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文件包含精品解析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第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面为《西周分封形势图》。这可用于佐证( )
A. 西周以“家天下”为国家治理理念B. 周王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王
C. 地理位置是决定分封的首要因素D. 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2. 据《商君书·垦令》记载,商鞅对那些“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的人家,“以其食口之数,贱而重使之”。这是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或徭役来迫使大户人家的“余子”独立出来,组成小家庭,进行生产活动。由此可知,商鞅的这一措施( )
A. 促使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出现B. 强化了统一中央集权统治
C. 旨在打击新兴封建地主阶级D. 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3.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置吏律》《除吏律》《除弟子律》对官吏的任、免、补,以及任吏不审或违令、官吏不称职等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其他如《田律》《仓律》《工人程》《工律》也明确规定了对相关部门官吏的履职要求,以及对其渎职行为的处罚方式。这主要反映出,秦( )
A. 吏治管理高度制度化B. 律法严苛C. 注重官吏的道德修养D. 吏治清明
4. 如表是《后汉书》中关于西汉盐铁官营的相关记载。由此可推知,西汉实施盐铁官营的直接目的是( )
A. 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B. 打击王国经济力量
C.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D.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5. 有学者指出,“鲜卑族人民构成了王朝主要军事力量。他们汇聚南北文明,兼容东西精髓,创造出奇迹般辉煌,为古老的中华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这一“王朝”相关的是( )
A. 淝水之战B. 迁都洛阳C. 绍兴和议D. 猛安谋克
6. “地区菜系是地方菜肴的升华,它需要该地区具有较发达的商业、交通与文化。”唐宋时期,以淮安和扬州为中心的地域性菜系——淮扬饮食文化迎来了第一波发展高潮。淮扬饮食文化发展高潮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B.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 各民族交流交往加强D. 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7. 唐高宗在位时期,共有宰相41人,其中科举出身者13人;唐玄宗开元元年至二十二年(713~734年),宰相27人中科举出身的有18人。同时,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中,中下级官员和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比重也在上升。这表明,科举制度( )
A. 实现了政府选官的公平公正B. 已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C. 客观上优化了官僚队伍结构D. 注重社会各阶层的平衡
8. 《旧唐书》对韩愈文学的评价不高,认为韩愈以文弘道、改变世风的目的并没有达成,苛责偏多;《新唐书》充分肯定了韩文在复古中的革新,称其力改凋敝时风,为后世散文树立了典范。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学者素养制约历史研究B. 人物评价真实性缺失
C. 文献记载不具备客观性D. 历史评价受时代影响
9. 秦始皇时期,“秦人尚军功,将位在相位之上”;而到了宋朝时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士人、文臣通常不愿投笔从戎,政坛还形成了突出的“文不换武”现象。这种社会差异( )
A. 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 源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折射出宋朝边疆安定D. 表明宋朝君主专制统治削弱
10. 辽朝吸引和驱赶大批汉族人民北走塞外建汉城。女真统治者既强迫大批汉人继续向塞外——直至遥远的金上京地区迁移,同时又组织女真及塞外其他民族的猛安谋克户向中原迁徙。这些大规模的移民( )
A. 促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 助推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 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D. 均衡了全国的人口分布
11.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广西两江道宣慰副使乌古孙泽有感于“两江荒远瘴疠,与百夷接,不知礼法”,作《司规》三十二章,“以渐为教,其民至今遵守之。”乌古孙泽的这一举措( )
A. 贯彻了民族平等的治理原则B. 进一步提升蒙古族的文明程度
C. 实现了内地边疆一体化发展D. 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规范秩序
12. 唐人小说都是短篇、文言;宋朝开始用方言来写文章,把说书人用方言口语所说的故事编写成“话本”。例如,宋代的话本《错斩崔宁》《大宋宣和遗事》等。这一变化源于( )
A. 市民阶层的出现B. 教育水平的提升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儒学复兴的完成
13. 据史料记载,胡惟庸任丞相时,“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外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由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 中央决策机构改变B. 专制统治出现松弛
C 朋党之争日益激烈D. 皇权统治受到威胁
14. 元末明初之际,日本处于南北分裂的混战时期。战争中失败的武士流落海上,伙同浪人和奸商海匪,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不法官僚和流氓盗贼等,引狼入室,更使得倭寇肆无忌惮。为此,明廷( )
A. 在广州设置市舶司B. 下令戚继光等人平倭
C. 派遣郑和远航海外D. 关闭了长途海运航线
