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讲义+练习 (2份,原卷版+解析版)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11 文言文阅读(重难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11 文言文阅读(重难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11文言文阅读重难讲义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11文言文阅读重难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
品位。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①文言文阅读整体上难度提高,考查的文段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②从选材上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一路飘红。
③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④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经典考题回放】
(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出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屏弃而不用 屏:同“摒”,排除
B.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告诉
C.西蜀之去南海 去:距离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鄙:浅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D.句意: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鄙:边境;故选D。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技巧方法指导】
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方面,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1.字形分析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2.语境推断法。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3.结构分析法。对实词所在的句子进行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进行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意义。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所处位置相同,且都作宾语,那么就可断定“奔”也是名词,意思是“飞奔的马”。
4.成语助解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5.联想推断法。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如“辍耕之垄上”中对“之”字的理解,联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当“去、往”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此处的“之”也是“去、往”的意思。
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的即为正确答案。
※【即时跟踪训练】
终军,字子云。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元鼎中,博士徐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穷诎。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适值发使匈奴,军自请曰:“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启前行。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选自《汉书》,有删节)
【注】①矫制:假借帝王的命令。②繻:xū,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③传:zhuàn,凭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甚奇之( )
(2)法至死( )
(3)适值发使匈奴( )
(4)臣宜被坚执锐( )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臣 年 少 材 下 不 足 以 亢 一 方 之 任 窃 不 胜 愤 懑
3.翻译句子。
(1)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2)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
4.简要说说终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经典考题回放】
(2023·四川德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康熙七年①六月十七日戌刻②,地大震。余适客稷下③,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蒲松龄《地震》)
注释:①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②戌刻:晚七时至九时。③稷下:地名,现临淄。
链接文本: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后汉书·张衡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相顾失色 顾野有麦场(《狼》)
B.坐地上,随地转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C.某家楼台南北易向 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
D.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A.顾:都是动词,“看”的意思;B.转:动词,颠簸/量词,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C.易:都是动词,“交换”的意思;D.真:都是副词,“真的”的意思;故选B。
参考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发生了大地震。当时,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忽然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过来,向西北方向滚去。大家都很惊骇诧异,不知是什么缘故。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倒;屋梁房柱,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一片鼎沸。
人头晕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颠簸。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讲着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没穿衣服。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陷下了一个有几亩大的地穴。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
链接文本:
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曾经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技巧方法指导】
解释文言虚词的三种方法
1.根据语境推断词义。即根据上下文,借助句子的大意进行推断。
2.组词代入推断词义。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组成若干个词语或把它的常用义列举出来,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从而推断词语的含义。
3.迁移联想。初中阶段,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很浅显,需要考查的重点词一般都在课内见过。我们只要能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联想法,就能顺利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即时跟踪训练】
王荐,福宁人。……母沈氏病渴,语荐曰:“得瓜以啖①我,渴可止。”时冬月,求于乡不得,行至深奥岭,值大雪,荐避雪树下,思母病,仰天而哭。忽见岩石间青蔓离披,有二瓜焉,因摘归奉母。母食之,渴顿止。兄孟耠早世,嫂林氏更适②刘仲山。仲山尝以田鬻于荐,及死,不能葬,且无子,族以其贫,莫肯为之后。荐即以田还之,使置后,且治葬焉。州禁民死不葬者,时民贫未葬者众,畏令,悉焚柩③,弃骨野中。荐哀之,以地为义阡④收瘗之。有死不能敛者,复买棺以赠。人皆感焉。
(节选自《元史•孝友•王荐传》)
【注释】①啖:吃。②适:改嫁。③柩:装着尸体的棺材。④义阡:公墓。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语荐曰 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B.仲山尝以田鬻于荐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C.荐即以田还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悉焚柩 悉以咨之(《出师表》)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值大雪,荐避雪树下。
②族以其贫,莫肯为之后。
(3)选文中哪件事体现了王荐的“孝”?
(4)选文结尾说“人皆感焉”,为什么?
