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一年级下册咕咚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学习目标:
1. 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借助形声字特点等方法猜字、认字,认识“咕、咚”等13个生字;正确书写“家、象”2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连环画课文的特点,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
3.借助插图,学习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提取相关信息,了解动物们为什么跟着一起跑。
学习重点: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
学习难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教学过程:
课题: 咕咚(第二课时)
设计: 审核: 执教: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 借助游戏巩固生字词,会写“羊、吓、跟、都、怕“5个字。
2.借助插图,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提取相关信息,说说野牛是怎么做的。
3.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的道理。
学习重点: 借助图画、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
学习难点: 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民间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小兔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提出质疑,大家去看了才明白:“咕咚”原来是成熟的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大家: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跟从。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成四个部分,并有其相对应的四幅插图。本文也是继一上《小蜗牛》后出现的第二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读的字注了音,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方法,并在一上借助图画猜字、认字、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来猜字、认字。课文第2、3、4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写了小动物怎么做,再写小动物怎么说,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和讲述故事。在本文学习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边读边思考,找出信息来推断“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跑”。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呈现木瓜从树上掉下的动态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出示词卡“咕咚”,引导学生猜读音。
3.小结猜读方法。
4.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1. 初读课文,猜读生字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回顾猜字方法。
2.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遇到有注音的生字多读几遍,遇到不会读的生字圈起来
第二步:展学要求
出示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指导认读。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继续巩固看图猜读这一识字方法,同时引导借助形声字特点猜读,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和阅读的能力。
主问题1预设答案
(1)借助拼音读准“熟、掉、逃、命、野、领”。
(2)猜读“吓、羊、鹿、象、拦”。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2. 图文对照,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图文对照,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第二步:互学要求
根据图画和句子,同桌之间按照顺序说说故事内容。
第三步:展学要求
教师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借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画面中一边读课文,一边梳理故事情节。“看图读句连线”的练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而且在语境中再次复现了生字。
主问题2预设答案
木瓜掉进湖里,兔子吓得拔腿就跑。动物们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野牛拦住大家问“咕咚”在哪里。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看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咕咚”声响。
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3. 借助插图,学习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看图学习第一、二、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步:互学要求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句子
第三步:展学要求
师生合作读第二自然段。
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入情入境地朗读,并通过“小动物们是怎么做的”“小动物们为什么跟着跑”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提取相关信息,训练推断能力。
主问题3预设答案
原来兔子是被“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板书: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原来,小动物们都是看到别的动物跑,想也不想就跟着跑了。
第四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4. 巩固生字,书写练习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出示“家、象”,指导观察。发现结构特点:“家”是上下结构,“象”是独体字。
2. 教师范写“家、象”,特别提醒“象字第六笔的起笔位置,学生书空。
第二步:展学要求
学生练写。反馈评价。与熟字组成词语练写;家里、大家、家长;大象、象牙、气象:
主问题4预设答案
星级评价标准: 书写正确:★结构正确;★书写端正整洁。
三、教学总结
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喜欢的词填到“词语花篮”中。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读《同步读本》中的《数星星的孩子》。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民间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小兔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提出质疑,大家去看了才明白:“咕咚”原来是成熟的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大家: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跟从。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成四个部分,并有其相对应的四幅插图。本文也是继一上《小蜗牛》后出现的第二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读的字注了音,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方法,并在一上借助图画猜字、认字、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来猜字、认字。课文第2、3、4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写了小动物怎么做,再写小动物怎么说,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和讲述故事。在本文学习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边读边思考,找出信息来推断“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跑”。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一、教学导入
复习生字词
1.玩“摘木瓜”游戏。2.象形字连线, 3.指导书写“羊
二、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1. 情景回顾,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学习第五自然段。小动物们都跟着跑起来,野牛看见了,是怎么做的呢?读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第二步:互学要求
学生交流野牛的做法
第三步:展学要求
1.情景表演第一至四自然段。教师扮演“咕咚”,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
2. 情境表演。请学生扮演野牛,抓住“拦住(谁)问”的句式,分别追问小鹿、山羊、狐狸、小猴子、兔子。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野牛是怎么做的”,感悟野牛的冷静、善于思考。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2. 学习第六、七自然段,明白“咕咚”为何物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引导学生自读感知:小动物们都没看见“咕咚”,却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请自由读读第六、七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第二步:互学要求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随机梳理,指导学习词句。
第三步:展学要求
出示练习:《咕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主问题2预设答案
A.只要互相帮助,一定能解决问题。
B. 在没有弄明白事情真相的情况下,要原地不动。
C.做事情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
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3. 借助插图讲故事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课文有四幅插图,请四人小组合作,每人选一幅插图,讲一讲对应的故事。
第二步:互学要求
同桌小组合作讲故事。
第三步:展学要求
指名小组上台讲故事,全班交流评议。
星级评价标准: 讲清楚;★讲生动(能加上表情和动作)。
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再次利用插图,通过合作讲故事,回顾课文,内化语言,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4. 巩固字词,书写练习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儿歌巩固识字。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书写“跟、都”。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第三步:展学要求
(1)指名读儿歌中加点的字。
(2)齐读儿歌。
(3)学生自主练写“吓、怕”
主问题4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借助根据课文创编的儿歌进行复习,既能整体回顾故事内容,也能复现巩固生字词。
主问题4预设答案
星级评价标准: 书写正确; 书写端正整洁。
三、教学总结
总结:耳朵听见的不一定是你想的那样,还得亲眼去看看,更要动脑筋多想一想,问一问。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咕咚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837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咕咚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识字学文,细读课文,小结下课,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知识拓展,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20 咕咚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20 咕咚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