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等2地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等2地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3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每小题0.5分,共30题,15分)
1. “野牛凹其实是一条狭长的洼地,潮湿温热,遍地长着南苜蓿和红三叶草,开着黄、白、蓝、紫五彩花朵;草叶瓣上都粘着露珠。让牛在这儿饱餐三天,瘦骨嶙峋的老牛也会被嫩草撑肥。”这是沈石溪成名作《第七条猎狗》中描写的片段,根据其描写,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 野牛凹B. 南苜蓿C. 红三叶草D. 老牛
【答案】A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野牛凹是一条狭长的洼地,不是生物,A符合题意。
BCD.南苜蓿和红三叶草是植物, 老牛是动物,具有生物的特征,都属于生物,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科学家模仿蝴蝶身体表面小鳞片调节体温的方式,设计了人造地球卫星的控温系统。这项技术属于( )
A. 转基因技术B. 杂交技术
C. 仿生技术D. 克隆技术
【答案】C
【分析】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技术。常见的生物技术有植物的组织培养、克隆、转基因技术、仿生技术等。
【详解】A.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A错误。
B.杂交育种技术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B错误。
C.仿生技术是人们通过研究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工作的原理,并据此发明出新的设备、工具和科技,创造出适用于生产、学习和生活的先进技术。可见,科学家模仿蝴蝶身体表面小鳞片调节体温的方式,设计了人造地球卫星的控温系统。这项技术属于仿生技术,C正确。
D.克隆指的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 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动物。它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D错误。
故选C。
3. 我国的多年生水稻,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获3~4年,下列相关生命现象与生物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 水稻的茎中空——生物适应环境
B. 免耕稻田也需要施肥——生物需要营养物质
C. 草盛则稻苗稀——生物有应激性
D. 腋芽来年再生——能生长和繁殖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水稻的茎中空,便于根进行有氧呼吸,这是与水稻水生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可见,水稻的茎中空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A正确。
B.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免耕稻田也需要施肥(肥料中含有无机盐),体现了生物需要营养物质,B正确。
C.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环境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没有体现“生物有应激性”,C错误。
D.芽分为顶芽和侧芽,腋芽属于侧芽。来年春天芽能够发育为枝条、花等。可见,腋芽来年再生,体现了植物能生长和繁殖,D正确。
故选C。
4. 如果学生沉迷于网络,不但会影响学业,而且更容易患上近视。要了解某市中学生的近视情况,我们应选用( )
A. 观察法B. 测量法C. 比较法D. 调查法
【答案】D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要了解某地青少年的近视率,主要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详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不符合题意。
B.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如用排水法测量果实的体积,不符合题意。
C.在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如科学家采用比较法从对大量化石的研究中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不符合题意。
D.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要了解某地青少年的近视率,应采用调查法,符合题意。
故选D。
5. 在载玻片划上“”,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形状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显微镜成像为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
【详解】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像了。 所以在载玻片划上“ ”,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形状是 。
故选A。
6. 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常使用的研究工具,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用于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 )
A. 新鲜的B. 完整的
C. 薄而透明的D. 有生命活性的
【答案】C
【分析】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我们常用的为普遍光学显微镜,显微镜可分为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利用的是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
【详解】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在视野中成像。所以,“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时候”,被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这是因为光线能透过材料。由此可见,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 练习使用显微镜时,阴雨天实验室光线较暗,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正确的操作为( )
A. 用大光圈、凹面镜B. 用小光圈、凹面镜
C. 用大光圈、平面镜D. 用小光圈、平面镜
【答案】A
【分析】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
【详解】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得更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且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本题中在光线不足的实验室中,要把视野变亮,所以选用凹面镜、大光圈,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8. 晴天时蜗牛会在贝壳外缘分泌白色物质形成膜厣,将自己封闭在壳里,进入休眠状态。下雨时,膜厣溶解,便会唤醒蜗牛伸出壳进行觅食。影响蜗牛膜厣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温度B. 水C. 阳光D. 食物
【答案】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详解】根据题目信息:晴天时蜗牛会在贝壳外缘分泌白色物质形成膜厣,将自己封闭在壳里,进入休眠状态。下雨时,膜厣溶解,便会唤醒蜗牛伸出壳进行觅食。可知影响蜗牛膜厣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
故选B。
9. 我国研究生物的历史十分悠久,《尚书》曾记载“鸟兽同穴”的现象,指的是鸟利用鼠穴营巢,鼠也得到鸟为它们报警。下列各项与此现象相似的是( )