15. 如表是清朝政府册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数统计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B.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C. 高产作物开始引进D.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16. 王阳明以“吾心”为实践道德主体,认为“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他以“致良知”为成圣的根据,认为“圣人”是人人心中自有的,并且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由此可推知,阳明心学( )
A. 否定封建传统伦理道德标准B. 提倡个性自由思想观念
C. 蕴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D. 强调“天理”存在的客观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周官》《礼记》记载,周代已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和右史。“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代史官们作为主要解释世界的精神领袖,他们的职守之学和文化创造,构成了周代独有的“史官之学”。刘师培指出,“周代之学术,即史官之学也,亦即官守师儒合一之学也。”其理由有二:“一为史官普设于列国也;二为史官为世系之职也。”“史官之学”不仅涉及到人类早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也是对早期中国思想文化进行发展和改造,并使之最终形成了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独具特色的“礼乐文化”。
——摘编自张铮《论中国早期“学”“术”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史官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迅速转变,这种转化的基本动因是社会形态和制度转型。在此时期,许多史官因不能保持原来的禄位而流散各地,文化被史官垄断的局面因此被打破。同时,史官们在谈论具体的政治与历史问题时,往往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通变的思维、开阔的视野来进行论述。
——摘编自罗德荣、胡如光《春秋战国文化传播的历史进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史官之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史官文化出现转变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砖面形象刻画了当时城内“市”井商肆布局的一角和商贾交易情况。画面左侧有门垣,隶书题记为“东市门”,右侧为“市偻(楼)”,楼上挂一悬鼓。一人在门垣内侧灶前操作,且回首与人呼应;市楼内对坐两人,似为宾主交谈;门和楼之间为市井,有六人两两交易。根据画面可以看到商人交易活动是在一定的范围“市”内进行,楼为“市”井中最高建筑。
材料二 宋代以后,城市中旧的市制逐渐被打破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市楼也逐渐消失了。那时候,上自国家都城、省城,下至府城、县城甚至一般有城垣的村镇,其中心大都建有高大的钟楼或鼓楼。钟鼓楼建筑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明清时期的晋中地区,市楼出现并取代钟鼓楼位于城市中心,在城镇管理、报时、报警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晋中地区对于市楼的修建十分积极,一经提议捐修市楼,人们便踊跃捐输。“市楼之修,重在市而不在楼”。
——摘编自裴欣《明清商业影响下的晋中地区市楼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从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说明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晋中地区市楼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其主要功能。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夷夏之辨塑造了传统夷夏君臣观。两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及其首领在北方筹建政权,逐渐走向建国称帝的道路,“夷狄不足为君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宣扬少数民族为君自古未有,为臣则有先例,唯有华夏族能为君,而少数民族首领根本不具备称帝资格。“夷狱”身份反复拷问着少数民族首领是否拥有天命,从而使其初期在与两晋正统地位的争夺中,处于劣势与不自信状态。
——摘编自王东洋《“夷狄不足为君论”:两晋时期“夷夏”君臣观的政治宣扬及其影响》
材料二 唐太宗李世民明确批判“贵中华,贱夷狄”的华夷观念,而宣称对华夏与或狄“联独爱之如一”。追及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民族成为统治民族,他们不再认为自己是所谓“夷狄”,辽金与两宋都在“天下一体”的框架之中。契丹和女真的上层都主张“南北一家”,同时,又以继承道统的正统自居。契丹统治者在文化上没有“夷狄”的自卑感,而视其立国为“承天意”。
——摘编自张晶《辽金文艺对中华美学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晋时期“夷狄不足为君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华夷观念变化趋势及历史意义。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天宝末,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乾元元年,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此时期的杜甫,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永泰元年夏,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未维舟而江陵乱”,于是游衡山,寓居耒阳。于大历五年(770年)冬逝世,时年五十九。
——摘编自《旧唐书·杜甫传》
杜甫的生平是唐朝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昔孝武皇帝致诛胡、越,故权收盐铁之利,以奉师旅之费
《孝和孝殇帝纪》
武帝情存远略,志辟四方,南诛百越……官民俱匮。乃兴盐铁酒榷之利,设告缗重税之令
《乌桓鲜卑列传》
年份
全国册载耕地面积(顷)
全国在册人口数(口)
1753
7352218
183678359
1766
7807290
208095767
1784
7605694
286321307
1812
7889256
33370056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同步月考(二)暨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册府元龟》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二单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