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语文试题答题卡pdf、答案docx、2024-2025高二期中语文docx、2024-2025高二期中语文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错,曲解文意,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有亲疏之别,并非“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B.“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错,夸大作用,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主要是“更”字的使用导致错误,根据“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可知,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错,曲解文意,对人类地位的界定错误。根据“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可知,言下之意是人类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而并不是人类真正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错,事实上,二者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与材料二所倡导的“生命共同体”是一致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
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A.此句是庄子对宇宙起源的基本认知,天地万物归于我“活”着的一“心”,此为“万物与我为一”。与材料二论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相符。
B.此句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论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不符。
C.此句是人类伤害自然必然会伤害到自己,强调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与材料二论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相符。
D.此句是强调我们(人类)是与自然有着紧密联系的。与材料二论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相符。
故选B。
4. B 5. C
6. ①开始听同伴生动地描述所“见”时非常享受,愉悦陶醉;
②刚产生嫉妒心时感到惭愧;
③随着嫉妒心的膨胀产生怨愤;
④同伴发病生命垂危时,矛盾挣扎;
⑤发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惊愕(困惑/惭愧/悔恨)。
7. ①从人物形象看,在蓄势与突转中,以靠窗病人善良真诚,反衬另一个病人丑陋的一面。
②从情节上看,前文用靠窗病人的描述充分蓄势,最后突转,发现窗外是一堵墙,结尾骤起波澜,曲折生姿。
③从主题角度看,这样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性的复杂,批判人性的丑恶。
④从读者感受看,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表现了医护人员对生命的麻木冷漠”错。医护人员的表现,说明靠窗病人的死是在意料之中,他们了解病情,并不是麻木冷漠。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错,突转式逆向构思法是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很显然,《荷花淀》的情节发展不符合突转式逆向构思法;
B.“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错,不是“一个又一个的顺势”,而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最后逆转”也错误,并未实现“逆转”;
D.“形成情节突转”错误。突转式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氓》中没有情节逆转。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心理变化的能力。
结合“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可知,开始听同伴生动地描述所“见”时非常享受,愉悦陶醉;
结合“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知,刚产生嫉妒心时感到惭愧;
结合“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到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可知,随着嫉妒心的膨胀产生怨愤;
结合“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可知,同伴发病生命垂危时,他在同伴痛苦的挣扎中却纹丝不动,体现他内心的矛盾挣扎;
结合“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在同伴去世后,他发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并没有同伴为他描述的美好场景,而这些场景只是同伴为了他想象出来的,此时的他惊愕(困惑/惭愧/悔恨)。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安排的艺术效果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看,“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前文用了大量笔墨表现同一间病房的两个人在描述窗外的一切时的满足与幸福,后文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他漠视他人,渴望占据窗口床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在蓄势与突转中,以靠窗病人善良直诚,反衬另一个病人丑陋的一面。
从情节上看,前文用来大量笔墨描写靠窗的同伴为另一个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后文不靠窗的病人对“窗”的占有欲促使了情节的转变,“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最后突转,发现窗外是一堵墙,结尾骤起波澜,曲折生姿。
从主题角度看,一扇窗,将病房中本不相干两个人连在一起,两个不幸的人命运有了交集,窗也因此成了他们共有的窥望窗外世界的平台以及精神生活的依托。转折的情节演进,运行中情节突转,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这样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性的复杂,批判人性的丑恶。
从读者感受看,情节发展需要矛盾冲突的推进,小说的主要矛盾是不靠窗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微观世界里这一矛盾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灵魂的撞击。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
8.BDF 9. B 10. D
11. (1)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2)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位。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以后即使再经过一百世,礼仪制度也还是可以推演而知的,因为一种洋溢着文采一种充满着质朴,周王朝的礼仪制度的制定是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礼仪制度,因此是多么丰富多彩呀!