A. 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引起手癣、足癣B. 藻类和真菌共生形成了地衣
C. 稻田中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等D. 成百上千只蜜蜂生活在一起
【答案】B
【分析】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鸟兽同穴”的现象应类似于共生关系。
【详解】A.真菌生活在人的体表,吸收营养物质引起手癣,属于寄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真菌和藻类生活在一起形成地衣,真菌为藻类提供无机盐,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属于共生关系,B符合题意。
C.杂草与水稻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说明二者存在着竞争关系,C不符合题意。
D.蜜蜂往往成百上千地生活在一起,有的采集花蜜、有的建造蜂房、有的喂养蜂王和幼蜂。需要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生活,因此蜂群之间的这种关系属于种内合作,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下列不能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凤栖湖公园植物B. 海军舰艇文化园
C. 江苏省泰州中学D. 口岸雕花楼景区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详解】海军舰艇文化园、江苏省泰州中学、口岸雕花楼景区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属于生态系统;凤栖湖公园植物只包括生产者,缺少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不属于生态系统。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 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是( )
A. 农田生态系统B. 森林生态系统
C. 湿地生态系统D. 淡水生态系统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功能不同。
【详解】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A不符合题意。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B符合题意。
C.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C不符合题意。
D.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为了验证生态系统成分的重要性,某生物课外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设计最科学合理的是③
B. 正常情况下,生态瓶中小鱼死亡最快的是④
C. ②和③形成对照,可探究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D. 若要探究光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选择②④两组作对照
【答案】D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是指阳光、空气和水等。
(3)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①缺少生产者(水草),②缺少分解者(河泥中微生物),④缺少非生物因素(光照),而③具有生产者(水草)、消费者(小鱼)、分解者(河泥中微生物)和非生物部分(光照),因此图中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设计最科学合理的是③,A正确。
B.在黑暗的环境中,水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却同时和小鱼一起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正常情况下,生态瓶中小鱼死亡最快的是④,B正确。
C.②内没有分解者(没有河泥),③内有分解者(有河泥),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因此②和③形成以分解者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探究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C正确。
D.探究光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实验的变量为光照,③和④唯一不同的条件是光照,因此可以选择③④两组探究光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13. 如图是利用天竺葵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前将天竺葵暗处理的目的是运走和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B. ①和②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C. 叶片用酒精脱色时采用隔水加热,目的是防止发生危险
D. 滴加碘液后②叶片变蓝,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答案】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实验前将天竺葵暗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或运走,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正确。
B.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图中的①②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正确。
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隔水加热,起到控温作用,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C正确。
D.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脱色、滴加碘液,②叶片因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制造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D错误。
故选D。
14. 1500年前,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记载,枣树数年不结果,他用斧背将枣树树皮“打”得伤痕累累,结果秋天硕果累累。这种做法是为了( )
A. 促进水分运输给果实B. 促进有机物向下运输
C. 减少有机物向下运输D. 促进无机盐向上运输
【答案】C
【分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树皮有周皮和韧皮部组成,周皮其保护作用,韧皮部内有筛管和韧皮纤维组成,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再往里是形成层,形成层细胞可以分裂增生,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使茎不断的加粗;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木纤维起支持作用,比较坚硬;最里面是髓,能够储存营养物质。
【详解】树干中有两种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存在于木质部,将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地上部分;筛管存在于韧皮部,将植物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运输到植物的根部。贾思勰用斧背敲打枣树干,破坏部分筛管,减少了有机物向下运输,让有机物更多的停留在植物的地上部分,提高产量。由此可见,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5. 下列关于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的生长依靠根尖C区细胞的分裂和B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B. 根尖的B区细胞较长,排列整齐,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C. 移栽幼苗后,出现萎蔫现象,是由于损伤了分生区
D. 根尖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输送到茎、叶等其他器官中