[考点三 文言断句]
※【经典考题回放】
(2023·四川德阳·统考中考真题·原文见考点二)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B.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C.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D.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意: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久之”表时间,单独断开。“方知地震”句意完整,单独断开。“见”是动词,与前面断开。“仆而复起”表意完整,单独断开。故可断句为: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故选C。
※【技巧方法指导】
如何把握文言断句
1.通过句意断句。
阅读文句,了解大意,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字词翻译以理解句意,然后根据逻辑关系断句。
2.根据语法断句。
(1)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
(2)谓语动词与宾语、补语之间要停顿。
(3)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3.借助词语断句。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要停顿。
(2)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
(3)句中表转折关系、并列关系、顺接关系的连词前要停顿。
(4)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中间要停顿。
(5)句中语气助词“也”后要停顿。
※【即时跟踪训练】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或言宋过仁厚,后曰:“过仁厚,不愈于刻薄乎?”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日:“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因加役,恐仍不免死亡。”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样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熏付宫正则的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无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选自《明史·马皇后传》,有删改)
1.解释加点词语。
(1)不愈于刻薄乎( ) (2)帝廉之,果枉( )
(3)轻易将不宜( ) (4)帝欲访后族人官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勤于内治 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可译为“在”
B.但疲囚加役 但:通“旦”,解释为“一旦”
C.子之安否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疾亟,帝问所欲言 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所欲言”即“想说的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通过马皇后的语言可以看出她的思想主张:主张宽厚仁慈,反对刻薄狭隘。
B.第二段举了实例来证明“马皇后善于劝谏”,因她的建议而减免刑罚或免遭杀戮的人很多,如郭景祥、李文忠等。
C.第四段写马皇后临终时还劝谏皇帝要自始至终保持谨慎,勤勉贤德,让大臣百姓都能够各得其所。
D.马皇后知书明理,待人宽厚;又聪慧有智谋,能够对朱元璋进行劝谏。她死后,朱元璋不再立后,则从侧面表现了马皇后的人品和成就。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的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
(2)使服药不效,得无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考点四 理解并翻译句子]
※【经典考题回放】
(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原文见考点一)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答案】(1)等到学成,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糊涂与平庸了。
(2)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迄:到、等到;亦:也;昏与庸:糊涂和平庸。(2)恃:依靠;聪与敏:聪明和敏捷;败:毁。
※【技巧方法指导】
1.文言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要忠实于原文意思;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要尽量做到言辞优美。
2.文言翻译的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意,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和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可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3.文言翻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作用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过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如对“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翻译,结合语境,应加上表示假设的关联词“如果”。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如“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应翻译为:我同谁一道呢?
※【即时跟踪训练】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谈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中的“名”,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取名”。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前一个乐字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使……快乐”。
C.“伛偻提携”和“黄发垂髫”一样,是借代手法,意思是“老人和小孩”。
D.“野芳发”中的“芳”,本义指花草的香气,引申可指香草,也泛指花卉,所以这里翻译为“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中先由远及近写出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再由景物写到人事。
B.“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是作者政治不得意、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D.21个“也”字,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形成一唱三叹、富有音乐美的独特语言风格。
4.《半山亭记》是张之洞11岁时仿照《醉翁亭记》所写,用来称颂自己父亲张锳。请只结合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分析张锳和欧阳修的“乐”,有哪些共同之处?
【链接材料】
太守之意,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夫柳岸晓风,芦花残月,云腾碧嶂,日落深林者,亭之朝暮也。水绿波澄,莲红香远,月白风清,水落石出,亭之四时也。四时之景无穷,而亭之可乐,亦与为无穷也。题诗励士,把酒劝农,四竟安恬,五谷垂颖者,则太守之真乐也。乐民之乐,而能与人、物同知者,太守也。
(节选清代张之洞《半山亭记》,有删改)
[考点五 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
※【经典考题回放】
(2023·四川德阳·统考中考真题·原文见考点二)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准确记载了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作者当时所处位置和正在做的事情。
B.文章生动描述了地震发生时候的景象,还表现了人们面临未知危险的恐慌。
C.《诗经》中描述了当时的地震令山川河流都发生了极其明显的变化的情景。
D.从《后汉书》可知,从验证陇西地震之后开始设立史官对地震进行预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有误。“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句意是: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由“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可知选项中“设立史官对地震进行预测”表述有误。故选D。
※【技巧方法指导】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由于这个考点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所以我们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明确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物。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思考: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什么事;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得是否正确。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经历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即时跟踪训练】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愠:
(2)虽有嘉肴 虽:
2.根据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学学半。”句中前一个“学”读“xià”,后一个“学”读“xué”。
C.《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D.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战国末期鲁国人。中国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结合【甲】【乙】两文的主要内容将下面图表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6.【甲】【乙】两文都谈及了教(为师之道)与学(从师之道)的问题,请举例谈谈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考点六 分析文章主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经典考题回放】
(2023·内蒙古·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甲】【乙】两文在山川溪泉中以声传情,请分别找出文中描写声音的语句,凝神想象画外之音,写下你的感受。
【甲】
【乙】
【答案】“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和猿声混杂在一起,似是一种非常喧闹的景象,却是一种幽静美妙和谐悦耳的天籁。山间自然音响,既反衬山间的寂静,又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生命欢乐的律动。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归巢之际,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感受。找出两文描写声音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合理即可。
示例:【甲】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一句描写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清越的声音,美丽的鸟儿在林间鸣叫。感受:山林间清澈的流水与林间鸟儿们的美妙鸣叫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一曲美妙的乐曲。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沉醉于美丽怡人的风光之中。
【乙】文“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一句描写出山间瀑布倾泻而下所发出的声音。感受:循着山路偶然听到阵阵水声,峰回路转发现不远处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葱茏的山峰和极速奔腾而下的酿泉,为琅琊山增添了无限活力。
参考译文:
【甲】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技巧方法指导】
1.看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等。
