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海南省海口市农垦中学九年级(上)第四次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b卷)
展开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海南省海口市农垦中学九年级(上)第四次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b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分)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煤在自然界的形成过程
B.乙醇汽油在汽车发动机内燃烧
C.石油分离得到汽油、柴油等物质
D.由水分解得到氢气的过程
2.(3分)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油是混合物,石油分馏可以得到多种产品
B.我国是世界上开采石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C.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一般不全用于燃烧
D.石油是一种能够较快再生的能源
3.(3分)下列各组物质中,具有可燃性的一组物质是( )
A.H2和O2B.H2和CO2C.C和H2 D.C和N2
4.(3分)下列哪一个不是物质燃烧所必须的条件( )
A.可燃物B.氧气(或空气)
C.氢气D.温度达到着火点
5.(3分)目前大城市空气中铅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
A.煤炭燃烧B.汽车废气
C.垃圾燃烧D.废塑料燃烧
6.(3分)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要求的是( )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
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货车上运送
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吸烟
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7.(3分)煤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这是因为煤成分中有下列元素中的( )
A.碳B.氢C.硅D.硫
8.(3分)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分布带.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储量大约是化石燃料总和的2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请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B.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C.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固态水
D.可燃冰由四种元素组成
9.(3分)绿色能源是人类理想能源,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下列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
A.风能B.太阳能C.氢能源D.煤
10.(3分)我国正在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一般为10:1)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玉米、高粱发酵可以制得乙醇
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由石油可以制得汽油
D.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11.(3分)下列变化不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是( )
A.食物腐败B.动植物的呼吸
C.铁生锈D.冰融化
12.(3分)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
A.B.
C.D.
13.(3分)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4.(3分)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缓慢氧化放出热量,供给人体所需能量,这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若R代表葡萄糖2═6CO2+6H2O,则葡萄糖的化学式为( )
A.C6H12B.C6H12O6C.C6H10O5D.C5H6O2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15.(12分)有六种气体:①氧气,②氢气,③氮气,⑤二氧化碳,⑥甲烷选择填空:
(1)在空气所占体积分数最大的是(填序号,下同) ;
(2)可用来制汽水的是 ;
(3)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无污染新型燃料的是 ;
(4)在冶金工业用来还原金属氧化物以制取某些金属的是 ;
(5)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
(6)充分燃烧时生成两种氧化物的是 .
16.(6分)如图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点燃时;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面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17.(4分)点燃两个高度不同的蜡烛,用一透明无底的可乐瓶将它们罩起来,观察到的现象是 先熄灭,原因是 。
三、简答题(第18、19题必答,第20、21题只能选答-题。共22分)
18.请你谈谈“蜂窝煤”为什么要比“煤球”燃烧容易?
19.在蜡烛的火焰上放一只平底碟子,为什么碟子上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20.请你写出燃烧含杂质硫的煤时,发生反应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21.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如有人建议增高废气排放的烟囱,以此来降低地面附近的二氧化硫含量 ?为什么 ?
四、实验题(12分)
22.(12分)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用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到酒精棉花球燃烧;该实验的目的是 .实验的结论是 .
实验二:在平滑的实验桌上点燃两支小蜡烛,再将其中一支蜡烛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尽可能使玻璃杯口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而另一支则依然正常燃烧,该实验的目的是 .实验的结论是 .
实验三: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发现木条首先燃烧,你知道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实验的结论是 .
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可燃物燃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和 ;用嘴吹熄蜡烛火焰是因为 ,用酒精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的道理是 .
五、计算题(12分)
23.(12分)把4g硫粉在给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关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S的质量、O2的质量与生成的SO2的质量比是 .
(2)请你通过计算求出第2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硫多少克?