【答案】C
【分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根尖的结构从顶端向上,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如图中,A成熟区,B伸长区,C分生区,D根冠。
【详解】A.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C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B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A不符合题意。
B.B伸长区在C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B不符合题意。
C.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移栽时损伤了幼根和根毛,使根的吸水能力下降,导致植物常出现萎蔫现象,C符合题意。
D.导管能够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根尖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输送到茎、叶等其他器官中,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如图是细胞吸水模式图,下列哪种生活现象和图示类似
A. 菜农卖菜时喷水B. 糖拌西红柿
C. 一次性施肥过多的庄稼D. 泡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
【答案】A
【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解答即可。
【详解】如图是细胞吸水模式图,菜农卖菜时喷水和图示类似,属于吸水现象,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糖拌西红柿, 一次性施肥过多的庄稼, 泡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均属于细胞失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
故选A。
17. “蒸包子”是很多百姓过年的老习俗。春节临近,年味越来越浓,家家户户都会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蒸上几笼包子,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寓意蒸蒸日上,蒸的是美味,凝聚的是老百姓对新一年的期盼。下列几种包子中,营养搭配最合理的是( )
A. 糖包B. 豆包
C. 韭菜粉条包D. 萝卜猪肉包
【答案】D
【分析】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
【详解】A.糖包主要含糖量,缺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营养不全面,A不符合题意。
B.豆包主要含蛋白质和糖类,缺乏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营养不全面,B不符合题意。
C.韭菜粉条包主要含维生素和糖类,缺乏脂肪、维生素,营养不全面,C不符合题意。
D.萝卜猪肉包富含维生素、无机盐、水、蛋白质、脂肪、糖类,营养全面,D符合题意。
故选D。
18. 下列有关营养物质的鉴定方法描述错误的是( )
A. 淀粉遇碘会变蓝紫色B. 脂肪遇高温凝固成白色固态物质
C. 燃烧蛋白质会发出阵阵臭味D. 挤压花生能在纸张上留下“油斑”
【答案】B
【分析】营养物质鉴定的一般方法是:淀粉的特性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蛋白质遇到高温会凝固成白色固态物质;脂肪一般能在纸张上面留下“油斑”。
【详解】A.淀粉的特性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因此可以用碘液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若溶液变蓝色,表明食物中有淀粉,若不变蓝色表明该食物中淀粉含量极少或没有,A正确。
B.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也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的有机物,遇到高温会凝固成白色固态物质。脂肪遇高温不能凝固成白色固态物质,B错误。
C.蛋白质燃烧时有一种焦臭的味道,遇到高温会凝固成白色固态物质;因此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可以将其燃烧,看是否会散发出臭味,C正确。
D.脂肪是备用能源,一般储存在皮下备用,也是有机物,一般能在纸张上面留下“油斑”,D正确。
故选B。
19. 在17世纪,许多水手常遭受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严重的甚至死亡。他们最可能缺乏的是( )
A. 维生素AB. 维生素C
C. 维生素DD. 含碘的无机盐
【答案】B
【分析】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干眼症;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容易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详解】A. 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干眼症,A错误。
B. 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17世纪,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受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因此他们最可能缺乏的是维生素C,C正确。
C. 缺乏维生素D容易患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C错误。
D. 缺乏含碘的无机盐容易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又叫“大脖子病”,D错误。
故选B。
20. 有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避免药物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根本原因是( )
A. 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B. 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
C. 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D. 胃不能消化淀粉,避免药物对胃造成损伤
【答案】D
【分析】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人体各段消化道对食物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能力是不同的。
【详解】食物中含有的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可见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人们利用这个特性,把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放在由淀粉制成的胶囊里直接吞服,这样就可以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其中包含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 阳光→蚌→鹬→渔翁
B. 蚌→鹬→渔翁
C. 水藻→蚌→鹬→渔翁
D. 渔翁→鹬→蚌
【答案】C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A错误。
B.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起始点是生产者,此选项中没有生产者,B错误。
C.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藻类与消费者蚌、鹬、渔翁它们之间的关系,C正确。
D.箭头指向捕食者,把箭头的方向弄反了,且没有生产者,D错误。
故选C。
22. 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和最终来源分别是( )
A. ATP、太阳B. 水、太阳
C. ATP、氧气D. 氧气、ATP
【答案】A
【分析】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只能来自于ATP,即ATP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
