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图版(2024)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优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内容分析】
在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仪这一内容时,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理解地球的真实形态和结构,以及地球仪作为地理学习工具的重要作用。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蕴含着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爱护的正确价值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初步认识,例如通过日常观察和前期的学习了解地球是圆的。但在具体理解地球的不规则椭球形状、地球的实际大小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上,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实践。学生可能对地球仪有好奇和兴趣,但操作和解读能力有限。因此,教学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
2. 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
3. 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4. 学生的发展路径和认知特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椭球体,掌握地球的大小和相关数据。
2.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掌握地球的平均半径、表面积等基本数据。
(2) 地球仪的使用: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地球仪,包括地球仪的结构、功能以及如何通过地球仪获取地理信息。
2. 教学难点:
(1)地球形状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观念,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
(2)地球仪的操作和解读:指导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查找特定地点、理解经纬度等,以及如何从地球仪上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教学评活动设计】
【板书设计】
2.1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①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地球的大小
①平均半径=6371千米
②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③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
(1)含义
(2)作用
(3)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作业与拓展设计】
针对性作业:
(1)要求学生绘制地球的形状,并标注赤道半径和极半径,预计完成时间为1课时。
(2)复习巩固:通过绘图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3)引导深入学习: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量历史及方法。
2. 拓展作业:
(1)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关于地球大小的模型,例如地球仪,预计完成时间为1课时。
(2)复习巩固:通过制作模型,加深对地球大小的直观感受。
(3)引导深入学习:让学生探讨地球大小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 特色学习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球仪、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动画演示等。
2. 结合教学特色:通过直观的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 技术手段应用:运用GIS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提高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学习评价设计】
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
(2)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报告或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工具: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测试成绩、报告评分等。
(1)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绘图能力、模型制作能力以及分析探讨能力。
(2)评价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准确性、完整性、创新性等方面。
环节一:情境导入 微信背景照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展示微信背景照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照片的兴趣。
(2)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国家能否拍到地球的照片?”
(3)展示我国风云四号卫星拍摄的地球实时照片,并引导学生观察。
(4)提出问题:“在没有卫星之前,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讨论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分享古代地图和地球认识的历史资料。
(5)总结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科技对地球观测的重要性。
(1)观察地球照片,描述所见的海陆分布。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回顾历史知识,讨论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观察古代地图,分析其特点。
(3)总结所学内容,分享个人对地球认识的理解。思考现代科技对地球观测的影响。
(1)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记录学生的回答。
(2)评价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和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能从古代地图中获取信息。
(3)评价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反思能力。收集学生的分享内容,作为评价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现代卫星照片和回顾历史,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科学素养。通过观察、讨论和反思,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参与,评价活动则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通过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个人理解来体现,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环节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呈现学习情境:展示地球仪、地球图片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提出驱动性问题:你们知道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吗?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吗?
(3)学习任务类型:小组合作、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P19,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并按照要求排序。
(2)在生活中发现并记录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学习地球的大小及其相关数据。
(1)评价方式: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课堂提问。
(2)评价工具:评价表、学生互评。
(3)评价内容: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排序、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地球大小的掌握。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通过展示地球仪、地球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提出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学习活动:通过阅读课本、发现生活中的证据,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通过学习地球的大小,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评价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课堂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通过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环节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学习情境: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2)驱动性问题:提出问题“地球仪是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和地理事物的?”
(3)学习任务类型:观察地球仪,识别地理事物,制作简易地球仪。
具体活动:
①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并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概念。
②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包括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③指导学生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南极和北极,并观察它们的位置。
(1)真实问题情境: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的作用。
(2)学习活动:
①学生观察地球仪,尝试识别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
②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南极和北极,并描述它们的位置。
③学生分组合作,制作简易地球仪。
(1)评价方式和工具:
①观察学生在地球仪上的识别能力,使用观察记录表记录。
②评价学生在制作简易地球仪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地球仪的理解和运用。
(2)评价内容:
①学生对地球仪概念的理解。
②学生在地球仪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③学生制作简易地球仪的实践操作能力。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通过展示地球仪和讲解其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学习活动:通过观察、识别和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素养。评价活动:通过观察、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地球仪的理解和运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仪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提高地理素养,同时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活动对目标的达成:通过观察、识别和制作地球仪,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仪的作用,并在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通过提问、讨论和合作制作地球仪,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课堂互动的层次和深度。
【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2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2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适用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评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2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2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适用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评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1疆域和行政区划(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1疆域和行政区划(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适用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评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