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01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02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0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
    材料四: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
    B. “五四”文学的青春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C. 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着密切联系。
    D. 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对道德养成的重要并付诸实践,如孔子很重视“六艺”的审美教育价值。
    2. 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李大钊的《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B. 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C. 审美教育的教育手段为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终极目标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D. 审美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
    3. 下列言论或现象,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
    A. “五四”时期的文化青春气息勃发,当下社会上却渐渐刮起“阴柔之风”,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
    B. 日前新闻爆出有学校和幼儿园老师为给自己的偶像应援发动学生参与视频录制,启示我们警惕病态文化蔓延进校园,对青少年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C. 北大88年毕业生卢新宁寄语学弟学妹: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D. 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表现上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4. 材料一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论证方法和论据的角度进行阐述。
    5. 回望“五四”文化的青春审美心态,反观当前文化领域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请综合材料简析当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
    【答案】1. C2. D3. A
    4. ①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层次清晰;主要运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证明观点;论据典型丰富,说服力强。
    ②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青春心态;然后引用权威言论、列举事实分别从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有别于古代士大夫文学的青年为文学创作主体、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作家作品和青春风格的文学杂志命名等角度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
    5. ①戒绝奢靡浮夸之风,防止“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拒绝迎合低俗口味,抵制不良文化侵蚀。
    ②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优秀文化品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
    ③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感染力量,触及心灵。
    ④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孩子心中扎根。
    ⑤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⑥社会审美教育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 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 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A项,“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可见“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的追求,不是宗教;“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是这种文学创作的宗旨,并非“宗教信仰”。
    B项,“‘五四’文学的青春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可见“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不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D项,“如孔子很重视“六艺”的审美教育价值”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可见孔子重视的是“诗”“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而非“六艺”的审美教育价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项,“审美教育……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审美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可见不是将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转化成”情感的感染力量,而是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本身就具有情感感染的力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说法错误。“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形容从“五四”文化青春气息勃发到当下社会刮起阴柔之风的现状,以偏概全,夸大其词。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要求从论证思路、方法和论据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就要从这三个角度去进行分析,才能保证答题的全面。首先,从论证思路看,材料一开篇就提出了“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欢乐、光明、青春心态。然后分别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五四”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文学杂志的名称洋溢着青春风格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这是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其次,从论证方法上看,材料一采用了引用论证,比如“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等;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等;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如将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古代文学与“五四”文学相对比,将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文学和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相对比。