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课 题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新课标要求
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学习目标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
学习重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学生生活在三维世界中,在前一节课学习地图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平面位置关系和范围大小的意识,但是将立体图形转换为平面图形来判读对于学生是个难点。基于本课特点,利用微课形式直观向学生展示立体图形转换为平面地形从而突破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的难点,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赏美景
导入:赏美景
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如何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地球表面的起伏呢?
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简单的照片并不能反应某地的地表起伏状况,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将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表示在图纸上的正射投影图,称为地形图。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二
探山高
过度: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常见的表达地表起伏的地图,要想绘制和用好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与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从定义中可以知道,计算海拔的参考基点(起算点)是确认一个共同认可的海平面。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 0 刻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相对高度,简单来说就是两地海拔的差。起算点可以是任一地点。
练习:
读图进行计算:
甲地的海拔是 1500 米;
乙地的海拔是 500 米;
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500—500=1000(米)。
迁移运用:海拔与相对高度
材料:珠穆朗玛峰岩面高程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主峰,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尼泊尔边界上,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
思考:有人说珠穆朗玛峰高度有8844.43米,但有人站在山脚说珠穆朗玛峰高度只有4000米左右。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
生:8844.43米是海拔,4000米左右是相对高度。
拓展1
郭守敬,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郭守敬曾提出,以海平面作为基准,比较大都(今北京)和汴梁(今河南开封)两地地形高下之差,这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海拔”的创始人。
拓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海中路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唯一的水准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拔地理性标志正式写入全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在海洋强国教育强国的大环境下,将承担更多的海洋科普、地理科普、旅游科普等相关社会责任。
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并且能够进行基本的运算。
通过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
拓展科学家,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补充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的意义。
学习任务三
绘地图
认识基本概念:
1.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学生活动:在图上标有若干海拔数值,如 100 米、200 米。如何绘制等高线?
2.等高距
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数值差。
3.等高线地形图
按在等高线上表上数值,这种利用等高线和等高距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4.思与学
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
我们知道了等高线的含义,阅读过等高线地形图。那么,你知道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吗?测绘工作者首先要对一个区域不同地点的海拔进行测量,并将测得的每个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依据已知点的海拔可以估算其他未知点的海拔。绘图人员确定要绘制等高线的海拔,如50米,再将海拔同为50米的各点连成平滑的曲线,就得到了海拔为50米的等高线。按照一定的海拔差(即等高距)如10米,就可以分别绘制海拔为40米60米……的各条等高线。
活动:绘制等高线
生:
拓展延伸:
梯田——天然等高线
我国东南省份多丘陵,适合种植水稻的平原地形较少。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当地的农民构筑了梯田,用道道的堤坝涵养水源,使在丘陵地带大面积种植水稻成为可能,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
梯田依据的就是等高线的原理,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同一块梯田,海拔高度相同。正因为如此,梯田避免了坡耕地严重的跑水、跑肥,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5.等高线特征
视频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请结合视频和下面的图片,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吗?
2.同一条等高线的海拔有何特点?
3.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海拔差是多少?
归纳总结:
(1)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闭合曲线)
(2)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相等。(同线等高)
(3)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同图等距)
(4)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
6.学生活动:登山比赛
学校组织登山比赛,沿图中线路(红/蓝)爬到山顶,请说出你的选择和理由?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7.等深线
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认识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增强地理专业素养,也有助于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理解。
让学生自己连线,感知等高线。
拓展延伸,了解天然的等高线,感知人们对于地形改造的智慧。
视频演示更加直观。能够更加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同时,结合几个关键问题,就能够有效突破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进行分析,最终概括得出: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习任务四
辨地形
山体部位
认识不同山体部位的实景图
2.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
识别实景图山体部位以及认识他们的特征为后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作铺垫。
学习任务五
识地图
一、活动探究: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地形部位》图,探究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1.山峰等高线数值的变化?
2.鞍部所在位置的特点?
3.陡崖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4.山脊和山谷等高线形态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区别?