【详解】能量的来源是食物,而食物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食物被消化后,营养成分进入细胞转化为各类有机物,生物体再通过呼吸作用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除了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外,其余的贮存在ATP中,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因此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需要的直接能源是ATP,最终能源来自于太阳能,A符合题意。
故选A。
23. 如图表示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之间的Y关系柱状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Y表示生物数量,则能量的传递方向为:丁→丙→乙→甲
B. 若Y表示生物数量,则丁是最高级消费者
C. 若Y表示生物获得的能量,则甲属于生产者
D. 若Y表示有毒物质积累量,则乙以丙为食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详解】A.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越低,生物的数量越多,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越少。所以若Y表示生物数量,食物链是丁→丙→乙→甲。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因此,则能量的传递方向为:丁→丙→乙→甲,A正确。
B.在图中,Y表示有机物总量,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由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即丁→丙→乙→甲,则甲是最高级消费者,B错误。
C.生产者从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最多,所以丁属于植物,是生产者,C错误。
D.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若Y表示有毒物质积累量,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丁,食物链为甲→乙→丙→丁,丙以乙为食,D错误。
故选A。
24. 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与所依据生物学原理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向蔬菜大棚中施气肥——促进蔬菜的呼吸作用
B. 幼苗带土移栽——保护幼根和根毛
C. 合理密植——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D. 粮食收获后及时晾晒——抑制种子的呼吸作用
【答案】A
【分析】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水分、氧浓度、二氧化碳浓度。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详解】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温室种植蔬菜可适当提高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提高产量。故向蔬菜大棚中施气肥,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A错误。
B.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幼苗期植物的根系较小,有利于带土移栽,这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减少幼根和根毛折断。提高根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移栽植株的成活率,B正确。
C.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光照,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C正确。
D.粮食收获后及时晾晒,利用减少水分,抑制种子的呼吸作用,延长了种子的储存时间,D正确。
故选A。
25. 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模拟了课本中的三组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Ⅰ组可以证明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B. Ⅱ组甲装置产生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Ⅲ组中乙的温度比甲高
D. 每组甲乙两瓶种子的数量可以不同
【答案】B
【分析】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的主要部位是所有活的细胞,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
【详解】A.Ⅰ组的实验结果是:装有萌发种子的瓶内蜡烛熄灭,装有煮熟种子的瓶内蜡烛正常燃烧。氧气支持燃烧,因此,可以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A错误。
B.Ⅱ组甲装置内装的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正确。
C.Ⅲ组甲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乙瓶装的是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乙的温度比甲低,C错误。
D.本实验的变量是种子的呼吸作用,除了这个变量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因此,每组甲乙两瓶种子的数量要相同,D错误。
故选B。
26. 科技人员研究夏日8时至14时温度对某大棚蔬菜产量的影响,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如图曲线。图中面积S表示有机物的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T2时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
B. 从T1至T2期间蔬菜光合制造的有机物量为S1
C. 从T2到T3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为S3
D. 从T1到T3期间,蔬菜增产量为S1-S3
【答案】D
【分析】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主要在叶绿体中进行,主要器官是叶。其实质是有机物合成,储存能量。
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详解】A.根据题图,T2时刻,二氧化碳的消耗量与产生量相等,即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A不符合题意。
B.从T1到T2期间,蔬菜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S2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S1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即S1表示蔬菜的有机物净增量,B不符合题意。
C.从T2到T3期间,蔬菜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S4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S3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减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即S3表示蔬菜的有机物净减量,C不符合题意。
D.结合选项B和C的详解,S1表示蔬菜的有机物净增量,S3表示蔬菜的有机物净减量,因此,从T1到T3期间,蔬菜增产量为S1-S3,D符合题意。
故选D。
27. 人体内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
A. 人体的呼吸运动B. 气体的扩散作用
C. 细胞的呼吸作用D. 肺泡的收缩和舒张
【答案】B