(3)在表中填写第3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
2023-2024学年海南省海口市农垦中学九年级(上)第四次月考化学试卷(12月份)(B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下列每题只有一个选符合题意)
1.(3分)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煤在自然界的形成过程
B.乙醇汽油在汽车发动机内燃烧
C.石油分离得到汽油、柴油等物质
D.由水分解得到氢气的过程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煤是动植物遗体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形成的;
B、乙醇,属于化学变化;
C、石油分离得到汽油,属于物理变化;
D、水分解能生成氢气和氧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3分)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油是混合物,石油分馏可以得到多种产品
B.我国是世界上开采石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C.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一般不全用于燃烧
D.石油是一种能够较快再生的能源
【分析】A、石油中含有多种烷烃;
B、开采石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C、石油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化工原料;
D、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解答】解:A、石油是混合物,例如可以得到汽油。错误;
B、我国是世界上开采石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C、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错误;
D、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理解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用完之后不能再产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3.(3分)下列各组物质中,具有可燃性的一组物质是( )
A.H2和O2B.H2和CO2C.C和H2 D.C和N2
【分析】根据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碳、氮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具有可燃性,故选项错误。
B、氢气具有可燃性,故选项错误。
C、C和H2均具有可燃性,故选项正确。
D、氢气具有可燃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碳、氮气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3分)下列哪一个不是物质燃烧所必须的条件( )
A.可燃物B.氧气(或空气)
C.氢气D.温度达到着火点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答】解:
A、燃烧必须要有可燃物;
B、燃烧必须要有氧气(或空气)参加;
C、氢气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
D、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燃烧需要的条件.
5.(3分)目前大城市空气中铅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
A.煤炭燃烧B.汽车废气
C.垃圾燃烧D.废塑料燃烧
【分析】城市大气污染中铅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排放,汽油燃烧时,四乙基铅即分解,释放出的铅随废气排入大气中,汽车尾气铅污染为大气尤其是城市大气铅污染的主要来源.
【解答】解:A、煤炭中不含有铅,故A不符合题意;
B、汽车燃油中含有铅,汽车废气是空气中铅污染的主要来源;
C、有的垃圾中含有铅,但不是主要的来源;
D、废塑料中不含有铅,但燃烧的有些产物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铅污染,明确生活中常见物质中的主要成分及对环境的影响是解答的关键,注意造成大气污染,题目难度不大,注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6.(3分)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要求的是( )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
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货车上运送
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吸烟
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分析】根据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解答此题.
【解答】解:A、存放易燃物的仓库封闭,遇火易发生爆炸;
B、酒精和鞭炮属于易燃易爆物品,故错误;
C、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混有粉尘,所以工人在车间吸烟不安全;
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可以防止发生爆炸。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发生爆炸的条件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在生活中知识的应用.
7.(3分)煤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这是因为煤成分中有下列元素中的( )
A.碳B.氢C.硅D.硫
【分析】煤主要由碳元素组成,还含有少量的H、N、S、O等元素,硫元素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
【解答】解:煤主要由碳元素组成,还含有少量的H、N、S,硫元素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煤的组成元素,熟记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8.(3分)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分布带.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储量大约是化石燃料总和的2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请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B.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C.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固态水
D.可燃冰由四种元素组成
【分析】A、根据水不具有可燃性进行分析;
B、根据现有的能源种类进行分析;
C、根据固态水的化学式进行分析;
D、根据可燃冰的化学式进行分析.
【解答】解:A、可燃冰可以燃烧是因为含有甲烷,故A错误;
B、现在利用的化石燃料已经接近枯竭,故B正确;
C、固态水中含有氧氢元素、氢、氧元素,故C错误;
D、根据可燃冰的化学式可以看出、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故选: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对需要研究的物质进行充分的分析,然后结合考查的知识点进行逐一的判断.
9.(3分)绿色能源是人类理想能源,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下列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
A.风能B.太阳能C.氢能源D.煤
【分析】能源使用后不会造成污染,则主要通过产物进行判断解决.
【解答】解:风能、太阳能,故它们都属于绿色能源,使用会生成二氧化碳及其它污染环境的气体
【点评】此题是对绿色能源的考查,从环保的角度解题是此题的关键.
