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4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 默写,
(1)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2)欲说还休,却道“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傍晚时分小明遥望山野,满目皆是浓浓秋意,让他不禁想起《野望》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不可知其源 ②. 天凉好个秋 ③.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④. 树树皆秋色 ⑤. 山山唯落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源、皆、唯、落晖。
(二)古诗文阅读(22分)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追和陶渊明诗引(节选)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①耳,置家罗浮②之下。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
先生平生独喜为诗。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③。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吾今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④,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有删改)
【注】①儋:即儋州。②罗浮:即罗浮山。③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意思是平实中透着文采的华丽,清淡中透着丰富的意味。④悛(quān):改变。
2. 【甲】诗题中的“乐天”指的是__________(人名)【丙】文中提到了“渊明”,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_____》。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葺茅竹而居之( )
(2)参考下面的诗句,画线句中加点词“桑榆”的意思是(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A.桑树和榆树 B.指日落时余光所在处,谓晚暮
C.比喻晚年 D.喻指隐居田园
4.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相与步于中庭。
5. 【乙】文中苏轼“____________”的行为,说明他把张怀民当作心意相通的朋友。【丙】文中,苏轼评价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他称得上是陶渊明跨越时空的知音。
6. 【甲】与【丙】中,刘禹锡和苏轼面对相同的处境——“□”(【丙】文中的一个字),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排解苦闷,前者“____________”,后者读诗写诗,二人体现出相同的人生态度,即____________。
7.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用“闻笛赋”表达对物是人非的感慨,用“烂柯人”抒发对友人的怀念。
B. 【乙】【丙】两文融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辛酸与悲凉情感。
C. 【丙】文中苏轼居陋室、饭蔬食仍“喜为诗”,其心境与【乙】文的“闲人”相近。
D. 【甲】【乙】【丙】三篇诗文都抒发了作者虽然“处江湖之远”,却忧国忧民的心声。
【答案】2. ①. 白居易 ②. 饮酒
3. ①. 居住 ②. C
4. (我们)一起在院中漫步
5. ①. 寻张怀民 ②. 诗品高妙 ③. 人品高洁
6. ①. 谪/迁 ②. (暂)凭杯酒 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 7. C
【解析】
【分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甲】诗题中的“乐天”指的是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此诗作于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的途中,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
【丙】文中提到“渊明”,即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1)句意:建造茅竹之屋居住。居:居住。
(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句的意思是: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桑榆,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乃欲以桑榆之末景”句的意思是:想要用自己的晚年。桑榆,也指晚年;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重点词: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乙】文中结合“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句可知,苏轼“寻张怀民”的行为,说明他把张怀民当作心意相通的朋友。
【丙】文中,结合“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句可知,苏轼评价陶渊明文采卓然、孤傲高洁,说明他称得上是陶渊明跨越时空的知音。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与【丙】中“东坡先生谪居儋耳”,句可知,刘禹锡和苏轼面对相同的处境——“谪”。
【甲】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结合“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句可知,作者采取喝酒振奋精神的方式,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自我激励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丙】文“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可知苏轼读诗写诗,来度过贬谪的痛苦岁月。刘禹锡和苏轼的行为,都体现出相同的人生态度,即:在困难面前,有坚定的信念,乐观豁达的精神。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法的分析。
A.“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B.【丙】文作者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为苏轼的诗写评论,表达对苏轼品格的赞美,对苏轼遭遇的理解与同情之意,并没有表现出辛酸与悲凉的情感;
D.三篇诗文都写到了作者“处江湖之远”时乐观、豁达的心情,并没有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心声”;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丙】
