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体液中内环境的液体占比最高
B. 参与稳态调节的神经递质、激素和抗体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 血浆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蛋白质,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其决定
D. 小肠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
【答案】B
【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详解】A、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的液体占比最高,A错误;
B、参与稳态调节的神经递质、激素和抗体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C错误;
D、由于尿液可以直接通向体外,而且无法为机体内的细胞提供适宜、稳定的生活环境,因此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2. 离体条件下刺激神经纤维,产生的动作电位如图1所示,图2为神经纤维膜上离子通道的开放状况,甲为a和f阶段的通道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bc段形成主要原因与图2中乙图有关
B. 与ab段相比,bc段开放的Na+通道更多
C. 图1中e点之后的超极化状态下,神经细胞受适宜刺激时更易产生动作电位
D. 适当升高细胞外液的Na+浓度,图1中c点的峰值会有所增大
【答案】C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图1中bc段是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其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对应图2中的乙图,A正确;
B、据图可知,与ab段相比,bc段的膜电位变化更剧烈,说明bc段开放的Na+通道更多,钠离子内流更多,B正确;
C、细胞超极化是指细胞膜受到刺激后产生的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超极化状态下神经细胞受适宜刺激时不易产生动作电位,C错误;
D、适当升高细胞外液的Na+浓度,使得膜内外钠离子浓度差增大,钠离子内流增多,图1中c点的峰值会有所增大,D正确。
故选C。
3.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可位于周围神经系统中
B. 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 自主神经既有传入神经,也有传出神经
D. 非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答案】A
【分析】奔跑等身体运动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它明显受到意识的支配;而由惊恐所引起的心跳与呼吸的变化是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的,是不随意的。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详解】A、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可位于周围神经系统中,A正确;
B、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因此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错误;
C、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所以自主神经系统只有传出神经,C错误;
D、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D错误。
故选A。
4. 在科学家的努力下,多种内分泌腺和它们分泌的激素陆续被发现。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
B. 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不能通过“饲喂法”补充性激素
C. 胰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D. 探究睾丸分泌雄激素实验中摘除睾丸利用了加法原理
【答案】C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A错误;
B、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能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激素是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或多肽的激素,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B错误;
C、人体可以通过神经控制胰腺分泌胰液,同时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所以胰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C正确;
D、探究睾丸分泌雄激素实验中摘除睾丸后又重新移植回去的实验中,“摘除“运用了减法原理,“移植”运用了加法原理,D错误。
故选C。
5. 如图为两个轴突末梢与一个神经元胞体构成的突触示意图,PSP1和PSP2分别为微电极测得的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后膜电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其都是大分子物质
B. 突触中一定会发生从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变
C. PSP1可能是由Na+内流形成,PSP2可能是由Cl-内流形成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般会迅速被分解或回收进突触前膜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a处神经递质作用后静息电位值增大,b处神经递质作用后产生了动作电位。
【详解】A、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但神经递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可以是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A错误;
B、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中不一定会发生从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变,如突触前膜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信号转变,B错误;
C、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Na+或Ca2+内流形成,C错误;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般会迅速被分解或回收进突触前膜,避免其持续起作用,D正确。
故选D。
6. 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质膜上
B. 外环境因素为寒冷时,可导致TH分泌量的增加
C. 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