最后,从论据上看,材料一采用的论据并不单一,既有权威言论,又有事实依据,论据丰富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把握命题角度。非连续性文本的事件、人物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对陈述对象可以先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角度考查;考查的层面也可以从表面的语句到深层的普适性的意义。其次,要紧扣原文,寻找相关线索。要善于结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包括任务单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特征细节描写,发现人物身上体现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再次,要整体感知,注意抓个性。要从材料的整体出发,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文本内容,善于进行个性化解读。最后,要客观准确,注意委婉性。
    本题中,要注意扣住题目中“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来进行思考,答题范围要圈定在材料二、三、四中。根据材料二中“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可知要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首先要戒绝奢靡浮夸之风,防止“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拒绝迎合低俗口味,抵制不良文化侵蚀。根据材料三中“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说明应该抵制“阴柔之风”;根据“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可知应该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优秀文化品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根据材料四第二自然段“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可知应该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感染力量,触及心灵。根据材料四第三自然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可以概括出,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孩子心中扎根。根据材料四第三自然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以概括出,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根据材料四第三自然段“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概括出,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审美教育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
    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喧喧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
    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B. 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C. 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 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7. 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8. 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6. A7. ①内容上,“人”“牛”和“犁”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田园图画。
    ②形式上,句式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
    ③手法上,“人”“牛”和“犁”的形象相互映衬,彼此相依,浑然一体;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完整和谐的农耕世界,反映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景和情相谐相生,融为一体。
    8. ①牛和犁没有回答德贵的提问,显示出其内心的孤独;
    ②德贵不怕失败,坚持耕种,显示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错。原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据此看出不是埋下伏笔,而是烘托德贵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画线部分的描写,形成人、牛、犁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第一,从内容上看,一人,一牛,一犁,三元素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田园图画。
    第二,从形式上看,“人老,牛老,犁也老”“牛前边领,德责后面跟”“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句式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
    第三,从手法上看,“人”“牛”和“犁”的形象相互映衬,“人老,牛老,犁也老”,人赶着牛,肩扛着犁,彼此相依,浑然一体;作者用语简洁,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完整和谐的农耕世界,反映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景和情相谐相生,融为一体。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小说中写德贵与牛、犁对话:
    “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据此看出德贵问牛和犁,但牛和犁是不会回答的,显示出人物内心的孤独;
    “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据此看出,德贵心里早有答案,不怕失败,坚持耕种,衬托出德贵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祖文皇帝黄初元年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①。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是时太子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欲秘不发丧,谏议大夫贾逵以为事不可秘,乃发丧。或言宜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广陵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贾逵曰:“不可。”为作长檄,令所在给其禀食。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凶问至邺,太子号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谏曰:“君王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时群臣初闻王薨,相聚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君王违世,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乃罢群臣,备禁卫,治丧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尚书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也。”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今,策太子即王位,大赦。后改元延康。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有删改)
