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问答题,卷三,材料解题思路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B.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2.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位于今天的( )
A.陕西B.四川C.北京D.云南
3.《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
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4.孔子主张:“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材料主要体现了儒家( )
A.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B.重义礼的道德原则
C.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D.轻利益的价值观念
5.下列为“东方圣城”曲阜部分时期的沿革:薛郡鲁县——鲁国鲁县——中书省东平路曲阜县——山东布政司曲阜县,其对应的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
A.秦朝——东汉——宋朝——明朝
B.秦朝——西汉——元朝——明朝
C.隋朝——五代——元朝——清朝
D.唐朝——宋朝——元朝——明朝
6. 儒家博士批评秦始皇“事不师古”“专任狱吏”和“乐以刑杀为威”,其后道受焚坑之祸。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主要是因为( )
A.儒学难以适应时代发展B.集权体制要求思想统一
C.儒者批驳诸子百家思想D.制度创新广受社会非议
7.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以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南海郡相当于他的封地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8.“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 )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C.重农抑商的视念有所淡化D.资本士义萌芽出现
9.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司马迁瞧不起商贩B.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C.百姓普遍视商为末D.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10.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最初如此做的“先王”是( )
A.秦始皇B.汉武帝C.汉高祖D.唐太宗
11.《汉书•艺文志》载:“□□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者流,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者流,信赏必罚,以辅礼制;□□者流,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依次填入上述方框的流派是( )
A.道家、法家、墨家、儒家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D.法家、儒家、墨家、道家
12.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代长城防线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④①③②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③②①④
二、问答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
三、材料解题思路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提取图一至三三幅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15.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题思路】从材料信息“波斯”“度流沙”“听驼铃”“东国”“易桑麻”可以反映出波斯商人远道而来“易桑麻”。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使得汉代与西域的联系加强,促使一些西域商人到中国贸易往来,因主要贸易的是丝绸和茶叶,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或者“茶马古道”,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了对丝绸之路的考查,根据诗中波斯。驼铃。东国、易桑麻结合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中西贸易主要物品解题思路即可。
2.答案:D
【解题思路】A、结合所学知识,陕西境内最早出现的原始人类,被称作“蓝田人”,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四川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被命名为“资阳人”,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北京发现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的北京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位于今天的云南元谋县,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中华文明起源时期不同区域人类的分布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答案:A
【解题思路】通过“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解题思路可知:二人强调自然界的运行由固有的规律,人应当顺应这种规律,所以A正确;
B错误,顺应自然与题意相符合,但无为而治属于老子的主张,与材料中荀子的观点不相符;
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间万物相对性;
D错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解题思路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材料提取信息找到二者思想的相同点即可,即:强调尊重自然运转的规律,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答案:B
【解题思路】孔子承认追求财富的正当性,但是认为在非正常手段获得的富贵和义相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儒家重义礼的道德原则,B正确;
题干内容与入世无关,排除A;
孔子主张通过正常手段追求财富,如果需要,也主张积极的去追求财富,说明其并不是顺应自然,C更符合道家的主张,排除;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说明孔子并不轻视利益,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进行解题思路即可。
5.答案:B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在秦朝时普遍推行,西汉时期实行封国制度,分封刘姓诸侯王,元朝设立行省制度,明代地方设三司加强管理,故B项符合题意。
唐代实道州县,宋代实行路州县,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时注意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即可。
6.答案:B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解题思路可知,材料中儒生对秦始皇的政策进行批判,于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主要是为了统一思想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正确;
A错误,儒学具有强调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可以适应时代发展;
C错误,材料无关儒者驳斥其他诸子百家思想;
D错误,制度创新广受社会非议是现象,不是焚书坑儒的目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解题思路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在于对时空观念的把握。
7.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在今广州地区秦朝推行了郡县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郡守仅有管辖郡县的行政权。郡县不是郡守的封地,B错误,郡守是郡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因此A C D三项正确,答案选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郡县制通行于秦代、汉代和隋唐时期,至元代行省制出现,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再次出现重大变化,但县级模式始终未变,所以可以说郡县模式一直发展使用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亮点。
8.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材料“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说明当时农民由于小农经济模式控制,家庭手工业中纺织业受到重视促使家庭手工业发展较快,故A项正确; BCD材料没有体现。
【点评】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
9.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材料提到,“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点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
10.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根据材料中朱元璋下诏的内容“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中关键信息:"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进行解题思路可知,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思路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结合汉武帝罢黜百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进行解题思路即可。
11.答案:B
【解题思路】依据材料“□□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可知,该流派主张仁义,这是儒家思想;“□□者流,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可知,该流派旨在无为而治,顺其自然,逍遥的生活,这是道家思想;“□□者流,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可知,该流派主张法治,这是法家思想;“□□者流,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可知,该流派主张兼爱,这是墨家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并结合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主张解题思路即可。
12.答案:A
13.答案:状况:推广铁犁牛耕;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南方地区逐渐开发);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得到政府扶持。
【解题思路】此题问状况,材料一“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以看出推广铁犁牛耕和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增加,“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大和政府扶持农业的发展。
14.答案:(1)措施: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废分封、置郡县。
(2)意义: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后世所沿用。
【解题思路】从图一、二、三中可以看出分别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解题思路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1)图下面的文字说明是关键信息(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5.答案:(1)方面:制度建设。措施:实行什伍连坐;普遍推行县制。
(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理由: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
(3)问题: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
【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得出是制度建设方面。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政治方面的措施,如废分封,行县制等。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秦人抛弃了“王德”,表明是从道德的视角进行评价。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得出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
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对改革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要论从史出。
故答案为:(1)方面:制度建设。措施:实行什伍连坐;普遍推行县制。
(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理由: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 (3)问题: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题思路理解史料的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三轮复习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义,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封制,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巩固统一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训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习题,共8页。
这是一份专题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024高考历史,文件包含专题0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解析版docx、专题0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5页, 欢迎下载使用。