D. 注射抗TRH血清后,小鼠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答案】A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A、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通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A错误;
B、TH是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代谢水平,增加产热,外环境因素为寒冷时,可导致TH分泌量的增加,B正确;
C、TH的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C正确;
D、注射抗TRH 血清后,使垂体分泌的TSH减少,从而使甲状腺分泌的TH减少,TH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所以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D正确。
故选A。
7. 有关血糖平衡的调节,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血糖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自主神经也参与血糖的调节
B. 青少年患糖尿病常是因为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异常
C. 对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进行检测,都会发现明显低于正常人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可以作用于相同的靶细胞
【答案】C
【分析】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具体作用: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人体血糖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自主神经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也参与血糖的调节,A正确;
B、青少年患糖尿病常是因为胰岛素受体异常,属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异常,B正确;
C、II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是胰岛素受体异常,C错误;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可以作用于相同的靶细胞,如肝细胞,D正确。
故选C。
8.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小管重吸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抗利尿激素基因和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旺盛
B. 吃的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会引起血压升高
C. 血钠的来源主要是食物,去路有排尿、排汗等
D. 醛固酮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Na+,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
【答案】A
【分析】人体在受到某种刺激时,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利用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重吸收水分,来调节人体内的水分平衡。
【详解】A、由于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因此在下丘脑中抗利尿激素基因表达旺盛,A错误;
B、当所吃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应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血量增加,从而升高血压,B正确;
C、血钠的来源主要是食物中的食盐,去路有排尿、排汗等,C正确;
D、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 Na+,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D正确。
故选A。
9. 病毒感染正常人体后往往会引起发热,服用解热镇痛药可以缓解症状。发热和解热镇痛药物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血管舒张
B. 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比图中的调节速度快
C. 病毒感染,会在下丘脑中产生身体发热的感觉
D. 解热镇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下调体温调定点进而缓解高热
【答案】D
【分析】体温相对稳定的维持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A、据图可知,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是体温升高,据此推测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比图中的神经调节速度慢,B错误;
C、感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而非下丘脑,C错误;
D、结合图示可知,前列腺素可使体温调定点上调,而解热镇痛药物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下调体温调定点进而缓解高热,D正确。
故选D。
10.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特异性免疫形成的时间晚于非特异性免疫
C. 不同发育阶段的淋巴细胞中,有些不能识别抗原
D. 抗体、溶菌酶、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答案】D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详解】A、B细胞和T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正确;
B、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特异性免疫是出生以后机体与外来微生物的接触后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形成的时间晚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
C、不同发育阶段的淋巴细胞中,有些不能识别抗原,如浆细胞,C正确;
D、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溶菌酶可属于非特异免疫,D错误。
故选D。
11. 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由于人类X染色体上的Brut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突变而导致B淋巴细胞发育障碍的一种遗传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辅助性T细胞能为B细胞的活化提供信号刺激
B.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参与了体液免疫
C. XLA患者由于免疫功能受损易发生过敏反应
