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2024-2025高一灌云县期中语文试题.docx
    • 答案
      灌云高一语文答案.docx
    2024-2025高一灌云县期中语文试题第1页
    2024-2025高一灌云县期中语文试题第2页
    2024-2025高一灌云县期中语文试题第3页
    灌云高一语文答案第1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4-2025高一灌云县期中语文试题docx、灌云高一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是以信息技术和超级算法为支撑,以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扩展、超越为目标的新兴科学技术,代表科技智能化、拟人化和前瞻化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不是人类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和行动,甚至可能超过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技术。技术究竟是一种无涉价值的中立性存在还是具有意识形态倾向的非中立性存在,一直是科技哲学界备受争议的迷思性议题。针对此问题,工具论者的“价值中立说”一直占据着话语制高点。该观点认为,技术是人类发明用以达到特定目的、满足特定需求的工具或手段,其本身无涉价值判断,没有善恶、美丑、好坏之分,决定技术用于行善还是作恶的关键在于使用技术的人。技术中性论虽忽视了技术承载一定社会需求和主体价值理念的本质特征,却获得了广泛支持和认可,主要因为以往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成果的功能相对有限,科学技术的运作机制和实践结果尚在人类掌控之中,一切都按照人类预设的技术规则有条不紊地进行。
    然而,现代高新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庞杂结构和强大功能,正在改变以往的态势和偏见。技术不再被认为是中立的,而是承载着特定文化内涵和社会关系,具有深厚的社会学意蕴。如今,身处美国科技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所言的万物互联时代,我们很难再以一种中立性的眼光来评判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影响。“价值中立论”遵循技术原教旨主义思路,很容易将人工智能从感性真实的社会结构和现实生活中抽离出去,并予以直观、片面、孤立地看待。这种貌似客观中立的评价方式,实际存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之嫌,至多只能获得一种实然的描述,而无法洞悉隐藏在人工智能背后应然层面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价值。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分析法恰恰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极力反对的。
    谛视当下,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
    从经济领域来看,人工智能与制造业、零售业、通信业等实体经济互动共融,促进了经济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增强了经济发展动能和优势。然而,数字媒介与智能平台的发展也为平台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数据资本主义等“新资本主义”的崛起提供了温床。资本联袂数字技术试图实现对人从身到心的全面掌控。数字资本权力扩张急剧膨胀、几近疯狂,社会底层工薪阶层在数字化“外衣”的遮蔽下,承受越来越深重和隐蔽的资本剥削,劳资对峙矛盾看似温和实则更加尖锐。
    在文化领域,人工智能与文学、影视、音乐、游戏、传媒、出版等深度融合,涌现了大批体裁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文化资源。如近年来十分流行的“数字敦煌”“数字故宫”“AI书法”“AI诗词”等,此类文化作品借助现代智能科技将静态的文化资源立体、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有效激活了尘封已久的优秀传统文化,提振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化的快速描摹和刻画,也引发了文化失真、审美泛化、创意庸俗化等问题。电子技术阉割原初文化内涵、侵蚀文化素养的现象,被美国媒体文化批评家尼尔·波斯曼称为“文化向技术投降”。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化内容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了文化属性和艺术美感,值得商榷和反思。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不是无关价值的自然物,而是人类活动的社会历史产物,同社会结构紧密勾连、相互作用,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影响。人工智能作为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自然性是技术产生和存在的内在基础,即技术要符合自然规律;社会性指技术的人性方面,即技术要符合社会规律,割裂这种统一,极端地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必然陷入“价值中立论”或“价值负荷论”的思想窠臼,无法洞悉人工智能蕴含的文化社会学意蕴。
    人工智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引起的每一次波动,都是剧烈而深刻的,既带来机遇也形成挑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模式、组织构架和运行状态,并最终反作用于人本身,影响人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和生命体验。人工智能通过“变革”社会,既捍卫了人的主体性,满足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又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使人的生活受到智能技术公开或隐蔽的牵制,面临诸多未知的、不确定的潜在风险。这种风险被乌尔里希·贝克称为“技术风险”。当人们按照智能技术范式塑造的观点、立场、方法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时,人的主体性高度服从技术规则,不自觉地从社会系统游离出去,退至“不被需要”的边缘化境地。
    (节选自《智能在场:“价值中立”的解释限度与人工智能的社会学意蕴》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价值中立说”认为,技术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其本身无涉价值判断,没有善恶、美丑、好坏之分。
    B.“价值中立说”忽视了技术承载社会需求和主体价值理念的本质特征,虽获广泛支持,仍具局限性。
    C.“价值中立说”孤立、片面的看待人工智能,至多是一种应然的描述,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D.人工智能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极端强调一方,或许会陷入“价值中立论”的思想窠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技术,能像人那样思考和行动,甚至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B.“技术中性论”获得广泛的支持和认可,是因为现在人们能够完全掌控科学技术的运作机制和实践结果。
    C.人工智能是人类活动的社会历史产物,同社会结构紧密勾连,相互作用,对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D.人工智能会反作用于人类本身,使人的生活受到智能技术的牵制,面临诸多未知的、不确定的潜在风险。
    3.根据文中相关内容,下列人物言论无法佐证文中观点的一项是( )
    A.脸书网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很多进展“可以提高社会的安全性和人的健康状况,此外还会产生一些别的影响”。
    B.美国科技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认为,“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必将带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从而改变和影响社会关系和文化价值。”
    C.美国媒体文化批评家尼尔·波斯曼认为,“技术垄断的盛行,使我们的文化正在用信息自我消耗,信息失去控制机制,文化尝尽苦头。”
    D.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指出:“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面具之下的本质仍然是统计。人工智能的发展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做好前瞻研究。”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由科技哲学界备受争议的迷思性议题,引出工具论者的“价值中立说”的观点,并指出该观点获得广泛支持和认可的原因。
