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公开课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公开课教案,共26页。
课 题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新课标要求
1.地球在宇宙中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
综合思维: 通过人类了解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学习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知道地球与其他宇宙事物大小的对比。
区域认知: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理实践力: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从难度上来说属于学科的入门的阶段,以知识了解为主,知识点较少,对于学生而言难度不大。因此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主要还是延续之前的教学风格,在帮助学生们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树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和思维逻辑。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
师:地球是什么形状?你怎么知道的?
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师:世世代代生活于地球上的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要晚于对星空的认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地球之上,我们无法观察到它的全貌,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无比艰辛的历程。
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直观,直接抛问题,引发学生的参与。继而从历史的顺序平开叙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学习任务二
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
第一阶段:猜想阶段
古中国——“天圆地方”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周髀算经》
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
天地各中高外下。
——《晋书·天文志》
古代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拓展:
"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的表现。
古印度——“地球是一个倒置的碗”
图解:
支撑地球的是几只巨大的大象;而大象又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背上,它是印度主神毗湿奴的化身。
毗湿奴、地球、大象又被一条巨大的眼镜蛇环绕,眼镜蛇代表着水。
3.古埃及人认为地球像一个漂浮在海洋上的盘子。
4.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
5.古希腊人认为大地的形状像一个凸起的大圆盘。
6.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圆盾,由三条极大的鲸用背驮着,使它浮在大洋表面上。
小结:在几平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也有对世界(地球)的认识。受限于人的视野和生活环境,早期的人们都认为大地是平坦的。
合作探究:
后来一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些乐于观察思考的古代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大地”应该是个球体。生活在21世纪的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实例1:海岸看船
实例2:登高望远
实例3:月食
实例4:卫星照片
拓展:
虽然同为地球,但图片的视角从非洲大陆上空变为了中国上空。2017年,微信首次更换启动闪屏的这张新图片,右侧的图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中国全景。微信团队介绍称,此次展示”风云四号”拍摄画面,也是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顺转:你们熟悉的看似简单的原理,古人依然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第二阶段:推测阶段
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
第三阶段:证实阶段
拓展: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视频资料。
第四阶段:确证阶段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展示古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地球形状科学史的教育。
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生活,并且通过对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定论。
微信是学生熟悉的内容,由此迁移到课本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从这个细节之处也可以感知到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增强民族自豪感,升华爱国情感。
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树立爱国意识。
学习任务三
地球的大小
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歌谣学地理
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拓展:
结合地球极半径和赤道半径,描述地球的形状?
通过数据分析,认识到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活动:认识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不仅可以用数字描述,还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描述。
1.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感受地球大小。
2.用太阳和月亮作比较,感受地球大小。
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比较的方法,结合生活之中的事物去感知地球的大小。
学习任务四
地球仪
地球仪的概念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对比地球仪和地球的区别
认知地球仪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②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③初步认识经线和纬线
这里注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发现新知。
学习任务五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实践作业:制作简易地球仪
1. 如图中①所示,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图中②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66.5°角, 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图③中的倾斜铁丝两头,即a和b处,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 在图③中c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运用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地理的时候喜欢上地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2.七年级学生很有活力,积极高,要善于调动学生,注重学生的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3.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梳理出人类认识地球的“四大步”,中间注重科学探索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渗透。
4.地球大小记住三个数据(平均半径、赤道半径、最大周长),注重如何类比,让学生更加真切感知到地球的大小。
5.记住地球仪五大要素(一轴两点和两线)。
课 题
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新课标要求
1.地球在宇宙中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
综合思维: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区域认知:学会区域定位,学会查找某区域的经纬度范围。
地理实践力:了解经纬网的用途,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经纬网定位。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能够了解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并能在地球仪上正确地指认出。
2. 能够总结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 能够知道划分半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通过学习了解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使学生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2. 通过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较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纬线的特征及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用好用活教材、地球仪和相关图像,使学生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
师: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对人类生存发展有何作用?
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谈即可
师:在交通、生活、军事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拓展:中国地球仪的制作
中国制作地球仪始于元代,在当时,球面就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亲自制作地球仪,向中国传授古希腊的“地圆说”,继明之后,清初康熙皇帝也命朝廷官员制作地球仪,使当朝的人们能及时了解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新知识,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认识水平。明、清两朝制造的地球仪现仅存3件,其中2件存于故宫博物院,1件存于伦敦英国博物馆。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认识水平。增强对于祖国的认同感,提升爱国意识。
学习任务二
认识经线
①概念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叫经线。
师生互动活动:
请同学在地球仪上,用手描出一条经线。
联系生活感知经线形状:
拓展:
经线为何也叫子午线?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中国古代用“子”表示北方,“午”表示南方,子午方向就是南北方向,也就是经线指示的方向。
同桌互助
提示:阅读教材第15页,填下表。
经线有无数条,我们该如何区分它们呢?
认识经度
①概念
经度: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和当地子午线平面的夹角。
讲解其中的关键词:本初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
②经度的划分
从0°经线开始向东向西逐渐增大到180°
0°经线有叫做本初子午线
0°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小结经度特征
小练习
③经线圈
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讲解相对的经线是怎样的?
