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段考生物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公安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段考生物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分)
1.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证据中,哪一项不支持这一论点( )
A.所有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几乎相同
B.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C.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
D.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种群越大,适应性越强,生物进化的速度越快
C.基因重组具有不定向性,它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和保证
D.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各种变异都能导致生物进化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菌在抗生素的长期作用下突变成“超级细菌”
B.基因突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自然选择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D.环境不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5.关于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属于正常范围的一项是( )
A.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B.血浆pH为7.35~7.45
C.体温维持在37℃左右D.血浆中葡萄糖浓度为3.9~6.1μml/L
6.某地昆虫种1、种2是由同一原种进化而来的,其间还曾出现过甲、乙、丙、丁、戊和己地的几种类型,如图所示,已知同时含基因A、B或C、D或E、F的个体均在胚胎期死亡。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种群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突变产生A、B、C、d、E、F,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B.该种群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丙地昆虫与丁地昆虫之间,暂时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
C.甲、乙、丙、丁、戊、己地的昆虫出现,都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生物进化
D.基因A、C、F所控制的生物性状,很可能不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7.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内环境是由人体内的液体组成的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8.在公园等公共区域有“直饮水”。对于“直饮水”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直饮水”的pH应为弱碱性,与正常人血浆的pH非常相近。这种水被称为“健康活水”,因为它与人体内部的pH调节相匹配,有助于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CO32-、HPO42-等离子有关
C.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则可判断其内环境呈弱酸性
D.人体内环境pH为弱碱性,应当多摄入碱性水,避免摄入酸性水
9.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效应器由指传出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腺体
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C.神经元轴突可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
D.条件反射必须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10.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
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
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
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
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
11.下列关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信息分子
B.乙酰胆碱、TRH和淋巴因子发挥作用时需直接与特异性受体接触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中的信息分子发挥作用离不开体液的运输
D.免疫调节不会影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中信息分子发挥作用
12.人和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程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调节过程①和②中,后天形成的是②,与动物相比,人特有的是②
B.食物刺激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此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岛
D.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3种
13.下列关于脑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B.布罗卡区受损,则患者能理解,但不能流利表达
C.肺牵张反射能调节呼气和吸气,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D.聋哑人之间用手语交谈,要依靠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14.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伸肌肌群中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给予伸肌感受器适宜刺激,可引起伸肌舒张、屈肌收缩,完成膝跳反射
C.在膝跳反射发生过程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上没有动作电位的产生
D.在3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15.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痛、恐惧时,某些神经元兴奋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B.突触前膜上神经递质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C.边听课边做笔记的学习行为可能有利于神经元新突触的建立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16.在蛙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电极(b、c),并且将这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a处后可观察到指针先向右偏转
B.刺激a处后电表指针发生的两次偏转幅度明显不同
C.刺激前坐骨神经bc段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D.a处的神经冲动将以正电波的形式传播到c处
17.鱼臭症是一种罕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因FMO3基因发生隐性突变而不能合成相关酶,导致三甲基胺无法正常代谢,使其呼出的气体、排出的尿液或汗液散发出腐鱼的臭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鱼臭症表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细胞中正常的FMO3基因可直接将三甲基胺转化为无臭味物质
C.调查人类罕见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抽样调查
D.通过产前诊断可以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鱼臭症等先天性疾病
18.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感受器的兴奋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D.处于38℃环境时,人体难以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和渗透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4分)
19.葡萄糖是生命的燃料,人及其他动物体内的葡萄糖主要是从食物中获得的,下图是家兔从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并转运到全身各处的的示意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物质运输方向或者血液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以推测,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a为 ;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的运输方式b为 。
(2)由图可以看出,食物中的葡萄糖需要经过组织液、血浆等内环境才能进入肌肉细胞,而肌肉细胞产生的CO2也需要经过组织液、血浆等内环境才能排出体外,由此体现了内环境的作用是 。
(3)结合图中信息,葡萄糖从组织液到肌肉细胞被氧化分解至少需要穿过 层膜;在血液循环系统中,葡萄糖浓度从高到低的四个点依次是 。
20.强烈的灼热、机械刺激及化学刺激均可导致机体局部组织被破坏,释放致痛物质使伤害性感受器兴奋,激活传导疼痛信息的特异性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经背根神经节传到脊髓,整合后再传到下丘脑和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科学家利用TTX(河豚体内的一种生物碱毒素)开发了TTX镇痛剂,TTX通过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从而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如图为疼痛产生的部分过程(×表示抑制)。回答下列问题:
(1)传出神经又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 神经。某些化学药物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 。
(2)在痛觉产生的神经通路中,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细胞膜内外Na+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若增加组织液中的Na+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峰值会 (填“降低”“不变”或“升高”)。
(3)图中物质 (填“A”、“B”、“C”)的作用相当于TTX镇痛剂。图中物质C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的去路是 。
(4)若物质B为吗啡类镇痛药,据图推测其镇痛机理是 。
21.血糖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图1表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及其相关调节过程示意图,图1中GLUT为葡萄糖转运载体。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正常的血糖浓度是 ,由图可知,进食后葡萄糖通过 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
(2)某物质能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促使K+通道打开,使Ca2+通道构象改变,导致 ,胰岛素分泌 。
(3)蛋白M被胰岛素激活后会发生磷酸化,使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Akt磷酸化,进而促进 向细胞膜转移,同时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降低血糖。
(4)Akt的磷酸化受阻导致组织细胞(如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之一。为研究人参皂苷对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人员用1μml/L地塞米松(DEX)处理正常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处理胰岛素抵抗细胞,相关检测结果如图2。
根据结果推测,人参皂苷能降低血糖的原因是 。若要进一步确定人参皂苷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需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检测 水平和胰岛素含量。
22.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效果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中耐药基因大多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基因的产生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 。
(2)为了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大肠杆菌菌液均匀涂布在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并将平板划分为四个大小一致的区域,分别标记①—④。①区域放一张不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圆形滤纸片,②—④区域各放入一个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相同圆形滤纸片,将培养皿倒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12-16h,结果如下图。
步骤二:挑取该平板上经抗生素选择的菌落配制成菌液,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培养至第3代,观察、测量并记录每一代的实验结果。
步骤二中应挑取平板中位于 的菌落。
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 ,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3)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一场竞赛。像这样,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 。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耐药菌生存和繁殖机会增加, ,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抑菌圈直径/cm
区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②
2.26
1.89
1.62
③
2.41
1.91
1.67
④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参考答案:
1.C
【分析】1、生物进化的胚胎学证据: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都很相似,都有鳃裂和尾,只是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的鳃裂都消失了,这种现象说明高等脊椎动物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同源器官和痕迹器官不是胚胎学的证据,而是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2、分子生物学证据: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可以看出生物计划过程中分子结构变化的渐进特征,并以此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顺序。
3、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就越复杂、越高等。
【详解】A、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所有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几乎相同,A正确;
B、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发现几乎所有生物都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这意味着可能所有生物都起源于同一个原始的生命体,B正确;
C、并非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如物质的被动运输等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支持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这一论点,D正确。
故选C。
2.A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详解】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
B、种群越大,适应性越强,基因频率改变越不容易,生物进化的速度越慢,B错误;
C、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它和基因重组及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和保证,C错误;
D、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但许多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的变异不会导致进化,D错误。
3.B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进化是以个体为基本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A正确;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D正确。
故选B。
4.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抗生素只起选择作用,不会使细菌发生突变,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自然选择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C正确;
D、除自然选择外,突变和基因重组也能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D错误。
故选C。
5.D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I-,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血浆的渗透压约为770kPa,A正确;
B、血浆pH在7.35~7.45之间,B正确;
C、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C正确;
D、正常情况下,血浆中葡萄糖浓度为3.9~ 6.1mml/L,D错误。
故选D。
6.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A、据题图可知,该种群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突变产生A、B、C、d、E、F,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的特点,A正确;
B、丙地昆虫基因型为aaBBccddeeff,丁地昆虫基因型为AAbbCCddeeff,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Ccddeeff,会在胚胎期死亡,说明二者杂交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已经出现了生殖隔离,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甲、乙、丙、丁、戊、己地的昆虫种群基因频率与原种群基因频率都不同,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生物进化,C正确;
D、据图可知,阶段Ⅱ形成的种1和种2均不含基因A、C、F,说明基因A、C、F所控制的生物性状,很可能不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而被淘汰,D正确。
故选B。
7.A
【详解】A、由图中可以看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进入血液,然后经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A正确;