D. 丙种球蛋白分布在血浆中,可以直接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答案】A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详解】A、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也可与B细胞直接接触,为B细胞的活化提供信号刺激,A正确;
B、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分泌,B错误;
C、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有关,XLA患者的B淋巴细胞发育障碍,体液免疫功能受损不易发生过敏反应,C错误;
D、丙种球蛋白不能直接清除入侵的病原体,病原体的清除需要吞噬细胞等参与,D错误。
故选A。
1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通过向光性实验,发现了引起胚芽鞘向光生长的物质是吲哚乙酸
B. 生长素是在植物专门的内分泌腺中合成生长素
C.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都是主动运输,都需要消耗能量
D. 生长素除了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之外,还能促进顶端优势、单性结实等
【答案】D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并未发现其本质是吲哚乙酸,A错误;
B、植物没有内分泌腺,B错误;
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非极性运输是发生在韧皮部的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此外还能促进顶端优势、单性结实等,D正确。
故选D。
13. 为探究萘乙酸(NAA)对月季根生长情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分别对月季插条施用不同浓度的NAA溶液,10天后对生根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属于无关变量
B. NAA是一种植物激素,与其它激素协同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C. NAA对侧根生根数目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10×10-7ml/L
【答案】C
【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因变量是主根的长度和侧根的数目,题图表明实验浓度范围内,对月季插条主根长度NAA均表现为抑制,对侧根数目的影响表现为低促进高抑制。
【详解】A、本实验为探究萘乙酸(NAA)对月季根生长情况的影响,主根的长度和侧根的数目属于因变量,A错误;
B、NAA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B错误;
C、与对照组相比,实验浓度范围内,对月季插条侧根生根数目的影响是先促进增强在促进减弱,然后表现抑制,即NAA对侧根生根数目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由图可知,在NAA浓度是10×10-7ml/L时,侧根数目是8,数量最多,说明侧根生长的适宜浓度在5×10-7~15×10-7ml/L之间,应在该范围下缩小浓度梯度进一步进行实验,D错误。
故选C。
14.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规格为25中格(400小格,0.1mm3)的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培养液稀释了100倍,检测四角上及中间中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2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6.25×107个/mL
B. 制片时,先吸取培养液滴于计数室,后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 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若不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则统计结果偏小
D. 计数酵母菌种群数量时,结果不应包含死菌
【答案】D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注意事项:(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每个中方格含有的酵母菌数目=(22+26+24+28+25)/5=25,则25个中格一共含有酵母菌数目=625,而25个中格对应的体积为0.1mm3,则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625×10000×100=6.25×108个/mL,A错误;
B、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 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B错误;
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若不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吸取试管上部菌液进行计数,则统计结果偏小;吸取试管下部菌液进行计数,则统计结果偏大,C错误;
D、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死细胞和活细胞一起计数,导致统计结果偏大,而计数酵母菌种群数量时,结果不应包含死菌,D正确。
故选D。
15. 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年龄结构是群落水平研究的主要内容
B. 长势整齐的水稻田里也存在垂直结构
C. 生态位是指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
D. 生物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
【答案】C
【详解】A、年龄结构是种群的特征,不属于群落的研究内容,A错误;
B、垂直结构是群落内不同生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长势整齐的水稻是同一物种,不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
C、生态位是指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C正确;
D、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因素(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动态变化),D错误。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6. 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内外K+浓度差促进K+的外流
B. 神经细胞接受适宜强度刺激后,会先后发生Na+通道和K+通道的打开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Cl-通道开放,则此递质为兴奋性递质
D. 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内流
【答案】ACD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造成的,随着K+的外流,膜内外电位差减小,阻止K+的外流,A错误;
B、神经细胞接受适宜强度刺激后,会先发生Na+通道打开,使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后K+通道的打开,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B正确;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Cl-通道开放,则此递质为抑制性递质,C错误;