【分析】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的浓度与压强有关,浓度高,压强就大;浓度低,压强就小。因此也可以说,气体是由压强高的地方向压强低的地方扩散的。气体在肺泡和组织内的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A.人体的呼吸运动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它实现了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但并未直接涉及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A错误。
B.气体的扩散作用是由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进行无规则热运动而产生的质量迁移现象。在人体内,氧气从血液中高浓度区域(如肺泡附近的毛细血管)通过扩散作用进入组织细胞低浓度区域,同时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高浓度区域扩散到血液中,再由血液带到肺部排出体外。因此,气体的扩散作用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关键机制,B正确。
C.细胞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虽然细胞的呼吸作用涉及氧气的利用和二氧化碳的产生,但它描述的是细胞内部利用氧气进行能量代谢的过程,而非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C错误。
D.肺泡的收缩和舒张是肺呼吸运动的一部分,它实现了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但并未直接涉及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D错误。
故选B。
28. 如图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呼吸道能清洁、温暖、湿润空气
B. 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③
C. 痰形成的主要部位是④、⑤
D. 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⑥
【答案】B
【分析】图中:①是鼻、②是咽、③是喉、④是气管、⑤是支气管,⑥是肺。
【详解】A.人体的①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具有清洁作用;①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A正确。
B.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消化道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②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既是消化器官,又是呼吸器官,B错误。
C.④气管和⑤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C正确。
D.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⑥肺由许多肺泡组成,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D正确。
故选B。
29. 如图是人体某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可表示肺泡与毛细血管气体交换
B. 图中的二氧化碳是由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
C. 气体交换后,组织细胞内含氧量降低了
D. 气体交换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了
【答案】B
【分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详解】A.据图可知,图表示的是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气体交换,故A错误。
B.组织细胞内的呼吸作用通过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B正确。
C.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因此组织细胞内的含氧量升高,血液中的含氧量降低,故C错误。
D.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故D错误。
故选B。
30. 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救护者可按照如图所示方法施救,被救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 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B. 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C. 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变大D. 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变小
【答案】C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详解】当阻塞物经咽、喉后,堵住气管时,会引起呼吸困难。此时,救护者可按照图中所示方法施救,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阻塞物冲出。随后,气体才能顺利进入肺。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题,15分)
31. 同学们对生物实验课兴致浓厚,其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仪器显微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显微镜对光过程中,首先转动图中的[ ]________使镜筒上升,然后转动______,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图二中,表示放置玻片标本后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填字母)。若观察到的物像偏左上方,则将装片向______移动。
(3)若想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则选用图三中的______、______。
【答案】(1)①. 1粗准焦螺旋 ②. 转换器
(2)①. B ②. 左上
(3)①. ③ ②. ⑥
【分析】观图可知:图一中1是粗准焦螺旋、2是细准焦螺旋、3是目镜、4是物镜、5是遮光器、6是反光镜。 图三可知,①②③目镜,④⑤⑥物镜。
【详解】(1)对光时,首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最后转动反光镜,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意味着对光成功。因此,显微镜对光过程中,首先转动图中的1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图二中,表示放置玻片标本后的操作步骤是B,正对通光孔,并且用压片夹压住,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若观察到的物像偏左上方,则将装片向左上移动。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的体积越小。若想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则选用图三中的③目镜,⑥物镜,放大的倍数最大。
32. 贝贝南瓜口感软糯,富含的胡萝卜素是普通南瓜的三倍以上,有降低血糖等功效。如图依次为大棚、贝贝南瓜及各项生理过程、晴朗的夏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变化曲线、相对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曲线。请你学以致用:
(1)图三中生理过程C是________,该生理过程变化曲线可以用图四中的______(Ⅰ或Ⅱ)来表示。
(2)在图三中,南瓜白天进行的生理活动有________、B(填字母)。
(3)利用塑料大棚技术能更好的提高南瓜品质。王大爷将取暖用的蜂窝煤炉搬进大棚,升温的同时还可以提高________的浓度,在图四中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最少的点是______(填字母)。
(4)图五是大棚内______天中某气体的含量变化曲线,可判断该气体是______。
【答案】(1)①. 光合作用 ②. Ⅰ
(2)A、C (3)①. 二氧化碳 ②. a
(4)①. 一 ②. 氧气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图三中: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光合作用。