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
先生平生只是喜欢作诗。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我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
二、现代文(35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体育“饭圈①化”当休矣
①在日前进行的 2023 年全国跳水锦标赛女子 10 米跳台决赛中,陈芋汐夺冠,全红婵获得亚军。赛后有观众现场质疑裁判对全红婵压分,网上各种版本的“黑幕”更是层出不穷,引发网民关于体育“饭圈化”的热议。
②“饭圈”现象起源于娱乐圈,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偶像必须无往而不利。一旦偶像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一些人就会认为必有“黑幕”,一些非理性的声音会瞬间甚嚣尘上。“饭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则是侵扰偶像隐私,影响其正常生活。
③体育“饭圈化”存在已久。此前,多位知名运动员就曾公开呼吁抵制这一现象。这一次,作为全红婵的师兄,跳水奥运冠军何冲也批驳“全红婵被压分”的说法,表示“饭圈化的思维和言行十分可怕”。
④体育“饭圈化”有百害而无一利。首先,公众的关注点发生偏移,对于运动项目本身的关注减少, 只聚焦场外情况,发出莫须有的恶意猜测,这不利于运动项目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其次,给当事运动员以及相关人员造成困扰,增添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降低自我反省和学习的能力,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竞技水平和良性竞争。更深层次的危害则是打击了我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社会各界努力打造的“公开、公平、公正”以及“道德、风格、干净”的赛事环境被视而不见。
⑤因此,刹住体育“饭圈化”之风,为体育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爽的舆论环境十分必要。
⑥运动场上,没有常胜将军。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难以预知结果,拼的是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言弃的坚毅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支持和喜爱某位运动员的权利,但这种支持和喜爱应该出于理性,而且必须有一定的边界。两年前,中国奥委会曾经发布声明,号召社会各界尊重运动员个人权益,理性追星, 避免不当言行,坚决杜绝“饭圈”乱象向体育领域蔓延。作为体育爱好者,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运动员的表现和输赢,助力运动员茁壮成长。
⑦与此同时,一些网络平台在类似事件中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相关话题的传播和发酵,不能“作壁上观”,坐收流量红利。
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运动员很难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外界的过度追捧和盲目讨伐, 容易让人产生错误认知。作为运动员,也要能守住初心,保持“人间清醒”,继续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行。
【注】①饭圈:网络用语,“粉丝圈子”的简称。
8. 第②段中加点词“无往而不利”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9. 下列对论述要点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阐释体育“饭圈化”的两大显著特征。
B. 第③段表明运动员对体育“饭圈化”的态度。
C. 第④段论述体育“饭圈化”有百害而无一利。
D. 第⑤段阐明了刹住体育“饭圈化”的必要性。
10. 下列两个事例中,A更适合作为事实论据补充进原文第③段,理由是____________。
A新晋乒乓球男单冠军王楚钦说,粉丝的等候和跟拍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希望粉丝能尊重运动员隐私,给一些私人空间。
B.国乒运动员樊振东表示,不会接受粉丝礼物,希望粉丝来赛场为运动员加油,也希望大家有分寸感,把握住应有的礼貌边界。
11. 联系全文,第⑥、⑦、⑧段顺序是否可以调换?请简述理由。
【答案】8. 无论参加什么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9. A
10. A和B都表明了知名乒乓球运动员反对体育“饭圈化”的态度,王楚钦比樊振东更直接地针对“侵扰隐私”表态(或:樊振东的态度既没有针对“隐私”,也没有针对“黑幕”),与第③段何冲批驳“黑幕说"的态度,合起来呼应了上文关于“饭圈”特征的论述,使论述更全面。
11. 不能。第⑥、⑦、⑧段分别从体育爱好者、网络平台和运动员的角度,论述如何刹住体育“饭圈化”(或:为体育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爽的舆论环境);第⑥-⑦段之间构成了从主到次的关系:第⑧段是对第⑥、①两段论证的补充。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②段“一旦偶像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一些人就会认为必有‘黑幕’,一些非理性的声音会瞬间甚嚣尘上”可知,“无往而不利”在文中的意思是无论参加什么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第②段阐释“饭圈”现象的起源,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第③段的论点是:体育“饭圈化”存在已久。A中“粉丝的等候和跟拍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希望粉丝能尊重运动员隐私,给一些私人空间”论证了此观点。B中“不会接受粉丝礼物,希望粉丝来赛场为运动员加油,也希望大家有分寸感,把握住应有的礼貌边界”与此论点没有关系。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第⑥段“作为体育爱好者,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运动员的表现和输赢,助力运动员茁壮成长”、⑦段“一些网络平台在类似事件中应及时采取措施”、⑧段“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运动员很难做到……”分别从体育爱好者、网络平台和运动员的角度,论述如何刹住体育“饭圈化”;第⑥-⑦段之间构成了从主到次的关系:第⑧段“作为运动员,也要能守住初心,保持‘人间清醒’,继续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行”是对第⑥⑦两段论证的补充。
(二)(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看不见世界,就让世界看见我”(节选)
郭帅
①一个盲人为什么要去登珠峰?