    【注】①曹操突然病逝洛阳,而太子曹丕远在邺城。曹操病逝前,急召爱子曹彰前往洛阳。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王晏A驾B天下C恃殿下D为命E当F上G为宗庙H下I为万国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对之流涕”与“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两句中“或”字含义不同。
    B. 海内,古代指四海之内,即天下之意;文中指全国,“平海内”即统一全国。
    C. 绶,古代用来系官印或系勋章等东西的丝带,并用不同的颜色标志身份及等级。
    D. 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古代指五谷之神,后人用“社稷”来指国家。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知人善任,爱惜人才,奖惩分明,执法严明,生活俭朴,不崇尚富丽奢华。
    B. 魏王去世,大臣们想先保守秘密,暂不公布丧事,谏议大夫贾逵对此执反对态度。
    C. 青州兵擅自离队,大家认为应加以制止,贾逵不但不反对还要求给青州兵提供粮食。
    D. 鄢陵侯曹彰预谋反叛,询问魏王的印玺在何处,贾逵则认为曹彰不应该询问此事。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
    (2)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
    13. 徐宣坚持不换城池守将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9. BEH10. A
    11. D12. (1)和敌人对阵时,曹操神态安详,似乎不愿意打仗的样子。
    (2)曹丕很久以后才停止住哭声,对司马孚说:“你说得对。”
    13. ①如今各地都归于统一,每个人都怀有效忠之心。
    ②若把各个城池的守将都换成曹操家乡的谯县人和沛国人,会伤害那些守卫将士的感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先王去世,举国上下都仰仗殿下您发布号令。您应向上为祖宗的基业着想,向下为全国的百姓考虑。
    “君王晏驾”,主谓结构,句意完整,B处断开;
    “天下恃殿下为命”,主谓宾结构齐全,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处E处断开;
    “上为宗庙”与“下为万国”结构相似,句意相关,中间H处断开。
    故BEH三处需要断句。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含义不同”错误。两句中“或”字含义相同,都为“有时”。句意:有时对犯罪的人伤心落泪。/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鄢陵侯曹彰预谋反叛”错误,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询问贾逵魏王的印玺在何处,贾逵严肃地说:“国家已经确定了先王的继承人,先王的印玺,不是君侯您应当询问的。”由此并不能看出“鄢陵侯曹彰预谋反叛”。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陈”,通“阵”,对阵;“意思”,神情;“然”,……的样子。
    (2)“良久”,很久以后;“乃”,才;“是”,对,正确。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可知,如今各地都归于统一,每个人都怀有效忠之心。
    由原文“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可知,若把各个城池的守将都换成曹操家乡的谯县人和沛国人,会伤害那些守卫将士的感情。
    参考译文:
    世祖文皇帝黄初元年春季,正月,魏武王曹操抵达洛阳;庚子(二十三日),曹操去世。魏王知人善任,善于洞察别人,很难被假象所迷惑,能够发掘和提拔有特殊才能的人,不论地位多么低下,都按照才能加以任用,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敌人对阵时,曹操神态安详,似乎不愿意打仗的样子;可是一旦制定好策略,向敌人发动攻击,便气势充沛,斗志昂扬。对有功的将士和官吏,赏赐时不吝千金;而对没有功却希望受到赏赐的人,则分文不给。执法时严峻急切,违法的一定加以惩罚,有时对犯罪的人伤心落泪,但最终也不加赦免。生性俭朴,不崇尚富丽奢华。所以能够消灭各个强大的割据势力,几乎统一全国。
    此时,太子曹丕正在邺城,驻洛阳的军队骚动不安。大臣们想先保守秘密,暂时不公布曹操去世的消息。谏议大夫贾逵认为不应该保密,才把丧事公之于众。有人说,应当把各个城池的守将都换上曹操家乡的谯县人和沛国人。魏都太守、广陵人徐宣大声说:“如今各地都归于统一,每个人都怀有效忠之心,何必专用谯县人和沛国人来伤害那些守卫将士的感情。”撤换之事才不再提起。青州士兵擅自击鼓离去,大家认为应加以制止,对不服从命令者派兵征讨。贾逵说:“不可以这样做。”于是他写了一篇很长的文告,命令青州兵所到之处的地方官府,要给他们提供粮食。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询问贾逵魏王的印玺在何处,贾逵严肃地说:“国家已经确定了先王的继承人,先王的印玺,不是君侯您应当询问的。”噩耗传到邺城,太子曹丕恸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劝谏说:“先王去世,举国上下都仰仗殿下您发布号令。您应向上为祖宗的基业着想,向下为全国的百姓考虑,怎么能效法普通人尽孝的方式呢!”曹丕很久以后才停止住哭声,对司马孚说:“你说得对。”当时,大臣们刚刚听到曹操去世的消息,相聚而哭,一片混乱。司马孚在朝堂上大声说:“如今君王去世,全国震动,当务之急是拜立新君,以镇抚天下,难道你们只会哭泣吗?”于是命令群臣退出朝堂,安排好宫廷警卫,处理丧事。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大臣们认太子曹丕即魏王位,应该有汉献帝的诏令。尚书陈矫说:“魏王在外去世,全国惊惶恐惧。太子应节哀即位,以安定全国上下的人心。况且魏王钟爱的儿子曹彰正守在灵枢旁边,他若在此时有不智之举,生出变故,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召集百官,安排礼仪,一天之内全部办理完毕。第二天清晨,以魏王后的命令,拜太子曹丕继承王位,下令大赦天下罪犯。不久后改年号为延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寄满子权
    王令
    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注】满子权: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句点明地点和时间,下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从而为全诗奠定基调。
    B. 颔联诗人触景生叹,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暗含了诗人对人世的感喟。
    C. 颈联诗人向友人倾诉自己境况,表达了即便怀才不遇,志向也定会实现的信心。
    D. 本诗中所选的意象如“暮蔼”“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
