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小学语文五上 教案
- 五上山居秋暝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上《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上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上即景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上推荐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正确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律诗,知晓古诗大意。
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动静结合表达的作用。
感受诗人心境,品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动静结合表达的作用。
2.感受诗人心境,品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流程】
猜想诗题,了解题意
1.回顾古诗,引出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的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下?
(2)这首诗是王维17岁在外地求学时写的一首思亲的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40多岁写的另外一首诗,学完之后你一定会对王维有更深的了解。
2.猜想诗题,了解题意。
(1)出示诗题。诗题中的“暝”是个生字,结合字形,猜猜可能是什么意思。
(提示:“暝”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左边日字旁表示太阳,右边表示太阳慢慢落下,天色渐渐昏暗。)
(2)结合对“暝”字的理解,再来猜想一下整个诗题说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诗题中提到的“山”,是离陕西省西安市大约40公里处的终南山,因为这里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地理气候,历朝历代有很多隐士来到这里居住修行。这叫“隐居”。)
3.结合刚才的猜想和提示,谁来完整说说诗题的大意?
4.诗题的大致意思我们明白了,让我们一起有节奏地读读诗题。
二、认知律诗,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
谁来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要能读出诗句的节奏。
2.初步了解律诗。
(1)出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观察比较:《山居秋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是王维写的诗,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3)提示:像《山居秋暝》这样共有八句的诗,称为律诗。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有四句,称为绝句。
3.理解诗意。
(1)结合诗中的注释,同桌说说每一联诗的大意。看看诗中还有什么词语不懂,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教师随机帮助学生理解。4.学生交流古诗大意。
三、品读想象,体会表达
1.品读想象。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来好好读读这首诗,品出诗中美妙的画面。
(1)品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联有些同学读得很有诗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为什么这样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这样的景致中,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导1:如果你是诗人,在这样的松林中,抬头看到了什么?月光是怎样照到松林间的?
引导2:当你走在这幽深宁静的松林间,你的耳边传来了什么?当你寻声走近,眼前出现了什么?
引导3:当你坐在林间泉畔,望着月光、望着清泉,静静地聆听泉水发出的声音,你还会想到什么?
引导4:这么幽深、宁静、迷人的景致,用什么语气、语调才能读出你内心的感受?
小结:当我们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诗中的画面并和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就能品读出诗中美好的意境和浓浓的诗味,就能感受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品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读到这两句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
引导1:如果你是王维,在竹林边,你听到了什么?仔细一看,眼前出现了什么热闹的场景?
引导2:在旁边长满荷叶的荷塘中,你看到了晚归的渔夫们在干什么?他们脸上会是什么表情?
引导3:如果你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心里会是什么感受?
(提示:终南山这儿的山民们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幸福快乐、舒适悠闲……)
2.体会表达。
(1)比较颔联和颈联,这两联在描写的内容和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1: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主要描写的是什么?这样的景致给你整体的感受是什么?
(提示:主要写傍晚林中的景色,这样的景色让人觉得特别宁静和幽深。)
小结:像这样相对静止景物的描写,我们称为“静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景物的优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引导2: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主要描写的是什么?给你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提示:主要写人,给人的感觉是热闹、欢快。)
引导3:在颈联中你能找出哪些描写人的行为或状态的字词?
小结:像这样描写人的动作等行为的句子,我们称为“动态描写”。
(2)合作讨论:在这首诗中,如果诗人只写静态的景物,不写动态的人物,或者只写动态人物而不写静态景物,你们觉得行不行?
小结:诗人为了表现山林间的幽静,用浣女和渔人的欢乐来进行衬托,这就是欲写静,必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配乐朗读,让我们把这份宁静、幽深、欢快的画面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四、走近诗人,悟出情怀
1.了解诗人。
(1)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诗人王维喜欢吗?你从诗中哪里看出来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出示王维入仕后主要经历和思想变化的介绍。(略)
(3)看了王维的这些资料介绍,结合这首诗,想一想,诗人在诗中写这些景、这些人,有什么用意?
(提示:王维借这儿的景和人,表现自己厌恶官场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向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2.感受情怀。
(1)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在这两联诗句中,王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和王维内心的追求和向往有什么联系?
(提示:皎洁的明月象征着诗人内心的高洁;松、竹、莲象征着诗人追求高尚的情操;清泉象征着诗人心志高洁。王维在《济上四贤咏》诗中用“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来赞叹贤士。)
(2)在这座山林里,明明有这么多的景物,这么热闹的山民,诗人为何说是“空山”呢?这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有什么关系呢?
(3)师再次出示王维入仕后主要经历和思想变化的介绍,生结合资料交流认识。
(4)此时的王维心里放下了什么?他又想得到什么?(官场的黑暗、争名夺利……)
(5)诗中的这座山在王维的心中就是一座“空山”,更是他心中的追求。在王维其他的诗句中,也常常出现这个“空”字。
出示诗句:
①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②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小结:“空”不仅是这首诗的诗眼,也是王维在修佛参禅中领悟到的人生道理。这种道理不仅融入到了他的内心,也融入到了他的诗作中,所以后人称他为“诗佛”。
(6)结合刚才的学习,现在你们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诗有什么新的理解吗?
(提示:诗人并不在意这儿山花烂漫,而是在意追求内心的宁静、淡泊和高雅的人格,希望远离官场的纷争,过着无忧无虑、舒适闲逸的理想生活……)
(7)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内心,做一次“诗佛”的知音。(配乐诵读全诗)
(8)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两句诗表现出来的意境不仅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内心追求,也成了后世文人内心追求的典范,还成了后世历代书画家笔下经常书写和描绘的内容。因此,这两句也成了千古名句。
出示部分书画家书写和绘画该内容的图片。
全班配乐诵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激趣—聚焦诗人与山,独学预习——解读山居秋暝,对学笃思—品味诗词神韵,群学精研—领略诗情画意,展学共美—探究空山不空,拓学迁移——全景思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