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 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诗词复习,现代文答题方法,人物描写作用,景物描写作用,标题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远望那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荡漾,山岛耸立。树木聚集生长,百草丰美茂盛。秋风吹来,树木发出声音、簌簌作响,海中涌起巨大的波涛。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大海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大海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好极了,就让我用这首诗歌来抒发我内心的志向。
次北固山下旅人前行的路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向前航行。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显得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风顺江吹来,把船帆吹得鼓胀、高悬。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江上的新春已来。给家乡捎的书信往什么地方转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闻王昌龄之前龙标遥有此寄 柳絮落尽,杜鹃声声哀啼,听说你被贬龙标,一路跋涉渡过五溪。 我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一同伴您奔赴夜郎之西。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归巢的乌鸦;流水的小桥旁有几户人家。我走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迎着西风,骑着一匹瘦马。太阳向西边落下,伤心断肠的旅人还漂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常见的考查形式:(1)体会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或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2)某句话运某个词语换成另一个可行吗,为什么?(3)说说某词语的好在哪里。(4)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不可以?
(1)解释该词的本义及语境义。(2)指出该词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3)分析该词的表达效果。分析该词是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光象性等,或指出其与思想感情、文章中心、上下文的联系。
答题规范:①动词:动词“××” 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②形容词、副词:“××” 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捕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③词语活用:“××”词的本义指……, 这里指·……,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心情。④叠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使(事物)的…特点跃然纸上。⑥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流露出…的情感。
常见的考查形式:(1)从修辞角度/表现手法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2)某句话运用了...的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3)说说某句话的妙处。(4)请自选角度赏析句子(含...的句子)。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展现了场景。
比喻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词连接。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情感。
例: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以下句子。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他是新生的,突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排比 排比是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答题规范: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使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强化语势,使语言精练、有力,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的情感。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通过描绘周围人物或环境来间接表现描写的对象,使对象更鲜明突出,常见为以景衬人,以人衬人,以物衬人,以事衬人。答题规范: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间接表现了(关于事物/人原文句子抄下来)...的样子,突出强调了...的特点,从侧面烘托的思想感情。
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1.人物描写方法2.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生动传神等词语)3.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结合文章进行分析)4.刻画了什么人物形象5.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 触觉等;
3.按一定的顺序或结构层次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4.寄托、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
3.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
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诗句中所写的景色
[答题思路]①找形象,从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②析特点,结合这些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③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④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
【示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两岸齐平了。顺着风,船帆高高地悬挂,小船在平阔的江面上行驶着。(《次北固山下》颔联:潮平连岸阔,风正一帆悬。)
【结构作用】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3.与标题、下文或结尾形成照应;4.设置悬念,为后文的某处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内容作用】1.直接表明文章写作对象;2.开篇点题,点明文章主旨、中心;3.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感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4.如以故事开头,课引起读者阅读兴趣;5.如开篇发问,可引发读者思考;6.如以诗词开篇,可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7.如开篇环境描写,还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结构作用】1.承上启下;2.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3.前后照应、前后呼应。【内容作用】1.承接了(上文)……(文章内容),引出了(下文)……(文章内容);2.插叙句补充说明某内容。
【结构作用】1.总结全文;2.首尾照应;3.照应标题。【内容作用】1.交代结局,使文章情节完整;2.点明中心,寄托情感,令人深思,给人启示;3.揭示真相,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4.点题,揭示主旨。
内容上:①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③暗示(点明、凸显)文章主旨;结构上:①充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效果上:①运用比喻、双关、象征等手法,生动形象,②用词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③富有哲理,引人深思;④化用古诗词,富有诗意;⑤具有象征意义,含蓄隽永
(1)以具体事物或人物为线索。如《再塑生命的人》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2)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散步》以“散步”为线索,展现一家人无限温馨的画面;(3)以思想感情为线索;(4)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5)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期中复习《字词和课内古诗词》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字词复习,病句复习,常见病句错误类型,辨析病句的几种方法,例题讲解,古诗词复习,原文再现,考点梳理,军事家,考点二诗歌大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 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默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单元生字词,朝花夕拾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关系,藤野先生,范爱农,衍太太,外貌黄胖而矮,寿镜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夜上受降城闻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