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2022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2022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其九)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4.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3.A
4.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来排遣离愁。“海内”两句直接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襟怀,而“无为在歧路”的“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②本诗通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方法来排遣离愁。颈联的“浦楼”两句实写饯别时凄清的场景,夕阳西下,余晖照水边酒楼,一路风烟;尾联的“去去”两句虚写友人要去的地方在日边,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时间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是属于直接抒情;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颈联“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的大意是落日余晖笼罩着水边酒楼,乡村的道路上风吹烟飘。此句实写了诗人与友人的饯别场景,借凄清之景抒发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路程就像到天边那么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担忧之情。
(2022·全国新高考1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A
6.(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
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
(2022·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7.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寓鉴戒之意。
8.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7. 勤政楼 千秋节
8.情感不同:
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
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可见此诗也是通过写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情感:
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
再看写法:
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
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2022·山东潍坊·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①
范仲淹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②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③
[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缨,帽带。③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
B.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儿的自由自在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C.“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
D.两首诗的语言虽然平实质朴,却因为都能巧妙化用典故,显得清雅而不流于浅俗。
10.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何在?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9.B
10.①诗人本性纯朴高洁。诗人怀“素心”,爱“云水”,心地纯朴,情操高洁。②诗人襟怀达观超脱。获罪被贬,诗人却宠辱不惊,坦然“笑”对。③诗人有坚守自我的心志。见“沧浪”水,诗人主动“洗缨”,足见其高洁自守。④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桐庐一带仿若画境,正可以涵养情操。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分析错误。“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写出了沧浪之水平明如镜,光可鉴物,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这里即景抒情,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作者开篇直写自己原本就有“素心爱云水”之情。“素心”指一种纯朴的心地,一种高洁的情操,之所以“爱云水”,因为“云水”亦纯洁无垢,正与“素心”相契合。易言之,作者在“云水”中能发现精神寄托之所。因此,当作者“此日东南行”于桐庐道上,看到了清澈的富春江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喜悦。体现了诗人本性纯朴高洁。
其次,“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尘缨”指沾满征尘的帽带,“沧浪”指澄碧的江水。一个“笑”字是作者“素心爱云水”的形象化。他高兴地摘下帽子,要借“无限清”之江水洗洗干净,后两句暗用《孟子·离娄上》之典:“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以沧浪之清水濯其缨,亦正寓有尽管遭贬谪,身遭“侮”,但其决不“自侮”,仍要保持自己的高洁节操之意,其“素心”是不会因贬谪而受污染的。体现出诗人襟怀达观超脱以及坚守自我的心志。
再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沧浪清可爱”,看似描写水色清澈可亲,其实是即景抒情,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这沧浪之水如何可爱?它平明如镜,光可鉴物,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正是服务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