活动:找朋友
总结满足条件:
两条经线度数之和为180°;两者互为东西经。
④东西半球的划分
讨论探析
方案1:0° 和 180°
方案2:20°w 和 160°E
提示:比较这两个经线圈,哪一个穿过的陆地少。
思与学
在地球仪上找出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如果以此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看看哪些国家被划分在两个半球。
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0°经线穿过英国、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加纳。
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180°经线穿过俄罗斯、美国、图瓦卢、斐济、新西兰。
结论:为了避免将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东、西两个半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国际上将20°W和160°E定为
东西半球分界线。
总结判断东西半球的方法
通过图片讲解,认知经度的概念,更加理解经度为何划分,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学习新知。
进行知识拓展,更加深刻认识到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同时认知到我国古人的智慧,对于地球的研究颇为精湛,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表格将学习内容梳理的条理分明,学生以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分析,使得内容能够更有效的突破,同时加强了合作学习。
这里通过小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更加自然地过度到经度的讲解。
有图文的概念解释,更加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经度的划分以及后续的知识。
通过探讨两种方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为了避免将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东、西两个半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因此国际上将20°W和160°E定为东西半球分界线。
结合数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经度的划分以及东西半球的划分。有利于学生跨学科综合学习。
学习任务三
纬线和纬度
认识赤道
自主学习
结合课本P6页的图文内容,解决:
1.赤道的概念
2.在图1.6中描出赤道
3.感知赤道的形状
师生互动
请同学上台,在地球仪上,用手完整描出赤道,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认识纬线
同桌互助
阅读教材第17页,填下表。
生:
认识纬度
①概念
纬度是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
②播放视频
立体空间下,认知纬度
③纬度的划分
赤道为0°,向南向北逐渐增大到90°。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小结纬度的特征
小练习
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⑤重要纬线
赤道(0°)
南北回归线(23.5°S、23.5°N)
南北极圈(66.5°S、66.5°N)
⑥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
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赤道纪念碑的四面刻有字母E、S、W、N,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书有“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字。碑顶放置大地球仪,北极朝北,南极朝南,中间用白线标示的赤道从球面一直延伸到碑底部的石阶上。
先讲解赤道,最简单,也是学习纬线时候的铺垫。借助于手中的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来指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是经线的姊妹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学习方法的铺垫,因此这里同样用此方法进行学习。
纬度的概念清晰之后,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纬度如何划分。使得学生更加科学的学习。
通过练习进行加强知识点的认知。
认识重要的纬线和纬度,这里一起讲,注意给学生区别,这里是容易混淆的部分。
通过一系列图片帮助学生认知赤道的重要性,也增加了趣味性。
学习任务四
经纬线对比
1.经纬线特点的比较
2.经纬度特点的比较
对比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重点知识点梳理总结。
学习任务五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地球与地球仪(第3课时)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新课标要求
1.地球在宇宙中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
综合思维:运用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判别所在的经纬度位置,以及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
区域认知:学会区域定位,学会查找某区域的经纬度范围。
地理实践力: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经纬网定位,了解经纬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前景。
学习重难点
运用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判别所在的经纬度位置,以及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较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纬线的特征及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用好用活教材、地球仪和相关图像,使学生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
师:如果船只遇到事故,怎么报告位置?
生:根据自己已知回答即可。
感知生活中的定位
感知生活中的定位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精准定位,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任务二
认知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经纬网判读四步走
①区分经线与纬线
②确定南北纬
③确定东西经
④书写坐标
具体方法指导:
①区分经线与纬线
横纬竖经
②确定南北纬
1)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2)依据递变规律,向北增加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③确定东西经
1)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2)依据递变规律,向东增加为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
④书写坐标
1)先写纬度,再写经度
2)先写数值(加°),后写符号
练习
让学生了解经纬网的概念,坐标系的组成。
这里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把任务流程化,条理清晰地讲解步骤,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总结方法。
学习任务三
经纬网变式
经线的不同表示方式
纬线的不同表示方式
3.经纬网的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练习
经纬网变式的学习为之后的综合练习做铺垫。
通过练习进行加强,从不同角度的题入手,能够将所学运用,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习任务四
经纬网的应用
为了精确地表明各地在地球上的位置,人们给地球表面假设了一个坐标系,这就是经纬线。利用经纬线的经度和纬度,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上各地点、各地区和各种的地理位置。它在军事、航空、航海等方面很有用处。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人们都可以使用仪器精确地测定出它的经纬度,从而确定其位置。
小活动
每天世界都会发生一些大事件,这些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点。可以利用经纬网,通过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确定这些地点的位置。
1.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查找城市,填入表1.6。
生:
拓展:了解中国的北斗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拓展:北斗的应用
通过定位城市来练习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认识一些世界的城市。
深邃夜空,斗转星移。北斗星,自古为中华民族定方向、辨四季、定时辰。所以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北斗”命名。这是中华文化的体现。
了解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前景。增强对祖国地认同感,民族自信心。
学习任务五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章 地球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教案,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精品教案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章 地球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精品教案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