②张洪的回答是:“我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见我。”
③2021年5月24日,失明25年的张洪从珠穆朗玛峰南坡成功登顶,成为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登顶珠峰的盲人登山者。
④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那一刻,张洪没反应过来。他看不见,只是埋头向前,跌跌撞撞,感觉脚下的雪坡平缓了,雪层更厚了。半个多小时后,他的头突然撞在前面夏尔巴①向导的背包上。站稳以后,向导转身拍他:“张洪,你登顶了。”
⑤站在世界之巅,张洪回想起他拉练的情景……
⑥从海拔6100米的罗布切东峰下撤时,暴风雪突如其来。风雪肆虐中,他和教练没有配合好,头磕在冰壁上。张洪对着强子爆发了:“那么危险的训练,到底有没有必要?”暴风雪中,两个“钢铁直男”陷入了冷战。
⑦支离破碎的昆布冰川是张洪的又一道门槛:这里有看不到底的冰裂缝,这里有高高耸立的冰壁,这里还有随时倾泻而下的悬冰川……强子会告诉他,这个裂缝大概是20厘米,或者50厘米,或者1米。但不管强子说的是多长,张洪总是跨到自己的极限——1米以上。这源于他的本能,跨度越大,就越安全。强子很恼火,为什么要做无用功浪费体能?跨度太大,张洪可能就跨到下一个冰裂缝里了。
⑧在珠峰,信任关乎生命安全。然而,盲人对环境和他人的信任有多难?强子蒙着眼睛在碎石里走了一圈。原本5分钟的路程,他深一脚,浅一脚,走了20分钟摘掉眼罩后,他说:“我以前以为这里面缺少了信任,其实,在他的世界里,可能这个信任已经给到了最多,或者给到了极限。”
⑨5月21日,张洪团队向珠峰发起了挑战。
⑩在距离峰顶只有100多米时,每小时50公里的风速,外加降雪,氧气瓶的调节阀被冻住了,准备的氧气不足以供团队所有人继续攀登。在8700米的夺命海拔地带,如果没有氧气辅助,一般人可能连10分钟都挺不过。生死关头,强子决定,包括他和两位摄影师在内的五个人下撤,把足够的氧气留给张洪和状态最好的三个夏尔巴向导,让他们继续冲顶。
⑪突如其来的变故,一度让张洪心生退意。在一次次拉练和集训后,强子已经成了张洪在高山上最默契的眼睛,“我们一起来的,我们一起爬,一起下。”但强子却说:“我以后还有机会,对你来说,可能一生就这一次机会。”他往顶峰的方向轻轻推了张洪一把……
⑫海拔8790米处的希拉里台阶,是登顶的最后一道拦路虎。这是一条宽度仅30厘米左右的山脊,两侧都是万丈悬崖,山脊远看像一片刀刃,通常只允许一人通过。张洪登顶前12天,两位世界知名的登山者在这里遇难,他们已经征服了七大洲最高峰中的六座,珠峰是最后一座。
⑬到达希拉里台阶时,张洪已经走不动了。冰爪在岩石表面直打滑,他只好蹲下,一只手抓住路绳,另一只手当“眼睛”,先摸自己的脚尖,然后顺着脚尖往前一寸一寸地触摸,寻找安全的落脚点。确定了落脚点,再用手去寻找身体的支撑点,最后把脚迈出去。
⑭有次,张洪迈出去的右脚还没着地,突然听到夏尔巴向导大吼:“不……不……停下……”,那只脚一旦跨出去,他落下的位置就是2000多米的悬崖。
⑮步步惊心。
⑯近两个小时之后, 。
(有删改)
【注】①夏尔巴:一个生活在喜马拉雅南坡的族群。
12. 依据提示,梳理张洪对教练强子的态度变化轨迹。
13. 选择一个角度,分析第⑦段画线句语言的表现力。
支离破碎的昆布冰川是攀登珠峰前的又一道门槛:这里有看不到底的冰裂缝,这里有高高耸立的冰壁,这里还有随时倾泻而下的悬冰川……
14.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的( )
A. 第⑩段运用具体数字,真实地再现了登山过程中的自然条件。
B. 第⑫段叙述知名登山者遇难的情况,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敬意。
C. 第⑬段通过动作描写,体现出盲人登山者胆小而谨慎的特点。
D. 第⑮段独句成段,强调了希拉里台阶是张洪难以逾越的关卡。
15. 下面哪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请阐释理由。
A.张洪登顶了。 B.世界看见了张洪。
【答案】12. (1)在昆布冰川拉练时,不完全信任强子(的提示)(2)信赖强子(的提示)(3)具体展现张洪在拉练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困难,表明其勇于挑战自我的顽强意志,以及教练团队的支持与成全,是他成功登项的主要原因。
13. 示例:画线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门槛”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昆布冰川的险峻地势,衬托出张洪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极限的高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张洪的敬佩之情。 14. A
15. 答案示例: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1)空:结合第⑦段“但不管强子说的是多长,张洪总是跨到自己的极限——1米以上。这源于他的本能,跨度越大,就越安全。强子很恼火,为什么要做无用功浪费体能?跨度太大,张洪可能就跨到下一个冰裂缝里了”可得,在练习跨越冰裂缝时,张洪总是不按强子的指导进行练习。据此可概括为:在昆布冰川拉练时,不完全信任强子(的提示);
第(2)空:结合第⑪段“在一次次拉练和集训后,强子已经成了张洪在高山上最默契的眼睛”可概括为:信赖强子(的提示)。