最后,“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诗人不相信京洛豪华奢靡的风尘,可以把素衣染成黑色。范仲淹此以喻自己的高洁品格,不会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变化。这两句反用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典。陆诗写洛阳羁旅风尘之苦,亦含污浊的环境可改变人的品格之意。而范仲淹则“不信”风尘能染污客衣,即恶劣环境能改变人的忠贞之志,这种忠贞之志就是其于千古佳作《登岳阳楼记》中所推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古仁人之心”,诗人对坚持自己的忠贞之志显示出高度的信心与决心。
从整体上看,这两首诗中所写的桐庐道紧傍富春江,这一带风景绝佳,诗人看到所处环境清静优美如同画境一般,在作者看来,这里正可以涵养情操。由此可见,作者虽遭贬谪,但并无消极颓丧之意,志向高远的作者,已把个人的荣辱升降置之度外,并没有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而是在如画景中涵养情操。
(2022·江苏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度天山有怀京邑①
骆宾王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
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
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
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②。
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出塞第二年。②漂梗:即泛梗,指生活动荡不定。典出《战国策•赵策》。瓜:指瓜时,即瓜熟之时。典出《左传•庄公八年》;后代称任取期满,等待移交之时为瓜时。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写于作者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登上天山、对京城有所思之时。
B.首联用“忽”写出到达山顶时,见开阔之景而惊异、喜悦、思念,开宗明义,直指题目。
C.第三联写诗人行军途中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长期艰辛行军衣带变得松弛。
D.尾联诗人觉得生活令人伤感,夜闻胡笳之时悲哀之情难抑,泪水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流。
12.典故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可能比原有内涵更丰富,请结合第五联简要分析。
【答案】11.C
12.①漂梗指生活动荡不定,诗人借此写出其边塞生活的漂泊不定以及内心的不安。②瓜时指移交职务之时,诗人借此透露出自己渴盼任职期满、赶快踏上归程的急切。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长期艰辛行军”不全面,应为“长期艰辛行军和忧虑”。三联“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意为:行军途中常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为叹息、忧虑,我的衣带都变得松弛不少。行军辛苦,忧思边人,以致形容枯槁。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鉴赏能力。
五联“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意为:旅途之中像木偶人一样漂泊不定,遥想离任满交接回归的日子还长着呢。
其中“漂梗”典出《战国策•赵策》,指生活动荡不定。诗人此处用典不仅写出自己因从军西域而过着漂泊不定的军旅生活,而且包含内心的不安,一个“徒”字表达出诗人的无奈。“瓜”指瓜时,即瓜熟之时。典出《左传•庄公八年》;后代称任取期满,等待移交之时为瓜时。“归期”写出诗人对回家的渴望;“未及瓜”颇有等不及瓜熟移交职务之意,此处用典表达了诗人渴望任职期满、赶快踏上归程的急切。
此句用典巧妙,让人觉得漂泊之人的凄凉境遇古今都是一样的。
(2022·四川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五十初度时在昌平①
顾炎武
居然濩落②念无成,隙驷流萍度此生。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③。
常随黄鹄翔山影,惯听青骢别塞声。
举目陵京犹旧国,可能钟鼎一扬名。
【注】①初度:此处解释作“生日”。顾炎武为明朝遗老,去昌平拜谒明陵,表达故国之思。②濩落:沦落失意。③河清:古人以“河清”为升平祥瑞的象征,这里暗指恢复明朝统治。
13.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技巧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作于诗人半百之时,他拜谒明陵,俯仰世事,抒发了复杂的思想情感。
B.首联诗人回顾过往,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自己却像漂荡浮萍一般度过此生。
C.颈联写诗人常随黄鹄、青骢奔走于山河、边塞,暗示自己为理想而奋斗不已。
D.尾联中诗人抬眼长望,仿佛觉得故国还在眼前,其复国扬名的愿望终能实现。
14.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3.D
14.①情感表达上,本联所的情感由首联的低沉转向昂扬,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复国之志。②结构安排上,本联承上启下,“远路”“日暮”“老年”等承接上联“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等词;同时引出了下联为复国奔忙的状况。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D.“其复国扬名的愿望终能实现”理解错误,“可能”应该作“能否”解。尾联的意思是,抬头看到那些明朝帝王的陵寝还像处在原来的国家一样,能否完成复明的事业而钟鼎扬名呢?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的能力。
首联意思是:想不到沦落失意理想落空,在匆匆而逝的时光里,像漂荡浮萍一样度过了今生。这一联是顾炎武对过往人生境遇的总结,表达了他对理想失意、漂泊无定、时光匆匆的感慨,情绪低沉。
颔联,前句化用伍子胥的话,意思是说虽然路途遥远,我也不必为将要日落而愁苦。“远路”喻指反清复明事业;“日暮”喻指自己进入五十之年。诗人知道反清复明任重道远,但也不为自己已进入暮年而忧愁。他进入老年也仍然始终希望恢复故国。“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表达出了反清复明之心并不因年老而终了,明知希望渺茫但理想信念始终不渝的意思。所以,情感表达上,首联情绪低落,颔联则转向昂扬,自勉自励,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复国之志。
颈联,情绪上承首联。“黄鹄”和“青骢”分别用来比喻明朝的遗民文士和抗清勇士。诗人一方面是描摹自己的漂泊状态,一方面则暗喻反清斗争情势。“黄鹄”本应高飞九天,这里却在山影里飞翔,意谓自己与反清的文士们一起常进行隐蔽的斗争。“青骢”本应在边塞奔驰,但他对听到“青骢别塞”之声却习已为常。“青骢别塞”喻指抗清武装逐渐瓦解。
尾联,在情绪上上承颔联。意思是说抬头看到那些明朝帝王的陵寝还像处在原来的国家一样,能否完成复明的事业而钟鼎扬名呢?