D、动作电位产生是由于Na+内流造成的膜电位的逆转,在Na+内流的过程中,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会抑制Na+的内流速度,D错误。
故选ACD。
17. 人在饥寒交迫时的生理变化如下图所示(字母表示人体的某些结构,数字表示调节过程),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结构a是大脑皮层
B. 糖皮质激素和激素丁在调节血糖时起协同作用
C. ②③④⑤⑥过程存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放大效应
D. b除了合成激素乙之外,还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
【答案】ABC
【分析】分析题图: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丙为甲状腺激素,激素丁为胰高血糖素。a为大脑皮层,b为垂体,c为胰岛A细胞,d为肝脏细胞。
【详解】A、a可以产生冷觉,是大脑皮层,A正确;
B、激素丁是饥寒交迫下分泌的调节血糖的激素,为胰高血糖素,与糖皮质激素均可升高血糖,两者起协同作用,B正确;
C、②③④⑤⑥过程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过程,存在分级调节的放大效应,C正确;
D、b为垂体,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D错误。
故选ABC。
18. 下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为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吞噬和呈递抗原信息,只有树突状细胞能承担此角色
B. 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既参与图中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
C. p为B细胞,活化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D. q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一样寿命较长,都能分泌特异性抗体
【答案】BC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详解】A、图示依靠抗体发挥作用,为体液免疫过程,m为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强大的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的作用,而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A错误;
B、n为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起到增强免疫功能,辅助性T细胞既能参与体液免疫也能参与细胞免疫,B正确;
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活化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记忆细胞不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且记忆细胞存活时间比浆细胞长,D错误。
故选BC。
19. 为了研究两种细胞分裂素6-BA和KT对芦荟芽分化的影响,科学家用不同浓度的6-BA和KT处理离体的芦荟芽,并在第15天、第30天统计每个培养瓶中不定芽的平均数量(每瓶原有3个芽)。实验处理和结果记录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表中各组均为实验组,形成相互对照
B. 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后期6-BA和KT对芦荟芽分化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C. 细胞分裂素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时,往往单独起作用
D. 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生长素浓度与细胞分裂素浓度的比值高时,有利于诱导根的形成
【答案】BD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自变量是6-BA和KT的浓度以及处理天数,因变量是不定芽的平均数量,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本实验自变量是6-BA和KT的浓度以及处理天数,表中的6-BA和KT的浓度为0的组别是对照组,A错误;
B、与对照组(0)相比,6-BA和KT处理组合相同的培养瓶中不定芽的数量,处理后30天的数量均高于处理后15天的数量,说明培养后期6-BA和KT对芦荟芽分化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B正确;
C、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各自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通过复杂的途径共同调节着植物的生命活动,C错误;
D、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生长素浓度与细胞分裂素浓度的比值高时,有利于诱导根的形成,两者比例低时,利于芽的分化,D正确。
故选BD。
三、填空题:共5题,共58分,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
20. 阿尔茨海默症(AD)是大脑神经元丢失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下降。该病主要是由β-淀粉样蛋白聚集而破坏神经细胞所致。大脑海马区突触数量的减少是公认的AD早期事件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海马区(H区)与机体的记忆形成有关,记忆形成的机制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海马区(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谷氨酸运输到突触后膜的方式是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_______(从“N”“A”中选填)受体,引起Na+内流,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兴奋在图中的两个神经细胞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
(2)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通过_______(填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进入胞内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被激活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通过促进含A受体的囊泡向细胞膜转移并融合,使突触后膜上A受体数量增加;促使A受体被_______后与谷氨酸结合。
(3)当脑内出现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受体受损)时,细胞中的β淀粉样蛋白(Aβ)含量上升,Aβ会引起线粒体损伤,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认知障碍。图2是相关机制,请回答:
注:┫表示抑制,↑表示增加或加快,↓表示降低或减慢