第(3)空:详写这些情节用意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展现登顶过程的艰难险阻:通过详述张洪在攀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冰裂缝、悬冰川等,生动地展现了登顶珠峰的艰难险阻,张洪作为一个盲人,面对重重困难仍不放弃,坚持完成登顶珠峰的壮举,彰显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毅力和坚韧精神。
②突出张洪和强子之间的信任关系,从最初的争吵到最后强子为张洪放弃登顶机会,这些细节描绘了两人之间从矛盾到默契,再到无私奉献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对于张洪成功登顶至关重要。可见,教练团队的支持与成全,是张洪成功登顶的主要原因。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结合第⑦段“支离破碎的昆布冰川是张洪的又一道门槛:这里有看不到底的冰裂缝,这里有高高耸立的冰壁,这里还有随时倾泻而下的悬冰川……”可知,这段话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和排比。比如将“昆布冰川”比作“门槛”,同时又列举了冰裂缝、冰壁、悬冰川等意象,突出了攀登珠峰的艰难险阻。语言节奏感强烈,通过反复使用“这里有……”以及“支离破碎的昆布冰川是攀登珠峰前的又一道门槛”等表述方式,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沉浸感。
这段话对昆布冰川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攀登珠峰的艰辛和危险,同时也凸显了张洪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决心,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也表达了对张洪勇往直前的敬佩和赞美,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有误,第⑫段叙述知名登山者遇难的情况,体现了登山的危险。
C.有误,第⑬段通过动作描写,体现出盲人登山者谨慎的特点,不是胆小。
D.有误,第⑮段独句成段,强调了希拉里台阶的难以逾越,衬托下一段张洪登顶的艰难。并非是“张洪难以逾越的关卡”。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选择B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内容上,
文章主要讲述了张洪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登顶珠峰的故事,强调了人类毅力和坚韧的精神。B项“世界看见了张洪”正好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张洪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同时,这句话也具有一定的哲理意义,表达了只有勇敢地面对困境,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结构上,B项也与题目和开头第②段的“我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见我”相照应。
而且在表现手法上,B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即把张洪当作物来写,增添特有的情味,语言更加生动,情感更加充沛,能启发读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动。
相比之下,A项“张洪登顶了”虽然表达了张洪成功登顶的事实,但缺乏对主题的呼应和升华,显得较为平淡。因此,B选项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
三、综合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明清小说面面观”即将开始。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来筹备下列活动。
活动一:知识竞赛
16. 小豪设计了一组判断题,并附上了答案(如下)。其中一题的答案有误,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选项: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
活动二:人物建档
17. 小明设计了一张经典人物形象的档案卡片(如下)。安安从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的角度,建议他增加一个条目,说明范进和其他人物的关系。请你把这个条目补充完整,并具体说明补充的理由。
人物关系:
理由:
18. 《水浒传》和《儒林外史》人物展板完成了,请你依据提示,撰写展板的主题词。
赞_______梁山聚义,_______文人书生________。
活动三:情节探究
19. 大平对《儒林外史》的情节设计感到不解,“为什么作者把王冕的故事放在整本书的第一回呢?”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开篇表明作者对理想儒士的情感倾向
B. 直接表明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C. 与后文热衷功名的周进等人形成对比
D. 借助王冕的故事来隐括整本书的主题
20. 在《水浒传》和《儒林外史》中,有一些看起来特别夸张的故事情节。请你从下面选一个人物,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做好读书交流的准备。(80字左右)
