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展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 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 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论证结构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解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 学 角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 境 导
入,激 发 兴 趣
一、大家听过《雍正王朝》主题曲吗?“得民心者得 天下 ”
同学们,刚才这首歌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生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正如歌 中唱到的,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贤 明智慧的李世民也明确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其实,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早已论证了这一思想。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听歌曲,感受 歌曲主题
多 媒 体 演 示:走 进 名 人
二、多媒体演示:走进名人(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 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生活在动荡战国时代。 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 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作品简介《孟子》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
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 成“四书”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 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 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 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指明学生介 绍自己所了 解的孟子。
先找一名普 通话比较标 准的学生朗
读,其他人听 读。参看大屏 幕,了解并记 忆作家,作品 常识
步 入
三、整体感知
生 听 读 课
文 章
1.初读课文,聆听教师朗读,注音和节奏例:
文。标画出不
听
夫(fú)郭(guō)粟(sù)寡(guǎ)畔(pàn)
认识的字音
读,读
指明学生朗读以上字词,(学生评点)
和不会读的
准 字
指明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评点)
断句。自由读
音,读 出节
奏
四、译读课文,掌握文意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 标示出疑难词句。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再加 上平时知识的积累,翻译全文。有疑问的小组之间内 讨论交流。
2.文言知识大比拼。(多媒体展示)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叛”背 叛 )
(2)古今异义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
(3)一词多义
地利不如人和(优势)
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
三里之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4)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参考答案:
宜做某事的气候条件比不上地理上的有利的形 式,地理上的有利的形式比不上众人的团结一致。
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实 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凭借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 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战就一定能够胜利
课文,注意节
奏。学生读。
读得好的,加
以鼓励。小组
互.相提问讨
论交流译文
指名8个小组 学生回答明 确答案
思读
解读
品读
五、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根据文体学习文章。 文章属于什么样的文体?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决定战争的因素有哪些? 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2)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你觉得那些字应该重读?为什么 (3)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
③为什么?本句运用了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威天下应
学生边读边 思考,并作出 发言。
该依靠什么?(5)人和如此重要,一国之君应该怎么 做才能做到人和?
学生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天时地利人和人和 (2)
①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②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④原因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三里和七里、环重读。突出城小 易攻,攻势很大,理应攻下。
(3)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③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非不高也,池非 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句。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 理应守住。)(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 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 辨的论辨力量)
(4)对一国之君说的,应该依靠的是人和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行仁政
读中悟,悟中 读
学 生 一 起 回 答
展 示 之 前 发 生 在 网 课 期 间 的 事。教 师 是 如 何 处 理 的
六、教师小结:
论证过程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
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以守城失败的例子来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
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 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七、拓展延伸
“得道”“失道”对不同的人来讲,有不同的理解。对 国君来讲,“得道”是指施仁政,“失道”指不施仁政。 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才能得学生心?取得好成绩?
网课期间p老师的图,老师以和为贵,冷静处理,让 同学发一张自拍照片发给老师,老师加以批注,做成 视频,记录孩子们青春的小错误,留住青春的记忆。 关系和谐,得学生心,取得好成绩。
八、教师总结“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 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和 善与中和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 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 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
学生讨论交 流
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
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朗诵全文吧!(师 生共同朗诵全篇)九、作业
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 后的心得体会。不少于500字。
十、板 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战争
人和 行仁政
治国
反思,成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后反思
学好本文的关键在于要学生多朗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所以在课 堂中,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朗读课文。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 文采,课堂中能够通过反复朗读,进而让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 文和作者的观点及语言特色。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
了解孟子生活时代背景,孟子的故事和名言及孟子的思想主张,更有利于学生 理解课文。其次,诸子散文虽然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是先辈提出的一些见解 对现在的社会仍有现实意义,课堂针对本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人和” 的重要性,并延伸到生活实际之中。我认为课堂完成了预设的目标,达到了良 好的课堂效果。本节课基本上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仅 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锻炼了自己搜集资料的能 力,学生参与度高。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 者、参与者。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为学生 服务的,应该务实,把每个问题都要讲透,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得。”我想遵循 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设计才会出彩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a href="/yw/tb_c400976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作品简介,背景链接,读音停顿,疏通文意,文体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2018)第六单元22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等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2018)第六单元22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等奖教学设计,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