“百世”作主语,“可知”作谓语,“也”是句末语气词,在其后B处断开;
“周监二代”是独立的主谓宾结构,意思完整,在主语“周”前D处断开;
“二代”作”监“的宾语,在其后F处断开。
故选BDF。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勤勉;/聪慧。句意: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我虽然不够聪明。
B.错误,不同。
C.正确。离开;/删去。句意: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删去重复。
D.正确。都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句意:举用正直的人,抛弃邪曲的人。/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错误,根据“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矣”,意思是再有数年时间,对于《易经》从文辞到义理就可以全部掌握了,可知还未完全掌握。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迩”,近;“事”,侍奉
(2)“以”,用;“盖”,大概;“通”,通晓、精通。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孔子鼓励弟子学习《诗经》,因为学习《诗经》,有很多方面的作用。由此可概括:材料一侧重孔子解说学习《诗经》的意义(作用)。
②由“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主要介绍了孔子对古代留传下来的有三千多篇的《诗经》进行删减、编写,最终保留了305篇。由此可概括:材料二侧重孔子删减、编写《诗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到道德高尚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颜回请教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人都称赞他仁德。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实践先生说的话。”
材料二:
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政务,孔子回答说:“为政最主要的是选择好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务,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抛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在下的人)即使鼓励他们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可是鲁国始终没有任用孔子,而孔子也不去谋求做官。
孔子在世时,周王室衰微,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溯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依次编定《书传》的篇章,上记唐尧、虞舜的时代,下至秦穆公,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整理历史事件。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讲述,(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证实它。殷商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殷商的后代)宋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证实它。如果文献充足,那么我就能够证实它了。”观看殷、夏礼仪制度的损补的情况后,孔子说:“以后即使再经过一百世,礼仪制度也还是可以推演而知的,因为一种洋溢着文采一种充满着质朴。周王朝的礼仪制度的制定是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礼仪制度,因此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王朝的礼仪制度。”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
孔子告诉鲁国乐官太师说:“乐律是可以知晓的。开始演奏,五音配合乐声洪大,接下去是音律高低和谐,音节明快,再连续不断,造就一部乐曲。”“我从卫国返回鲁国,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了原来应有的曲调。”
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时,删去重复,选取那些可以用于礼仪教化上的,往上采用殷商始祖契、周朝始祖后稷的圣德,再述殷、周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时礼乐制度的残破,把叙述夫妇关系和感情的诗放在首篇,所以说“《关雎》这一乐诗放在《国风》的开始,《鹿鸣》乐诗作为《小雅》的开始,《文王》乐诗作为《大雅》的开始,《清庙》乐诗作为《颂》的开始”。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配乐歌唱它,以求配合《韶》《武》《雅》《颂》乐舞的音调。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可以得到称述,因为具备了先王的仁义之道,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的编修。
孔子晚年喜爱《易经》,为《彖》《系》《象》《说卦》《文言》诸卦辞作了序文。孔子勤奋研读《易经》,多次翻断了编穿竹简的绳子。孔子说:“给我数年时间,像这样,我对于《易经》从文辞到义理就可以全部掌握了。”
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位。像颜浊邹这样的,很多方面都受到孔子的教育(而又不在七十二人之列)的弟子,也是很多的。
D
13.①杜甫的狂是一种“疏放”的洒脱。虽然自己生活艰辛,却仍然欣赏生活中的翠竹轻摇,雨润荷花,始终用一种倔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
②李白的狂是一种自信的豪放。一方面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对自己充满自信;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
【解析】
【1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写出狂夫年迈体衰……行将就木,故……”错误。颈联“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写诗人故人朋友音书断绝,他的一家人处在长久忍饥挨饿情况中,现实生活中处境十分窘迫。由此可推,尾联中的“欲填沟壑”是为了顺接上句的思想情感,意为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并非是因为自己年迈体衰,行将就木。
故选D。
【1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篆”“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极写了这种“疏放”之态。所以杜甫的狂是一种“疏放”的洒脱。
李白《将进酒》中的“狂”是一种自信的豪放。诗中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钟鼓馔玉”的富贵生活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诗情至此,流露出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
14.(1)月照花林皆似霰 落月摇情满江树(2)不思量 自难忘
(3)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15. B16. B17.D
18. D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连续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从修饰对象的角度来看,这里用来形容文学作品的传播,故用“连续不断”。
第二空,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首开先河:后人称起倡导作用的事物为先河,称首次出现的事物。此处强调四大名著的首译作品,故用“首开先河”。
第三空,经年累月: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此处语境强调《几何原本》的引进翻译倾注了学界很长时间的心血,故用“经年累月”。
第四空,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一拍即合:一打拍子就合上了曲子的节奏,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这里表明两人有共同的意愿,所以应该选“一拍即合”。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语病有四:
(1)语序不当,关联词语引导的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致,所以“尽管”应放在句首;
(2)语序不当,应把“古典中国煌煌名著”改为“煌煌中国古典名著”;
(3)搭配不当,应把“尽管……而……”改为“尽管……但……”;
(4)不合逻辑,“残缺不全”与“窥知全豹”前后矛盾,可把“窥知全豹”改为“窥知一二”。
题中全都修改正确的选项为D。
故选D。
【答案】20. A 21. ①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②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并不会让人都失业;③要么是最糟的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例句:泛指,表示任何人。
A.特指,表示具体的某个人。
BCD都是泛指,没有具体指向某个人。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与上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是递进关系,根据“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可知,后面说到了人类的职业,据此可填“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
第二空,依据后文“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可知,这里是说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职业,所以并不会导致人们失业。可填“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或“并不会让人都失业”。
第三空,此处与“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是选择关系,根据“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可知,此处是说不好,可填“要么是最糟的”。
22.科技既能帮助人们追寻古人类在地球上的足迹,又能帮助人们还原中西文化早期交往交流的事实。(43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信息、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以“科技”为主语,分别概括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第二段,由“古基因组学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能够从人类化石、骨骼遗骸或是曾经生活过的地层沉积物里提取到千年、万年乃至十几万年前的人类DNA,探究人类起源、演化的历史,破解已灭绝的古人类与现代人在基因上的关系”“从基因里窥见人类族群的迁徙、演变、融合的壮阔史诗”可知,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能帮助人们追寻古人类在地球上的足迹。
第三段,由“借助科技,人们破解了一粒珠子内的乾坤,揭开了古时中外交往交流的一角”“因此推测,烧制滑石珠工艺可能是从印度河谷通过中亚传播到南疆小河基地一带,再传播到哈密东天山,再传到河西走廊,之后再从甘青地区传至中原”可知,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能帮助人们还原中西文化早期交往交流的事实。
接下来,选择一组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如“既……又……”“一面……一面……”。
最后,以“科技”为主语,用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即可。如:科技既能帮助人们追寻古人类在地球上的足迹,又能帮助人们还原中西文化早期交往交流的事实。
【23答案】例文:
敢于追求“最好”,乐于享受“更好”
人无追求,是茫然一生的可怜虫;追求不高远,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有追求是如此之重要,追求高远是如此之必需。既然有追求这么重要,人生漫漫,众生芸芸,追求的止境在哪里?答曰:“最好。”对完美的执着,是有追求的人的天性。
但是,我要提醒的是:“最好”可能是无底的洞,给我们诱惑,也可能让我们迷惑。我劝大家:敢于追求“最好”,要勇毅;乐于享受“更好”,要知足。
“最好”是可望且必须望的最高目标。古语云,期乎其上,得乎其中;期乎其中,得乎其下;期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因此,我们要勇毅地去追求“最好”。没有对“最好”的期许,没有对“完美”的执着,怎么能有拼搏的动力、奋斗的激情?正因执着于为人类研制出“最好”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屠呦呦才能十几年如一日,埋头实验不懈怠,充满了拼搏的动力;正因执着于为人类设计出性能“最好”的手机,乔布斯才能扎根科研不停顿,充满了奋斗的激情。“最好”很难得,但“最好”很可爱。
然而,完美的“最好”,往往又是不可即的。世界上最完美的圆,只存在于理念中,再精确的圆规,只能画得“更圆”,无法画得“最圆”。每一个我们误以为的“最”,其实都只能是一个“更”。这似乎是人类永恒的悲哀。有人面对这不可完成的追逐,垂头丧气,丧失信心,停下脚步。但我们真的要因此而气馁吗?
虽然“最好”有时可望而不可即,但在追逐中,我们收获的进步、成长,收获的一个个“更好”,难道不值得我们欣喜?
其实,追求“最好”的意义不正在于“最好”的可望不可即吗?正因为他的不可即,我们才对它一再地追逐,才向着完美一再冲锋。在这追逐和冲锋的过程中,我们实现成长,实现超越。正是因为执著的勇士们对“最好”的一再追逐,才有了一个个“更好”的一再实现。一种种更好的新药不断面世,一款款更好的手机不断上市,一部部更好的电影不断上映,一家家更好的公司不断成立。这样我们的世界一再变得“更好”。其实,每一个个更好,岂不都是一个当下的“最好”?
所以,我们勇毅地去追求“最好”吧,我们要一览最高峰的无限风光;但,我们也要快快乐乐地欣赏攀向最高峰的路途中看到的每一处“更好”的风景,知足于当下的收获。
要追求“最好”,要享受“更好”。每一个“更好”,都是当下的“最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在成长的道路上,如何辩证地处理追求“最好”与做到“更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引导考生思考,所供材料对此作了初步阐述。
材料可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指出,对“最好”的追求,是普遍的。这里的“最好”,可以是最优秀的榜样人物,也可以是最想达到的目标、最完美的理想。第二个层次做了辩证性解释:对“最好”的追求,对人有引领作用,让人在追求“最好”的过程中,逐渐向榜样学习,为目标和理想而奋斗,从而实现自我提升,使自己更有经验和能力,使工作成绩和生活境遇变得“更好”;但如果把“最好”看得过于完美,认为其遥不可及,或者对其的追求过于强烈,不允许自己出现任何差错,这样,反而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让人不再试图通过努力改变自我,或者唯恐自己出错而不敢继续努力,这样的话,对“最好”的追求,反而变成了前进道路上的阻力。第三个层次,则引用西谚,再一次明确提醒:不要因对“最好”的追求过于强烈,而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
整体看,材料是说对“最好”的追求,对让人变得“更好”有促进作用,但要把握好度,不能因把“最好”看得过于完美、对其的追求过于强烈,而打击了努力奋斗的积极性。
写作时,可以顺着材料的思路分析,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更好”与“最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独特理解。我们可以先从概念入手,指出“最好”和“更好”的内涵。“最好”指的是自己追求的榜样、最高的目标、最美的理想。“更好”指的是思想和能力的提升、成绩的提高、境遇的变好。接下来强调对“最好”的追求,能激起人的斗志,激发人的潜力,让人改变自我,进而改进学习和工作。然后辩证分析,追求“最好”时也要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度”,避免被追求完美的心理“反噬”,反而让自己停止了前进。
立意:
1.对“最好”心向往之,对“更好”身践行之。
2.勇敢追求向往“最好”,小步快跑实现“更好”。
3.莫因“最好”太完美,裹步不前失“更好”。
4.不求一蹴而就,但求日有所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pdf、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pdf、高一语文试题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语文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