2.看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叙议结合、烘托、伏笔、照应、悬念和释念等。
3.看描写手法。常用的描写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正侧相映等。
4.看抒情方式。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等。
5.看语言特点。品味语言的方法有: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角度品析、抓住语言的形式(句式、音韵、节奏等)进行分析。
※【即时跟踪训练】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①;有衣者亦衣②,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③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①食:食(sì)。拿食物给人吃。②衣:衣(yì)。拿衣服给人穿。③叶阳子:叶(shè)。齐国处士,叶阳,复姓。
1.解释下面语句中画横线的字。
(1)微斯人 微:
(2)齐王使使者 使:
(3)息其民者 息:
2.乙文中画波浪线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B.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C.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D.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语句。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
[考点七 理解文章所蕴涵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经典考题回放】
(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原文见考点一)作者以蜀鄙二僧的故事阐明了什么观点?对我们“为学”有怎样的启发?
【答案】第一问:事情的难易与成败没有必然关系,唯有树立目标,坚定地朝目标行动,才能实现目标。
第二问示例:我们的学习不能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应树立明确目标,并付出不懈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启示。第一问,结合“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等内容可知,四川距离南海路途遥远,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本文阐述了事情的难易与成败没有必然关系,唯有树立目标,坚定地朝目标行动,才能实现目标的道理。第二问,示例:我们在学习中要树立目标,并为之坚定不懈去前行。不要在意客观条件的限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成功。
※【技巧方法指导】
1.借助整体阅读归纳内容要点。先从整体上读懂文章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后从文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
2.借助文体特征分析情感和观点。在传记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评价;在咏物散文中,作者的观点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3.借助关键信息分析情感和态度。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情感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分析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4.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情感和观点。写作背景、写作动机等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要义的一把钥匙。
5.辩证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对文章中作者欠妥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做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即时跟踪训练】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②,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太师③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节选自《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注: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②转附、朝儛,都是山名。③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人不独亲其亲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
③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④从兽无厌调之荒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染
B.货恶其弃于地也皆以美于徐公
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为人谋而不忠乎
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讲仁爱、重民本等思想理念,【甲】文描述了以①“ ”(用原文语句回答)为核心的儒家大同社会理想,【乙】文则明确提出了②“ ,
”(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观点。
一、一词多义集录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衣食所安 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
3.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4.毕
毕力平险 尽 群响毕绝 全,都
5.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6.称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先帝称之曰能 称赞
不以千里称也 著称
7.惩
惩北山之塞 苦于 惩恶扬善 惩罚
8.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 语言
9.次
吴广皆次当行 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行军在途中停留
10.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讲
11.得
故不为苟得也 得到,获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激
12.等
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同样
公等遇雨 诸位,表多数
13.敌
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盖以诱敌 敌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势力、地位相等
14.端
右手执卷端 画幅的头 其人视端容寂 正,端正
15.分
今天下三分 划分、分开 必以分人 分配,分给
长约八分有奇 长度单位 忠陛下之职分也 职分,本分
16.奉
为妻妾之奉 侍奉 奉命于危难之间 接受,奉行
17.扶
便扶向路 沿,顺着 出郭相扶将 搀扶
18.福
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此何遽不为福乎 好事,有福之事
19.富
苟富贵,毋相忘 富裕 家富良马 富有,充足
20.苟
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如果 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苟且
苟无饥渴 或许,表希望
21.固
汝心之固 顽固,固执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本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君子固穷 安守,固守
22.顾
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看望,拜访
23.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色,景象
24.还
还于旧都 返回 计日以还 归还,交还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同“旋”,回转,掉转
25.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忧虑 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26.惠
大王加惠 恩惠 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27.或
一食或尽粟一石/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28.极
此乐何极 尽头,穷尽 南极潇湘 尽,到
初极狭 非常
2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好处 弗敢加也 虚报
30.举
死即举大名耳 传扬 举大计亦死 发动
管夷吾举于市 被举用 董生举进士 参加
31.具
具答之 详细 各具情态 具备
32.谓
太守自谓也 命名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告诉;对……说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说
33.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以为妙绝 极,非常
群响毕绝 消失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独一无二
34.苦
苦秦久矣 苦于 苦其心志 使……痛苦
何苦而不平 愁
35.乐
太守之乐其乐 以……为乐 钟鼓乐之 使……快乐
而不知人之乐 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欢乐,快乐
36.隶
世隶耕 属于 隶而从者 跟着
37.名
名之者谁 命名,起名 不能名其一处 说出
卷卷有爷名 名字
38.且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39.屈
猥自枉屈 委屈 手指不可屈伸 弯曲
40.去
一狼径去 走开,离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距离
41.乳
妇抚儿乳 喂奶 儿含乳啼 奶头
42.食
食不饱,力不足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同“饲”,喂养
43.书
乃丹书帛曰 书写 得鱼腹中书 文字,字条
一男附书至 书信 军书十二卷 文件
44.数
又数刀毙之 shù,表多次,几 珠可历历数也 shǔ,计算
扶苏以数谏故 shuò,屡次
45.屯
大雪屯门 堆积 屯大泽乡 停驻
46.鲜
芳草鲜美 xiān,鲜艳 陶后鲜有闻 xiǎn,少
47.意
意少舒 心情 意暇甚 神情,态度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企图,想要
48.方
方七百里 指面积,方圆 余年幼,方出神 正
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49.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wú,同“无”,没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wáng,逃亡
50.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私心
51.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仔细
52.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漂亮
53.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全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数词,一
54.许
高可二黍许 上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应
二、常考虚词及用法举例
三、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答题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古今异义现象,二是一词多义现象,三是词类活用现象,四是通假字现象。
1.古今异义
(1)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现在仅仅指臭味。
(2)词义扩大
有些词语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夸父逐日》);现在成为河流的通称。