二、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山体部位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图上用虚线符
号表示。无法集水,又被称为分水岭。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图上用虚线符
号表示。山谷处容易集水,常常形成小溪、河流。
陡崖:等高线重叠。图上用线段符号表示。陡崖处适合开展攀岩运动。陡崖是户外活动要避开的危险部位。陡崖处可能会形成瀑布(跌水)。
鞍部:两组表示山顶等高线之间的区域。
重点辨析:山谷与山脊
总结方法:凸高为谷 凸低为脊
联系记忆:山地地形部位尽在你“掌握”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也能够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能识图,析图,并综合运用,实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突破难点。能够在地图中识别常见山体部
位。
重点讲解不同山体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结合手部,进行联系记忆,学生也很有兴趣。
学习任务六
学以致用
等高线的应用
1.判断河流流向
河流发育于山谷,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中方向的辨别方法,即可确定河流流向。
2.水库(大坝)选址
①坝址应选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为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地势落差大。
②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
3.公路、铁路的选址
一般选择线路与等高线平行,考虑路线短、坡度平缓、少过河建桥,尽量避开陡崖、陡坡,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建成“之”字形。(图中公路选线为①)
4.照应引课:露营地的选址
①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岸,以避开暴雨造成的山洪。
②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伤害。
应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
依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迁移到能力层面,能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问题。旨在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任务七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新课标要求
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含义;
2.掌握五种地形类型及其判断依据;
3.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学习重难点
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具备了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知识基础。但由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学生对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的讲解及展示。同时在学生的生活中,对居住地区的地形类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居住区域以外的地形类型则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首先让学生对不同的地形类型有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落实到分层设色地形图上。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为什么长城一般沿山脊修建?
生:
地势优势:山地地形可以提供自然的防御优势。
视野广阔:山脉通常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交通控制:山地地形可以提供更容易控制的交通要道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之前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际问题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势转入新课,学生接受度比较好。
学习任务二
一、回顾重点——说出下列序号代表的山体部位名称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
地形,地表的形态。具体指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地表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
自主学习:结合课本35页的图文资料,总结五种地形特征。
生:
认识地表五种基本类型
这幅景观图是喜马拉雅山,一看就是高耸入云霄。所以
山地海拔在 500 米以上,地表起伏大,坡度大。
这幅景观图是内蒙古高原。可以看出云朵离地面很低,
说明它的海拔是比较高的,但是看近处,地形又是比较平坦的。所以高原的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上,外围陡峭,内部和缓。
这幅景观图是我国东南丘陵,丘陵海拔在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起伏较大,坡度比较和缓。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犹如一个脸盆,很好辨认。注意盆地主要满足这个形状,与海拔无关。
看到这幅景观图,同学们肯定知道它就是平原啦!放眼望去,一望无际呀!平原的海拔是在 200 米以下,地表平坦广阔。
练习:在图中识别出五中地标基本地形类型。
合作探究:读图说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并说明判断依据?
过度:有什么办法让等高线地形图变得更加直观吗?
用颜色来表示海拔,就一目了然。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的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小结:
海拔低于 200 米一般用绿色。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慢慢变黄,甚至是棕色。到了 5000 米以上,则用紫色和白色加上蓝点表示雪被。海洋可以用深浅不同的蓝色来表示。这样,就绘制成一幅新的地图啦。在这幅地图上,就更容易看出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地形与地形区
地形: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地形区: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独立地形单元,命名方式一般为地名+地形类型。
活动:找一找
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以下地形区:
安第斯山脉、刚果盆地、亚马逊平原、青藏高原
自主学习,让学生认知五种地形的基本特征。
结合图片展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更加轻松掌握五种地形类型。同时欣赏我国大美河山,建立地理审美。
通过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地形类型,继而通过抛出疑问:有什么办法让等高线地形图变得更加直观吗?引导过度,更加自然。
结合图片展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更加轻松掌握五种地形类型。同时欣赏世界大美河山,建立地理审美。
学习任务三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2024)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a href="/dl/tb_c404957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一等奖教案</a>,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a href="/dl/tb_c404957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及反思</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师展示,教师总结,教师展示模型,教师提问,教师活动,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a href="/dl/tb_c492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提出例证、质疑探究,设疑过渡,观察猜想,角色扮演、证实假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