B、代谢废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排出,如二氧化碳,B错误;
C、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而内环境就是指细胞外液,C错误;
D、多细胞动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而单细胞动物直接通过细胞膜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8.A
【分析】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这与HCO3-/H2CO3、HPO42-/H2PO4-等缓冲物质参与调节有关。
【详解】A、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正确;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HCO3-/H2CO3、HPO42-/H2PO4-等缓冲对有关,B错误;
C、唾液不属于内环境,因此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不能说明其内环境呈弱酸性,C错误;
D、由于内环境中缓冲物质的作用,正常人摄入酸性或者碱性的水均不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pH明显改变,D错误。
故选A。
9.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详解】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A错误;
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B正确;
C、神经元轴突可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C正确;
D、条件反射必须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D正确。
故选A。
10.C
【详解】据图分析,S是感受器,①是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是突触,M是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反射弧中的突触结构决定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选C。
11.D
【分析】1、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对于内环境稳态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因此,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A、在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中,常见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激素(参与体液调节)和淋巴因子(参与免疫调节),A正确;
B、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TRH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属于激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等都有特异性受体,它们都通过与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传递信号,B正确;
C、信息分子是由生物体产生的、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代谢和生理机能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因此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中的信息分子发挥发挥作用离不开体液的运输,C正确;
D、免疫系统产生的淋巴因子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故免疫调节会影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中信息分子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12.B
【分析】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2.递质的作用属于神经调节,不同于激素的作用。
3.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的组成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的结构必须保持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反射活动就无法进行。
【详解】A、图中①属于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形成的,②属于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人和动物都有调节过程①和②,A错误;
B、食物刺激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引起胃窦分泌胃泌素,此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B正确;
C、胃酸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属于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腺,C错误;
D、图中胰腺细胞接受调节信号分子主要有神经递质、胃泌素、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故胰腺受体至少有4种,这些信号分子都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
故选B。
13.C
【分析】大脑皮层的功能特点:①支配对侧躯体运动或感觉(对测交叉支配);②大脑皮层代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运动或感觉精细复杂呈正相关,与躯体大小不成正比;③大脑皮层运动区或感觉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呈“倒置"关系,但是面部本身不倒置。
【详解】A、躯体运动中枢在中央前回,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A正确;
B、布罗卡区也称S区,布罗卡区受损伤后,患者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B正确;
C、肺牵张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而不是下丘脑,C错误;
D、聋哑人之间用手语交谈时,必须有躯体运动中枢协调指挥躯体运动完成手势动作,要利用视觉中枢看见手势形成视觉,要有语言中枢理解手语的含义,这样才能实现聋哑人之间用手语交谈,D正确。
故选C。
14.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A、从图中结构可知,伸肌肌群既与传出神经相连,又与传入神经相连,伸肌肌群既存在感受器也存在效应器,A正确;
B、给予伸肌感受器适宜刺激,可引起伸肌收缩、屈肌舒张,完成膝跳反射,B错误;
C、在膝跳反射发生过程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上有动作电位的产生,使该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
D、在3处给予适当刺激可引起屈肌收缩,这不能称为反射,反射必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刺激作用在感受器上引起效应器的反应才能称为反射,D错误。
故选A。
15.B
【分析】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未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下丘脑兴奋,通过交感神经,其神经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使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剧痛、恐惧时,某些神经元兴奋,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Na+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A正确;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B错误;
C、边听课边做笔记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形成长时记忆,而长时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因此边听课边做笔记的学习行为可能有利于神经元新突触的建立,C正确;
D、情绪激动、焦虑时,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灵敏,D正确。
故选B。
16.C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在a处给予刺激,a处会兴奋产生动作电位,膜外会变为负电位,可观察到指针先向左偏转,A错误;当a处刺激产生的兴奋先传到b然后再传到c之后,电表指针发生的两次偏转幅度相同,但方向相反,B错误;当a处刺激产生的兴奋未传到b或已经传过c之后,bc段都处于静息状态,此时bc段的坐骨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C正确;a处的神经冲动将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播到c处,D错误。
故选C。
17.D
【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结婚: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根据题意,鱼臭症与不能合成某种酶有关,因此鱼臭症表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A错误;
B、细胞中正常的FMO3基因控制合成的酶可将三甲基胺转化为无臭味物质,B错误;
C、调查人类罕见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C错误;
D、通过产前诊断可以初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鱼臭症等先天性疾病,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D正确。
故选D。
18.C