    B.文章前两段,通过以往科技发展水平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对比,指出技术中立的评价方式貌似客观中立,却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之嫌。
    C.文章列举了近年来流行的“数字敦煌”“数字故宫”“AI书法”“AI诗词”等例子,是为了凸显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
    D.文章最后一段,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会对社会和人类产生重大影响,隐含着未知的潜在风险。
    5.文章第二段中说,技术“承载着特定文化内涵和社会关系,具有深厚的社会学意蕴”,请结合文章谈谈技术的社会学意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噗噗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与众不同,估量来年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子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他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躁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别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
    1932年11月1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
    B.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
    C.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
    D.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B.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C.“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了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了他们此行的艰难。
    D.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
    9.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等特点,请据此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光,字君实。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节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则以书喻A安石B三往C反D开喻E苦至F犹幸安石G之听H而改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意为断绝,文中“绝编”借此指读书专心,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含义相同。
    B.文中“募民有能耕闲田者”中文言句式类型与“苟以天下之大”一句相同。
    C.“天圣”,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君主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D.“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中的“蚕”与“辇来于秦”中的“辇”的活用现象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年幼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的能力比不上别人,便专心刻苦地读书,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能终身不忘。
    B.庞籍转任麟州时,因事被罢去了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
    C.王安石主持政事时,吕惠卿指出司马光意在讽刺朝廷变法,做法不对,便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往复,希望安石听从他作修改。
    D.在司马光看来,巧言令色的谄媚之人缺少仁义。他曾经指出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14.针对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是如何提出反对意见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②,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宰相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楚地)知州,捷报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该词。②剩喜:甚喜。然犀处:指采石矶,典出《晋书·温峤传》:相传采石矶下多怪物,温峤经过此地,便燃烧犀角来照,奇形怪状的水怪不久便覆灭了。③周与谢:指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谢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约楚云留”中的“楚”字侧面交代了自己身在楚地后方,不能亲临战场杀敌的遗憾。
    B.“剪烛看吴钩”一句是说自己夜间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平,表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抱负。
    C.结尾用祖逖“中流击楫”典故,与自己偏居抚州,无法实现北伐理想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悲愤。
    D.全词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历史伟业与现实场景融合,用典贴切自然,喜中寓愁,悲中带壮。
    16.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运用了周瑜的典故,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自问自答,是深情的疑问,更是无奈的叹息。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 ”的结局。
    (3)古代诗人常常用猿的悲鸣来表达愁苦之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又如杜甫《登高》中的“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树无根不长,中国社会与华夏儿女都有独特的“根性”。②根性,究其根本蕴含的本质是个人以及一个民族的起点与初心。③人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人如何获得爱与尊重?人如何获得安全温饱?④这些层层深入、拷问人心的问题,都是由根性问题“我到底从何而来?”所生发出的。⑤由此可见,我们对于根性的认知至关重要。
    根性是江河之源,是草木之根,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如今,愈发绚丽多彩的生活让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被各种诱惑左右。“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追逐私利的“无根”现象屡见不鲜。外界诱惑不断增多,(甲)。如何避免迷失自我? 唯有回归根性,保持自己的初衷。仰望星空,需要脚踏实地;跋山涉水,需要百折不回;砥砺前行,需要坚守根性。一个人如此,华夏儿女亦是如此,(乙),以强大定力与恒心,面对当今复杂的世界格局。
    根性,展示了华夏儿女鲜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特点——以农为本,土生土长。我们民族的命运与土地息息相关,人们生活的圈子是由一小块土地,渐渐扩展开来形成的,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而如今,基层人口的流动性与多元性较以往有了数量级上的提高,人们不再留恋土地,不再重视自己的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与其 A ,不如忠于自己的根性而 B ,像一棵树一样,扎根大地,徐徐成长。
    18.文中第二段连用“江河之源”“草木之根”两个喻体暗喻人的根性。请以“理想”为本体仿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两个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
    四、写作表达(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困境,可以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可以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可能是台儿沟的大山,也可能就在当下。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困境,而超越人生困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请围绕“人生困境的超越”的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