10.(3分)我国正在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一般为10:1)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玉米、高粱发酵可以制得乙醇
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由石油可以制得汽油
D.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分析】A、乙醇可以通过粮食发酵或化工合成等方法制得。
B、根据使用乙醇汽油的优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石油化工的产品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题意,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一般为10:1)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乙醇可以使用玉米,故选项说法正确。
B、乙醇中不含有硫,燃烧不会生成二氧化硫,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C、利用石油分馏可以制得汽油等燃料。
D、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一般为10:1)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属于混合物。
故选:D。
【点评】能源与环境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考查的热点,使用乙醇汽油不但可以节省石油资源和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还可以促进农业生产。
11.(3分)下列变化不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是( )
A.食物腐败B.动植物的呼吸
C.铁生锈D.冰融化
【分析】缓慢氧化是指进行的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可以根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正确的分析解答.
【解答】解:A、食物腐败是由于食物发生了缓慢氧化的结果;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也是发生了缓慢氧化;
C、铁生锈发生的是缓慢氧化;
D、冰融化是状态的改变,不是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变化是否是缓慢氧化,可以依据缓慢氧化的概念进行.
12.(3分)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
A.B.
C.D.
【分析】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加油站内空气中弥漫着汽油,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遇火燃烧甚至爆炸,因此,加油站这种特殊场合绝对禁止烟火.
【解答】解:A、此图为有毒化学品。故不选;
B、此图为节约用水;
C、此图为交通标志中的禁止鸣笛;
D、此图为禁止吸烟的安全警示标志。
故选:D。
【点评】图标的含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指导作用,特别是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几种常见的图标,在化学实验室和其他危险场合最常见,明白它的含义,不但能保障我们的人身安全,该知识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之一.
13.(3分)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分析】可以根据燃烧的分类方法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碳黑等物质。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完全燃烧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4.(3分)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缓慢氧化放出热量,供给人体所需能量,这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若R代表葡萄糖2═6CO2+6H2O,则葡萄糖的化学式为( )
A.C6H12B.C6H12O6C.C6H10O5D.C5H6O2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反应后的生成物中含有6个C、12个H,所以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3;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15.(12分)有六种气体:①氧气,②氢气,③氮气,⑤二氧化碳,⑥甲烷选择填空:
(1)在空气所占体积分数最大的是(填序号,下同) ③ ;
(2)可用来制汽水的是 ⑤ ;
(3)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无污染新型燃料的是 ② ;
(4)在冶金工业用来还原金属氧化物以制取某些金属的是 ②④ ;
(5)能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 ④ ;
(6)充分燃烧时生成两种氧化物的是 ⑥ .
【分析】性质决定用途,根据上题给出的六种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即可作答.
【解答】解:(1)空气中氮气所占体积分数为:78%,故答案为③;
(2)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可制成碳酸型饮料;
(3)因为氢气燃烧生成水,故答案为:②;
(4)氢气和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可以把金属从金属氧化物中还原出来;
(5)一氧化碳有毒,能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6)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氧化物.
【点评】空气中各成分在空气中占的体积分数要熟记.要会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去判断某种物质是否是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
16.(6分)如图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混合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①②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点燃时;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面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在厂区内禁止烟火 (写出一种即可)。
【分析】本题是对爆炸的条件知识点的考查,爆炸的基本条件有:①易燃物与空气充分混合;②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鼓入空气是为了满足条件①;
(2)蜡烛没有点燃时,无法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会发生爆炸;
(3)想办法破坏爆炸的基本条件。
【解答】解:鼓入空气,是干燥的面粉颗粒分散到金属桶内。
故答案为: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混合;
(2)不形成密闭空间或者没有点燃的蜡烛就达不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①②;
(3)根据爆炸的基本条件之一:必须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在厂区内禁止烟火。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在利用爆炸条件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一个好题目,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4分)点燃两个高度不同的蜡烛,用一透明无底的可乐瓶将它们罩起来,观察到的现象是 高蜡烛 先熄灭,原因是 热的二氧化碳密度小,集聚在容器上部 。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来的分析。
【解答】解: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虽然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所以密度较小,所以高蜡烛先熄灭。
故答案为:高蜡烛;热的二氧化碳密度小。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
三、简答题(第18、19题必答,第20、21题只能选答-题。共22分)
18.请你谈谈“蜂窝煤”为什么要比“煤球”燃烧容易?
