清晰。)
    【答案】信息:“中国”一词的历史渊源及西周初期的政治活动。说明:“中中国”一词的历史渊源:何尊铭文中记载的“中国”一词,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实物见证。此词在西周时期即被使用,指代当时地理上的中心地区,表明周人对地理位置和政治文化中心的认知。西周初期的政治活动:铭文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周成王建都于天下中心的举措,反映了周朝在建立和巩固政权过程中,选择地理中心以加强政治统治的策略。这是西周初期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步骤,显示了统治者对“中心”地位的重视。总之,何尊是重要历史文物,反映早期中国文化。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提取信息。材料呈现的是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根据材料及图片,可以提取两条信息,如“中国”一词的历史渊源及西周初期的政治活动。其次,进行解读说明。何尊铭文中记载的“中国”一词,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实物见证。此词在西周时期即被使用,指代当时地理上的中心地区,表明周人对地理位置和政治文化中心的认知。西周初期的政治活动:铭文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周成王建都于天下中心的举措,反映了周朝在建立和巩固政权过程中,选择地理中心以加强政治统治的策略。这是西周初期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步骤,显示了统治者对“中心”地位的重视。最后,可总结,何尊是重要历史文物,反映早期中国文化。朝代
    政治制度
    夏朝
    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商朝
    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西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记载
    出处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史记·廉颇蔺
    相如列传》
    蔺相如出使强秦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史记·廉颇蔺
    相如列传》

    相关试卷

    重庆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重庆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是,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下列有关商朝的叙述正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pdf、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