(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有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4)词义转换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随着历史的发展,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2.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义项,一般说来,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词的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3.词类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意是动词“射箭”,这里活用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活用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3)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中,两个名词连用时,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副词后面如果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本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如果有宾语,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后面跟着宾语“秦”,在该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困苦”。
(5)一般名词作状语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义是名词“狗”,在这里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
(6)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
(7)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8)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为使动用法。
(9)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如“稍稍宾客散”(《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散”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以……为宾客”。
4.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
考点
分值
题型
文言文阅读
8~16
①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③文言断句
④理解并翻译句子
⑤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
⑥分析文章主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1.之
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执策而临之(《马说》)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结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主谓之间,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结构助词,表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陋室铭》)
语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动词
去;往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其
代词
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副词
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3.而
连词
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表并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表转折,“却”“但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4.以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连词
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动词
“以为,认为”“用”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助词
与“所”连用,表示“……的原因”,或表凭借、目的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于
介词
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时”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相当于“从”“自”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引进比较对象,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比”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6.乃
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表事情发生或结束,可译为“才”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动词
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虽
连词
表转折,可译为“虽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表假设,可译为“即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8.为
动词
“做”“成为”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介词
表动作发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了”“因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表被动,可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助词
表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连词
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9.者
代词
不能单独使用,一般附在形容词、动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代人、事,相当于“……的人”“……的事”
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助词
结构助词,用在判断句、叙述句中,有时不译,有时译为“……的样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助词,表示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的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且
连词
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副词
可译为“将近”“姑且”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11.则
连词
表承接,可译为“那么”“于是,就”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2.乎
助词
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补足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表推测,可译为“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介词
表示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可译为“在”“从”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3.然
助词
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可译为“……的”“……的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连词
“然”和“而”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为“可是”“但是”“然而”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代词
指示代词,这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14.与
连词
译作“和”“跟”“同”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副词
译作“给、替”
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动词
译作“给予、授予”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助词
通“欤”,句末语气词
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15.但
副词
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连词
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
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16.或
代词
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副词
表示对动作行为或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17.也
助词
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8.何
代词
作定语,译为“什么”“哪”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作宾语,译为“什么”“哪里”
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
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水何澹澹(《观沧海》)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9.若
代词
表称谓,译为“你(的)”“你们(的)”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表近指,译为“这”“这样”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连词
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隆中对》)
与“夫”连用,近似于“要说那”“像那”
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20.所
助词
“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的地方”等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所”“以”连用,表示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所”“以”连用,表示凭借和目的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21.焉
助词
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代词
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兼词
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2.因
介词
译为“趁着”“经由”“通过”“因为”“凭借”等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8 古诗文默写(重难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8古诗文默写重难讲义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8古诗文默写重难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7 文学文化常识(重难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7文学文化常识重难讲义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7文学文化常识重难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6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重难讲义)(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6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重难讲义原卷版docx、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习考点6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重难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