【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会导致代谢旺盛而抵御寒冷,不是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原因,且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神经调节的结果,A错误;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了减少随尿液排出的水分,体内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B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中神经纤维上传导是以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在38℃环境时,人体通过提高神经-体液调节功能,通过大量出汗来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和渗透压,D错误。
19.(1) 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 5 B、C、D、A
【分析】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葡萄糖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是逆浓度梯度,为主动运输。
【详解】(1)通过图示可知,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而且通过了载体蛋白,只是这个时候不是直接由ATP提供的能量,而是由Na+顺电化学浓度梯度运输提供能量的,因此是主动运输;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也通过了载体蛋白,因此是协助扩散。
(2)根据题意,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内环境,此时体现出内环境的功能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 结合图中信息,葡萄糖从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的2层膜进入血浆,然后再通过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的2层膜从血浆进入肌肉细胞附近的组织液,再从组织液通过1层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质基质被氧化分解,因此至少穿过了5层膜;结合图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和葡萄糖从组织液进入血浆的位置,葡萄糖在B点的浓度最高,在运输到肌肉细胞的过程中会被其他细胞消耗,因此C点浓度低于B点,经过肌肉细胞后会被肌肉细胞消耗一部分,因此D点浓度低于C点,从D点到A点的过程中葡萄糖也会被其他细胞消耗,因此血浆流经A点时葡萄糖浓度最低,即在血液循环系统中,葡萄糖浓度从高到低的四个点依次是B、C、D、A。
20.(1) 内脏运动 突触
(2) 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 升高
(3) A 被降解或回收
(4)物质B与受体结合后,抑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使致痛物质释放减少,最终减弱或阻止痛觉信号的传递,从而产生镇痛作用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1)传出神经又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某些化学药物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2)Na+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在痛觉产生的神经通路中,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细胞膜外Na+远远高于膜内。若增加组织液中的Na+浓度,会导致神经细胞膜内外浓度差加大,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3)依据题干信息可知,TTX通过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从而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图中物质A的作用机理与此类似;图中物质C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的去路是被降解或回收,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
(4)若物质B为吗啡类镇痛药,据图推测其镇痛机理是:物质B与突触小体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使致痛物质释放减少,最终减弱或阻止痛觉信号的传递,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
21.(1) 3.9-6.1mml/L 协助扩散
(2) 钙离子内流减少 减少
(3)GLUT4
(4) 人参皂苷促进脂肪细胞中GLUT4基因表达,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增加,加快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Akt磷酸化/胰岛素受体
【分析】分析图1可知,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如甘油三酯和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由图1可知,当胰岛素与蛋白 M 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传递,促进了含 GLUT4 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这就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数量,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详解】(1)人体正常的血糖浓度是3.9-6.1mml/L;分析题图可知,葡萄糖分子顺浓度运输,且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协助,即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胰岛 B细胞。
(2)分析题图可知:某物质能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促使K+通道打开,使Ca2+通道构象改变,导致钙离子内流减少,Ca2+能促进胰岛素颗粒的分泌,故胰岛素分泌减少。
(3)分析题图可知:当胰岛素与蛋白 M 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传递,促进了 GLUT4 向细胞膜转移,这就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数量,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故同时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
(4)分析题图可知:图2表示加入人参皂苷后葡萄糖摄取相对值提高,且一定范围内与浓度呈正相关;图2右图表示随着人参皂苷浓度增加,GLUT-4mRNA增多,说明GLUT4表达量增大,故人参皂苷能降低血糖的原因是促进脂肪细胞中GLUT4基因表达,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增加,加快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胰岛素抵抗是指Akt的磷酸化受阻导致组织细胞(如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若要进一步确定人参皂苷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起作用,可检测Akt磷酸化或胰岛素受体的含量。
22.(1) 基因(遗传) 生物的生存环境
(2) 抑菌圈边缘 抑菌圈逐渐减小
(3) 协同进化 从而使种群的耐药性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断升高)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可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判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选择作用,抑菌圈越大,说明选择作用越强。图中①为对照组,②③④为实验组。
【详解】(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细菌中耐药性基因大多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基因的产生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这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2)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可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判定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选择作用,抑菌圈越大,说明选择作用越强。在抑菌圈边缘可能由突变后产生耐药性的菌株,所以从抑菌圈边缘菌落挑取细菌,可能获得目的菌株。由表可知,随着实验代数的增加,抑菌圈逐渐减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从进化的角度解释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原因是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耐药性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不断升高),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C
D
B
A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B
C
A
B
C
D
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10月湖北荆州公安县公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段考)[原题+解析版],共16页。
这是一份湖北省公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段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公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段考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湖北省公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段考生物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公安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