①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可通过信号转导促进_______从而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_______、合成_______或转变为非糖物质。
②发生胰岛素抵抗时,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信号转导下降,导致GSK3β的活性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进一步引起细胞中的β淀粉样蛋白(Aβ)含量上升,引起线粒体损伤。③线粒体损伤会影响谷氨酸受体磷酸化和神经递质释放的原因是_______。上述过程进一步引起认知障碍的原因是,兴奋在_______的传递受阻。
【答案】(1)①. 扩散 ②. A ③.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④.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①. 通道蛋白 ②. 磷酸化
(3)①. 含葡萄糖转运载体的囊泡向细胞膜转移并融合 ②. 氧化分解 ③. 糖原 ④. 升高 ⑤. 线粒体损伤会导致有氧呼吸下降,ATP的合成减少,而谷氨酸受体磷酸化和神经递质释放均需要消耗ATP ⑥. 神经元之间(突触)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1详解】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此后通过扩散经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由图可知,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的A受体,因为N受体作用后打开钙离子通道,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钙离子经N受体进入胞内时不需要与蛋白质结合,故属于通道蛋白;Ca2+进入胞内与钙调蛋白共同作用,使C酶被激活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通过促进A受体胞内肽段与细胞膜融合,使突触后膜上A受体数量增加;促使A受体被磷酸化后与谷氨酸结合。
【小问3详解】
①据图可知,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可通过信号转导促进含葡萄糖转运载体的囊泡向细胞膜转移并融合,从而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来降低血糖。
②据图可知,发生胰岛素抵抗时,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信号转导下降,导致Akt活性降低,从而解除了其对GSK3β的抑制,GSK3β的活性升高,进一步引起细胞中的β淀粉样蛋白(Aβ)含量上升,进而引起线粒体损伤。
③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损伤会导致有氧呼吸下降,ATP的合成减少,而谷氨酸受体磷酸化和神经递质释放(以胞吐形式释放)均需要消耗ATP;上述过程进一步引起认知障碍的原因是,神经递质释放受阻,兴奋在突触的传递受阻。
21. 胰岛中除了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之外还有胰岛D细胞等,它们的分泌物相互影响共同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图1表示几种胰岛细胞分泌物的相互关系,图2表示胰岛素原的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胰岛素以旁分泌的方式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其分泌胰高血糖素,此过程运输胰岛素的体液是_______。胰岛素和生长抑素对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2)除图示之外影响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的信息分子还包括神经递质和_______,因此胰岛B细胞可参与构成反射弧的_______。
(3)胰岛B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进一步加工形成胰岛素和C肽(一分子胰岛素原形成一分子胰岛素和一分子C肽)储存于囊泡中,以_______的方式分泌到内环境,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检测C肽含量可更好地作为反映胰岛合成胰岛素功能的指标,原因是_______。人体内C肽对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在肾脏中被灭活、清除,若检测发现C肽与胰岛素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值,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4)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能引起胰岛B细胞和组织细胞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部分反应如图3所示:
图中引起Ca2+内流的信号是_______引起的膜电位变化,蛋白激酶A活化后的功能是_______。血糖升高后,胰岛B细胞中贮存的胰岛素释放需3~5min完成,血糖升高15min后胰岛素释放再次出现高峰,从囊泡的角度推测Ca2+内流对于增加胰岛素含量的作用有:_______及促进囊泡的运输。
【答案】(1)①. 组织液 ②. 抑制、抑制
(2)①. 血糖 ②. 效应器
(3)①. 胞吐 ②. 可以避免外源性胰岛素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③. 机体肾脏受损
(4)①. K+通道关闭,Na+内流 ②. 促进胰岛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③. 促进囊泡形成
【分析】血糖调节的过程:血糖浓度升高,刺激机体产生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吸收、摄取和利用葡萄糖,血糖浓度降低,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小问1详解】
激素运输到邻近的靶细胞上与其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属于旁分泌的方式直接作用与靶细胞;图1中胰岛素以旁分泌的方式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其分泌胰高血糖素,此过程运输胰岛素的体液是组织液。图1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据图1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小问2详解】
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可见除图示之外影响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的信息分子还包括神经递质和血糖浓度,因此胰岛B细胞可构成反射弧的效应器。
【小问3详解】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胰岛B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进一步加工形成胰岛素和C肽储存于囊泡中,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内环境,由此可知,糖尿病患者检测C肽含量和胰岛素的含量均可以作为反映胰腺合成胰岛素功能的指标,但相比于直接检测胰岛素,检测C肽可以避免外源性胰岛素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故检测C肽含量可更好地作为反映胰岛合成胰岛素功能的指标。胰岛组织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为胰岛细胞提供营养和充足的氧气,使相关激素及时运输。人体内C肽对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在肾脏中被灭活、清除;图2可知,一分子胰岛素原水解成一分子胰岛素和一分子C肽,若检测发现C肽与胰岛素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值,说明部分C肽没有被灭活、清除,则表明机体肾脏可能受损。