A.鲁智深 B.严监生
【答案】16. ①. B ②. 《儒林外史》不属于四大名著
17. (范进是) 胡屠户的女婿(或,与胡屠户是翁婿),胡屠户对这个女婿前倨后恭,表明包括胡屠户在内的各色人等构成的社会环境,是制造范进悲剧的主要原因
18. ①. 英雄豪杰 ②. 嘲/讽 ③. 儒林现丑 19. B
20. 答题示例1:《水浒传》 有些情节看起来夸张,实际上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例如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夸张地写出他武功之高强,展现了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正义形象。
答题示例2:严监生是吝啬鬼的代表人物,这个特点在他为了二茎灯草不肯断气这个情节得到充分的展示,作者用夸张的情节塑造人物, 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类贪吝儒生的批判态度。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积累能力。
①空,B;②空,理由:古代四大名著包括《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不包括《儒林外史》。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要求选出一个与范进关系较为紧密的人物,并阐述其对范进的表现,据此揭示小说的主题。
依据全书内容可知,与范进关系最为亲密的应是胡屠户,也就是他的丈人。二人是翁婿关系。胡屠户在书中,主要表现在对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有明显的不同。中中举前,他对胡屠户是颐指气使,对这个女婿是前倨后恭,从而揭示了范进悲剧性结局的原因,也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主题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赞”可知,①空应填写“赞”的对象。依据“《水浒传》”和“梁山聚义”,颂扬的对象应是那些梁山英雄们。据此,①空可填写“英雄豪杰”。
②空,依据前面的“赞”可知,这是一个表示颂扬的动词,依据“《儒林外史》”这部名著的内容可知,本空可填写“讽讽”或“嘲”。
③空,依据全书内容和主题可知,本空可填写讽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丑态的词语,如“儒林现丑”。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故事情节作用的理解辨析能力。
B.依据《儒林外史》第一回命内容可知,本回用一个知名人物王冕树立读书人的楷模。王冕的行为举止是作者所崇尚的知识分子应,他与下文儒林士人周进、严监生、匡超人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突出王冕这一楷模形象。本辉内容并不能揭示科举制度的罪恶,没有体现出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之意。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夸张手法在名著中运用的能力。要求从鲁智深和严监生这两个人物中任选其一,先列举相关情节,然后分析其作用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1:《水浒传》 有些情节看起来夸张,其实对了突出人物形象有明显表现力。例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一情节,夸张地表现了鲁智深力气大的特点,突出了武艺高强的艺术形象。
示例2:《儒林外史》 中有些情节看起来夸张。例如,严监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在刻画严监生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夸张地写法,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最后还是赵氏知道他的想法,把两根灯芯挑掉一根,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样的情节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吝啬无比的性格特点。
四、写作(60 分)
21. 题目:我,被看见了
要求:(1)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我,被看见了
一袭淡蓝色的旗袍,一曲悠扬婉转的“睡莲”,似泉水叮咚,似娇瓣初绽。也许你以为这个优雅的演奏者是我,那可就猜错喽!我正是她怀中抱着的,最亲密无间的伙伴——中阮。
如果说古琴是清冷寡言的御姐,琵琶是多才多艺的才女,那我便是一个萌态可掬的萝莉!你或许不曾看见过我的“芳容”,但只要你瞧见了我那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一定再难以忘记我的面容。我有着高挺的“鼻梁”,有着长长的“发髻”,琴头和琴轸则是我发髻上最精美的“发簪”和“如意”。
只可惜,世人总将我错认,毕竟我登台的机会寥寥无几。谁又知晓,我是多么想用我那清亮圆润的声音大声地回应:“著名诗人白居易都曾说我‘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呢!”