所以,在结构安排上,颔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远路”“日暮”“老年”等承接上联“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等词,同时引出了下联为复国奔忙的状况。
(2022·河南六市联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题酒家壁
周文璞①
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大槐宫②里着貂蝉。行到江南知是梦,雪压渔船。
盘礴③古梅边,也是前缘。鹅黄雪白又醒然。一事最奇君记取:明日新年。
【注】①周文璞:祖上事农桑。祖、父随宋室南渡而流落江南。②出自“南柯一梦”。③盘礴:这里指一种傲慢不羁的坐姿。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酒后安眠,梦的美与灭,古梅边的盘坐等可以看出,词人伤心国事又报国无门,悲愤之下寄情于酒色。
B.词人借酒入梦,由梦而化用典故,用典以刺世,曲折而委婉地批判当时富贵无常、得失不定的社会现实。
C.“行到江南”指流落江南,“雪压渔船”是词人在梦醒之后所看到的真实景物,“压”字表示现实严酷。
D.“鹅黄”指柳发新枝,“鹅黄雪白”预示新年快要到了,着一“又”字,流年暗换的伤感情绪隐然可见。
16.这首词语言特色鲜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1)语言诙谐,幽默风趣。如:作者将在“古梅边”那种“盘礴”箕踞的不羁之态,说成是前世定下的缘分,显然故弄玄虚,令人忍俊不禁。
(2)口语化,通俗易懂。如“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语言不加修饰,平易近人。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的能力。
A.“悲愤”错误,还好酒钱即安眠,写出了作者的洒脱不羁;“大槐宫……雪压渔船”三句由酒入梦,又从梦中醒来,似梦非梦之间表达人生无常之叹;在古梅边“盘礴”,表现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形象特点。“安眠”、“梦”的美和灭、“盘坐”等不能看出“词人的悲愤之情”。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
(1)语言诙谐,幽默风趣。吃酒还钱,事极平常,但以之入词,就表现了一个不赊不赖的醉汉形象,饶有兴味,却令人耳目一新。开篇即以吃酒还钱勾勒出一个不赊不赖的醉汉形象,饶有兴味;词的下片,作者将他在“古梅边”那种放浪形骸的“盘礴”,说成“ 也是前缘 ”,是前世定下的缘分,显然是小题大做 ,故弄玄虚 ,把本来不相连系的事情硬是凑在一起,意在构成幽默风趣的表达。
(2)口语化,通俗易懂。“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语言不加修饰,平易近人。“行到江南知是梦,雪压渔船”写醉酒入梦方醒的情景,语言通俗,又令人回味无穷。结句“明日新年”更是于直白中给人流年暗换的感伤。
(2022·浙江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闲居寄端及重阳①
【唐】韦应物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闲居怀旧
【唐】顾况
日长鼓腹②爱吾庐,洗竹浇花兴有余。
骚客空传成相赋③,晋人已负绝交书。
贫居谪所谁推毂④,仕向侯门耻曳裾。
今日思来总皆罔,汗青功业又何如?