【小问4详解】
分析题图3可知,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氧化分解产生ATP,ATP导致K+通道关闭引起膜电位变化;另一方面,乙酰胆碱与结构X结合导致Na+内流引起膜电位变化,这两种膜电位变化均引起Ca2+内流。蛋白激酶A活化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促进胰岛素相关基因表达。图中血糖升高后,胰岛B细胞中贮存的胰岛素释放完成需3-5min 完成,血糖升高15min后胰岛素释放再次出现高峰,从囊泡的角度推测,图中Ca2+的对于增加胰岛素含量的作用为Ca2+促进囊泡运输和分泌,促进囊泡的形成。
22. 长期暴露于紫外线、感染和毒素会增加细胞的死亡,死亡碎片激活了一系列免疫反应,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生。下图为引起SLE的部分免疫学机制示意图,其中TypeIIFN表示I型干扰素,BAFF表示B细胞激活因子,BAFF-R表示BAFF受体,FcR表示Fc受体,IL-6、IL-8、IL-17表示不同的细胞因子。请回答:
(1)HLA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B细胞及抗体参与_______免疫,辅助性T细胞参与_______免疫。
(2)髓样树突状细胞将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同时分泌BAFF激活B细胞。B细胞的激活除了BAFF及辅助性T细胞的信号外,还需要的信号是_______。活化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其合成并分泌抗体,与死亡细胞的物质特异性结合,继而引发SLE,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SLE属于_______病。
(3)自身抗体与细胞死亡释放的核酸、HMGB1等物质特异性结合进一步促进更多抗体的产生,这属于_______调节。
(4)多种免疫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同时细胞因子进一步促进相应细胞合成分泌更多细胞因子,进而引起细胞因子风暴。SLE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不仅会杀死面部血管细胞,严重时会引起全身多器官衰竭,试解释其原因:_______。
(5)治疗SLE的药物有多种:如基础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它在人体是由_______合成和分泌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如免疫抑制剂甲基蝶呤,具有抗炎和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作用;如生物制剂贝利木单克隆抗体,该单抗经过人源化改造,效果更好,人源化改造的目的是_______。
【答案】(1)①. 组织相容性抗原 ②. 体液 ③. 体液和细胞
(2)①. 抗原的直接刺激 ②. 浆细胞 ③. 自身免疫
(3)正反馈 (4)细胞因子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组织器官,募集炎症细胞造成免疫过激,形成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
(5)①. 肾上腺皮质 ②. 类固醇 ③. 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小问1详解】
HLA的中文名称是组织相容性抗原;B细胞及抗体参与的是体液免疫过程,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小问2详解】
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故B细胞的激活除了BAFF及辅助性T细胞的信号外,还需要的信号是是抗原的直接刺激;活化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前者产生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自身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表面的物质当抗原攻击,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SLE属于自身免疫病病。
【小问3详解】
自身抗体与细胞死亡释放的核酸等物质特异性结合进一步促进更多抗体的产生,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小问4详解】
SLE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不仅会杀死面部血管细胞,严重时会引起全身多器官衰竭,其原因是细胞因子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组织器官,募集炎症细胞造成免疫过激,形成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
【小问5详解】
糖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分泌,本质为类固醇;人源化改造的目的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23. 植物激素并非孤立起作用的,激素与激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下图1示赤霉素、乙烯与生长素代谢的关系(部分)。请据图回答:
(1)生长素(IAA)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合成生长素的部位主要是_______,在成熟组织韧皮部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进而在植物体内进行远距离运输。
(2)束缚型生长素是指和其他化合物结合在一起,没有生理活性,可以转化为有活性的自由型生长素。由图1可知,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的原理是:促进_______,促进束缚型生长素转化为自由型生长素,抑制_______,提高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浓度,进而促进生长。赤霉素和生长素在调节植物生长方面起_______作用。
(3)研究发现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合成,特别是在高浓度时。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能促进_______(填“可溶性糖向淀粉”或“淀粉向可溶性糖”)转化,抑制茎和根的伸长生长。推测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的机理是:_______。
(4)某研究小组发现一种矮生玉米,为探究玉米生长矮小的原因,进行了图2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这样的推论:该品种玉米矮小的原因可能是控制_______合成的相关基因不正常,而控制生长素合成的相关基因正常。若要使该推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该实验应该增设一组_______。也有人提出矮生玉米是赤霉素不敏感型突变,若该推论正确,则图2中实验组结果应为_______。