好在,我的主人——一个清秀文静的小姑娘最通我心意,稀释了我内心的苦楚和落寞。无数次练习的间隙,她都轻抚琴身,与我深深对望:“我知道你,多么想被看见。”她的眼眸中,闪烁着的,是和我一样的光,渴望被看见。
终于,我看见我的小主人回家时笑得嘴角都要翘到天上了,眼儿弯成了两道月牙。她兴奋地将我拥在怀中,紧紧地:“太棒了,太棒了!我们民乐社团有一次宣讲,老师让我上台,我们能够被看见啦!”我,能被看见了?
小主人和她的朋友们为了呈现最佳宣讲效果,可没少花心思。那一日,我第一次登上如此闪耀的舞台,与我的小主人一起,为台下的观众送上了一曲“隐形的翅膀”,我听到观众的惊呼,心底更加得意:你瞧,我这古老乐器来演奏流行乐曲,是不是也很惊艳?曲调丝毫不输吉他!她们还在最后的表演齐刷刷换上军装,一曲阮族大合奏“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引发了全场观众大合唱,声浪是一浪更高过一浪。这一刻,走过了漫长岁月洪流的我,再次被人们看见!听见!用耳熟能详的歌曲来证明,我,拥有无限可能;我,也能惊艳你们的岁月。
寒假里,我听说民乐老师还特地创建了中阮爱好者的公众号,上面时而转发知名艺术家的演奏,时而上传了小主人用我录制时兴的歌谣上传视频,时而还会分享我和小主人的故事呢!不断攀升的“在看”数,都在见证着,我正走入更多人的视野之中,被更多人看见!
我,被看见了!这不是终点,我的无限潜能,万千风采,正在绽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这个题目,乍一看有点怪怪在哪里?怪在一个“被”字上!回答4个问题思路就清晰了:1.我被看见的潜台词是什么?是不容易被看见;2.那么我想被看见,还是不想被看见?想被看见如果是“东窗事发”、是“露馅”不但是“自黑”,也不够积极,正能量;3.被谁看见?多选题,都可以;4.怎么看见的?需要细节描写。
选材构思。思路拆解:1.抓类型:隐含限定两面性(我不容易被看见);2.抓对象:我;3.抓限定:被看见;4.抓思路: a.不容易被看见;b.被谁看见;c.怎么看见的;d.如何体现“被”;e.我的成长和收获;5.抓背景:题目暗含我不容易被看见,但渴望被看见;6.换成熟悉的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意外的收获》;7.看见的特质:(1)被关注;(2) 引起重视;(3)需求、情绪被感知、接纳、尊重;8.抓选材:(1)虽然是配角,付出的努力也被看见;(2)拟人体,我是传统文化中的某一种,通过小主人的努力,让我的价值被看见(这种写法比较巧妙);9.注意点:(1)最好用双线索(浅层:肉眼看;深层:被关注、引起重视);(2)不容易被看见要略写,看见的过程要详写(有情节、有细节)。
内容上
结构上
语言上
A
交代张洪通过希拉里台阶后的结果。
与第③段张洪成功登顶形成呼应。
简洁明了,戛然而止,给人回味的余地。
B
点明张洪登顶珠峰的意义,表达作者对其勇于挑战、自强不息精神的赞美。
呼应文章开头张洪所说的话/标题。
运用比拟手法,形象生动,增添了文学性。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或“×”表示。
A.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B.《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合称“四大名著”。(√)
C.《智取生辰纲》出自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水浒传》。(×)
D.《儒林外史》中的“外史”表明本书是史官撰写正史的资料来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青浦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 默写与运用,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黄浦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暨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22题;, “何”在词典中的解释有, 梳理全文思路,完成下列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