【分析】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能够促进可燃物燃烧。
【解答】解: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有利于可燃物充分燃烧,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故答案为:“蜂窝煤”比“煤球”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要大。
【点评】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本题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
19.在蜡烛的火焰上放一只平底碟子,为什么碟子上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分析】根据当把平底碟子放于蜡烛的火焰的上方时,阻碍了空气的流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当把平底碟子放于蜡烛的火焰的上方时,阻碍了空气的流动,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
故答案为:
在蜡烛的火焰上放一只平底碟子,阻碍了空气的流动,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请你写出燃烧含杂质硫的煤时,发生反应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煤的主要成分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
杂质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4SO2。
故答案为:
C+O2CO3、S+O2S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21.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如有人建议增高废气排放的烟囱,以此来降低地面附近的二氧化硫含量 不可取 ?为什么 因为增高废气排放的烟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空气的污染物 ?
【分析】根据增高废气排放的烟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空气的污染物分析。
【解答】解: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如有人建议增高废气排放的烟囱,但是增高废气排放的烟囱,所以该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增高废气排放的烟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空气的污染物。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污染的知识即可解答。
四、实验题(12分)
22.(12分)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用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到酒精棉花球燃烧;该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的关系 .实验的结论是 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 .
实验二:在平滑的实验桌上点燃两支小蜡烛,再将其中一支蜡烛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尽可能使玻璃杯口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而另一支则依然正常燃烧,该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燃烧与氧气的关系 .实验的结论是 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
实验三: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发现木条首先燃烧,你知道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的结论是 不同的可燃物,其燃烧所需的温度不同 .
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可燃物燃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需有充足的氧气 和 一定的温度 ;用嘴吹熄蜡烛火焰是因为 口气所形成的风带走了烛焰周围的热量,使烛焰周围的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烛焰熄灭 ,用酒精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的道理是 隔绝空气,酒精灯火焰熄灭 .
【分析】根据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的目的,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实验的结论;根据三个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并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灭火的方法.
【解答】解:实验一:用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是燃烧是否与物质性质有关,蘸有水的棉花球不燃烧;
(2)点燃两支小蜡烛,再将其中一支蜡烛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是燃烧是否与O2有关;观察到罩有烧杯的小蜡烛很快熄灭,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燃烧必须有O2;
(3)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发现木条首先燃烧,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4)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可燃物燃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与O4(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使温度低于着火点.
故答案为:
实验一:探究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的关系;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
实验二:探究燃烧与氧气的关系;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实验三:探究燃烧与温度的关系;不同的可燃物.
需有充足的氧气;一定的温度,使烛焰周围的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隔绝空气.
【点评】本题用三个对比实验探究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要求我们从实验设计中分析出每一步骤的实验目的,并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五、计算题(12分)
23.(12分)把4g硫粉在给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有关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S的质量、O2的质量与生成的SO2的质量比是 1:1:2 .
(2)请你通过计算求出第2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硫多少克?
(3)在表中填写第3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由图表数据可知,第一次参加反应的S的质量=生成的SO2的质量﹣O2的质量,然后据此计算出三种物质的质量比;
(2)根据硫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参与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即可计算出第二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2)中计算出的第二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即可计算出第二次反应中参与反应的S的质量为4g,说明,此时硫已完全反应,故第三次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8g.
【解答】解:(1)第一次参加反应的S的质量=6g﹣3g=3g;
∴第一次实验中,参加反应的S、O2、生成的SO2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5g:3g:6g=3:1:2;
(2)设第二次实验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为y,
S+O6SO2
32 64
4g y
y=8g;则参与反应的S的质量为:8g﹣7g=4g;
(3)因为第二次反应中参与反应的S的质量为4g,说明,故第三次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4g.
故答案为:(1)1:1:4;(2)8.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O2质量(g)
3
4
6
SO2质量(g)
6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O2质量(g)
3
4
6
SO2质量(g)
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海南省农垦中学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B)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计算题,问答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0,海南省海口市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A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9,海南省海口市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B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