【答案】(1)①. 吲哚乙酸 ②.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③. 非极性运输
(2)①. 生长素的合成 ②. 生长素的氧化失活 ③. 协同
(3)①. 可溶性糖向淀粉 ②. 生长素浓度过高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进而抑制细胞的伸长生长
(4)①. 赤霉素(或GA)②. 其它激素处理 ③. 矮生玉米不能恢复正常
【分析】由题图可知,该图是生长素、赤霉素、乙烯三种激素对细胞纵向伸长的影响。图中赤霉素可以通过促进生长素合成、抑制生长素氧化分解而使细胞内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细胞纵向伸长而促进植物生长,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生长素、赤霉素表现为协同关系。生长素在高浓度条件下,促进乙烯合成从而抑制细胞纵向伸长促进植物横向生长。
【小问1详解】
生长素(IAA)的化学本质是哚乙酸;合成生长素的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非极性运输。
【小问2详解】
由图1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和束缚型生长素转化成有活性的生长素,同时抑制生长素被IAA氧化酶氧化分解失活,以提高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浓度,进而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小问3详解】
葡萄糖当可溶性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能促进可溶性糖向淀粉转化,抑制茎和根的伸长生长;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素浓度过高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进而抑制细胞的伸长生长 。
【小问4详解】
根据图2实验,发现矮生玉米用赤霉素处理后,植株生长基本回归正常,说明该品种玉米矮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缺少赤霉素,说明是控制赤霉素合成的相关基因不正常;若要使该推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该实验应该增设一组其它激素处理,观察施加其它激素后矮生植株是否恢复正常;赤霉素属于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若矮生玉米是赤霉素不敏感型突变,若该推论正确,则图2中实验组结果应为矮生玉米不能恢复正常。
24. 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科研小组调查了该地区部分动植物种群数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决定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群落性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科研小组调查草原植物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调查时应注意_______。
(2)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I、Ⅱ、Ⅲ、IV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丙地区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____地区藏羚羊种群数将保持相对稳定。
(3)图2表示某地区藏羚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c-d段时间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是_______。如果在d时间,少量藏羚羊从其它地区迁入该地区,则该地区藏羚羊的K值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4)下图甲表示藏羚羊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乙中C点时,限制藏羚羊种群数量继续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这些因素通常属于影响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②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与乙图中_______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类似。
【答案】(1)①. 物种组成 ②. 样方法 ③. 随机取样
(2)①. 增长型 ②. 乙
(3)①. 减小 ②. 不变 ③.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
(4)①. 食物、空间资源和种内竞争 ②. 密度制约因素 ③. AB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小问1详解】
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物种组成,所以决定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群落性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物种组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小问2详解】
图1中丙地区藏羚羊种群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甲地区藏羚羊种群老年个体较多,幼龄个体较少,年龄结构类型为衰退型,乙地区各年龄段种群数量基本相同,处于稳定型,该地藏羚羊种群数将保持相对稳定。
【小问3详解】
图2中R=出生率/死亡率,cd段R值小于1,说明该时间段种群数量在减小。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改变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少量藏羚羊从其它地区迁入该地区,该地的环境没有改变,所以K值不变。
【小问4详解】
①C点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此时制约种群数量继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有食物、空间资源和种内竞争等,这些因素通常属于影响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②甲图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出生率>死亡率,且两者之间的差值较大,数量增长模型与乙图中AB对应。
(6-BA)/mg·L-1
(KT)/mg·L-1
处理后15天
处理后30天
0
1
2
3
4
0
1
2
3
4
0
5.0
5.4
6.3
6.2
5.8
12.3
15.9
16.1
19.3
12.4
1
6.7
6.4
5.6
6.9
5.1
15.2
23.9
27.4
24.5
11.3
2
5.9
6.5
6.8
5.8
6.6
17.1
25.9
38.6
29.4
16.2
3
6.4
6.7
6.2
6.1
57
21.1
22.3
32.1
28.2
13.0
4
5.2
6.0
5.9
6.7
6.0
14.3
17.4
25.4
21.7
13.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探究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