    15. “楼上人愁意思深”一句中“意思深”包含哪些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C15. ①羁旅他乡的凄凉:诗人漂泊他乡多年难以归去,抒发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无奈凄凉。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西风一夜壮心已老,面对无可奈何的处境,诗人深陷壮志难伸的哀怨苦闷。③知音难遇的悲慨:尾联写诗人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处境,表达出内心的悲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即便怀才不遇,志向也定会实现信心”错误,“一夜西风老壮心”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怨,吐露将从此而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慨。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三年客梦迷归路”,作者在天长束氏家塾转瞬三年,束家因为怜恤他贫穷,所以招他来伴读。虽然东家束伯仁待他很好,得暂时免受饥寒之苦,但并非久计;在潦倒沉沦、一贫彻骨的困境中,所以有“三年客梦迷归路”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无奈凄凉。
    “一夜西风老壮心”,“壮心”是指“壮志”,作者本来已有壮志难伸之感,加上一夜西风劲吹,这就迸发出壮心已老的哀痛。这一句不只是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怨,更在于吐露将从此而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慨。
    结尾两句,作者向友人倾诉说:“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作者试图“欲作新声”寄托自己难以实现的“憾恨”,他又感到知己难逢,知音殊少,满子权兄弟虽然和他是至交,而且也是有志之士,但同样沉沦下层,爱莫能助,所以才有“直弦先断泪盈琴”的感慨。此调未弹,琴弦先断,他朝歌暮哭,只想对知己一诉这样的衷曲,充分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悲怆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仿用《管子·形势解》中语句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抒情主人公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心中无限凄凉寂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
    【答案】 ①. 山不厌高 ②. 海不厌深 ③. 采之欲遗谁 ④. 所思在远道 ⑤. 雕栏玉砌应犹在 ⑥. 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厌、采、遗、雕栏、砌、犹、颜。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面对的现实,在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来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他们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 “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C. 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 “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风雨如晦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
    B. 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C. 风雨交加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
    D. 风雨如晦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7. B18. D
    19.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诗歌”,喻体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或将“诗歌”比作“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歌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的艺术价值。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1)语序不当。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是先“提出”再“确立”。
    (2)成分赘余。“并开始使用”与“确立”语意重复,应删除“并开始使用”。
    只有B修改正确。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交加:风雨一起袭来。比喻天气恶劣。语境是说,“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时局动荡。所以此处要选“风雨如晦”,比喻黑暗的社会现状。
    第二处,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岁月。语境是说“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在这个不平凡的岁月,“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故第二处填“峥嵘岁月”。
    第三处,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语境是讲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诗人,敢于打破成规陋习,不因循守旧,直接针对当时“墨守成规”的世风。
    第四处,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语境是说这些勇敢的新文化主将创作了大量使世人震惊的作品,故填“惊世骇俗”。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可知,“诗歌”是本体,“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是喻体,“是”为比喻词,此句构成的是暗喻的修辞手法。
    分析喻体,用“璀璨”一词修饰“明珠”,可见其特点是灿烂夺目,而比喻修辞中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性,因此可判断出“诗歌”也是灿烂夺目的。再从“文学女神”这个定语可知,“诗歌”的灿烂夺目主要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所以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歌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及艺术价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严冬之下,有人热衷“低温养生”,尝试冬泳、洗冷水澡等。专家表示,所谓的“低温养生”注重的是自然环境下低温对人体的调节。如果通过冷水澡、冬泳、穿得少来人为地降低体温,有时不仅无法达到长寿的目的,①特别是老人、儿童等体质较弱或患心脑血管疾病、怕冷体质的人,一味的追求低温,易导致感冒、冻伤等不适症状。
    某些低温习惯有助于身体健康,②,低温能减少高温烹饪时致癌物出现的几率,又能最大限度保存食物中的养分,低温烹饪应以细火烹煮为佳,注意适当低温烹调。
    睡个“低温觉”也有利于养生,人的体温晚间9点至11点开始下降,凌晨1点至3点降到低谷。夜间休息的时间正好是③因此,每天应该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20. 在上文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1. 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0. ①反而损害健康
    ②比如饮食方面
    ③“低温养生”的好时机
    21. ①低温养生不能人为降温
    ②不要过多高温烹饪(适当低温烹调)
