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配套课件ppt,文件包含9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pptx、9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ppt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言运用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重点)■审美鉴赏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领会孟子散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文化自信 把握作者的观点,通过对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讨论和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难点)
导入一:古文导入阅读短文,说说你对饿者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的看法。不食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这个人在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时,把尊严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所以他选择了饿死。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要面临选择,有些选择很好做,有些选择却很难。在两难的境地中,比如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我们要怎么抉择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论述的就是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两难境地中如何抉择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导入二(情境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在考试中,我们可能会面临诚实与作弊的选择;在路上,我们可能会面临遵守交通规则还是闯红灯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与选择有关。它就是《鱼我所欲也》。那么,孟子究竟是如何看待选择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孟子的智慧和思想。
导入三(名言导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以上几句话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家国,生为正义)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相信孟子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的。
活动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出示要求:(1)朗读课文,正音、断句,辨析、积累虚词用法。(2)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先自读自译,再小组内交流,互相解决难句,还有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所恶( ) 有所不辟( ) 一箪( )食蹴( )尔一豆羹( ) 得我与( )乡( )为身死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 乡为身死而不受( )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
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动词,同“德”,感恩、感激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1. 一豆羹()2. 是亦不可以已乎()3. 万钟于我何加焉( )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今义:豆子
古义:代词,这种做法/ 停止;今义:判断动词/ 已经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指钟点、时间
4. 万钟于我何加焉()5.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2.倒装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
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3.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应为“乡为(义)身死而不受(之)”,“为”“受”后面省略宾语
1. 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2. 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乡(xiàn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要读出层次美,要读得抑扬顿挫。
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读前面叙述事例的句子时,语速可以慢一些,读出节奏感;读后面议论的句子时,语速渐快,要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出不屑、责问、不满等语气。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即“兼得”,同时获得。得,得到。兼,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可以用来。可,可以、能。以,用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按照这种方法。由,表示凭借。是,指示代词,指某种手段。
一箪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同“欤(yú)”,语气词。
同“德”,感恩、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
同“向”,先前、从前。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活动二:再读课文,找出观点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独立成篇的一小节,可以看作孟子独白式的演说,它很接近于现代的议论文,我们要把它当作一篇“议论文”来读。孟子面对“二者不可得兼”的境地时,他的选择是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知人论世,结合补充材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孟子(约前372— 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一书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又有所发展。他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说服力。本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小结: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过渡:孟子是如何提出这个观点的?他又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呢?
活动三:理清思路,把握论证方法
1.解读第1段,理清论证层次,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这样提出观点有什么好处?
答: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一生活中的选择,对生和义的选择问题进行类比推理,从而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两难处境中,可“舍生而取义”。这样写由此及彼,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易于理解,推理缜密。
(2)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答:从“所欲”“所恶”的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先从正面论证,说明义比生命更珍贵,为了追求“义”不苟活,不避患。再从反面论证,阐述如果放弃追求“义”,则人们会无所不为、不择手段。最后得出结论:“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
(3)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心”的内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哪种主张?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
答:“是心”,即这样的心,代指上文中的“舍生而取义”之心,乃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表明作者“性善论”的主张及普适性,即“人皆可以为尧舜”。“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时时内省并保其本心。这句话是对论点的补充说明,又在结构上引出第2段。
2.解读第2段,理清其论证层次,思考这一段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论证。
先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行道之人”“乞人”也会为追求“义”而舍弃生命。面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食物,面对没有礼貌的吆喝、施舍,齐国那个“饿者”为了保持做人的尊严,在两难之中选择了饿死,这是对舍生取义的最好诠释与证明。他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他用自己生命的毁灭,塑造了一个高贵的灵魂。接着孟子发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豪言壮语。最后对有的人本愿舍生取义,但后来却受物欲、人情之困而见利忘义的原因作了推测。 补充材料:据《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游齐,任客卿,但齐宣王始终不用孟子的为政主张。孟子晚年离开齐国到邹国。临行前,齐宣王以都城之屋和万钟之俸来挽留他,他却坚决不接受,说:“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3.借助课后思考与探究第一题的思维导图,试着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完善思维导图,并尝试说一说作者的论证思路。
所恶有甚于死者 → 患有所不避
所恶有甚于死者 → 何不为 → 有不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道理论证: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举例认证:一箪食,一豆羹,身死不受 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呼吁:勿失本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评课课件ppt,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写作背景,作品简介,课堂检测,鱼我所欲也,分析第一段,分析第二段,课堂小结,写作特色,自我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9 鱼我所欲也教学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理一理,提出论点舍生而取义,提出论点,类比论证,道理论证,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莫甚于生,不为苟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鱼我所欲也图文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的要求,有关作者,有关《孟子》,有关“性善说”,《孟子》简介,性善说,课文分析,分析第一部分,分析第二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