【注】①此诗为诗人辞官闲居长安西郊时寄赠在朝做官的亲人而作。②鼓腹:袒腹,谓饱食无所事事。③成相赋:《荀子》篇名,唐人杨倞注为“成功在相,故作《成相》三章”。④推毂:提携推荐。
17.《闲居寄端及重阳》一、二句借助系列意象,描绘了__________的山居图景;《闲居怀旧》首联叙写庐中雅事,展现了__________的家居生活。
18.比较两首诗在“闲居”上寄寓的情感及抒情方式的异同。
【答案】17. 幽静(清幽/恬淡/恬静) 悠闲
18.同:都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闲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功名仕途的厌倦之情。异:①韦应物诗借景抒情,借助雪满幽林、远离世俗的幽静之景表达诗人的闲情逸致。(或由景入情,由情入理,“风尘不归”既是诗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在向亲人表露自己的隐逸情怀)②顾况诗用典抒情,借用“成相赋”“绝交书”的典故表达空有凌云之志却无人举荐的悲哀与无奈。(或运用反问句式,在今昔对照中表达失意与愤激之情)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闲居寄端及重阳》中的一二句“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其中运用典型意象“野寺”“曙钟”“雪”“幽林”等意象,描绘出了山居生活的幽静。
《闲居怀旧》首联“日长鼓腹爱吾庐,洗竹浇花兴有余”中,作者通过对饭后坦腹,“洗竹浇花”的闲情写出了自己悠闲的家居生活。
18.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的鉴赏能力。
《闲居寄端及重阳》与《闲居怀旧》两首诗都是写作者的日常生活,二者在情感及抒情方式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首先在相同点上,二诗都是表达对闲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功名仕途的厌倦之情,《闲居寄端及重阳》中“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写出了诗人对闲居的清幽深深地喜爱,“风尘不归”则是表明作者无意仕途的情怀。
在《闲居怀旧》中,“日长鼓腹爱吾庐,洗竹浇花兴有余”则写出了饭后洗竹浇花的悠闲,“今日思来总皆罔,汗青功业又何如”则是表明自己放弃建功立业的想法,暗示对对功名仕途的厌倦之情。两诗都是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这一情绪的。
不同点上,虽然两诗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但两人的表达方式却不同,在《闲居寄端及重阳》中,作者通过一二句“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中“野寺”“曙钟”“雪”“幽林”的典型意象,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诗人对山居生活的闲情逸致。
而《闲居怀旧》的颔联“骚客空传成相赋,晋人已负绝交书”中,则是借用“成相赋”“绝交书”两则典故,自比荀子与嵇康,表达自己空有凌云之志却无人举荐的悲哀与无奈。
(2022·北京东城·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1】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2】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1】莳:种植。【2】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
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20.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与《插秧歌》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韦应物《观田家》)
B.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张继《山家》)
C.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词五首》其四)
D.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21.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19.B
20.A
21.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场景。如:动词表现分工,局部特写表现辛苦,比喻手法增加生动性,对话描写突出劳身劳心。
②苏诗侧面描写表现劳动场景。如:用收麦人的“饥乏”和外孙的“劳苦辛”表现抢收新麦劳动的紧张、热烈;用“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想见收麦时热火朝天的景象。
【解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秩序井然,一丝不苟”错,写雨中抢插稻秧,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
C.“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错,“一竿晴日”指日上一竿,“一竿晴日舞比邻”写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D.“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错,“赋诗怜汝足精神”意思是,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插秧歌》描写劳动场景,表现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A.写农忙时节,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的生活。与《插秧歌》思想感情最接近。
B.前两句描写赶路情形,反映了山间的优美景致和诗人的潇洒神态;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渲染出到达“山家”时的欢乐气氛。
C.赞扬了商州山民勤劳友爱的精神和互助合作、淳朴无私的美德。
D.表现农民连夜打稻子的丰收欢乐。
故选A。
2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场景。
动词表现分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局部特写表现辛苦:“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比喻手法增加生动性: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对话描写突出劳身劳心:“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
苏诗侧面描写表现劳动场景。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这句从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一竿晴日舞比邻”“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侧面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收麦时的迫切气氛和热火朝天的景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各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各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语文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诗),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