    ③按时休息,不要熬夜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如果通过冷水澡、冬泳、穿得少来人为地降低体温,有时不仅无法达到长寿的目的”可知,此处应表达这种方式对健康的危害,所以可填“反而损害健康”。
    第二空,根据前句“某些低温习惯有助于身体健康”可知,此处应该列举好的习惯;再结合后文可知,这是强调饮食方面的养生,所以可填“比如饮食方面”。
    第三空,前文说“睡个‘低温觉’也有利于养生”,又说“人的体温晚间9点至11点开始下降,凌晨1点至3点降到低谷”,所以“夜间休息的时间”正好是养生的好机会,可填:“低温养生”的好时机。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概括要点的能力。
    第一段,先提出对“低温养生”的认识和正确理解,再指出人为降温对健康的危害,据此可概括出“低温养生不能人为降温”。
    第二段,提出一个饮食方面的低温习惯,指出“注意适当低温烹调”。
    第三段,“睡个‘低温觉’也有利于养生”“人的体温晚间9点至11点开始下降,凌晨1点至3点降到低谷”“每天应该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强调的是“按时休息,不要熬夜”。
    22. 参考下面的范例,另选对象,仿写一首短诗。
    【范例】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
    装得下整个世界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遇到心事
    就连两行泪都装不下
    【答案】我的故乡很远很远
    隔着千山万水
    我的故乡很近很近
    想她的时候
    就在眼前浮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仿写要注意内容、形式和手法的角度,有时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所给范例共有五句,第一句是“我的……很……很……”;第二句是动宾结构的句式;第三句形式同第一句一样,但内容相反相对;第四句是一个短句,也是动宾结构;最后一句的句式是“就……”。内容上这首小诗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仿句时要从这些形式上加以注意,内容上要能表达某种情感或哲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们具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红烛》中,“蜡烛”象征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和青春模样。《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青春模样”。
    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是怎样的?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呢?请以“青春模样”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这,才是青春的模样
    “妈,市里疫情严重,我报名去参加支援了,你和妹妹好好在家,别到处乱跑!”哥哥收拾好行李,丢下这一句话,便匆匆离去。妈妈摇摇头对我说:“你哥哥,总是这样积极!”言语中尽是自豪与心疼。是的,哥哥总是这样积极,自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他总是这样匆忙,总是出现在他人最需要的地方。
    泛着鱼肚白的清晨,烟雾缭绕的办公室,蓝光闪烁的屏幕,布满血丝的双眼……一夜,又过去了,这是哥哥最平常的一个夜晚。为更好地防控疫情传播、及时准确梳理出密切接触者的详细行程,哥哥在屏幕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不眠之夜,而这只他工作的一小部分。自疫情开始后,哥哥就一直奔走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在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与阳性患者接触排查密接;背上沉重的消毒背篓,一丝不苟地在街道上消毒;寒风凛冽的深夜,在高速路口检查来往车辆的行程码……这些早已成为哥哥工作的日常。
    投入志愿队伍的哥哥化身为温暖的“大白”,披上白色战袍,带上防护装备,穿梭在小区间,驻守在检测点,执勤在风雪里。一群加班熬夜的大白,终于有一点休息的时间,瘫坐在小区的角落,虽然看不到面孔,但那种疲惫隔着屏幕也铺面而来。镜头一扫而过,眼尖的我看到防护服上出现哥哥的名字,听到电视机里传来“感谢大白,家乡有你,我们放心”,那一瞬间眼泪夺眶而出。脱掉这身防护服,谁还不是个宝宝,但穿上这身防护服,就是穿上保家乡平安的责任。
    一个月的支援任务结束,哥哥终于回到家,看着哥哥清瘦的脸庞,我问哥哥:“在疫情一线,你害怕吗?”哥哥笑笑回答说:“怎么不害怕呢?”“那为什么还要主动申请去呢?”哥哥说:“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我得对得起身上的这身警服。”那一瞬间,我觉得哥哥就是保家卫国的大英雄。
    青春,是什么模样?在哥哥的言行中,我得到了最好的回答。那是“我的家乡,我来守护”的铮铮誓言;那是“即便害怕,也绝不退缩”的勇敢担当;那是冲在第一线、干在第一线、守在第一线的一往无前。是在奋斗与担当中成长的模样,而我所希望的青春的模样,也要和哥哥们一样,做一个于国于民于家有用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材料的内容源于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是对“青春”的思考,启发我们思考青春该有的样子。青春应该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青春应该有奉献精神的模样,青春应该有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青春应该迸发出的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青春应该是奋斗的模样,青春应该有心怀天下的梦想……青春的模样是什么?青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一段时光,一定要倍加珍惜,不可荒废;青春是人的能力增加、见识开阔的关键期,要好好把握,努力学习,为未来奠基;青春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年华,更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时期,要树立远大理想,勇敢担当时代重任,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青春的模样是奉献、担当、进取、奋斗的样子。虽然对“青春模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文章的立意一定要体现正能量,以展现青春积极向上的样子。
    围绕“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可写自己眼中他人青春最美好的样子;围绕“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写出自己想活出什么样的青春。以“青春的模样”为话题,就不能脱离主题另立门户。
    试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先确立好行文的主题,再依照主题进行选材。例如,将奋斗作为所要叙写的青春模样,可以选择一两件典型事例(如在学习中受挫后的奋力追赶、攻克难关,为克服自己的某个弱点而付出的艰辛努力等),记叙事件的原由时要简明清晰,重点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具体行动以及达到目标后的体会、感悟,最后画龙点睛,点明文章的主旨并升华到社会、国家的层面。
    立意:
    1.用无畏无惧的青春模样面对困难。(叙述自己面对挫折勇敢直前的一次经历)
    2.用时不我待的青春模样砥砺人生。(叙述自己经过某事醒悟到自己过往不珍惜时间的经历)
    3.用无私奉献的青春模样帮助他人。(叙述自己参加志愿活动的经历)
    相关试卷

    四川省射洪市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射洪市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_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