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课件(42份)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5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
展开这是一份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5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问题导入,社会转型,真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
一、政治动荡——列国纷争
三、经济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并发展
五、文化繁荣——春秋时期:孔子与老子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二、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四、社会变革——变法运动
1.列国纷争的表现及影响2.华夏认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3.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4.变法运动的背景5.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6.“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代表人物及影响
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1: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3: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到了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摘自岳麓版教材 历史 必修(I)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西周至战国政治权力有何变化?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既学既练1.(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1.形成过程: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2.影响: 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既学既练2.学者许倬云指出,春秋时期因诸侯争霸形成的霸主制度,不仅减少了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同时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不存在华夏蛮夷的区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 B.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 C.华夏文明进一步发展巩固 D.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可能性
(1)生产工具: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水利工程的兴修:芍陂(quèbēi)、都江堰、郑国渠(3)农业经营: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
【知识拓展延伸】: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朽的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前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利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利于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晚期:阻碍商品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自耕农经济〱小农经济〱自然经济
自耕农有很少的地自己耕种自己消费
佃农没有土地租地有人身自由
奴隶没有土地没有自由人身依附于地主
商品经济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交换
【概念辨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2.手工业:(1)冶铁技术出现(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的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链接·选择必修2·P22】
(3)各诸侯国有铸币权。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各国都城都设市,出现商业区。(4)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链接·选择性必修 2·P39】
3.商业:(1)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链接·选择性必修2·P36】(2)交通发达:都城为交通枢纽。
既学既练3.(2020·全国高考·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
军事:整顿军备 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
经济:尽地力而教、平籴法
政治:限制贵族权力、三代以后收回俸禄、奖励军功
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兴起变法?经济:①铁器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②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政治:①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②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文化:①士阶层壮大 ②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4)影响: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
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社会治理:制定严密户籍制度(目的:征发赋役);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
进步性: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打击了贵族特权;④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儒家书籍,制《秦律》,轻罪重罚。
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刑法严苛,激化社会矛盾。②赋役沉重,加重人民负担;
政治:推行县制,县的官员由君主任免;
2.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法律层面承认土地私有县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井田制分封制(地方分权)贵族政治
【链接——选择性必修1】 1.政治制度: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2.选官制度:西周至春秋盛行世官制,贵族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3.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制定户籍。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4.法律与教化: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思考】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最彻底的变法。
【知识拓展延伸】:重农抑商
在商鞅看来“农贫而商富”。农业衰落,国家就会陷入贫困,如果任凭工商业发展,那么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就日益增多。这不但妨碍农业生产,且征兵制度也难以贯彻,而且在人民中间还会滋长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的情绪。商贾少了,侈靡之风就不会盛行,农民就不会嗜酒成性,官吏们也就不会荒忽职守,而沉于酒宴。 ——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①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妨碍农业生产;②导致兵员不足,滋生厌战情绪;③容易崇尚奢靡,败坏社会风气。
影响:【积极】①推动农业发展、②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③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易错:抑商不等于灭商,限制不等于禁绝。
(2)政治思想:①统治者应“为政以德” ②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③承认制度随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1)思想核心:“仁” “礼”
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道法自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仁与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既学既练(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
(一)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农业和工商业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文化上: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阶级关系上:旧的贵族等级体系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社会上: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士阶层的崛起起源:春秋时期地位上属于低级贵族,,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 育,能文能武,有权参与政治活动,人数不固定,规模很小。兴起:战国时期,士的定义和范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而不受国家、宗族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限制,受各诸侯国重用。
五、文化繁荣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2.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知识拓展延伸】:德法之争
【选择性必修2】链接——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儒、道、法、墨的治国理念及其时代命运
主张复古,偏于保守不被新兴地主阶级接受
主张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治国脱离政治实际,过于理想化没有得到新兴地主阶级采纳
消极避世思想不适应社会潮流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进取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和平的愿望,成为民间显学
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本课总结: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政治:列国纷争、统一趋势、各国变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1) 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2)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经济:铁犁牛耕、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文化:百家争鸣(思想解放)、学术下移、民族交融、华夏认同。(1)建立在礼乐制度基础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2)法家理论形成和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奠基,为统一提供理论武器。(3)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辨”观念相对淡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1.(2023年全国卷乙卷)孟子说:“五面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答案】C【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特点,而小农经济的发展是当时生产技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选C。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如汉初。题干当时尚处于战乱中,故排除A;战国时井田制已崩溃,排除B;战国时商业繁荣,故排除D。【素养考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难度】中规中矩
2.(2022·江苏高考·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3.(2022·湖南六校大联考)周初统治者从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制造所谓“皇天上帝,改厥元子”的神话;另一方面又强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夏、商“不敬厥德”,所以“早坠厥命”。据此可知,西周天命观 ( )A.是社会出现根本转型的产物 B具有一定道德内涵的人文性 C.宣告原始神意观念已被取代 D.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轮复习 课件--2025届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共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及备考指导,核心概念小农经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课件: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阶段特征,课标要求,融通知识点,考情清单,时空定位,政治之变动荡,争霸战争奴隶主,兼并战争地主,春秋尊王攘夷,战国追求统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阶段特征,考情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核心考点突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