【详解】(1)植物体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因而图三C表示光合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四中曲线Ⅰ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因此Ⅰ曲线表示光合作用。
(2)图三中,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表示光合作用;B释放水蒸气,表示蒸腾作用;A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表示呼吸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照的影响,因此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3)煤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把蜂窝煤炉子搬进大棚,升温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增强。图四中:6~18点表示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其中a点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强度相同的时刻,有机物积累最少,c点为光合作用最强的点,d点表示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
(4)图五中6~18点表示白天,这个时间段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氧气含量增加。因此图五是大棚内1天氧气含量的变化曲线。
33. “六月鱼苗放下田,九月再闻稻花香”是江南稻鱼生态系统的景象,被评为首批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下图为稻鱼生态系统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稻鱼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水稻、稗草等属于生产者,稻飞虱、泥包虫等昆虫和鱼类属于______,除此之外,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包括分解者和______。
(2)在该生态系统中,鱼类取食杂草,可以缓解杂草与水稻的______关系,有利于水稻生长。
(3)在该生态系统中,稻飞虱、泥包虫等害虫可能使水稻减产,但它们同时是鱼类的食物,人们经常养殖鲤鱼来防治害虫,请写出养殖鲤鱼防治害虫的一条食物链:______,这样的方法称为______。
(4)由下表可知,稻鱼种养结合模式化肥使用量相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明显______,这是因为鲤鱼排出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______、磷、钾等元素。这种种养结合模式有效地增加土壤肥力,利于水稻根尖______区吸收,有力地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1)①. 消费者 ②. 非生物成分
(2)竞争 (3)①. 水稻→稻飞虱→鲤鱼##水稻→泥包虫→鱼类 ②. 生物防治
(4)①. 减少##降低(合理即可)②. 氮 ③. 成熟##根毛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增大了吸收面积。成熟区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植物需要最多量的无机盐是氮、磷、钾。
【详解】(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水稻、稗草等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者;稻飞虱、泥包虫等昆虫和鱼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消费者。
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可知,图中除此之外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包括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详解】(2)杂草与水稻争夺生存空间、阳光、水和无机盐,杂草与水稻为竞争关系。因此在该生态系统中,鱼类取食杂草,可以缓解杂草与水稻的竞争关系,有利于水稻生长。
【详解】(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稻飞虱、泥包虫等害虫可能使水稻减产,但它们同时是鱼类的食物,由此构成的食物链:水稻→稻飞虱→鲤鱼或水稻→泥包虫→鲤鱼。
这是利用一种生物防治另一种生物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
【详解】(4)据表中数据可见: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的化肥使用量相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明显减少,原因是鲤鱼排出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和钾等元素。这种种养结合模式有效地增加土壤肥力,利于水稻根尖成熟区吸收,有力地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4. 我国全面推行“健康中国”战略,针对青少年开展合理膳食,健康运动等教育,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1为人体最大的消化腺______,若2处导管阻塞,最有可能导致人体对______的消化能力下降。
(2)淀粉最终在图中______(填数字)被分解成______,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
(3)图二中曲线②代表______的消化过程,该物质在消化道中全部被消化分解的过程中,共同参与的消化液有______。
(4)奶茶是青少年非常喜欢的一种饮品,其中含有大量的______,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长期饮用奶茶会引起龋齿和肥胖,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请你为经常喝奶茶的同学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
【答案】(1)①. 肝脏 ②. 脂肪
(2)①. 3 ②. 葡萄糖
(3)①. 蛋白质 ②. 胃液、肠液、胰液
(4)①. 糖类 ②. 少喝奶茶、饮用无糖奶茶等
【分析】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图一中:1肝脏、2胆囊、3小肠、4胃、5胰腺、6大肠、7肝门。
图二中:①淀粉的消化、②蛋白质的消化、③脂肪的消化;甲食道、乙胃、丙小肠。
【详解】(1)图中1是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流入2胆囊,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胆汁由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因此若2处导管阻塞,最有可能导致人体对脂肪的消化能力下降。
(2)淀粉在口腔被唾液淀粉酶消化成麦芽糖,最终在小肠被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
(3)图二中乙代表胃,蛋白质在胃中开始初步消化,因此图二中曲线②表示的是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参与消化;然后在小肠中,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和肠腺分泌的肠蛋白酶进一步参与消化,所以有胃液、肠液和胰液共同参与。
(4)奶茶中含有大量的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长期饮用高糖饮品会增加龋齿和肥胖的风险。建议减少饮用糖的频率,选择低糖饮品以维护健康。如:少喝奶茶、饮用无糖奶茶等。
模式
化肥使用量(kg/hm2)
农药使用量(kg/hm2)
常规水稻种植模式
1883
7.02
稻鱼种养结合模式
1597
4.20
节约比例
15.2%
40.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4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期中]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等2地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题图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